《景岳全書發揮》~ 卷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

1. 發搐

腎虛則二便不禁,津液枯槁,為聲不出,為戴眼,肢體厥逆,火不歸源。小兒火不歸源者少。○若病已久,尤當專顧脾腎。幼科治小兒,當以後天脾胃為主,先天腎家且慢講。

2. 夜啼

若陰盛陽衰,心氣不足,至夜則神有不安而啼叫者,宜四君子、五味異功,或七福飲。心氣不足,至夜神有不安而啼,宜養心安神,非四君、五味、七福之治。○若兼吐瀉少食,脾胃虛寒也。吐瀉少食不一,其治非獨脾胃虛寒。○若大便不化,食少腹脹,脾胃虛弱也。與前症同,其治亦同。

○若面色白,黑睛少,至夜分陰中陽虛而啼者,肝腎不足也,宜六味、八味丸。小兒不必用此兩方。○火之微者,宜生脈、導赤。有火亦非生脈散之治。

夜啼治法,再宜斟酌,不可竟言補脾腎。

3. 外感發熱治法

凡暴感者,極易解散,一汗可愈。但察其氣血平和,別無實熱等症,或但倦怠昏睡者,則但以四柴胡飲,或五柴胡飲為主。竟講柴胡解散,亦是景岳常技。須分經絡見症用藥,方謂高明。若照新方治外感發熱,殺人多矣。○若中氣不足而兼熱兼嗽者,宜金水六君煎。大不通之方。○冬受寒邪,至春夏而發熱者,是為小兒正傷寒。春夏之病稱正傷寒,大謬。

新按:余之仲兒,生於乙卯五月,於本年初秋,忽感寒發熱,脈微緊。然知其臟氣屬陰,不敢清解,遂與芎、蘇、羌、芷、細辛生薑之屬。一劑下咽,不惟熱不遲而反大瀉,連二日不止,而喘繼之,愈瀉則愈喘。沉思良久,漸有所得,乃用人參二錢,生薑五片,煎汁半盞,自午至酉,完此一劑。

復以人參如前煎湯,盡其劑,而氣息遂平,瀉亦止,而熱亦退矣。余因紀此,以見溫中散寒之功,其妙有如此者。五月至新秋,僅兩月耳,嬰兒不能言語,脈亦難憑。初秋暑邪尚熾,感而發熱,當用清暑之藥,乃孟浪投以辛溫發表,純陽柔嫩之軀,當暑傷元氣之時,肺氣焉得不耗散乎?肺與大腸相表裡,肺氣虛,注其大腸而作瀉,肺氣耗散則喘作,此辛溫發表之誤也,故用參補其肺氣而愈。

乃不省其藥誤,反云治病之妙,何憒憒若此?設竟云人參可以治發熱,必誤後人,故不得不為之辨白。

4. 外感發熱弗藥可愈

但於熟睡之頃,夏以單被,冬以綿被,矇頭松蓋,勿壅其鼻。矇頭亦有誤。若寒邪甚者,兩三微汗之,無有不愈。過汗之亦不妙。

5. 諸熱辨證

其有取汗至再而熱不退者,必癰毒、痘疹之候。發熱竟講取汗,必有所誤。

一、小兒飲食內傷,本無發熱之症,蓋飲食傷臟,則為脹痛吐瀉,本非肌表之病,焉得發熱?內傷飲食,亦有發熱者,但不頭痛惡寒耳。此景岳未到之處。今人但見小兒發熱,則多言傷食,而妄行消導,謬亦甚矣。發熱多端,不可但言外感。

一、小兒疳積發熱,此誠飲食內傷所致。自內而發於外。

凡陰虛發熱者,此即勞損症也,亦名為童子勞。五六歲至數歲則有之,此得自母胎也。

6. 內熱症

故內熱者,宜清涼,不宜升散。升散則內火愈熾,火空則發也。外熱以膚腠之邪,風寒外襲,病在陽分,外熱未可執定風寒外襲,而妄投發表。故外熱者,宜解散,不宜清降。有辛溫解散、辛涼解散,察症用藥,未可竟言解散而不分明白。

肢體熱,輕則惺惺散,重則人參羌活散。內熱不可用羌活發表。○陽明火盛,兼少陰水虧者,玉女煎。病屬兩途,石膏施於腎水不足者不宜。○汗後陰虛,陽無所附而熱者,四物湯加參、耆。川芎汗出不宜用。

用新方尚要斟酌,因景岳不分經絡臟腑也。

7. 吐瀉

若邪在中焦,止於嘔吐,若連及下焦,則併為瀉矣。故在中上者,宜治脾胃,連及下焦者,宜調脾腎。小兒竟調脾胃,不必用補腎以凝滯,反傷胃氣耳。凡無故吐瀉,察其無火者,必生冷寒氣傷胃所致。今小兒所病,大約皆是此證,宜養中煎,杜撰之方。或溫胃飲。有當歸,大忌。

○若兼血虛燥渴者,宜五君子加當歸。吐瀉燥渴,此津液虧耗之故,非血虛也,宜生脈散。○若兼脾腎虛寒,或多痰涎,或兼喘促,宜理陰煎;甚者,人參附子、理陰煎為最妙,勿謂嘔吐不宜熟地也。嘔吐,脾胃病也,豈可用歸地乎?且嘔吐者,一聞當歸氣味,其嘔更甚,宜用六君子為上策。景岳每每自稱新方奇妙,用藥不知臟腑各別之理,妄自誇獎,可恥之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