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

1. 發搐

腎虛則二便不禁,津液枯槁,為聲不出,為戴眼,肢體厥逆,火不歸源。小兒火不歸源者少。○若病已久,尤當專顧脾腎。幼科治小兒,當以後天脾胃為主,先天腎家且慢講。

白話文:

如果腎功能不足,就會出現大小便失禁、口乾舌燥、聲音發不出來、眼球突出、四肢冰冷等症狀;如果火氣無法回到原本的位置,也可能會發生這些問題。但是小孩子有這種情況的人比較少。 如果病情已經很嚴重了,更應該要注重保養脾臟和腎臟。治療小孩時,應以前天的胃腸道功能為主要著重點,後天的腎臟功能可以慢慢再進行調理。

2. 夜啼

若陰盛陽衰,心氣不足,至夜則神有不安而啼叫者,宜四君子、五味異功,或七福飲。心氣不足,至夜神有不安而啼,宜養心安神,非四君、五味、七福之治。○若兼吐瀉少食,脾胃虛寒也。吐瀉少食不一,其治非獨脾胃虛寒。○若大便不化,食少腹脹,脾胃虛弱也。與前症同,其治亦同。

○若面色白,黑睛少,至夜分陰中陽虛而啼者,肝腎不足也,宜六味、八味丸。小兒不必用此兩方。○火之微者,宜生脈、導赤。有火亦非生脈散之治。

夜啼治法,再宜斟酌,不可竟言補脾腎。

白話文:

如果孩子陰氣過盛,陽氣不足,心氣虛弱,晚上就容易不安、哭鬧,可以服用四君子湯、五味異功散,或七福飲。如果孩子心氣不足,晚上不安、哭鬧,應該要養心安神,而不是單純使用四君子湯、五味異功散、七福飲。

如果孩子還伴隨嘔吐、腹瀉、食慾不佳,可能是脾胃虛寒。嘔吐、腹瀉、食慾不佳並不一定都是脾胃虛寒引起的。

如果孩子大便不成形,食量少,肚子脹,可能是脾胃虛弱。這種情況和之前提到的脾胃虛寒症狀相似,治療方法也相同。

如果孩子面色蒼白,眼珠黑的部分少,晚上陰氣盛的時候陽氣虛弱而哭鬧,可能是肝腎不足,可以服用六味地黃丸、八味丸。但是小嬰兒不適合服用這兩種藥方。

如果孩子有輕微的熱症,可以用生脈散、導赤散治療。但有熱症也不一定都要用生脈散。

治療夜啼,還需要仔細觀察,不能一概而論地只補脾腎。

3. 外感發熱治法

凡暴感者,極易解散,一汗可愈。但察其氣血平和,別無實熱等症,或但倦怠昏睡者,則但以四柴胡飲,或五柴胡飲為主。竟講柴胡解散,亦是景岳常技。須分經絡見症用藥,方謂高明。若照新方治外感發熱,殺人多矣。○若中氣不足而兼熱兼嗽者,宜金水六君煎。大不通之方。○冬受寒邪,至春夏而發熱者,是為小兒正傷寒。春夏之病稱正傷寒,大謬。

新按:余之仲兒,生於乙卯五月,於本年初秋,忽感寒發熱,脈微緊。然知其臟氣屬陰,不敢清解,遂與芎、蘇、羌、芷、細辛、生薑之屬。一劑下咽,不惟熱不遲而反大瀉,連二日不止,而喘繼之,愈瀉則愈喘。沉思良久,漸有所得,乃用人參二錢,生薑五片,煎汁半盞,自午至酉,完此一劑。

白話文:

感冒初期,很容易退燒,出一身汗就能痊癒。但如果病人氣血平和,沒有明顯的熱症,或者只是倦怠昏睡,就應該以四柴胡飲或五柴胡飲為主。柴胡退燒是古醫學常用的方法,但要根據經絡和症狀用藥,才能算得上高明。如果照着新方法治療外感發熱,會造成很多病人死亡。如果病人脾胃虛弱,伴隨發熱咳嗽,就應該用金水六君煎。這個方子效果很好。冬天受寒邪,到春夏才發熱,這是小兒正傷寒。把春夏的病稱為正傷寒,是大錯特錯。

我兒子出生於乙卯年五月,今年初秋突然受寒發熱,脈象微緊。我知道他體質偏陰,不敢使用清熱解毒的藥物,於是給他用了川芎、蘇葉、羌活、白芷、細辛、生薑等藥。服用一劑後,不僅熱度不退,反而出現腹瀉,連續兩天都拉肚子,還伴隨喘息,越拉肚子越喘。我沉思良久,慢慢地有所領悟,就用人參兩錢,生薑五片,煎成半杯,從中午到酉時,喝完這一劑。

復以人參如前煎湯,盡其劑,而氣息遂平,瀉亦止,而熱亦退矣。余因紀此,以見溫中散寒之功,其妙有如此者。五月至新秋,僅兩月耳,嬰兒不能言語,脈亦難憑。初秋暑邪尚熾,感而發熱,當用清暑之藥,乃孟浪投以辛溫發表,純陽柔嫩之軀,當暑傷元氣之時,肺氣焉得不耗散乎?肺與大腸相表裡,肺氣虛,注其大腸而作瀉,肺氣耗散則喘作,此辛溫發表之誤也,故用參補其肺氣而愈。

乃不省其藥誤,反云治病之妙,何憒憒若此?設竟云人參可以治發熱,必誤後人,故不得不為之辨白。

白話文:

再以人參按照之前的方法煎湯,喝完藥後,他的氣息就平穩了,腹瀉也停止了,發熱也退了。我因此記錄下來,證明溫中散寒的功效,其神奇之處竟是如此。五月到初秋,才不過兩個月而已,嬰兒尚不能說話,脈象也難以憑藉。初秋時節暑氣依然很盛,孩子很容易因暑氣而發熱,應該用清暑的藥物,卻莽撞地使用辛溫發表的藥物,幼小的身體正值陽氣柔嫩,暑氣侵襲耗損元氣的時節,肺氣焉能不耗散呢?肺和大腸相表裡,肺氣虛,就會影響到大腸而導致腹瀉,肺氣耗散則會喘氣,這就是辛溫發表的錯誤做法,因此用人參補益肺氣而痊癒。

卻不知藥物使用上的錯誤,反而說這是治療疾病的神妙之處,真是糊塗至極!假如真的說人參可以治療發熱,必將誤導後人,所以不得不為此辯解。

4. 外感發熱弗藥可愈

但於熟睡之頃,夏以單被,冬以綿被,矇頭松蓋,勿壅其鼻。矇頭亦有誤。若寒邪甚者,兩三微汗之,無有不愈。過汗之亦不妙。

白話文:

當人在深度睡眠時,夏天只需要一牀薄棉被,冬天則需要用厚棉被覆蓋在身上。不要讓鼻子被堵塞住,這樣可以保持呼吸順暢。如果感到寒冷,可以用輕微的方式發汗,這有助於康復。但如果出汗太多也是不利的。

5. 諸熱辨證

其有取汗至再而熱不退者,必癰毒、痘疹之候。發熱竟講取汗,必有所誤。

一、小兒飲食內傷,本無發熱之症,蓋飲食傷臟,則為脹痛吐瀉,本非肌表之病,焉得發熱?內傷飲食,亦有發熱者,但不頭痛惡寒耳。此景岳未到之處。今人但見小兒發熱,則多言傷食,而妄行消導,謬亦甚矣。發熱多端,不可但言外感。

一、小兒疳積發熱,此誠飲食內傷所致。自內而發於外。

凡陰虛發熱者,此即勞損症也,亦名為童子勞。五六歲至數歲則有之,此得自母胎也。

白話文:

如果病人已經連續出汗卻還是發燒不退,很可能是長了癰瘡或出疹子的徵兆。發燒之後就想著要讓病人出汗,一定是哪裡弄錯了。

有些孩子是飲食內傷,原本沒有發燒的症狀,因為吃壞肚子傷了內臟,就會出現肚子脹痛、嘔吐腹瀉,這根本不是皮膚表面的病,怎麼會發燒呢?飲食內傷也會發燒,但不會伴隨頭痛和怕冷。這點景岳先生沒有注意到。現在很多人看到孩子發燒就說是吃壞肚子,然後亂用消導藥,實在是太過分了。發燒的原因很多,不能一概而論說是外感。

孩子積食導致發燒,確實是飲食內傷造成的,從內部蔓延到外部。

所有陰虛發熱的,都是勞損的症狀,也叫做童子勞。五、六歲到十幾歲的孩子都有可能出現這種情況,這是在娘胎裡就帶來的。

6. 內熱症

故內熱者,宜清涼,不宜升散。升散則內火愈熾,火空則發也。外熱以膚腠之邪,風寒外襲,病在陽分,外熱未可執定風寒外襲,而妄投發表。故外熱者,宜解散,不宜清降。有辛溫解散、辛涼解散,察症用藥,未可竟言解散而不分明白。

肢體熱,輕則惺惺散,重則人參羌活散。內熱不可用羌活發表。○陽明火盛,兼少陰水虧者,玉女煎。病屬兩途,石膏施於腎水不足者不宜。○汗後陰虛,陽無所附而熱者,四物湯加參、耆。川芎汗出不宜用。

用新方尚要斟酌,因景岳不分經絡臟腑也。

白話文:

體內有熱的人,應該用清涼的藥物來降火,不宜用升散的藥物。升散藥物會讓內火更加旺盛,火氣空虛就會導致疾病。體外發熱通常是因為風寒外襲,病症在陽分,不能只憑表面的熱就認定是風寒外襲,而胡亂使用發散藥物。體外發熱的人,應該用解散的藥物,不宜用清降的藥物。解散藥物又分辛溫解散和辛涼解散,要根據症狀用藥,不能籠統地说解散而不加以區分。

四肢發熱,輕微的可以用惺惺散,嚴重的可以用人參羌活散。內熱的人不能用羌活來發散。陽明經火盛,同時少陰經水不足的人,可以用玉女煎。因為病症屬於兩個不同的經絡,所以石膏不能用在腎水不足的人身上。出汗後陰虛,陽氣沒有依附的地方而發熱的人,可以用四物湯加上人參、黃耆。川芎會導致汗出,因此不適合使用。

使用新的藥方也要慎重考慮,因為景岳先生並沒有區分經絡和臟腑。

7. 吐瀉

若邪在中焦,止於嘔吐,若連及下焦,則併為瀉矣。故在中上者,宜治脾胃,連及下焦者,宜調脾腎。小兒竟調脾胃,不必用補腎以凝滯,反傷胃氣耳。凡無故吐瀉,察其無火者,必生冷寒氣傷胃所致。今小兒所病,大約皆是此證,宜養中煎,杜撰之方。或溫胃飲。有當歸,大忌。

○若兼血虛燥渴者,宜五君子加當歸。吐瀉燥渴,此津液虧耗之故,非血虛也,宜生脈散。○若兼脾腎虛寒,或多痰涎,或兼喘促,宜理陰煎;甚者,人參、附子、理陰煎為最妙,勿謂嘔吐不宜熟地也。嘔吐,脾胃病也,豈可用歸地乎?且嘔吐者,一聞當歸氣味,其嘔更甚,宜用六君子為上策。景岳每每自稱新方奇妙,用藥不知臟腑各別之理,妄自誇獎,可恥之甚也。

白話文:

如果病邪停留在中焦,就會表現為嘔吐,如果病邪蔓延到下焦,就會伴隨腹瀉。所以,如果病症在上中焦,應該治療脾胃;如果病邪蔓延到下焦,則要調理脾腎。小兒治療嘔吐腹瀉,主要調理脾胃,不必用補腎藥物,以免藥性凝滯,反倒傷了胃氣。一般來說,沒有其他原因引起的嘔吐腹瀉,都是因為生冷寒氣傷了脾胃造成的。現在小兒患病,大多是這種情況,可以用養中煎或溫胃飲治療。溫胃飲中含有當歸,要忌用。

如果孩子還伴隨血虛燥渴,可以用五君子湯加當歸。如果孩子嘔吐腹瀉伴隨燥渴,這是津液虧損造成的,不是血虛,可以用生脈散治療。如果孩子兼有脾腎虛寒,或者痰多涎多,或者伴隨呼吸急促,可以用理陰煎治療;病情嚴重者,可以用人參、附子配理陰煎,效果最好。不要以為嘔吐就不適合用熟地,嘔吐是脾胃疾病,怎麼可以用歸地呢?而且嘔吐的人,聞到當歸的味道,嘔吐會更加嚴重,最好用六君子湯治療。景岳總是自稱他的新方奇妙,用藥不分臟腑,妄自吹噓,實在可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