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

1. 小兒則

小兒之體柔嫩,易實易虛,用藥一誤,生死立判,所以藥不可輕投也。故子和有「過愛小兒反害小兒論」,丹溪有「慈幼論」,不可不觀。試觀貧窮之家,食物淡薄,衣裳不周,有病無藥,生子多育,可見小兒有病,不必服藥,以調和為要。

白話文:

孩童體質嬌嫩,容易積食也容易虛弱,用藥稍有不慎,便可能生死攸關,因此用藥不可輕率。所以古人有「過愛小兒反害小兒論」,丹溪先生也寫了「慈幼論」,這些都是值得參考的論述。

試想貧窮人家,食物簡單粗淡,衣著也寒酸,生病了更是無藥可醫,然而孩子卻能健康成長,這說明小兒生病不一定需要服藥,調養身體才是最重要的。

2. 初誕法

保嬰諸書皆云:分娩之時,口含血塊,啼聲一出,隨即嚥下,而毒伏命門,致他日發為驚風,發熱,痘疹等證。此說固似有理,然嬰兒通體無非血氣所結,而此亦血氣之餘,即使嚥下,亦必從便而出,何以獨留為害?無足憑也。惟是形體初成,固當為之清除。其法於未啼時,用軟帛裹指,挖去口中之血。

母之有火者,熱氣蘊蓄,結成血塊,自宜去之,嚥下雖從便出,其毒氣留於腸胃也。既云此說無足為憑,今仍云挖去,何必言前人之非耶。若母氣素寒,小兒清弱者,母氣素寒,焉能受胎?惟熱能受,故有胎毒而出痘。只以淡薑湯拭口,最能去胃寒,並可免吐瀉之患,此法最妙。

白話文:

古時候的育兒書籍都說,嬰兒出生時,口裡會有血塊,如果嬰兒一哭就馬上把血塊吞下去,毒氣就會留在命門,日後可能會導致驚風、發燒、出疹等病症。這個說法看似有道理,但嬰兒全身都是由血氣組成的,這血塊也是血氣的一部分,即使吞下去,也會自然排出,怎麼會留在體內造成危害呢?這說法不可靠。不過,嬰兒剛出生,體質虛弱,還是需要清除口中的血塊比較好。方法是在嬰兒還沒哭之前,用柔軟的布包裹手指,把口中的血塊挖出來。

如果母親體內有熱氣,就會累積成血塊,更需要清理。即使吞下去也會自然排出,但毒氣會留在腸胃裡。既然說以前的說法不可靠,為何又提倡挖去血塊呢?為何要否定前人的看法呢?如果母親體質偏寒,嬰兒體弱,母親體質偏寒,怎麼可能受孕?只有熱性體質才能受孕,所以才會有胎毒導致出疹。用淡薑湯擦拭嬰兒的嘴巴,最能去除胃寒,還能預防吐瀉,這個方法最有效。

未見其妙。拭後仍用核桃法。以核桃去皮,嚼爛,包納兒口,使吮其汁。此法亦未見長。○一古法拭口多有用黃連者,不知黃連大苦大寒,小兒以胃氣為主,安得初生即以苦劣之氣相犯,致損胃氣,則他日變嘔變瀉,由此而起矣。小兒在腹蘊熱者多,黃連解毒,亦是極妙,何得一拭口即傷胃氣而變嘔瀉?猶如毒藥之不可犯,此言大謬。何小兒初生即云胃寒,甚言其薑湯之妙?足見景岳偏執熱藥之誤。

白話文:

先前嘗試的方法沒有效果,後來又試著用核桃法,將核桃去皮嚼爛,包在孩子口中讓他們吸食汁液,但這方法也沒有什麼幫助。古時候用黃連來擦拭口腔的,不知道黃連性苦寒,小嬰兒以胃氣為主,怎麼能剛出生就用苦寒之氣去刺激,損害胃氣,日後就會容易嘔吐腹瀉,都是由此引起的。小嬰兒大多是腹中蘊藏熱氣,黃連能解毒,也是很好的方法,怎麼能說一擦拭口腔就會傷胃氣導致嘔吐腹瀉?就像毒藥不能随便使用一樣,這種说法太過謬誤。既然說小嬰兒出生就胃寒,那為什麼又說薑湯的妙用?足見景岳偏執於熱藥的錯誤觀點。

3. 護養法

衣服當隨寒熱加減,但令背暖,亦勿令出汗,恐表虛風熱易傷。乳哺亦不宜過飽。陳氏所謂忍三分寒,吃七分飽。既云小兒胃寒,又云忍三分寒,自相矛盾。

白話文:

衣物要根據天氣冷熱來增減,只要保持背部溫暖即可,也不要讓孩子出太多汗,因為這樣容易使孩子的皮膚受到刺激和感染。餵奶或食物也要適量,不要吃得過飽。這段古文中提到的小兒胃寒和忍耐寒冷之間存在著矛盾之處。

4. 初生兒看病法

以手指探其口,雖發聲而從容咂指者,其病輕;若即發聲不咂指,而色或青紅兼紫者,此落地受寒之甚也。青紅兼紫,此外受寒邪,郁遏其火,非內寒也。生兒怯弱,必須以藥扶助之。天稟怯弱,亦非藥能扶助,調其飲食,適其寒溫可也。若七日內肌肉頓肥,則必病矣。過此以往漸肥者,不足慮也。治肥之法,宜清痰濕,解胎毒。朝內之兒,藥難輕用。

白話文:

以手指探入嬰兒的口中,若能發出聲音,並能從容地咂手指,則病症較輕;如果只是發出聲音卻不咂手指,而且臉色呈現青紅兼紫,則說明孩子落地時受寒過重。青紅兼紫,說明孩子是出生後受寒邪侵入,導致體內火氣郁結,並非內寒。

新生兒體弱,必須用藥物扶助。但若孩子天生體質虛弱,則藥物也無濟於事,應以調整飲食,適應寒暖來調養。若七日內嬰兒肌肉突然肥胖,則必定生病。若過了七日後才逐漸肥胖,則無需過於擔心。治療肥胖的方法,應以清痰濕、解胎毒為主。對於皇宮內部的孩子,用藥需格外謹慎。

5. 聲喑

又曰:內奪而厥,則為喑俳,此腎虛也。小兒無此症。

6. 顏色

白主氣虛,甚則氣脫,主無火,主脾肺不足。當雲陽氣弱,若無火,則死。○兩顴鮮紅,或作或止者,謂之面戴陽,乃真陰虛弱,非陽症也。乃胃家有火,陽明胃脈榮於面,不可認戴陽而用熱藥。在大人則有此病。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醫的文字是說:白色代表氣血虛弱,嚴重時會導致氣脫(即生命徵象消失),也可能表示缺乏火力、脾胃功能不夠強健。應該要理解為陽氣衰弱,如果完全沒有火力的話,那可能就會死亡了。另外,臉頰呈現鮮豔的紅色,且時常忽冷忽熱的人,這種情況被稱為「面戴陽」,這是因為真正陰虛弱所造成的,並不是陽盛的情況。而是胃部有火氣,影響到面部的血液循環,因此不能誤以為是「面戴陽」就使用溫補的藥物治療。而成年人可能會出現這樣的病症。

7. 撮口臍風

凡治此之法,痰盛者,先治痰;火盛者,先清火;若無火無痰,專當溫補脾胃。調養脾胃。

白話文:

治療這種病的方法,如果痰很多就先處理痰;如果火氣很大就先降火;如果沒有火和痰,就要專注在暖胃健脾上。要調整好脾胃。

8. 驚風

慢驚者,陰症也,虛症也。此脾肺俱虛,肝邪無制,因而侮脾生風,無陽之症也。故其形氣病氣俱不足者,是為慢驚,此當專顧脾腎,以救元氣。肝脾兩臟受病,若講補腎,則凝滯不舒,胸膈不寬,痰氣反甚矣。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醫文獻在描述一種病症叫做「慢驚」。「慢驚」是一種陰性、虛弱的疾病,主要是因為脾胃和肺部都虛弱,導致肝臟功能失去控制,進而侵犯到脾胃引起風寒,最終形成沒有陽氣的症狀。因此,如果患者的身體、氣息以及疾病的表現都有所不足,就可以被診斷為患有慢驚。治療這種病症時應該要特別照顧好脾臟和腎臟,以此來輓救患者的生命力。然而,如果只單純地強調滋補腎臟,可能會造成血液凝聚阻塞不通暢,胸部和上腹部感到不舒服,甚至會加重痰液的情況。

9. 論驚風證治

若痰因火動,治火為先;火以痰留,去痰為主。火甚者,宜龍膽、山梔、黃連、黃柏、石膏、大黃之屬。雖火甚,膽草、大黃不宜輕用。痰之甚者,宜牛黃、膽星、天竺黃、南星、半夏、白芥子之屬。白芥子非驚風治痰之藥。

白話文:

如果痰是因為火氣旺盛而引起,就應該先治療火氣;而火氣是因為痰液停留在體內而加重,則應以去除痰液為主。

火氣很盛的情況下,應該使用龍膽、山梔、黃連、黃柏、石膏、大黃等藥物。雖然火氣很盛,但膽草和大黃不宜輕易使用。

痰液很多的情況下,應該使用牛黃、膽星、天竺黃、南星、半夏、白芥子等藥物。白芥子不是治療驚風導致的痰症的藥物。

10. 急驚風

若不顧真陰,過用祛風化痰之藥,則脾益虛,血益燥,邪氣綿延,必成慢驚矣。此中陰虛之義,皆人所不知。小兒純陽之體,因陰精不足也,至十六歲而始成,故丹溪有陽有餘陰不足論。而景岳獨議其非,今仍言小兒陰虛,人皆不知,不知丹溪已言之久矣,何兩不相符耶?

若屢用驚藥而脾胃虛寒者,須用六君子以補脾土,丁香、木香以培陽氣。立齋治驚風,不言補腎,竟講肝脾,亦是高見。

白話文:

如果忽略真陰,过度使用祛风化痰的药物,就会导致脾虚血燥,邪气持续存在,最终发展成慢惊。很多人并不了解这种阴虚的道理。小儿体质属纯阳,因为阴精不足,要到十六岁才能完全成形,所以丹溪提出“阳有余阴不足”的观点。而景岳则对此持不同意见。现在依然有人说小儿阴虚,却不知道丹溪早就提过这个观点,两者并没有矛盾。

如果经常使用治疗惊风的药物,导致脾胃虚寒,就需要用六君子汤来补脾土,用丁香、木香来培补阳气。立斋治疗惊风,不提补肾,反而强调肝脾,这也是高明之处。

11. 慢驚風

脾腎虛寒之甚,或吐瀉不止,宜附子理陰煎;再甚者,宜六味回陽,或四味回陽飲。慢驚雖虛寒,而補脾之中加熱藥為主,理陰、回陽皆血藥加參附,未為切中,當以參朮扶脾為先。觀立齋用藥,高出景岳萬萬矣。

愚按:附子溫中回陽,為慢驚之聖藥。竟講附子回陽之妙,此景岳之常技,不知以參朮為主,而以附子佐之,乃為正治。景岳不知君臣佐使,故持論如此,觀前賢用藥,俱重脾胃,則可知矣。

白話文:

脾腎虛寒嚴重,可能導致不停地嘔吐腹瀉,應該服用附子理陰煎;情況更嚴重時,應服用六味回陽湯或四味回陽飲。雖然慢驚也屬虛寒,但治療時應以補脾溫陽為主,附子理陰、回陽都是偏於溫熱的藥物,加入參附並不完全合適,應該以參朮扶脾為先。觀立齋的用藥,遠遠高於景岳。

我認為,附子溫中回陽,是治療慢驚的最佳藥物。景岳只是講述了附子回陽的妙用,卻沒有認識到以參朮為主,輔以附子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景岳不懂得君臣佐使的藥物配伍原理,所以才會有這樣的論斷。觀察前賢的用藥經驗,都重視脾胃,由此可見。

12. 大驚卒恐

治大驚氣散之病,當以收復神氣為主。驚則氣亂,雖大驚未可竟以收復神氣為主。當察色審症,有痰者,清痰安神;有火者,清火安神,不可單用補劑,須以活法處治為妙。

白話文:

治療大驚氣散這種疾病,主要應該以恢復精神和元氣為重點。因為受到驚嚇會使氣息混亂,所以即使受到了很大的驚嚇也不能只靠恢復精神和元氣來治療。要觀察患者的面色並仔細診斷病情,如果有痰就清除痰液、安定心神;如果有熱氣或炎症就要消炎降溫、安定心神,不能只是使用滋補藥物,必須靈活地進行治療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