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二 (23)
卷二 (23)
1. 勞倦內傷
2. 經義
竟以東垣《內外傷辨》、《脾胃論》講究可也。
白話文:
就專研李東垣的《內外傷辨惑論》和《脾胃論》這兩本書就可以了。這句話的意思是,深入研究李東垣的這兩部著作是合適的。
3. 論證
外感內傷,俱有惡寒發熱等症,外感寒熱者,即傷寒也;內傷寒熱者,即勞倦也。傷寒以外邪有餘,多宜攻散;勞倦以內傷不足,多宜溫補。景岳治傷寒,俱講溫散補托,必致殺人。即溫補二字,尚要講究。若講溫熱之藥,則失之多矣。
有因積勞飢飽,致傷脾腎,則最易感邪,而病為發熱頭痛,脈緊惡寒,類傷寒等症,此內傷外感兼而有之,是即所謂勞力感寒症也。若以此為真傷寒,則既由勞傷,已因不足。若以此為非傷寒,則甚至發斑發狂,結胸譫語無不有之。此等之證,仍屬熱邪,不可混入內傷勞倦,惟發斑有內傷者。
白話文:
在討論病症時,無論是由外界感染或身體內部損傷所導致的發冷與發燒,兩者都可能出現相似的症狀。外界感染引發的寒熱,就是我們常說的感冒;而由身體內部損傷造成的寒熱,通常源於過度勞累或疲倦。對於外界感染導致的病症,治療上多採用攻擊和散去的方法;但對於由內傷引起的疾病,治療上則多用溫暖和補養的方式。
然而,景嶽在處理感冒時,一味地使用溫熱散寒、補氣託毒的療法,這有可能導致病情惡化。即使提到的「溫補」兩字,其具體應用也需要謹慎考量。如果單純認為所有溫熱的藥物都能適用,那麼這種想法就大錯特錯了。
有些人因為長期勞累,飲食不定,導致脾胃和腎臟受到傷害,這樣的人體質會比較虛弱,容易受到外界病毒的侵襲,進而出現發燒、頭痛、脈搏緊張、畏寒等類似感冒的症狀。這就是所謂的勞力感受風寒症,是內傷和外感同時存在的狀態。如果簡單地將這種情況視為一般的感冒,那麼由於勞累已導致身體虛弱,病情可能進一步加重。但如果斷定這不是感冒,那麼它也可能出現皮膚出疹、精神失常、胸脹語無倫次等嚴重症狀。這類病情仍屬於熱性疾病的範疇,不能一概而論歸類為內傷勞倦。然而,其中確實存在由內傷導致的特殊情況,如發疹等。
4. 論治
若脾胃中氣受傷者,理中湯、養中煎。新方不必用。於東垣補中益氣內加減,細心講究,自然切中病情。若用新方,必致有誤。
余複製補陰益氣煎,凡陽虛於下,水虧不能作汗,而邪有不解者,此方尤勝。陽氣鼓動,方能作汗。如講水虧不能作汗,而用養陰凝滯之藥,斷無此理,乃好奇之語。
白話文:
在治療方面,如果病人的脾胃中氣受到損傷,應使用理中湯或是養中煎進行調理。至於新研發的藥方則不需使用。可在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湯基礎上,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增減調整,仔細研究,便能精準地對症下藥。如果單純依賴新方,可能會導致診療錯誤。
我複製了補陰益氣煎這張藥方,對於下焦陽虛,水分虧損無法形成汗液,導致邪氣難以排出的情況,這張藥方特別有效。只有陽氣充足,才能促進出汗。若是在水分虧損無法形成汗液的情況下,卻使用滋陰凝滯的藥物,這是不合乎邏輯的,只是一種追求奇特效果的說法。
5. 辨脈
夫人迎本陽明胃脈,在結喉兩旁,此乃胃之經絡動。氣口本太陰肺脈,兩手所同稱也。百脈朝會於肺,故五臟六腑皆診於此。又如所云左大者為風邪,右大者為飲食,則尤其不然。左為肝膽之應,風木所司,故外感診之;右為脾胃之應,飲食失節,故診於右。理之必然。若議東垣為非,則脈既大謬,而治病皆誤,東垣之書可廢矣。
景岳好奇而毀前賢,大罪,大罪。夫人生稟賦之常,凡右脈大者,十居八九,左脈大者,十居一二。凡右脈大者,十居八九,左脈大者,十居一二,此言大謬。人生稟賦之脈不同,或天稟素弱,脈亦細小;天稟剛強,脈亦堅勁有力;或肝火有餘,左脈弦大;或脾胃健旺,右脈滑大,此稟賦不同,脈亦隨之有強有弱,豈可大概而論?外感者,兩手俱緊數,但當以有力無力分陰陽。如此論脈,誤人不淺。
自叔和至今,凡陰受其殃者,不知幾多人矣。此不得不辨,以為東垣之一助也。東垣醫中之王道,歷症用藥,伊匪朝夕人民,豈陰受其殃乎?景岳之辨,諒東垣未必服也。
東垣辨氣少氣盛。東垣《內外傷辨》極為詳悉,不必竟辨氣少氣盛。
白話文:
[脈搏辨析]
人迎脈本是陽明胃脈,位於喉結兩側,這是胃部經絡的活動表現。氣口則是太陰肺脈,是兩手都能感知到的位置。眾多的脈絡在肺部聚集,因此五臟六腑的情況都可以在這裡診斷。有些人說左手脈象強大是風邪侵襲,右手脈象強大是飲食過度,這種觀點並不可靠。左手脈象反映的是肝膽的狀況,與風木相應,所以外感疾病通常診左手脈;右手脈象反映的是脾胃的狀況,飲食失調影響脾胃,所以診右手脈。這是一個自然的規律。如果批評李東垣的觀點錯誤,那麼他對於脈象的理解就有重大偏差,治療疾病也會出錯,他的書就該被廢棄了。
張景嶽對前輩的批評實屬大不敬。實際上,人體天生的脈象並非一律,右手脈象較大的情況,十人中有八九人,左手脈象較大的情況,十人中只有一二人,這種說法是有重大誤解的。人的脈象因先天稟賦而異,有的人生來體質虛弱,脈象細小;有的人生來體質強壯,脈象堅韌有力;有的人肝火旺盛,左手脈象呈現弦狀且粗大;有的人脾胃健康,右手脈象圓滑且粗大。這些都是由於先天稟賦的不同,脈象也因此有強有弱,不能一概而論。對於外感病,兩手的脈象都會緊繃且快速,但我們應該根據脈象有力無力來區分陰陽。這樣的脈象理論,會讓人誤解很深。
從王叔和到現在,因誤解陰脈受到傷害的人,不知道有多少。這一點必須要辨明,以作為對李東垣的一種補充。李東垣是醫學界的王者,他根據病情使用藥物,惠及萬民,怎麼可能讓患者因陰脈受損而受苦呢?張景嶽的辯駁,恐怕李東垣不會認同。
李東垣辨析氣少氣盛。在他的《內外傷辨》中,對於氣少氣盛的問題有非常詳細的描述,我們不必再進行過多的辯論。
6. 關格
7. 論證
曰吐逆者,特隔食一證耳,曰不得小便者,特癃閉一證耳,二證自有本條,與關格何涉?隔食、癃閉,其來也漸;關格之證,其來也暴,故曰不得盡期而死。其證陰陽離絕,不治而死。景岳多添出病證治法,亦好奇翻新之言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關於「吐逆」和「不得小便」兩種病症。它說,所謂的吐逆,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反胃、嘔吐,這是一種消化系統的問題。而不得小便,就是我們所說的排尿困難或尿瀦留,這是一種泌尿系統的問題。這兩種病各有其專門的治療方法,與「關格」這個病並無直接關係。
接著,它提到「隔食」和「癃閉」這兩種病症,是逐漸形成的慢性病。然而,「關格」這種病症,卻是突然發生的急症,因此,病人往往無法等到病程結束就已經死亡。因為「關格」的病情,代表的是陰陽兩氣完全分離,是生命危急的象徵,所以,這種病通常無法治療,病人往往會因此死亡。
最後,這段文字批評了張景嶽(明代著名醫學家)在診治病證和治療方法上的創新,認為他過於追求新奇,並非所有病證都適合使用他的方法。
8. 論治
關格之脈,必弦大至極。夫弦者為中虛,浮大為陰虛,此腎水大虧,有陽無陰之脈也。治此者,宜以峻補真陰為主。仲景關格之脈,在尺則為關,關則不得小便;在寸則為格,格則吐逆。有是脈有是證,甚為簡約明白,何得又生出腎水大虧,有陽無陰之脈,治當峻補真?陰反多支離矣。
白話文:
在治療的討論上,提到關格這種病症的脈象,必定是弦且大到極致。弦脈象代表的是身體內部虛弱,而浮大則表示陰氣不足,這顯示了腎臟的水分嚴重流失,是種只有陽氣、缺乏陰氣的脈象。對於這種情況的治療,應該主要採用強烈補充真陰的方式。
仲景對於關格的脈象解讀是,如果這種脈象出現在尺部,那就是所謂的關,會讓人無法排尿;如果出現在寸部,那就是所謂的格,會造成嘔吐。有這樣的脈象就會有相應的症狀,非常簡明易懂。然而,再談到腎臟水分嚴重流失,只有陽氣、沒有陰氣的情況,需要強烈補充真陰,這樣反而使得病情更為複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