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三 (23)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3)

1. 產後發熱

若見頭疼身痛,憎寒發熱,或腰背拘急,脈見緊數,即產後外感症也。此等外感,不過隨感隨病,自與正傷寒宿感者不同。傷寒亦隨感隨病,豈有宿感者乎?若宿感,即溫病熱病矣。勿謂新產之後不宜表散,但當酌其虛實而用得其宜耳。大發表不宜,恐多汗耳。丹溪之意,正謂此也。

○凡產後感邪,氣不甚虛者,宜三柴胡飲。此方未為妙。○若氣虛脾弱而感者,宜四柴胡五柴胡飲。氣虛脾弱,此兩方俱不宜。○若肝脾腎三陰不足而感者,宜補陰益氣煎。若虛寒之甚者,宜理陰煎。俱非感冒外邪之方,用之不妥。○若產婦強壯氣實而感者,宜正柴胡飲

內有芍藥,不宜。

新方未能盡善,用宜斟酌。

2. 產後乍寒乍熱

若敗血不散,流入陰中而作寒熱者,宜決津煎殿胞煎。敗血而用此兩方,必不效。

3. 蓐勞

若兼外邪發熱者,宜補陰益氣煎補中益氣湯。此兩方不宜驟用,慎之。○若兼外邪發熱而中寒背惡寒者,宜理陰煎。亦宜斟酌。

4. 產後喘促

產後喘急有二,一以陰虛之極,一以寒邪在肺。蓋產後既以大虛,焉得氣實而喘?若肺無寒邪而見喘促者,此血去陰虛,孤陽無主,故氣窮短促而浮脫於上,此實肝腎不接,無根將脫之兆。經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正此類也,惟貞元飲為治此之神劑。

腎虛氣不歸源而喘,非肝火上衝,何以為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又用歸地,豈能納氣降下乎?○如此之症,宜六味湯人參、五味、胡桃砂仁鎮墜之藥,方得氣歸藏於腎,貞元飲非神劑也。○若風寒外感,邪氣入肺而喘急者,此必氣粗胸脹,或咳嗽,自與氣短似喘上下不接者不同,治當疏散兼補為主,此即丹溪所謂以末治之。宜金水六君或六君子湯

此兩方更不相宜。

5. 產後惡露不止

若肝脾氣虛,不能收攝而血不止者,宜壽脾煎。何必壽脾煎,竟用歸脾湯可也。○若氣血俱虛而淡血津津不已者,宜大補元煎。補腎凝滯,服之脾胃不運。○若怒火傷肝而血不藏者,宜加味四物湯逍遙散好。

惡露不止而有紫色成塊腹痛者,當以理氣消瘀,不可補澀,補之則成脹滿。

6. 產後發痙

凡遇此證,速當察其陰陽,大補氣血,用大補元或理陰煎,及十全大補之類,庶保其生。若認為風痰,而用發散、消導等劑,則死無疑矣。要察色辨症。若血燥血枯,津液耗亡者,面色必白而無神,脈息細小,胸膈無滯,神氣倦怠,方可用補。若面色帶紅,神氣不倦,胸膈不舒,脈息有力,當以順氣豁痰舒肝為主,不可概作虛治以誤人。

7. 產後大便秘澀

雖數日不通,飲食如常,腹中如故,仍用八珍加桃、杏仁治之。白朮恐非相宜。

8. 帶下

凡婦人淋帶,雖分微甚,而實為同類,蓋帶其微,而淋其甚者也,總由命門不固。帶者,帶脈也,奇經八脈之一也,如帶之周圍於腰,故曰帶下,由此而下注,非竟云命門所司。但其在腰,故屬腎,而疏泄則在肝,肝火動則綿綿而來。故治法有脾虛者,補脾而清肝火,腎虛者補腎而清肝火,心不靜者清心,心君靜則肝火亦靜。清肝火,惟黃柏為要,因龍雷之火寄旺於肝耳。

如濕熱,惟蒼朮、黃柏可以治之。然必察色,可以知病情也。

一、元氣虛弱而帶下者,宜壽脾、固陰、菟絲等煎。補中益氣湯加黃柏最宜。○若陽氣虛寒,脈見微澀,色白清冷,腹痛多寒者,宜加姜附。帶下屬熱者多,屬寒者少。

9. 白濁遺淋

故帶濁之源,無非皆出於陰分,然帶由脾腎之虛滑者多。必有肝火燥動而下流。○若脾濕下流者,宜歸脾、六君子。脾濕下流,當健脾利水,則濕可去,惟胃苓湯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