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二 (22)
卷二 (22)
1. 論治
有水盛火虧,而見臟腑寒脾腎敗者,即陽虛之證也。豈有真水盛而病者乎?○氣屬陽,氣虛當以參朮補之,非火虧也,不可用桂附。
一、陽虛者多寒,非謂外來之寒,但陽氣不足,則寒生於中也,若待既寒,則陽已敗矣。而不知病見虛弱,別無熱證者,便是陽虛之候。若無熱症,便為陽虛而用熱藥,必致火亢而為吐血。欲補陽氣,惟辛甘溫燥之劑為宜。辛能耗散元氣,燥能消爍精血,皆非虛損之藥,故東垣有耗散元氣之論。
薑桂燥熱,所當禁用。○欲補陽氣,惟參耆為主,非溫燥所宜。景岳認氣虛即是陽虛,妄投桂附,不知火衰宜桂附,氣虛宜參耆,熱藥有耗元氣,故東垣禁之。請讀《脾胃論》即可知矣。
兼受風寒而嗽者,宜金水六君煎,此杜撰之方,大忌。○貝母丸治嗽最佳。貝母力微。
若大吐大衄,六脈細脫,手足厥冷,危在頃刻,而血猶不止者,速宜用鎮陰煎,其血自止。血脫益氣,大劑獨參湯、補血湯為要。
大脫血之證,鎮陰煎、回陽飲俱非對病之藥。有形之血不能速生,幾微之氣所當急固,惟以大劑獨參湯、補血湯為主,此古人血脫益氣之良法,陽生陰長之妙用也。景岳不知此理,將熱藥、血藥亂投,大謬。
白話文:
[治療討論]
有的病情是因為水液過剩,火氣不足,導致內臟尤其是脾腎功能減弱,這就是陽虛的表現。然而,真的會有水液過多而導致疾病的情況嗎?
氣屬於陽性,氣虛應該用如人參、白朮這樣的藥材來補充,如果不是火氣不足,就不該使用肉桂和附子。
陽虛的人多數感覺寒冷,並不是說他們受到外界的寒冷,而是因為他們體內的陽氣不足,所以產生了寒冷。等到身體真的感到寒冷,那麼陽氣已經衰弱了。很多人不知道,當身體出現虛弱,沒有其他熱性的症狀,那就是陽虛的徵兆。如果在沒有熱性症狀的情況下,就認為這是陽虛而使用熱性藥物,可能會導致火氣過旺,進而出現吐血的狀況。想要補充陽氣,最好使用辛辣、甘甜、溫熱和乾燥的藥物。然而,辛辣的藥物會消耗元氣,乾燥的藥物會損耗精血,這些都不適合用來補充虛損,因此李杲(東垣)才會有消耗元氣的理論。
薑和肉桂都屬燥熱,應該避免使用。
想要補充陽氣,應以人參和黃耆為主,而不是溫熱和燥熱的藥物。張景嶽認為氣虛等同於陽虛,隨意使用肉桂和附子,但他不知道,如果是火氣衰弱,才應該使用肉桂和附子;如果是氣虛,應該使用人參和黃耆。熱性的藥物會消耗元氣,所以李杲禁止使用。請閱讀《脾胃論》就能瞭解。
如果同時受到風寒影響而咳嗽,應該使用金水六君子湯,但這種配方並未經科學證實,應慎用。
貝母丸對於治療咳嗽最有效,但是貝母的功效較弱。
如果出現大量嘔吐、鼻出血,脈搏細弱,四肢冰冷,生命垂危,而且出血仍未停止,應該立即使用鎮陰煎,這樣出血就會停止。血液流失後,應該補充氣力,大量使用單一人參湯或補血湯是最關鍵的。
對於大量失血的情況,鎮陰煎和回陽飲都不是對症的藥物。血液這種有形的物質無法快速再生,而微小的氣力纔是我們應該急著鞏固的。在這種情況下,應該主要使用大量單一人參湯和補血湯,這是古人補充因失血而流失的氣力的好方法,也是促進陽氣生長、陰氣滋養的巧妙手段。然而,張景嶽並不知道這個道理,他隨意使用熱性和補血的藥物,這是一個大錯誤。
2. 附按
立齋治韓州同色欲過度,當峻補其陰,遂以加減八味丸一斤,用桂一兩,以水頓煎六碗,冷服,熟睡。至晚,又溫飲一碗,而證退。補陰而用八味丸,益火則陰愈耗。翼日,畏寒足冷諸證仍至,是無火也,當補其陽。一人而倏陰虛,倏無火,兩相悖謬。
又治一童子,年十四,發熱,吐血,余謂宜補中益氣,以滋化源。內有升麻,非陰虛吐血所宜。
白話文:
立齋治療韓州的一位患者,因縱慾過度導致身體虛弱,認為應當重補他的陰氣,於是使用了加減八味丸一斤,其中肉桂一兩,用水煎煮成六碗,待涼後服用,患者熟睡。到了晚上,又溫熱飲用了一碗,病情逐漸好轉。若要補陰卻用了八味丸,會讓體內的火氣更加旺盛,導致陰氣更為耗損。隔天,患者再次出現畏寒、腳冷等症狀,顯示體內缺乏火氣,應該補充陽氣。一個人在短時間內先是陰虛,隨後又無火氣,這兩種情況顯得矛盾。
另外,立齋還治療了一位十四歲的少年,他發燒並且吐血,我認為應該補中益氣,滋養體內的生化之源。然而藥方中包含了升麻,這種成分不適合陰虛吐血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