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二 (2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1)

1. 論虛損病源

凡勞傷虛損,五臟各有所主,而惟心臟最多。此七情所傷。

一、喜因欲遂而發,若乎無陽,而經曰:喜傷心。又曰:暴喜傷陽。又曰: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又曰:肺喜樂無極則傷魄。蓋心藏神,肺藏氣,二陽藏也。故暴喜過甚則傷陽,而神氣因以耗散。肺藏魄而主氣,司呼吸,而出入者,非藏氣也。

一、淫欲邪思又與憂思不同,而損惟在腎。蓋心耽欲念,腎必應之,凡君火動於上,則相火應於下。夫相火者,水中之火也,相火,包絡之火,即膻中也。經云:膻中者,臣使之官,即相也,代君行令,非水中之火也。靜而守位則為陽氣,熾而無制則為龍雷,而涸澤燎原,無所不至。坎中之火居於下,即龍雷之火。

景岳「君火相火論」情欲之火,邪火也;君相之火,正氣也。何東垣指相火為元氣之賊,丹溪亦述而論之,乃掩口而笑。今仍云心耽欲念,君火動於上,相火應於下,熾而無制則為龍雷,而涸澤燎原,無所不至。故余曰:火本一物,靜則生物,動則害物。邪念之動,由心而起。

景岳另立邪念之火,與君相之火各別,以闢東垣、丹溪,今仍與東垣、丹溪合。何必矯強立說,以惑人耶?

氣以怒傷,而木鬱無伸,以致侵脾氣陷,而為嘔為脹,為泄為痛,為食欲不行者,此傷其陽者也。木鬱無伸,此肝氣鬱於脾土之中,不得疏泄而剋土,脾氣不運,而為脹為嘔,為泄為痛,為飲食不行,豈有傷其陽者乎?

一、色欲過度者,多成勞損。蓋人自有生以後,惟賴後天精氣以為立命之本。景岳每每講先天虛浮之談,此處亦重後天為立命之本,則知不必順數逆數之浮談也。

一、勞倦不顧者,多成勞損。夫勞之於人,孰能免之,如貧賤之勞,作息有度,習以為常,何病之有?惟安閒柔脆之輩,而苦竭心力,斯為害矣。貧賤之勞,豈無病哉?飢飽不時,奔走負重,衝風冒雪,但非勞心勞形則有之,此皆致病之由也。

一、少年縱酒者,多成勞損。蓋酒成於釀,其性則熱,汁化於水,其質則寒。酒性大熱,故為腐腸之藥。若云汁化於水,其質則寒,於理不通。熱之性在水中,故酒浸食物必爛,豈有熱去而水寒者乎?如桂附之熱,必經水煎,豈亦寒乎?

白話文:

[討論虛弱損傷病源]

大凡勞累傷身導致虛損,五臟各有其主要影響,然而其中心臟受損的情況最多。這是由於情緒波動所導致的傷害。

一、高興是因為願望實現而產生,但若過度,會導致身體的陽氣不足。古籍記載:高興會傷害心臟。又說:突然的狂喜會傷害陽氣。再說:過度的歡樂會使精神散漫而不內斂。還說:肺部如果過度歡樂沒有節制,就會傷害魄力。心臟儲藏精神,肺部儲藏氣息,它們都是身體中的陽氣儲存地。因此,如果突然的狂喜過度,就會傷害到陽氣,進而使精神和氣息消耗散失。肺部儲藏魄力且主導氣息,負責呼吸,但這並不是說肺部在儲藏氣息。

二、過度的性慾和邪念與憂慮思考不同,其損害主要在腎臟。心靈沉溺於性慾念頭,腎臟必定會有反應。當上部的心火燃起,下部的相火也會相應。相火是水中的火,相火,包裹著心臟,即膻中。經典記載:膻中是臣子的官職,即是相,代替君王執行命令,這並不是說它是水中的火。如果相火保持靜止,守在自己的位置,那就是陽氣;但如果過分熾烈,失去控制,就會成為龍雷,燒盡所有,無所不至。位於下方的坎中之火,就是龍雷之火。

景嶽的「君火相火論」中提到,由情慾引起的火,是邪火;而君火和相火,是正常的氣息。為什麼東垣將相火視為元氣的敵人,丹溪也跟隨他的理論,對於此,我只能一笑置之。我仍然認為,心靈沉溺於性慾念頭,上部的君火燃起,下部的相火相應,如果過份熾烈,失去控制,就會成為龍雷,燒盡所有,無所不至。因此我認為:火本身只有一種,靜止時可以養生,動態時則可能傷害生命。邪惡的念頭一旦產生,是由心靈開始的。

景嶽另外設立了邪念之火的概念,與君火和相火區別開來,用以反駁東垣和丹溪的觀點。但我認為,我們應該與東垣和丹溪的理論結合,為什麼要刻意建立新的理論來迷惑他人呢?

三、生氣會傷害氣息,如果肝氣鬱結,無法釋放,就會侵犯脾氣,導致嘔吐、脹氣、腹瀉、疼痛以及飲食困難等症狀,這是對陽氣的傷害。肝氣鬱結,無法釋放,意味著肝氣在脾臟中受到抑制,無法正常發揮功能,從而剋制脾臟,導致脾氣運轉不良,出現脹氣、嘔吐、腹瀉、疼痛以及飲食困難等症狀,但這並不意味著傷害了陽氣。

四、過度的性行為,大多會導致勞損。人從出生後,就依賴後天的精氣作為生存的根本。景嶽常常談論先天的虛幻之論,但在這裡他強調後天精氣是生存的根本,這告訴我們不必被那些空洞的理論所迷惑。

五、過度勞累的人,大多會導致勞損。勞累對於人來說,誰能避免呢?像貧窮的人,他們的勞累是有節制的,習慣成自然,不會有什麼問題。只有那些生活安逸,身體柔弱的人,如果心力耗盡,才會受到傷害。貧窮人的勞累,難道就不會生病嗎?飢餓或飽食不定時,奔波勞碌,背負重物,頂風冒雪,這些都是致病的原因,但只要不是心力和身體過度勞累,就不會有問題。

六、年輕人過度飲酒,大多會導致勞損。酒是通過釀造而成,其本性是熱的,雖然酒液是水質,但其本質卻是寒的。酒性非常熱,因此被視為一種腐蝕腸胃的藥物。如果說酒液是水質,其本質是寒的,這樣的理論並不能令人信服。熱的性質在水中,所以酒浸泡的食物必然會腐爛,怎麼可能熱性消失後,水就變冷了呢?就像肉桂和附子的熱性,必須經過水煮,難道這樣就會變冷嗎?

2. 論證

陰中之陰虛者,其病為發熱躁煩,面赤舌燥,咽痛口瘡,吐血衄血便血,大便燥結,小水痛澀等症;陰中之陽虛者,其病為怯寒憔悴,氣短神疲,頭運嘔惡,腹痛飧泄,二便不禁等症。陰中之陰,陰中之陽,景岳以為特出之語,殊不知腎中真陰虛,則火亢而為吐血衄血諸症。

腎中之真陽虛,為怯寒,二便滑泄不禁,倦怠少食諸症起矣。不必言陰中之陰、陰中之陽。蓋腎為精血之海,而人之生氣,即同天地之陽氣,無非自下而上,所以腎為五臟之本。五臟之本,獨重胃氣,故一部《內經》以胃氣為本。

一、虛損兩顴紅赤或唇紅者,陰虛於下,逼陽於上也。仲景曰:其面戴陽者,下虛故也。若謂逼陽於上而為上熱,可有逼陰於下而為下寒者乎?○仲景戴陽症,乃寒極似陽,非水衰火亢也。認錯病情。

白話文:

在討論病症時,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體內陰性元素不足,這會導致患者發燒、煩躁、臉色泛紅、舌頭乾燥、喉嚨疼痛、口腔潰瘍,甚至可能出現吐血、鼻血、便血的情況,大便會變得乾硬難解,小便時也會感到疼痛不適。另一種情況是體內的陽性元素不足,這會讓患者畏寒、面容憔悴、氣短神疲、頭暈想嘔、腹部疼痛、容易腹瀉,且大小便控制不住。

在中醫學說中,特別提到腎臟中的真陰與真陽,如果腎臟中的真陰不足,就會造成身體過熱,導致吐血、鼻血等症狀;如果腎臟中的真陽不足,就會使人畏寒,大小便失禁,精神疲憊,食慾不振。我們不需要特別去區分體內的陰中之陰和陰中之陽,因為腎臟是精血的源頭,而人的生命力,就像天地間的陽氣一樣,都是從下向上生發的,因此腎臟被認為是五臟的根本。五臟的根本中,又特別強調胃氣的重要性,因此在《黃帝內經》中,胃氣被視為一切的根本。

當患者出現兩頰或嘴脣紅潤的現象,這可能是體內的陰性元素不足,導致陽性元素上浮的結果。張仲景曾說,面色泛紅的人,通常是因為下焦虛弱。如果有人認為這是因為陽性元素上浮導致上半身過熱,那是否也存在因為陰性元素下沉導致下半身過冷的情況呢?然而,張仲景所描述的戴陽症,其實是極度寒冷的情況下表現出類似陽性的徵兆,並不是因為水份不足導致火氣旺盛。對於病情的判斷,不能有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