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二 (20)
卷二 (20)
1. 論五志之火
人於食息之常,孰不以五志為生,亦孰不以五志為用,而未聞以五志之動皆為火也。《內經》一水不勝五火。五志之火,動則火起,靜則不起,此一定之理。
白話文:
在人們的日常飲食與生活當中,誰不是依賴著喜、怒、哀、樂、恐這五種情緒來生存,並且誰不是利用這五種情緒來應對生活中的各種狀況,但我們通常不會認為這五種情緒的波動都會轉化為一種火熱的狀態。根據《黃帝內經》的描述,身體的一點水份很難抵擋住五種情緒所帶來的火熱。五種情緒的火熱,一旦被激起就會產生,如果保持平靜就不會產生,這是一定的道理。
2. 虛損
3. 經義
「口問篇」曰:邪之所在,皆為不足。邪之所在皆為不足,謂邪氣之入,因不足而侵入也。上氣不足,故腦不滿,耳苦鳴,頭苦傾,目為眩,雖虛亦有邪之所在也。中氣不足,下氣不足,皆有邪之所在,不可竟言虛,當察其病之機為要。岐伯曰: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此謂五實。景岳謂實而誤補猶可解救之說,大誤後人。實而用補,所謂實實。
白話文:
「口問篇」提到:病邪所在的地方,都代表身體有某種不足。這句話的意思是,外來的邪氣之所以能入侵,是因為身體在某處有虛弱或不平衡的情況。如果上氣(即頭部和胸部的氣)不足,可能會出現腦部感覺不滿、耳朵常鳴、頭部感到沉重、眼睛視線模糊等症狀,即使身體虛弱,也有可能是邪氣所導致的問題。同樣地,中氣(即腹部的氣)和下氣(即下腹部及腿腳的氣)不足時,也可能有邪氣存在,不能單純地認為是虛弱,應詳細觀察病情的發展趨勢,這是最重要的。
岐伯說:脈搏強烈、皮膚發熱、腹部脹滿、大小便不通暢、感到悶熱昏沉,這些情況被稱為「五實」。然而,景嶽認為,就算身體實證,誤用補藥還可以有機會挽回的觀點,這是大大的誤導了後人。在實證的情況下使用補藥,就是所謂的「實實」(即本來就實,再補更實),這種做法是不恰當的。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