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三 (18)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8)

1. 天地氣

「天元紀大論」曰: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形氣相依,景岳此書獨重陽氣,乃一偏之見。

白話文:

《天元紀大論》說:在天上是氣,在地上成為形狀,形狀和氣相互影響,就產生了各種生物。形狀和氣互相依靠,張景嶽這本書特別注重陽氣,這是片面的看法。

2. 陰陽氣

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東垣火為元氣之賊,故火與元氣不兩立。景岳云寒與元氣不兩立,是失《內經》之旨。

白話文:

強烈的熱力會使身體虛弱,微小的熱力則能增進健康。過度的熱力消耗生命力,而適量的熱力可以滋養生命力。過度的熱力分散生命力,而適量的熱力能夠產生新的生命力。東崗認為火是元氣的大敵,因此火和元氣不能共存。景嶽說寒冷和元氣不能共存,這失去了《黃帝內經》的精神。

3. 經脈諸臟病因

又曰:腎為陰中之陰,腎主閉藏;肝為陰中之陽,肝主疏泄。二臟俱有相火,其繫上屬於心,故心火一動,則相火翕然從之,多致血不靜而妄行,此固一說。景岳云君相之火正氣也,何東垣以相火為元氣之賊?以丹溪之言陰常不足為非,而又將丹溪之論引入,知景岳胸中未有定見。

白話文:

又說:腎臟是陰中之陰,掌管閉藏;肝臟是陰中之陽,掌管疏泄。這兩個臟器都具有相火,其根源往上連接著心臟,所以心火一動,相火就會立刻隨之而起,容易導致血氣不穩定而亂竄,這就是一種說法。

景岳先生認為相火是正氣,而何東垣先生則認為相火是元氣的賊。丹溪先生認為陰氣總是不足,這說法不正確,而景岳先生又引用丹溪先生的論點,由此可見景岳先生對相火的認識尚未明朗。

4. 經不調

若虛而挾火,則所重在虛,當以養營安血為主。矧亦有無火而先期者,則或補中氣,或固命門,皆不宜過用寒涼也。虛而有火者,宜補中兼清火。若云固命門而用熱藥,斷無此理。

主治之法,脾經血燥,加味逍遙散;脾經鬱滯,歸脾湯;肝經怒火,加味小柴胡湯;血分有熱,加味四物湯;勞役動火,補中益氣湯。有火者,不宜升。補中益氣,東垣用之於內傷勞倦發熱,元氣下陷者。肝脾血弱,補脾養血為要,非用升柴以升散。立齋每以補中益氣為常套,不知東垣立方之意而概用升柴。

白話文:

如果身體虛弱又伴有內熱,重點在於虛弱,應該以滋養補益、安神養血為主。就算沒有內熱,但症狀提前出現,也應該以補益中氣或固護命門為優先,不適合過度使用寒涼藥物。虛弱伴有內熱的,宜補益中氣兼清熱。如果說固護命門就用溫熱藥,這是不合理的。

主要的治療方法是:脾經血燥,用加味逍遙散;脾經鬱滯,用歸脾湯;肝經怒火,用加味小柴胡湯;血分有熱,用加味四物湯;勞役動火,用補中益氣湯。有內熱的,不適合升提。補中益氣湯,東垣先生用於內傷勞倦發熱,元氣下陷的人。肝脾血虛弱,補脾養血是關鍵,不應該用升柴來升散。立齋先生經常以補中益氣湯為常規,卻不了解東垣先生用藥的用意,一味地使用升柴。

○肝脾鬱結,脾經鬱火,理宜開鬱清火,逍遙散加山梔、香附、丹皮,庶乎合法。立齋每每以歸脾湯治之,不知何故?參、耆、歸、術,壅滯氣道,如何開鬱?如何清火?立齋一代明醫,未免有不通處,往往補中、歸脾二方,隨病常用,可謂執死法也。當因病立方為善,東垣加減用藥,可稱活套。

又曰:人之少有老態,不耐寒暑,不勝勞役,四時迭病,皆因氣血方長,而勞心虧損,或早年斫喪,故其見證,難以名狀。若左尺虛弱,或細數,是左腎之真陰之不足也,用六味地黃丸;右尺遲軟,或沉細而數欲絕,是命門之相火不足也,用八味丸。論脈不論症,未免有誤。

白話文:

肝脾鬱結,脾經積熱,應當疏肝解鬱、清熱降火,用逍遙散加山梔、香附、丹皮,應該比較合適。立齋醫生總是拿歸脾湯來治這種病,不知道為什麼?人參、黃耆、當歸、白朮這些藥會阻礙氣機流通,怎麼能解鬱?怎麼能清火呢?立齋醫術高超,但也難免有疏漏,他總是隨便用補中益氣湯、歸脾湯,可謂固執己見。應該根據病症來用藥,東垣先生加減用藥,才能稱得上靈活。

另外,人年輕時就顯老,怕冷怕熱,不能勞累,一年四季都容易生病,都是因為氣血本該成長,卻因勞心傷神,或年輕時過度消耗,所以症狀很難描述。如果左邊寸脈虛弱,或者脈搏細小而數,這是左腎的真陰不足,可以用六味地黃丸;如果右邊寸脈遲緩軟弱,或者脈搏沉細,快要消失,這是命門相火不足,可以用八味丸。只論脈象不論症狀,難免會出錯。

要見真陰不足之象,可用六味;見真火不足之象,可用八味。至兩尺微弱,是陰陽俱虛,用十補丸。此皆滋其化源也。滋其化源者,虛則補母之法,立齋補脾補腎即云滋其化源,不知何故?

白話文:

要判斷真陰不足的症狀,可以使用六味地黃丸;如果看到真火不足的症狀,則可以使用八味地黃丸。當寸口脈微弱,只有兩尺脈可觸,說明陰陽俱虛,可以使用十補丸來治療。這些藥方都屬於滋補化源的方法。滋補化源,就是補虛用母的治療方法,例如立齋補脾補腎,就是屬於滋補化源的範疇。但有些人可能不知道其中的道理。

5. 血熱經早

凡血熱者,多有先期而至,然必察其陰氣之虛實。若形色多赤,或紫而濃,或去多,其脈洪滑,其臟氣、飲食喜冷畏熱,皆火之類也。亦有不喜冷者,有火得冷則拒格而不通暢。

大都熱則善流而愆期不止者,如續斷、地榆、丹參、茜根、梔子之屬皆可用。可用生地、白芍、丹皮、條芩、山梔之屬,續斷、地榆非涼血清熱之藥。○若脈症無火而經早不及期者,乃其心脾氣虛,不能固攝而然,宜大營煎、大補元煎,此方為俱不善。或五福飲加杜仲、五味之類。宜歸脾、補中出入加減,氣能攝血,非血藥所能治者。

白話文:

凡是血熱的人,往往會提早來月經,但必須要觀察其陰氣的虛實。如果臉色偏紅,或者呈紫紅色且濃郁,或經血量多,脈象洪滑,身體和飲食喜涼畏熱,都是火氣過盛的表現。但也有一些人並不畏冷,這是因為火氣遇到寒涼就阻礙不通暢。

一般來說,熱症導致經血量多且月經週期不規律的,可以用續斷、地榆、丹參、茜根、梔子等藥物。也可以用生地、白芍、丹皮、黃芩、山梔等藥物,但續斷、地榆不是涼血清熱的藥物。

如果脈象和症狀沒有火氣,但月經提前,則可能是心脾氣虛,無法固攝經血而導致,宜用大營煎、大補元煎等補氣固本的方劑。也可以用五福飲加杜仲、五味子等藥物。宜用歸脾湯、補中益氣湯加減,補氣固攝經血,因為這並非單純的藥物可以治療的。

6. 血熱經遲

其有陰火內爍,血本熱而亦每過期者,此水虧血少,燥澀而然,治宜清火滋陰。要問腹痛不痛,如腹痛而下有紫黑塊者,此血熱而氣滯有瘀也,宜加香附、胡索為主。

白話文:

如果有人因為「陰火」在身體裡燃燒,造成血液原本就偏熱而且月經來得晚的情況,這是因為水分不足和血液量減少,導致乾燥和緊繃所造成的。治療的方法應該是清除火氣並增強陰分。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肚子會不會疼痛?如果是的話,並且下面出現紫色或黑色的硬塊,這代表血液太熱且氣流阻塞,形成了淤血。這種情況可以加入香附和胡索作為主要藥材進行治療。

7. 血寒經遲

血何以寒?亦惟陽氣不足,則寒從中生,而生化失期,是即所謂寒也。但言陽氣不足,不必又言寒從中生矣。至若陰寒由外而入,生冷由內而傷,或至血逆,或為疼痛,是又寒滯之症。凡內外受寒者,必腹痛。凡陽氣不足,血寒經遲者,色多不鮮,或色見沉黑,或澀滯而少,未必皆寒。

若痛者,當理滯氣。凡此者,皆無火之症。火衰,不必言無火。○大約寒則多滯,宜加薑、桂、吳茱萸、蓽撥之類。雖屬虛寒,宜補藥中加熱藥一二味,不宜群隊熱藥加入。

白話文:

血之所以會變寒,主要因為陽氣不足,導致體內生出寒氣,影響血液的生化過程。不過,只要提到陽氣不足,不一定非得再說寒氣源自體內。至於外界的陰寒進入體內,或是由內而生的生冷物質傷害身體,可能會導致血液逆流或者疼痛等問題,這是因為寒氣積聚所引起的症狀。無論是內外受寒,通常都會出現腹部疼痛的情況。對於陽氣不足,血液寒冷且經期延遲的人來說,他們的血液顏色往往較暗淡,可能會出現深黑色或者黏滯且量少的情況,但不一定都是因為寒冷造成的。

如果出現疼痛,應該治療堵塞的氣息。總的來說,這些情況大多和寒氣相關,適合使用姜、肉桂、吳茱萸、小茴香等溫性調理的草藥。即使屬於虛寒的狀況,也需要在補充藥物中加入一兩種溫性的藥物,而不是全盤加入熱性的藥物。

8. 血虛經亂

凡女科家雖有屬虛者,補藥中宜加香附、砂仁以理氣,則補藥可以運化,如新方皆凝滯竟補而已。

白話文:

對於婦科疾病的治療,即使是屬於虛弱的情況,也需要在補益的藥物中加入香附和砂仁來調節氣機。這樣可以使補益的藥物更好地被吸收利用,而不會造成阻塞或過度滋補的效果。因此,新的處方應該更加註重平衡和適應個體差異。

9. 腎虛經亂

右腎真陰不足,而經有不調者。此說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