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二 (18)
卷二 (18)
1. 汗有六要五忌
治傷寒之法,六要之外,又有五忌。蓋六法之中,惟汗為主,亦有不宜汗者。正以傷寒之愈,未有不從汗解者。故法雖有六,汗實統之。有傳裡而下之者,不可執定發汗。若傳裡而發汗,必致發狂譫語。
白話文:
對於治療感冒的方法,在六大重點之外,還有五項必須避免的事項。在這六種方法中,只有出汗是最主要的療法,但也有不適合出汗的情況。因為感冒的康復,通常都需通過出汗來解決。所以,雖然治療方法有六種,但出汗實際上是統領這些方法的。有的情況下,疾病已傳入內臟,應選擇用下法,不能固執地一定要出汗。如果在疾病已傳入內臟時還強行出汗,必然會導致精神錯亂,胡言亂語的情況出現。
2. 汗散法
凡傷寒瘟疫,表症初感,速宜取汗,不可遲也。傷寒瘟疫,不可混同,各有治法。
白話文:
[汗散法]
凡是得了感冒或是瘟疫,剛出現表面症狀時,應該要馬上用方法讓患者出汗,不可以拖延。處理感冒和瘟疫的時候,不可以把兩者混淆在一起,它們各自有不同的治療方式。
3. 清利法
冷水稟天一之性,大能清熱解煩,滋陰壯水。雖虛證不可用,然亦有當用者。但察其喉口熱極,唇舌乾焦,大便不通,而大渴喜冷者,此陰虛水虧症也,不妨與參、地、桂、附、乾薑之屬,相間並用。既雲水虧,當用滋陰,何得用薑桂參附以助火邪而愈耗其水?千古以來,未聞用桂附熱藥而謂滋陰者,惡極,惡極。
白話文:
[清利法]
冷水平承著自然界最純淨的特性,具有強大的清熱和解煩惱的效果,能滋潤陰分,增強體內的津液。儘管在虛弱的情況下通常不適合使用,但也存在適用的情況。只要觀察到咽喉和口腔極度燥熱,嘴脣和舌頭乾燥焦裂,大便不通暢,而且非常渴且偏好冷飲的狀況,這就是陰虛導致體內津液不足的症狀,此時可以和人參、生地黃、肉桂、附子、乾薑等藥材一同使用。
既然說是體內津液不足,就應該使用滋潤陰分的藥物,怎麼會用像乾薑、肉桂、人參、附子這種會助長火氣的藥物,進一步消耗體內的津液呢?自古以來,從未聽聞過使用肉桂、附子等熱性的藥物可以達到滋潤陰分的效果,這實在是糟糕至極,糟糕至極。
4. 下法
今見時醫有妄下而亦不致死者。豈有妄下而不致死者乎?
白話文:
現在看到有些時下的醫生胡亂使用下法(如瀉藥),但病人也沒有因此而死亡。難道真的有胡亂使用下法卻不會導致人死亡的嗎?
5. 瘧疾
6. 論截瘧
凡欲截之,若氣血俱虛,用人參、生薑各一兩煎服,頓止。松江趙嘉柱瘧發數次,用此法變血痢而死,不可孟浪。
瘧疾之發,由於受暑傷食者,多清暑消導為要,若驟用溫補截之,為害不淺。瘧不死人,截之而補早,必傳入里而為痢,或不得發越而為鼓脹。此等之論,宜屏絕之。
白話文:
對於想要立即控制瘧疾的情況,如果病人氣血都處於虛弱狀態,可以使用人參和生薑各一兩煎煮後服用,能迅速止住病情。但需注意,像之前松江的趙嘉柱,在瘧疾發作多次後,使用此方法卻轉變成血痢最終導致死亡,因此這種做法不能輕率使用。
瘧疾的發作,多是由於夏天受到暑熱或是飲食不當所引起,首要之務是清解暑熱與消化食物。如果突然使用溫補藥物來控制瘧疾,其危害可不小。實際上瘧疾本身不會致死,但如果過早使用溫補藥物控制,可能會使病邪傳入內臟導致痢疾,或者因為無法順利發汗排毒而引發腹部脹大。對於這種控制瘧疾加上溫補的說法,應當完全摒棄。
7. 論似瘧非瘧
惟陰虛之證則最不易辨,蓋陰中之水虛者,陰虛也;陰中之火虛者,亦陰虛也。火虛即陽虛,仲景用八味丸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也。陰虛乃真陰虧損,宜壯水之主,以制陽光。陰虛兩字,將何著落?○火虛但謂真火虛衰,治當八味,不必好奇而云陰中火衰。
○其有倏熱往來,或面赤如脂,而腹喜熱飲,或上熱下冷,或喉口大熱,而大便不實,此其證雖若熱,而脈必細微,或雖洪大而浮空無力者,是皆陽氣無根而孤浮於上,此陰中之火虛也。治宜益火之本,使之歸源,如海藏八味地黃丸,或右歸飲之類主之。陽為火,陰為水。
水衰陽無所附而浮於上,故謂之孤陽,宜補填真陰,則孤陽下附,豈可熱藥治之乎?仲景戴陽格陽之症而用熱藥,此內寒而外假熱,陰極似陽,仍是寒症,故用熱藥。若是孤陽因水衰而沸騰上越,豈可用桂附而補火乎?其將孤陽兩字細思之。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在中醫學中,關於判斷類似瘧疾但實際上不是的疾病情況。其中特別強調了陰虛這種狀況是最難辨別的,因為陰虛可以指的是陰中的水分不足,也可以是指陰中的火氣不足。
當陰中的火氣不足時,也就是陽氣不足,張仲景會使用八味丸來增強火氣的根源,以抵消陰氣的影響。而真正的陰虛,指的是陰氣真正地損失,這種情況應該要增強陰氣,來控制過旺的陽氣。然而,「陰虛」二字的定義,究竟該如何界定呢?
如果說陰中的火氣不足,通常指的是真正的火氣衰弱,治療時應使用八味丸,而不是追求新奇的方法去說是陰中的火氣衰弱。
有些病人會突然發燒,臉色潮紅像抹了油脂一樣,卻喜歡喝熱飲,或者出現上半身熱下半身冷的情況,或是喉嚨和口腔非常熱,但是排便卻不成形。這些症狀雖然看起來像是熱性病,但是脈搏一定會很細微,或是雖然是洪大的脈象,但是浮而不實,缺乏力量。這些都是陽氣沒有根基而飄浮在身體上部的現象,屬於陰中的火氣不足。治療上應該要增強火氣的根源,讓它回到正常的位置,例如使用海藏八味地黃丸,或者是右歸飲等方劑。
陽氣就像是火,陰氣就像是水。當水氣衰弱,陽氣就會失去依附而飄浮在身體上部,因此被稱作孤陽。對於這種情況,應該要補充真正的陰氣,讓孤陽重新附著,怎麼可能用熱性的藥物來治療呢?
張仲景在治療戴陽、格陽的病症時,使用熱性藥物,這是因為體內寒冷而外表呈現出假熱的現象,陰氣到極點看似陽氣旺盛,但實際上仍然是寒性病症,所以使用熱性藥物。但如果孤陽是因為水氣衰弱而沸騰上衝,怎麼可能用肉桂和附子來補充火氣呢?這需要仔細思考「孤陽」二字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