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三 (17)
卷三 (17)
1. 論證
夫膀胱為藏水之腑,而水之入也,由氣以化水,故有氣斯有水;水之出也,由水以達氣,故有水始有溺。人之飲由口而入,故云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此有形之水,從口而入,由肺氣施化,下及膀胱而溺出矣。經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未聞有由氣化水之說。蓋飲入於胃,則氣傳入膀胱而溺。若雲氣化水,乃無形之氣化其水而藏諸腎,非有形之水可以氣化成水而為溺。景岳之言,於理欠通。經云:濁陰出下竅。此句不講矣。然則水中有氣,氣即水也;氣中有水,水即氣也。今凡病氣虛而閉者,必以真陽下竭,元海無根,水火不交,陰陽否隔,所以氣自氣而不化水,水自水而蓄不行。氣不化水,則水腑枯竭者有之;水蓄不行,則浸漬腐敗者有之。
白話文:
膀胱是儲存水液的器官,水液的進入依賴氣化作用,有氣才能有水;水液的排出則是由水到達氣,有了水才能排尿。人喝水從口入,經過胃,精氣上輸脾,脾氣散精,再上歸肺,調節水道,最後下輸膀胱。這些有形的水,從口進入,經過肺氣的轉化,下達膀胱,然後排出體外。經書上說:「膀胱是周身之府,負責儲藏津液,氣化就能排出。」但沒有提到氣化成水的說法。其實,水液進入胃,氣會傳入膀胱,然後排尿。如果說氣化水,是指無形的氣化水液並儲存在腎臟,而不是有形的水被氣化成水液再排出。張景岳的說法,在道理上有點不通。經書上說:「濁陰從下竅排出。」這句話就不需要多講了。實際上,水中有氣,氣就是水;氣中有水,水就是氣。現在很多病症,都是因為氣虛閉塞,導致真陽下降,元氣無根,水火不交,陰陽隔絕,因此氣不能化水,水也不能順利排出。氣不化水,就會造成水腑枯竭;水蓄而不排,就會導致浸漬腐敗。
氣既不能化,而欲強為通利,果能行乎?陰中已無陽,而再用苦寒之劑,能無甚乎?只消一句氣化則能出矣,不必紛紛閒話,何人不知此理?○真陽下竭,元海無根,氣中有水,水中有氣,凡議論必牽引之,以為妙論,如《水滸傳》每每以劫法場為言,《西遊記》每每以觀音出現為言,景岳書中每以此幾句為套語,世人不察其立言之誤而宗之,每以回陽為本而用熱藥,貽禍不淺。
白話文:
如果氣機停滯無法轉化,卻強行用藥去通利,真的能起作用嗎?陰氣已盡,陽氣已衰,卻再用苦寒的藥物,難道不會更加嚴重嗎?只要氣機能夠轉化,自然就能流通,何必多說廢話?誰不知道這個道理?真正的陽氣已經耗竭,元氣之海無根無基,氣中帶水,水中帶氣,一些人總是喜歡拿這些來大做文章,以為是妙論,就像《水滸傳》老是拿劫法場說事,《西遊記》老是拿觀音菩薩出現說事一樣,張景岳的書裡也常常用這幾句話套用,世人看不清他說話的錯誤,反而奉為圭臬,總是把回陽當做根本,用熱藥來治病,結果害人不淺。
2. 論治
凡氣實等症,無如吐之妙者,譬之滴水之器,閉其上竅,則下竅不通,開其上竅,則下竅必利。此丹溪言之詳矣,不必依樣畫胡蘆而再說矣。
一、久服桂附之屬,以致水虧陽亢,而小便不通者,宜解毒壯水。仍有桂附多服,致水虧陽亢,則知熱藥非常服之品矣。
一、服分利既多,而小水愈不通者,此必下竭之症。察其水虧者,必須大補真陰;火虛者,必須峻補陽氣。景岳治癃閉,但知大補真陰,峻補陽氣,殊不知肺受火爍,乾金不能施化,失其清肅降下之令,以致小便不利者,當用清肺為主。清肺則小便自利,所謂水出高源,下病取上之法。景岳尚未及此,何得謂之博覽群書?可愧,可愧。
白話文:
凡是氣盛等症狀,沒有比嘔吐更有效的了,就像盛水的容器,如果封閉上方的開口,下方的開口就會堵塞,如果打開上方的開口,下方的開口就會暢通。這點丹溪先生已經說得很詳細了,不用再照本宣科重複一遍。
長期服用桂枝、附子等藥物,会导致津液虧損、陽氣亢盛,而小便不通,这时应该解毒滋陰。同樣地,如果長期服用桂枝、附子等藥物,導致津液虧損、陽氣亢盛,就知道熱性藥物並非可以隨意服用的。
如果服用利尿藥物很多,小便卻越來越不通,這一定是下焦虛竭的症狀。判斷是水虧還是火虛,必須分別大補真陰或峻補陽氣。景岳先生治療小便不通,只知道大補真陰、峻補陽氣,卻不知道肺部受到火熱灼傷,金氣不能化生,失卻清肅下降的作用,導致小便不利,应该以清肺为主。清肺就能使小便通暢,所謂“水出高源,下病取上”的治疗方法。景岳先生沒有注意到这一点,怎么能說他博覽群書呢?真是可愧,可愧。
3. 論證
秘結一證,在古方書有虛、風、氣、熱、寒、濕等秘,而東垣又有熱燥、風燥、陽結、陰結之說,此其立名太煩,又無確據,不得其要,而徒滋疑惑,不無為臨症之害也。秘結當分氣血,不可混同立論。秘者,氣之秘也;結者,乾燥而結,津液枯也。氣滯而秘,宜理氣;氣虛而秘,宜補氣;血虛而結,宜滋潤;火亢而結,宜通利,不必多論。至陰結者,天寒地凍,水泉不流,用辛熱以治之。
白話文:
便秘這個病症,古方書中有很多不同的說法,像是虛秘、風秘、氣秘、熱秘、寒秘、濕秘等等,而東垣又提出了熱燥秘、風燥秘、陽結秘、陰結秘等分類。這些名稱過於繁雜,而且缺乏明確的依據,無法掌握要點,反而會讓人更加困惑,對於臨床診治有害無益。便秘應該區分氣血,不可混淆一起討論。秘指的是氣機不通,而結指的是乾燥而阻塞,津液枯竭。氣機阻滯導致便秘,就應該理氣;氣虛導致便秘,就應該補氣;血虛導致便秘,就應該滋潤;火熱導致便秘,就應該通利,這些道理不需多說。至於陰寒導致便秘,就像天寒地凍,泉水無法流動一樣,就應該用辛熱藥物治療。
4. 論治
火盛水虧,陰虛而燥者,宜丹溪補陰丸、人參固本,或六味加知、柏、麻仁之類。每毀丹溪滋陰知柏之害人,今仍引補陰丸以治燥結,何耶?
一、老人便結,大部皆屬血燥。蓋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則陰虛之漸也,此外則愈老愈衰,精血日耗,故多有乾結之症。治此之法無他,惟虛者補之,燥者潤之而盡之矣。可見丹溪陽有餘陰不足之論不誣矣。景岳獨議其非,而今又引人年四十則陰虛之漸,愈老愈衰,精血日耗,治法燥者潤之,何耶?
白話文:
火氣旺盛,體內水分不足,導致陰虛燥熱的人,適合服用丹溪的補陰丸,搭配人參固本,或是在六味地黃丸中加入知母、黃柏、麻仁等藥材。有些人批評丹溪補陰知柏丸會傷人,但現在依然有人用補陰丸來治療燥結,這是為什麼呢?
老年人便秘,大部分都是血燥所致。因為人到四十歲,陰氣就會逐漸減少,這是陰虛的開始。隨著年齡增長,身體越來越衰弱,精血日漸耗損,所以容易出現便秘。治療這種情況,沒有其他方法,只能虛者補之,燥者潤之,才能徹底解決問題。由此可見,丹溪認為人體陽氣過盛,陰氣不足的論點是正確的。景岳曾批評丹溪的觀點,但現在又引用了「人到四十歲陰氣逐漸減少,年紀越大越衰弱,精血不斷耗損」的說法,以及「治療方法是潤燥」的觀點,這又是為什麼呢?
5. 述古
立齋又曰:腎開竅於二陰,大小便也。若腎經津涸者,用六味丸;脾肺氣虛者,補中益氣湯;脾經鬱結者,加味歸脾湯。鬱結之症,立齋每用歸脾湯,不知補氣之藥,焉能開其鬱結?反有脹滿之虞。鬱結兩字,作何解釋?
白話文:
立齋曾經提到,腎臟的開口在兩處陰部,也就是指尿道和肛門,涉及到排尿和排便。如果腎經的津液乾涸,會使用六味丸來治療;如果脾肺氣力虛弱,則會使用補中益氣湯;若是脾經有積聚的情況,則會使用加味歸脾湯。
對於「鬱結」這兩個字的解釋,立齋常常使用歸脾湯來對付,他認為只補氣的藥物,怎麼能夠打開積聚呢?反而可能會有脹滿的問題。這裡的「鬱結」,可以理解為體內的積滯或阻塞。
6. 述古變證治法
立齋曰:一身起疙瘩,搔破膿水淋漓,若寒熱往來者,肝經氣血虛而有火也,用八珍加丹皮、柴胡。有火當用清火涼血為要,參、耆、術未為要藥。○寒熱內熱者,血氣弱而虛熱也,八珍倍加參、術。內熱而倍加參、術,反助其熱。○若惡寒形寒者,陽氣虛寒也,用十全大補湯。
惡寒形寒,未可竟為陽氣虛寒,尚要審其飲食、起居。○若面部抓之麻木,氣血不能上榮也,補中益氣湯。補中益氣非治麻木之藥。○若痿弱筋攣者,血氣不能滋養也,補中益氣佐以六味地黃丸。痿弱筋攣者,陰血不能榮養也,亦非補中益氣所能治。○薛立齋治病,不論氣血寒熱,惟以補中益氣為常套,亦執板,無治法之處。
白話文:
立齋曰:
一身起疙瘩,搔破膿水淋漓,若寒熱往來者,肝經氣血虛而有火也,用八珍加丹皮、柴胡。
意思是:如果全身長出疙瘩,抓破後流出膿水,而且還伴隨寒熱交替的症狀,這是因為肝經氣血虛弱,但又帶有熱氣。應該服用八珍湯,並加入丹皮和柴胡。
有火當用清火涼血為要,參、耆、術未為要藥。
意思是:如果有熱氣,就應該以清熱涼血為主要治療方向,人参、黄芪、白术並不是首選藥物。
○寒熱內熱者,血氣弱而虛熱也,八珍倍加參、術。
意思是:如果出現寒熱交替,同時伴隨內熱,這是因為血氣虛弱,導致虛熱。可以服用八珍湯,並增加人参、白术的劑量。
內熱而倍加參、術,反助其熱。
意思是:如果本身有內熱,卻增加人参、白术的劑量,反而會助長熱氣。
○若惡寒形寒者,陽氣虛寒也,用十全大補湯。
意思是:如果怕冷,四肢冰冷,這是因為陽氣虛寒,可以用十全大補湯。
惡寒形寒,未可竟為陽氣虛寒,尚要審其飲食、起居。
意思是:怕冷,四肢冰冷,不一定都是陽氣虛寒,還要仔細觀察患者的飲食和起居習慣。
○若面部抓之麻木,氣血不能上榮也,補中益氣湯。
意思是:如果面部抓起來麻木,這是因為氣血不能上達頭面,可以用補中益氣湯。
補中益氣非治麻木之藥。
意思是:補中益氣湯並不是治療面部麻木的專門藥物。
○若痿弱筋攣者,血氣不能滋養也,補中益氣佐以六味地黄丸。
意思是:如果四肢無力,肌肉萎縮抽筋,這是因為氣血不能滋養四肢,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同時搭配六味地黄丸。
痿弱筋攣者,陰血不能榮養也,亦非補中益氣所能治。
意思是:四肢無力,肌肉萎縮抽筋,實際上是陰血不足,無法滋養四肢,光用補中益氣湯並不能完全解決問題。
○薛立齋治病,不論氣血寒熱,惟以補中益氣為常套,亦執板,無治法之處。
意思是:薛立齋治療疾病,不論氣血寒熱,總是習慣性地使用補中益氣湯,這種做法過於死板,缺乏靈活的治療方法。
總結:
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薛立齋治療疾病的一些觀點和方法,以及對他的一些批評。他認為各種症狀都與氣血虛弱有關,並偏好使用補中益氣湯,但這種做法缺乏針對性,並未充分考慮病情的寒熱虛實等因素,因此遭到批評。
一、遍身疙瘩,或癮疹搔癢,此風熱傷血,用羌活當歸散。氣虛者,佐以補中益氣加山梔、鉤藤;血虛者,佐以加味逍遙散加鉤藤。疙瘩癮疹搔癢,既云風熱傷血,當用涼血清火等藥,豈有氣虛而用補中益氣之理?既云血虛,當用四物加丹皮之類。
白話文:
全身長滿疙瘩,或患上癮疹又癢,這是風熱侵犯血液所致,可用羌活當歸散治療。如果體虛乏力,可以加山梔、鉤藤補氣;如果血虛,可以加味逍遙散和鉤藤。疙瘩和癮疹瘙癢,既然說是風熱傷血,就應該用涼血清熱的藥物,怎麼會因為體虛就用補氣的藥呢?既然是血虛,就應該用四物湯加丹皮等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