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二 (16)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6)

1. 論治血氣

凡非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及四肢無力,掉搖拘攣之屬,皆筋骨之病也。夫肝主筋,腎主骨,肝藏血,腎藏精。精血虧損,不能滋養百骸,故筋有緩急,骨有痿弱之病,總由精血敗傷而然。口眼歪斜,掉搖拘攣之屬,皆肝木為病,亦由外之風寒所觸而發,乃暴病非常病,審症察色,因病用藥,未可言精血敗傷也。病久當用滋養。

若初起即用滋養,其歪斜掉搖拘攣反甚矣。

一、偏枯拘急痿弱之類,本由陰虛,言之詳矣。然血氣本不相離,故陰中有氣,陰中亦有血。陰中兩字,不知指腎指身體?若腎,只有藏精之說,未有藏血者。夫血非氣不行,氣非血不化。凡血中無氣,則病為縱緩廢弛;氣中無血,則病為抽掣拘攣。何也?蓋氣主動,無氣則不能動;血主靜,無血則不能靜。

故筋緩者,當責其無氣;筋急者,當責其無血。夫氣血並行而不相離者,血中豈無氣乎?氣行而血自行,氣道中無血,則乾枯而不活動矣。無氣無血之說,俱屬不經。若人無氣無血,則死矣。但可言氣弱不能舉動,血少不能榮潤耳。景岳立言不善。

白話文:

【討論治療血氣問題】

凡是不因為風邪導致的面部歪斜、半身無法活動、四肢乏力、震顫和抽搐等症狀,都屬於筋骨疾病。肝臟主管筋絡,腎臟主管骨骼,肝臟儲存血液,腎臟儲存精氣。如果精氣和血液不足,就無法滋養全身,因此可能出現筋絡鬆緊不均,骨骼疲軟無力的病症,這些都是由於精氣和血液受損所導致的。

面部歪斜、震顫和抽搐等症狀,通常是由肝臟功能失調引起,也可能由外界風寒侵擾而發作,這屬於急性病,而非慢性病。在診斷病情和觀察病人面色後,應根據具體病情來選擇治療方法,不能單純認為是精氣和血液受損。對於長期的疾病,應該採用滋補的療法。

如果在疾病剛開始就使用滋補療法,反而會讓面部歪斜、震顫和抽搐的症狀更嚴重。

首先,關於偏癱、肌肉緊繃、疲軟等疾病,其根本原因是陰虛,這已經詳細解釋過了。然而,血氣本來就不分開,所以陰中既有氣又有血。但"陰中"二字,是指腎臟還是身體其他部位?如果指的是腎臟,只有儲存精氣的說法,並沒有儲存血液的說法。血液沒有氣就無法運行,氣沒有血液就無法轉化。如果血液中缺乏氣,就會出現鬆弛無力的病態;氣中缺乏血液,就會出現抽搐和肌肉緊繃的病態。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氣主導運動,沒有氣就無法運動;血液主導靜止,沒有血液就無法保持靜止。

所以,如果筋絡鬆弛,就該考慮是否缺乏氣;如果筋絡緊繃,就該考慮是否缺乏血液。氣血同時運行且相互依存,血液中怎麼可能沒有氣呢?氣運行時,血液自然也會跟著運行,如果氣道中沒有血液,就會變得乾燥而失去活力。"無氣無血"這種說法,都是不符合常理的。如果一個人既沒有氣又沒有血,那他就死了。只能說氣太弱無法支撐身體活動,或血液太少無法滋養身體。景嶽對此的論述並不恰當。

2. 非風諸證治法

凡非風症,未有不因表裡俱虛而病者也。外病者,病在經;內病者,病在藏。治此之法,只當以培補元氣為主。經病者,病在經絡,或手足偏廢,口眼歪斜,當用治經絡之藥。在臟則語言蹇澀,痰涎壅盛,當用治臟之藥。若但補元氣,不分明白,失之多矣。

一、人於中年之後,多有此症,其衰可知。經云: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正以陰虛為言也。此陰虛乃陰精也。經云:陰精所奉,其人壽。夫人生於陽而根於陰,根本衰則人必病。所謂根本者,即真陰也。指陰精。人知陰虛惟一,而不知陰虛有二:此陰字當改為腎字。腎藏精藏氣,氣即陽氣也。

如陰中之水虛,則多熱多燥,而病在精血;陰中之火虛,則多寒多滯,而病在神氣。一陽居二陰之間,成乎坎,即腎也,腎藏精與氣,精為水,氣為火,火即無形之氣也,水火俱寓於腎,即坎中之水火也。若言陰中之水火,則誤矣。景岳立言,每每好奇。○水虛者,宜左歸飲。

方中有甘草,焉得達腎?

一、非風眩運,掉搖惑亂者,總由氣虛於上而然。總由兩字,執一不通。○經云:諸風掉眩,皆屬肝木,肝為風木之藏故也。惑亂者,躁擾不寧也。乃肝火妄動,何得雲氣虛於上?經曰: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頭為之苦傾,目為之苦眩。又曰:上虛則眩。此明訓也。《內經》云:邪之所在,皆為不足。

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頭為之苦傾。眩運、掉搖、惑亂與腦不滿、頭傾大不相同,亦非氣虛於上。引證不明,用藥悖謬。丹溪曰:無痰不作運。豈眩運者,必皆痰症耶?此言最為不妥。謂必無痰,此言亦不妥。痰隨肝火升騰而眩運者,多不盡屬虛。

一、非風麻木不仁等症,因其血氣不至,所以不知痛癢。凡遇此症,只宜培養血氣,勿得誤認為痰。只宜兩字,執一不通。當隨病機而用藥,有痰者仍治痰,看虛實加減為妙。○麻木之病,因氣血不足,不能榮養,經隧空虛,痰涎乘虛流注經絡而麻者多。凡遇此症,當審症用藥,不可云只宜補養。此說一出,誤人多矣。

一、非風遺尿者,由腎氣之虛脫也。然必命門火衰,所以不能收攝。命門之火,豈能收攝乎?惟無形之氣,可以攝之。

白話文:

[對於非風病症的治療原則]

任何非風病症,基本上都是因為身體的內外都處於虛弱狀態才會發生。外在的疾病,通常影響的是經絡;而內在的疾病,則影響的是臟腑。對於這類疾病的治療,我們應該以補充和強化元氣為首要目標。如果疾病影響到經絡,可能會出現手腳活動不便或口眼歪斜的情況,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使用專門針對經絡的藥物來治療。如果疾病影響到臟腑,可能會導致說話不清或痰多的情況,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使用專門針對臟腑的藥物來治療。如果只是單純補充元氣,而不區分清楚病情的來源,很可能會錯失治療的最佳時機。

人到了中年以後,很容易出現這類病症,這顯示了身體機能的衰退。根據醫學理論,人到了四十歲,體內的陰氣就會減少一半,這就是在說明陰虛的問題。這裡所說的陰虛,指的是體內的陰精。醫學理論認為,如果陰精充足,人的壽命就會更長。人體的生命力來源於陽氣,但生命的根基卻是陰氣,一旦根基衰退,人就必定會生病。所謂的根基,就是真正的陰氣,也就是陰精。很多人只知道陰虛有一種,卻不知道其實陰虛有兩種。這裡的「陰」字,應該改為「腎」字。腎臟儲存著精氣,其中的氣,就是陽氣。

如果腎臟中的水份不足,人體就會產生過多的熱量,導致乾燥,並影響到精血;如果腎臟中的火氣不足,人體就會產生過多的寒氣,導致血液凝滯,並影響到神氣。在陰氣中,有一部分是水,一部分是火,形成了像坎卦一樣的結構,這就是腎臟。腎臟儲存著精氣,其中的精是水,氣是火,火就是無形的氣。水和火都存在於腎臟中,就像坎卦中的水和火一樣。如果我們談論陰氣中的水和火,那就大錯特錯了。張景嶽的理論,總是讓人摸不著頭緒。對於水虛的病人,應該使用「左歸飲」這個處方。

然而,這個處方中含有甘草,甘草的作用是調和百藥,怎麼可能達到補腎的效果呢?

對於非風病症引起的頭暈目眩、四肢顫抖和精神混亂等症狀,這些症狀的根源都在於氣血虛弱。醫學理論認為,所有風濕類的疾病,以及頭暈目眩的症狀,都和肝臟有關,因為肝臟是風濕之氣的儲存庫。精神混亂,指的是心煩意亂,無法安靜下來。這通常是因為肝火旺盛,怎麼可能說是氣血虛弱呢?醫學理論認為,如果上焦的氣血不足,腦部就會感到空虛,頭部就會感到沉重,眼睛就會感到模糊。同時,如果上焦的氣血不足,就會導致頭暈。這是明確的教導。根據《黃帝內經》,邪氣存在的地方,就是氣血不足的地方。

因此,如果上焦的氣血不足,腦部就會感到空虛,頭部就會感到沉重。頭暈目眩、四肢顫抖和精神混亂等症狀,與腦部空虛、頭部沉重的症狀完全不同,也不能單純歸咎於氣血虛弱。丹溪先生認為,沒有痰濕,就不會有頭暈目眩的症狀。難道頭暈目眩的病人,一定都有痰濕嗎?這種說法非常不恰當。如果說頭暈目眩的病人一定沒有痰濕,這種說法也不恰當。痰濕隨著肝火上升,導致頭暈目眩的病人,不一定都是虛弱的。

對於非風病症引起的麻木無知覺等症狀,這是因為氣血無法流通,所以無法感受到疼痛和瘙癢。遇到這種症狀,我們應該補充和強化氣血,而不是誤以為是痰濕引起的。我們應該根據病情來選擇藥物,如果有痰濕,還是要治療痰濕,並且根據虛實來調整藥物的劑量,這樣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麻木的症狀,通常是因為氣血不足,無法滋養身體,導致經絡空虛,痰濕趁虛而入,導致麻木。遇到這種症狀,我們應該根據病情來選擇藥物,不能單純地補充和強化氣血。這種說法一旦傳開,可能會誤導很多人。

對於非風病症引起的尿失禁,這是因為腎氣虛弱導致的。然而,這通常是因為命門火衰,無法收縮控制。然而,命門之火,真的能收縮控制嗎?只有無形的氣,才能做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