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三 (16)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6)

1. 論證

若血涸不月,月罷腰膝上熱,足躄,嗌乾,癃閉,少腹有塊,或定或移,前陰突出,後陰痔核,皆女子疝也,但女子不謂之疝,而謂之瘕。若年少得之,不計男婦,皆無子。此說誠非謬也。子和之治,惟講汗吐下三法去邪,甚言補之誤人,熱藥治病之非,而景岳不敢斥之,反以其說為是,不知何故?

白話文:

如果女子月經量少,月經結束後腰膝部位感到發熱,腿腳無力,口乾舌燥,小便不暢,小腹有腫塊,腫塊位置不定,陰道突出,肛門有痔瘡,這些都是女子疝氣的症狀,只是女子不稱之為疝氣,而是稱為瘕。如果年輕人患上這種病,不論男女,都會不孕。這話確實不假。治療這種病,應該以汗、吐、下三法去除邪氣,過於強調補益反而會害人,用溫熱藥物治療疾病是錯誤的,但景岳卻不批評這種說法,反而認為它正確,真是令人不解。

2. 論治

一、治疝必先治氣,故病名亦曰疝氣,非無謂也。蓋有寒氣、熱氣、濕氣、逆氣,氣在陽分則有氣中之氣,氣在陰分則有血中之氣。凡氣實者,必須破氣;氣虛者,必須補氣。治氣則當理氣,氣行則諸邪皆流通而愈。若云補氣,氣滯則反不通而痛矣。

一、熱疝大能作痛,凡火邪聚於陰分而為痛者,必有熱症熱脈,或大便秘結,或小水熱閉不通,或為脹滿而煩熱喜冷者是也,宜大分清飲,或茵陳飲加茴香、川楝子之類。熱疝如丹溪黃柏、山梔之類不可廢也,茴香、楝子又不宜矣。

白話文:

治療疝氣,首先要治療氣,所以疾病名稱也叫疝氣,並非無道理。因為有寒氣、熱氣、濕氣、逆氣,氣在陽分則有氣中之氣,氣在陰分則有血中之氣。凡是氣實者,必須破氣;氣虛者,必須補氣。治療氣則應理氣,氣行則各種邪氣都能流通而痊癒。如果說要補氣,但氣滯則反而不通而疼痛。

熱疝常常會劇烈疼痛,凡是火邪聚集在陰分而引起疼痛者,必然有熱症熱脈,或者大便秘結,或者小便熱閉不通,或者腹部脹滿而煩熱喜冷,這都是熱疝的表現。應該服用大分清飲或茵陳飲,加上茴香、川楝子之類藥物。熱疝可以用丹溪所說的黃柏、山梔之類藥物,但茴香、楝子就不適合了。

一、疝遇色欲而發者,是必陰虛之屬。若陰虛兼動相火者,宜以六味加黃柏、知母、山梔、茴香、川楝之類主之。既云陰虛,茴香、川楝之屬不宜用矣。凡治虛疝,當察其虛在陰分,或在陽分。陰虛者,輕則暖肝煎、八味地黃湯。既云陰虛,何得用八味益火?

白話文:

疝氣如果在慾望發作時出現,一定是陰虛的症狀。若陰虛同時伴隨相火旺盛,則可以用六味地黃湯加上黃柏、知母、山梔、茴香、川楝等藥物來治療。既然是陰虛,茴香、川楝等藥物就不適合使用了。治療虛疝,應該觀察虛症在陰分還是陽分。陰虛的話,輕症可以用暖肝煎、八味地黃湯。既然是陰虛,為何要用八味地黃湯來益火呢?

3. 述古

許學士云:大抵此疾,雖因虛得之,不可以虛而驟補。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則實。故必先滌所蓄之熱,然後補之。此說一定之理。

劉宗厚云:謹按疝症雖始為因虛而得,必邪實迫痛而未下者,故當先瀉而後補也。此言合理。

張子和曰:《內經》曰:木鬱達之。達謂吐也,令條達其氣也。肝之積,本當吐者,然觀其病之上下,以順為貴,仲景所謂上宜吐,下宜瀉者,此也。疝症有肝火上衝於胃而嘔吐不止者,不可不知。

白話文:

許學士說:總體來說,這種疾病,雖然因為虛弱而引起,但不能因此就立刻用補的方法來治療。經典中提到:邪氣聚集的地方,必定會有一種虛弱的情況。如果邪氣停留在那裡不消散,那麼病情就會變得更實在、更嚴重。所以必須先清除已經積聚的熱氣,然後才能進行補充。這是固定不變的道理。

劉宗厚說:謹慎地分析疝症,即使最初是由於虛弱而引發,但肯定有邪氣使疼痛加重且尚未消退,因此應該先用藥物清除邪氣,然後再進行補充。這是一種合理的論述。

張子和說:《內經》中提到:對於木氣鬱滯的情況,應該使用開通的方法,這個「開通」指的是讓氣流通暢,讓氣機得以調節。肝部的積滯,原本應該通過吐的方法來解決,然而,我們要根據病情的上下情況來判斷,以順應病情為主,如張仲景所說的,上部的病症適合使用吐法,下部的病症適合使用瀉法,就是這個道理。對於疝症中由肝火上沖胃部而導致不斷嘔吐的案例,我們不能不加以瞭解。

4. 論治

若濕熱下墜,疼痛脫肛甚者,抽薪飲、大分清飲。濕熱下墜疼痛者,清火為先。

白話文:

如果是由於溼熱下墮引起的腹痛和直腸脫垂嚴重的情況,可以使用「抽薪飲」或「大分清飲」來治療。如果是因溼熱導致的腹痛,首先要清除體內的火氣。

5. 論證

癲狂之病,病本不同。《準繩》分別甚詳,不必肆言無忌。癲病之至,忽然僵仆而時作時止。此癇症之發作如此,豈可混為癲症?認症未明,安敢放膽議人?

後世諸家,有謂癲狂之病,大概是熱,此則未必然也。未必二字亦是遊移之語。

一、癲,即癇也。《內經》所言癲症甚詳,而癇則無辨,即此可知。後世有癲癇、風癇、風癲等名,所指不一,則徒滋惑亂,不必然也。癲癇症有不同,《內經》雖無癇症之辨,《靈樞》則有癇瘛、癇厥之名,然病發各別。癲者,或狂或愚,或歌或笑,或悲或泣,如醉如癡,言語有頭無尾,穢潔不知,積年累月不愈,俗呼心風,此志願高大,不遂所欲者多有之。

白話文:

精神疾病種類繁多,其病因各異,《準繩》一書對此有詳細的分類,故我們在討論時應謹慎,避免妄下定論。癲病發作時,患者會突然倒地,且常有間歇性。這種癇癥的表現就是如此,怎可與癲病混為一談?若辨識不清病情,又怎麼敢輕率評斷他人呢?

後世醫學家認為,癲狂之病可能是由熱毒引起,但這並不一定正確。「未必」二字也表達了這種模糊的態度。

  1. 癲,其實就是癇。《內經》對於癲病有詳細的描述,而對癇病則無明確界定,這足以說明二者的關係。後世出現了「癲癇」、「風癇」、「風癲」等名稱,用於不同的病症,這只是造成混淆,不一定正確。在《內經》中並無對癇病的明確區分,《靈樞》中有提及「癇瘛」、「癇厥」等名稱,但這些病症的表現各有不同。癲病的表現可能包括狂躁、智力低下、歌唱、大笑、悲傷或哭泣,表現得如同醉酒或是癡呆,說話內容缺乏連貫性,不辨潔淨與污穢,長時間無法痊癒,俗稱「心風」,這種情況多見於那些志向高遠,但未能如願的人。

癇症之發,則昏不短人,眩仆倒地,不省高下,甚而瘛瘲抽掣,或口眼喎斜,或作六畜之聲,過時甦醒如平人。癲癇之辨甚詳,豈可混為一症?景岳自謂博覽群書,超邁前人,獨創異議,而癲癇兩症,尚未明白,妄自尊大,毀謗前賢,可罪,可罪。

白話文:

當癇症發生的時候,患者會突然昏迷、跌倒在地,不知道高低差別,甚至出現痙攣和肌肉抽搐的情況,有時候還會嘴歪眼斜或者發出家禽的聲音。但經過一段時間後就會恢復正常人的狀態。 癲癇病與癇症之間有很大的區別,怎麼能混淆呢?景嶽自己認為他看遍了各種書籍,超越了前輩們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自己的新見解,但是對於癲癇和癇症這兩個病症的理解仍然不清楚,這種盲目自信並且侮辱前輩的做法是錯誤的,應該受到批評。

6. 論治

若痰飲壅閉,氣道不通者,必須先用吐法,並當清其飲食,此治狂之要。非清也,《內經》所謂奪食即止。

一、癲症多由痰氣。凡氣有所逆,痰有所滯,皆能壅閉經絡,格塞心竅,故發則暈僕,口眼相引,目睛上視,手足搐搦,腰脊強直,食頃乃蘇。癇症之發,如此情狀,豈可認為癲症乎?辨症未明,用藥必誤,害人非淺。

一、癲癇症無火者多。若無火邪,不得妄用涼藥,恐傷脾氣,以致變生他症,且復有陰盛陽衰及氣血暴脫,而絕無痰火氣逆等病者,則凡四君、四物、八珍、十全大補等湯或加乾薑、桂、附,皆所必用。此乃暴脫之症,豈可謂之癲癇?認病不明,大誤後人之治。○若照此用藥,必致誤人。景岳平生技藝,只將陰陽水火言之又言,而以陽氣為主,眩人耳目。

白話文:

如果痰飲阻塞,氣道不通,必須先用吐法,同時要清淡飲食,這是治療狂症的關鍵。不是單純的清熱,就像《內經》中所說的「奪食即止」。

癲癇大多是由痰氣引起。凡是氣逆、痰滯,都會阻塞經絡,阻礙心竅,所以發病時會昏倒、口眼歪斜、眼球向上看、手腳抽搐、腰背僵硬,過一會兒才恢復。癲癇發作時,出現這些症狀,怎麼能認為是癲癇呢?辨證不明,用藥就會錯誤,危害極大。

癲癇患者大多沒有火邪。如果沒有火邪,就不能亂用寒涼藥物,以免傷脾氣,導致其他疾病。而且,還有一些陰盛陽衰、氣血暴脫的病人,根本沒有痰火氣逆等病症,那麼,像四君、四物、八珍、十全大補湯,或者加乾薑、桂枝、附子,都是必用的藥物。這是氣血暴脫的病症,怎麼能說是癲癇呢?識別疾病不明,會嚴重誤導後人的治療。如果按照這種方法用藥,必然會誤治病人。景岳一生醫術,只講陰陽水火,而且以陽氣為主,迷惑人的眼耳。

7. 述古

《千金方》云:小兒之癇有三,風癇、驚癇、食癇也。據云無癇,何得又引前賢之說?豈癇即癲耶?○又云:病先身熱,掣縱,驚啼叫喚,而後發癇,脈浮者,為陽癇,病在六腑外,在肌肉,猶易治也。在肌肉,何得驚啼叫喚?愚謂二家之說,雖若切當,然風寒外感,自有表症,飲食內傷,是有里症,俱未必亂神。

若此而癲癇為病,則忽爾昏厥,此其病則專在心經,以及肝膽二臟,又非風寒飲食所能頓病若此者。癲症之發,屬胃有痰火,因風寒觸動,內之痰火,得風而上升為厥;或因食物填塞胃中,不得通泰,其痰火上湧而厥;因驚而動肝膽之火,痰隨火升而厥,故小兒之癇有三。若景岳云其病專在心經及肝膽,尚未明白,妄自議論前人。

白話文:

《千金方》中說,小兒的癇症有三種:風癇、驚癇、食癇。有人說,沒有癇症,為什麼還要引用前人的論述?難道癇症就是癲癇嗎?

書中又說,疾病初期出現發燒、抽搐、驚啼哭鬧,之後才會發作癇症,脈象浮的,屬於陽癇,病症在六腑之外,位於肌肉,比較容易治癒。既然病症在肌肉,為何會有驚啼哭鬧的現象呢?我認為這兩種說法雖然看似合理,但風寒外感自有表症,飲食內傷也有裡症,不一定會擾亂神志。

如果以此推斷癲癇是一種疾病,那麼突然昏厥,病症就會集中在心經,以及肝膽兩個臟腑,這就不是風寒飲食所能突然引發的病症。癲症的發作,是因為胃中有痰火,受到風寒觸動,內部的痰火受到風的影響而上升,導致昏厥;或者因為食物堵塞胃中,無法通暢,痰火上湧而昏厥;或者因為驚嚇而使肝膽之火動搖,痰隨火上升而昏厥,所以小兒的癇症有三種。景岳所說,此病症專在心經及肝膽,還沒有完全明白,就妄自批評前人。

丹溪曰:大法行痰為主,黃連、南星、瓜蔞、半夏,尋火尋痰,分多少而治,無不愈。仍用丹溪之法,何必罪其為寒涼害人?○因胃中之痰,隨肝膽之火上升,干其心肺之竅而昏厥,此乃至理。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治療此症的要訣在於行痰,黃連、南星、瓜蔞、半夏,都能尋火尋痰,根據痰火輕重來決定用量,無不藥到病除。繼續沿用丹溪先生的療法,何必擔心它寒涼傷人呢?

因為胃中積痰,隨著肝膽之火上升,阻塞心肺的竅穴而導致昏厥,這就是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