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二 (1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5)

1. 論經絡痰邪

凡經絡之痰,蓋即津血之所化也,使果營衛和調,則津自津,血自血,何痰之有?血色赤,凝結則為瘀血,不能為痰。津液隨氣所滯,則為痰。惟是元陽虧損,神機耗敗,則水中無氣,而津凝血敗,皆化為痰耳。津凝則成痰,血敗則成瘀,壅滯經絡,不用化痰消瘀,何能得通?豈可竟用補乎?照景岳治病,必致誤人。若謂痰在經絡,非攻不去,則必並精血而盡去之,庶乎可也。

津凝血敗之痰,不去何為?但虛者,補中兼消為可。故凡用痰藥,如滾痰丸、清氣化痰丸之類,必其元氣無傷,偶爾壅滯,或見微痰之不清者,乃可暫用分消。既云痰乃精血,若攻之並精血而盡去之,何又轉出滾痰丸等偶有壅滯者乃可暫用?則知不可專補矣。

白話文:

【討論經絡中的痰濕問題】

談到經絡裡的痰濕,其實它們是由我們身體的津液和血液轉化而來的。如果身體的營養和防禦機能都運作正常,那麼津液就是津液,血液就是血液,怎麼可能會產生痰呢?血液是紅色的,如果血液凝結就變成了瘀血,這種情況下是不會形成痰的。津液會隨著氣流的阻滯,轉變成痰。當我們的元氣損失,生理機能衰弱時,水液中缺乏氣力,津液凝結,血液衰敗,這些都會轉化為痰。津液凝結成為痰,血液衰敗形成瘀血,這些物質堵塞了經絡,如果不進行化痰消瘀,怎麼可能讓經絡順暢?難道我們可以一味地補充嗎?如果按照景嶽的治療方法,肯定會誤導他人。假設認為痰濕在經絡中,不進行清除就不能去除,那我們必須把精血一併清除,這樣或許可行。

對於由津液凝結和血液衰敗形成的痰,如果不處理,又有什麼好處呢?但對於體虛的人來說,邊補邊消纔是恰當的做法。因此,凡是使用化痰藥物,如滾痰丸、清氣化痰丸等,必須確保元氣未受損傷,偶爾出現阻滯,或者痰量不多且不清爽的情況下,纔可短期使用來幫助分解。既然說痰濕是由精血轉化的,如果要清除,連同精血一起清除,為什麼又會提到滾痰丸等藥物只適合偶爾出現阻滯的情況下短暫使用呢?這就說明,我們不能單純地進行補充。

以上就是對於經絡痰濕問題的討論。

2. 論治痰

凡非風初病而痰氣不甚者,必不可猜其為痰,而妄用痰藥。非全無痰也,但不甚耳。既不甚,何謂猜其痰?痰若甚,則病危急矣,豈可不用痰藥?○開痰之法,惟吐為捷,如古方之獨聖散、稀涎散之屬,皆吐痰劑也,但恐元氣大虛,不能當此峻利之物,或但用新方之吐法為妥,元氣大虛之人,吐之必死,惟實者可吐。景岳立言,大欠斟酌。

或用牛黃丸、抱龍丸之類。景岳仍用治痰之藥、去痰之法,豈不傷精血乎?

張子和善用吐法,然有不可吐之禁。景岳但講吐之為妙,如元氣虛者,萬萬不宜。

若氣不甚虛,而或寒、濕生痰者,宜六安煎、二陳湯主之。景岳言治痰宜補,何又立此治痰之方?○陰氣不足,多痰兼燥而咳者,金水六君煎。兩相悖謬之方。○脾腎虛寒,不能運化而為痰者,不必兼治痰氣,只宜溫補根本。只宜溫補四字執板。○若中氣虛者,理中湯,六君子為妙。或溫胃飲。陰不足者,理陰煎之類最佳。不佳。

一、薛立齋曰:若脾氣虧損,痰客中焦,閉塞清道,以致四肢百骸發為諸病者,理宜壯脾氣為主,佐以治痰,則中氣健而痰涎自化。補脾而兼治痰,此方甚是。東垣用藥,補中兼疏,乃活法也。

白話文:

在討論治療痰的問題上,如果疾病初期並非因風邪引發,且痰的症狀並不嚴重,我們絕不能單純猜測是痰引起的,隨便使用化痰的藥物。這不是說完全沒有痰,只是痰的情況並不太嚴重。既然不嚴重,我們就不該過度猜測其為痰的問題。然而,如果痰的狀況非常嚴重,病情可能已進入危急階段,這種情況下,當然不能不用化痰藥。

開痰的療法中,催吐是最快速的方法,像古方中的獨聖散、稀涎散等,都是用來催吐痰液的藥方,但是要擔心的是,如果病人的元氣大損,可能無法承受這些藥物的強烈效果。或者,可以考慮使用新方中的催吐法會更恰當。對於元氣大損的人來說,催吐可能會導致死亡,只有身體較健壯的人才能接受催吐。

李東垣提到,張子和擅長使用催吐法,但也有不能使用催吐法的情況。李東垣只談到了催吐的妙處,卻忽略了對於元氣虛弱的人來說,催吐是絕對不適合的。

如果體力不算太差,但因為寒濕而產生痰,應使用六安煎、二陳湯等藥方。李東垣說治療痰應該補身,但他又提出了這些治療痰的藥方,這豈不是會傷害到精血嗎?

如果體質偏寒,痰多且乾燥,伴有咳嗽的症狀,可以使用金水六君煎。這些藥方的觀念互相矛盾。

如果脾腎虛寒,無法正常運化食物而形成痰,我們不需要同時治療痰和氣,只需溫補根本即可。只需要溫補的說法有點刻板。

對於中氣虛弱的人,理中湯和六君子湯是非常好的選擇。或者可以使用溫胃飲。對於陰氣不足的人,理陰煎等藥方是最適合的。

薛立齋曾表示,如果脾氣虧損,痰滯留在中焦,堵塞了清道,導致四肢百骸產生各種疾病,最合理的治療方式應該是以壯脾氣為主,輔以治療痰的藥物,這樣中氣會變得健康,痰自然也會消失。補脾同時治療痰,這個方法非常正確。李東垣使用藥物,補中兼疏,這是活用的治療方法。

3. 論寒熱證

嘗見有引《內經》之意而曰:偏於左者,以左寒而右熱;偏於右者,以右寒而左熱,誠謬言也。不知偏左者,其急在左,而右本無恙也;偏右者亦然。故無論左右,凡其拘急之處,即血氣所虧之處也。《內經》言寒則拘急。此邪之所襲,未見其言血氣所虧。○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氣為衛,外衛密,邪氣無從而入。氣虛不能為外衛,邪氣乘虛而入,故但言氣虛不言血虛。景岳混言氣血所虧,大失經旨。必先散其邪而後補,所以仲景用散表之藥。以藥治者,左右皆宜從補。皆宜從補,則寒邪何得消散而舒暢?至若經言寒熱,則凡如唇緩流涎,聲重,語遲含糊者,是皆縱緩之類。縱緩者多由乎熱,而間亦有寒者,氣虛故也。

皆是邪氣乘虛而入,故見諸證。歪斜牽引,抽搐反張者,皆拘急之類。拘急者多由乎寒,而間亦有熱者,血虛故也。歪斜牽引抽搐反張拘急,此暴病也,不可言血虛。若血虛而用凝滯之藥,其病更甚。血虛不足,其病緩,緩則當用榮養之法治之。

如寒而拘急者,以寒盛則血凝,血凝則滯澀,滯澀則拘急,此寒傷其營也。亦是傷寒。又若寒而弛縱者,以寒盛則氣虛,氣虛則不攝,不攝則弛縱,此寒傷其衛也。此傷寒也,必身發寒熱。○《內經》云:寒傷形,熱傷氣。又云:壯火食氣。火為元氣之賊。景岳獨創寒盛氣虛之說,乃杜撰之言,貽誤後人。

白話文:

我曾經看到有人引用《黃帝內經》的觀點,提到如果身體的左邊感到不適,那是因為左側較冷、右側較熱;反之,如果右邊感到不適,則是因為右側較冷、左側較熱,這種說法其實是錯誤的。事實上,當身體偏向左側感到不適,表示問題主要出現在左側,右側並沒有問題;同樣地,偏向右側感到不適也是同樣道理。因此,無論是左或右,身體感到緊繃不舒服的地方,正是血液和氣血運行不順的位置。《黃帝內經》提到寒冷會導致身體緊繃。這種異常情況的出現,並非單純因為血液和氣血運行不順所致。

經典中有記載:邪氣侵襲身體,一定是身體的防禦力減弱了。氣是身體的保護層,當保護層完整時,邪氣無法輕易進入。但當氣力不足,保護層薄弱,邪氣就會趁虛而入。所以,經典只提及氣力不足,並未提及血液不足。然而,張景嶽卻將氣血不足混為一談,這大大背離了經典的原意。治療這種狀況,首先應該驅除邪氣,然後再進行補充,這就是張仲景使用散表藥物的原因。用藥物治療,無論左或右都應以補充為主。但如果一味補充,那麼寒冷的邪氣如何能消散,身體又怎能舒暢?

至於經典中提到的寒熱症狀,例如口脣鬆弛、流口水、聲音低沉、語言遲鈍不清等,這些都是鬆弛緩慢的症狀。鬆弛緩慢的症狀通常是由熱引起的,但偶爾也會出現因寒冷造成的,這是因為氣力不足所致。

這些症狀都是邪氣趁虛而入的結果,所以才會產生各種病徵。身體歪斜、牽引、抽搐、反弓等,都是身體緊繃的表現。身體緊繃的症狀通常是由寒冷造成的,但偶爾也會出現因熱造成的,這是因為血液不足所致。身體突然出現歪斜、牽引、抽搐、反弓和緊繃等症狀,這屬於急性疾病,不能簡單歸咎於血液不足。如果血液不足卻使用了阻滯的藥物,病情反而會加重。血液不足,病情發展緩慢,這種情況下,應採用滋養血液的方法來治療。

比如,當身體因寒冷而出現緊繃,是因為寒冷過度導致血液凝固,血液凝固使得血液流通受阻,血液流通受阻又導致身體緊繃,這是寒冷對血液循環的傷害。這也是傷寒的一種。再比如,當身體因寒冷而出現鬆弛,是因為寒冷過度導致氣力不足,氣力不足使得身體失去控制,失去控制又導致身體鬆弛,這是寒冷對氣力的傷害。這也是傷寒的一種,必然會伴隨全身發冷發熱的症狀。

《黃帝內經》中提到:寒冷傷害身體,熱量傷害氣力。又提到:過度的火氣消耗氣力。火氣是身體元氣的大敵。然而,張景嶽獨創的「寒冷過度導致氣力不足」的說法,實屬杜撰,誤導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