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三 (15)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5)

1. 述古治

古方用十棗湯、控涎丹、神祐丸、滾痰、蘇合丸之類,皆形氣充實之藥也,西北人用之,或有效驗。西北人亦有弱者,東南人亦有壯者,不可執一而論。

《玉機微義》云:順氣特一法耳,要觀痰之深淺,有痰積膠固,氣道因之不順,宜先逐去積痰,然後氣可得順。此言確當合理,宜記。

白話文:

古時候的方劑,像是十棗湯、控涎丹、神祐丸、滾痰、蘇合丸等等,都是屬於補益氣血的藥物。西北地區的人使用這些藥方,可能會有療效。

不過,西北地區也有體弱的人,東南地區也有人體格健壯,不能一概而論。

《玉機微義》一書中說:順暢氣機只是一種方法,重要的是觀察痰的深淺程度。如果痰積聚凝結,氣道因此不通暢,就應該先清除積痰,然後氣才能順暢。這句話說得非常正確合理,應該牢記。

2. 論證

何今之醫家,動輒便言火多成熱,而未聞知有寒多生濕者?寒多生濕之論,景岳獨創之見,以闢金元諸公,甚覺悖理。北方地高土燥,至天令嚴寒之時,地土燥裂,豈有寒生濕之理?東南地土本濕,至冬嚴寒亦燥裂矣。景岳其有說乎?好奇立說,以責前賢而誤後人,可罪,可罪。

白話文:

現在的醫家,動不動就說火氣旺盛導致身體發熱,卻從來沒聽說過寒氣過盛會導致濕氣滋生。寒氣過盛導致濕氣滋生的理論,是李景岳獨創的觀點,用來反駁金元時期的醫家,實在是過於悖離道理。北方地勢高聳,土地乾燥,到了嚴寒的季節,土地都會乾裂,怎麼會有寒氣生濕氣的道理?東南地區的土地本來就潮濕,到了冬天嚴寒的時候,也會乾裂。李景岳這說法有道理嗎?他只是憑空臆測,想要批評前輩,卻反而誤導後人,實在是罪過,罪過!

3. 論治

惟濕中有火,則濕熱熏蒸而停郁為熱;濕中無火,則濕氣不化,而流聚為寒。故凡病內濕者,多屬氣虛之人,氣屬陽,陽虛則寒從中生,寒生則濕氣留之。水濕本陰也,鬱蒸為熱,故為濕熱。若但有濕而不蒸熱,當以治濕之藥而加熱藥,以宣散利導之。若云濕不化而為寒,於理欠通,當云濕不化而傷脾則有之。

若因寒而生濕則不然,當云因濕而為寒者有之。此之變病,惟腫脹泄瀉,痰飲嘔吐等症多有之。此濕傷脾,宜脾胃藥加熱藥為是。○病之微者,宜溫宜利宜燥,如五苓、平胃、滲濕湯、六味地黃之類。六味地黃丸治濕,宜酌之。

白話文:

當濕氣中夾雜著熱氣時,濕熱會蒸騰停滯,導致身體產生熱症;若濕氣中沒有熱氣,則濕氣無法轉化,就會積聚成寒氣。因此,患有內濕症的人,大多體質虛弱,氣虛則陽氣不足,陽氣不足就會產生寒氣,寒氣產生後會留住濕氣。濕氣本屬陰性,若蒸騰成熱,則稱為濕熱。若只有濕氣而沒有熱氣蒸騰,則應使用祛濕藥物並搭配溫熱藥物,以利於宣散利導。若說濕氣不轉化就變成寒氣,這點說法不通,應說濕氣不轉化而傷脾才是正確的。

若因寒氣而產生濕氣則不合理,應說因濕氣而產生寒氣才是正確的。這種病變,常見的症狀有腫脹、腹瀉、痰飲、嘔吐等。這都是濕氣傷脾所致,應服用健脾胃藥物並搭配溫熱藥物來治療。病症較輕微者,宜溫和、利水、乾燥,例如五苓散、平胃散、滲濕湯、六味地黃丸等。六味地黃丸用於治療濕氣,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酌情使用。

一、治濕之法,古人云宜理脾、清熱、利小便為上,故曰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此固然矣,然濕熱之症宜清利,寒濕之症多不宜利也。古人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此不易之論。濕邪不論寒熱,皆當利小便以去濕,但有寒熱之分耳,若云寒濕不宜利小便,其濕從何處而去?景岳翻前人之論,未為確當。再若濕熱之症,亦有忌利者,以濕熱傷陰者也。

陰氣既傷,而複利之,則邪濕未清,而精血已耗,如汗多而渴,熱燥而煩,小水乾赤,中氣不足,溲便如膏之類,切勿利之。濕熱傷陰之說,尚要講究。濕勝則濡泄,胕腫脹滿,脾病居多,郁遏不通則成熱矣。濕熱合而為病,亦屬脾胃者多。若講傷陰,惟火熱能耗,陰不足,火邪熾,故見汗多而渴,熱燥而煩,小水乾赤,皆真陰虧損之病,非濕熱所傷之病,自然不宜利小便。陰虛者,只宜壯水,真水既行,則邪濕自無所容矣。

此說大謬。經云治濕以燥,未聞治濕以潤之理。

白話文:

治療濕氣的方法,古人認為應該調理脾胃、清熱、利尿為上策,所以說治療濕氣而不利尿,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這當然是正確的。然而,濕熱症狀應該清利,寒濕症狀大多不適合利尿。古人說治療濕氣不應該利尿,這是一個不易改變的說法。濕邪無論寒熱,都應該利尿去濕,只是有寒熱之分而已。如果說寒濕不應該利尿,那麼濕氣要從哪裡排出去呢?景岳翻閱前人的論述,並不完全正確。再者,濕熱症狀也有忌諱利尿的,因為濕熱傷陰的情況。

陰氣已經受傷,再利尿,就會導致邪濕沒有清除,而精血已經耗損,比如汗多而渴、熱燥而煩、小便乾赤、中氣不足、大小便如膏狀等等,就不要利尿。濕熱傷陰的說法,還需要深入研究。濕氣過盛就會導致濡泄,肢體腫脹滿,大多是脾病,鬱結不通就會化熱。濕熱結合在一起發病,大多也是屬於脾胃的病。如果說傷陰,只有火熱能耗損陰氣,陰氣不足,火邪熾盛,所以出現汗多而渴、熱燥而煩、小便乾赤,都是真陰虧損的病,不是濕熱所傷的病,自然就不適合利尿。陰虛者,只需要滋補水氣,真水運行,邪濕自然就無處容身。

這種說法大錯特錯。經書上說治療濕氣要用燥的方法,從未聽說過治療濕氣要用潤的方法。

4. 論證

一、陰黃症,則全非濕熱,而總由血氣之敗。若云敗,則不救矣。當云虛,尚可療治。凡神思困倦,言語輕微,或怔忡眩暈,畏寒少食,四肢無力,或大便不實,小水如膏,及脈無力等症,悉皆陽虛之候。當云脾虛,用藥以參、朮、耆為主。使非速救元氣,大補脾腎,終無復元之理。

竟宜補脾,不宜補腎。因脾虛而見黃色,故宜補脾。若言補腎,未免凝滯不化,尚欠斟酌。

《準繩》黃疸一條,脈沉細無力,身冷而黃,或自汗泄利,小便清白,為陰黃,宜溫。若氣血之虛,飢飽勞役,七情內傷,此脾虛而痿黃,當扶脾胃為主,不當列在陰黃內。

一、膽黃症,凡大驚恐及鬥毆傷者,皆有之。嘗見有虎狼之驚,突然喪膽而病黃者,其病則驟;有酷吏之遭,禍害之慮,恐怖不已而病黃者,其病則徐。如南北朝有太學生魏准者,因惶懼而死,舉體皆青,人為膽破,即此之類。膽黃之說,有大謬不然者。夫鬥毆驚恐,酷吏之遭,有傷於肝,致瘀血停滯而黃者有之,即魏准因惶懼,舉體皆青,非黃也,引此為證,未為確當。經曰: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

義猶此也。經文膽液泄則口苦而嘔,並非言黃也,膽黃症尚有疑義。

白話文:

一、關於陰黃症,這並不是因為濕熱所引起,而是因為血氣衰敗所致。如果認為是血氣衰敗,那麼病情就無法輓回了。應該認為是體虛,還可以進行治療。通常,會出現精神疲憊、語言微弱、或是心悸眩暈、畏寒少食、四肢乏力、或者大便不實、小便像膏狀,以及脈象微弱等症狀,這些都是陽氣虛弱的表現。應該認為是脾虛,用藥以參、朮、耆為主。如果不迅速輓救元氣,大補脾腎,最終無法恢復正常。

應該補脾,而不是補腎。因為脾虛會導致黃色出現,所以應該補脾。如果說補腎,可能會導致血液凝滯不易化解,還需要進一步斟酌。

《準繩》中關於黃疸的一條,脈搏沈細無力,身體發冷而黃,或者自汗洩利,小便清白,這是陰黃,適合用溫和的方法治療。如果是由氣血虛弱、飲食不節、勞累、情緒內傷所導致的脾虛而萎黃,應該以扶助脾胃為主,而不應把它歸入陰黃的範疇。

二、關於膽黃症,凡是受到大驚恐或者鬥毆傷害的人都有可能出現。曾經見過有被老虎或狼驚嚇,突然失去膽量而出現黃疸的情況,這種情況來得急劇;有時候因為遭受酷吏的處罰,對禍害的顧慮不斷,產生恐懼感而導致黃疸,這種情況來得緩慢。例如南北朝時期有位名叫魏準的太學生,因為惶恐而死亡,全身都呈現出青色,被人誤認為膽破,其實並非黃疸。對於鬥毆驚恐、酷吏遭遇所導致的肝臟受損,血液瘀滯而黃疸的情況,確實存在,但魏準因惶恐導致全身青色並非黃疸,以此作為例證,可能並不準確。經書上說:膽汁外洩則口會感到苦澀,胃氣逆流則會嘔吐苦味,所以稱為嘔膽。

這個道理與此相似。經書上提到膽汁外洩則口會感到苦澀而嘔吐,並不是在說黃疸。膽黃症還存在一些疑問。

5. 述古

薛立齋曰:痿症多因足三陰虛損,若脾腎不足而無力者,用還少丹;肝腎虛熱而足無力者,六味丸,如不應,急用八味丸。六味乃壯水之主,八味乃益火之源,大相徑庭,豈有同一治乎?○肝腎虛熱而足無力,乃水衰,豈有反用八味丸補火?立齋何悖謬若此?

白話文:

薛立齋說:痿症大多是由於足三陰經虛損所致。若脾腎不足而無力,可用還少丹;肝腎虛熱而足無力,用六味丸。若六味丸效果不佳,則需緊急使用八味丸。六味丸滋補腎水,八味丸則益補腎火,兩者功效截然不同,怎能用同一方法治療呢?

○ 肝腎虛熱而足無力,本是腎水不足,怎麼反倒用八味丸補腎火呢?立齋這番話實在是謬誤至極!

6. 論治

其有憂思恐懼太過者,每多損抑陽氣,若不益火,終無生意。憂思恐懼,有傷脾腎者,以元氣為本,非竟講益火,火旺則元氣愈損。

白話文:

那些因過度憂愁、思考、恐懼而受到傷害的人,常常會抑制陽氣,如果不增加火力,最終將無法生存下去。 憂慮和恐懼會對脾胃和腎臟造成損害,因爲元氣是根本,不能只講求增加火力,如果火力過強,則會使元氣更加受損。

7. 述古

又曰:瓊玉膏、固本丸、坎離丸,此輩俱是沉寒瀉火,非腸胃有燥熱者不宜服。若足三陰經陰虛發熱者,久服令人無子,蓋損其陽氣,則陰血無所生故也。足三陰發熱者,正宜瓊玉、固本培補真陰,且內有人參,豈有久服無子之理?《易》云男女媾精,精足則有子。立齋可謂名醫,何得以此言惑人?

白話文:

他又說:“瓊玉膏、固本丸和坎離丸都是用於治療寒冷瀉火的症狀,並不適合腸胃沒有乾燥熱的人服用。如果腳部三條陰經出現虛熱的情況,長期服用會導致不孕不育,因爲損害了陽氣,則陰血無法產生。”對於腳部三條陰經發熱的人來說,正好適合使用瓊玉膏和固本丸來補充真正的陰液,而且其中有人參成分,怎麼會有長期服用導致無子女的道理呢?《易經》說男性女性交合時精子充足就會有孩子。李立齋可以說是著名的醫生,爲什麼用這樣的話迷惑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