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二 (14)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4)

1. 論肝邪

夫肝邪者,即胃氣之賊也。一勝一負,不相併立。凡非風等證,其病為強直掉眩之類,皆肝邪風木之化也。其為四肢不用,痰涎壅盛者,皆胃敗脾虛之候也。未可盡指為胃敗脾虛,治法宜圓活,審症用藥必能奏效。若執一而治,不免誤人。

白話文:

關於肝臟異常的情況,這其實就是對胃氣的一種侵害。肝和胃之間,一個佔優勢另一個就會處於劣勢,二者不能同時強壯。所有不是由風邪引起的病症,如身體僵硬、頭暈目眩這一類的症狀,都是因為肝臟功能失調,過度旺盛所致。而那些四肢無力,痰多且嚴重的,通常都是胃功能衰退,脾臟虛弱的徵兆。但我們不能一概而論地認為這些都是胃和脾的問題,治療的方法應該靈活變通,根據病情來使用藥物,這樣纔能有效。如果固守一種治療方法,可能會造成誤診。

2. 論氣虛

凡非風卒倒等證,無非氣脫而然。凡病此者,多以素不能慎,或七情內傷,酒色過度,先傷五臟之真陰,此致病之本也。傷真陰則陽無附而脫。陰虧於前,陽損於後,陰陷於下,陽乏於上,以致陰陽相失,精氣不交,所以忽爾昏憒,卒然仆倒,此非陽氣暴脫之候乎?陽脫亦是陰虧於前。故其為病,或為遺尿者,命門之氣脫也。

腎虛不能閉藏也。今人見此,無不指為風痰,而治從消散。此等之症,乃脫症也。雖至愚之醫,必不用消散之藥。不知風中於外,痰鬱於中,皆實邪也。而實邪為病,何遽令人暴絕若此?實邪為病,亦能暴亡。故《內經》云:五實死。邪氣閉塞而死也。景岳將《內經》之言細思之。

故凡治卒倒昏沉等症,若無痰氣阻塞,必須以大劑參附峻補元氣。精衰非附子熱藥可治。蓋精即氣之根,氣生於下,即向生之氣也。經曰:精化為氣,即此之謂。既曰精化氣,不當用熱藥。

類中之症,亦有虛脫,如遺尿自汗,口開手撒者,皆脫症也,不可救藥,當從補治。若痰涎壅盛,二便閉塞,語言蹇澀,目瞀神昏,此乃閉症,當從清火豁痰開竅,通行經絡。

白話文:

[討論氣虛的問題]

只要不是因為突然的風邪侵襲導致昏倒的情況,大多數都是由於氣力流失所導致的。得了這種病的人,大多是平時生活不夠謹慎,或是情緒波動、飲酒過量、性行為過度,這些都會先傷害到身體五臟的真正陰氣,這纔是致病的根本原因。當真正的陰氣受損,陽氣就失去了依附而流失。在前面陰氣已經虧損,在後面陽氣也跟著損失,下面陰氣陷入,上面陽氣缺乏,因此導致陰陽失衡,精氣無法正常交換,所以會突然感到頭腦混亂,突然間就倒下,這不就是陽氣突然流失的症狀嗎?陽氣流失也是因為前面陰氣的損耗所致。

因此,這種病有可能表現為尿失禁,這是因為生命的活力流失,腎臟無法正常收縮和儲存。現在的人看到這種情況,往往會認為是風邪或痰濕導致,然後用疏散的方法來治療。但這種症狀,實際上是屬於氣力流失的病症。即便是最笨拙的醫生,也絕對不會使用疏散的藥物。但是,他們不知道風邪從外部入侵,痰濕在內部鬱積,這些都是實質性的邪氣。實質性的邪氣導致的疾病,怎麼可能讓人如此突然地陷入危急狀態呢?但事實上,由實質性邪氣引起的疾病,確實也能導致突然死亡。因此,《內經》中有句話說:「五實死」,意思是邪氣閉塞而導致死亡。景嶽深入研究了《內經》的這段話。

因此,對於突然昏倒、意識模糊等症狀,如果並無痰濕或氣滯阻塞,必須使用大量的高濃度人參和附子來迅速補充元氣。精氣衰弱的情況下,單靠附子這種熱性藥物是無法治療的。因為精氣就是氣力的根源,氣力生於下方,即是生命力的源泉。經書上說:「精氣轉化為氣力」,就是這個意思。既然說精氣可以轉化為氣力,那麼就不應該使用熱性藥物。

類似中風的病症,也有氣力流失的情況,例如尿失禁、自汗、嘴巴張開、手腳放鬆,這些都是氣力流失的症狀,無法用藥物挽救,應當從補充的角度進行治療。如果痰液過多,大小便閉塞,語言含糊不清,視線模糊,精神渙散,這就是閉塞性的病症,應當從清熱、豁痰、開竅、疏通經絡的角度進行治療。

3. 論痰之本

凡非風之多痰者,悉由中虛而然。夫痰即水也,其本在腎,其標在脾。胃為貯痰之器。不觀之強壯之人,任其多飲多食,則隨食隨化,未見其為痰也。多飲多食者,其痰最多。景岳歷證尚少故也。醇酒肥膩積於胃中,為火煅煉而成。若胃中無物,焉得成痰?故凡病虛勞者,其痰必多,而病至垂危,其痰益甚,正以脾氣愈虛,則全不能化,而水液盡化為痰也。虛勞之人,因火煎熬津液而成痰,所以肌肉消瘦而飲食尚能多進,乃腎水虛而火亢耳。

非脾氣愈虛,認錯病源。豈非痰必由於虛乎?此說大誤後人。故治痰者,必當溫脾強腎,以治痰之本。治痰竟講溫脾強腎,仲景治痰飲之方不必立矣。執一之人,焉可議醫?

白話文:

【討論痰的根本原因】

凡是那些不是因為風邪而產生大量痰的人,都是因為中氣虛弱才會這樣。痰其實就是水,它的根本來源在腎臟,表面的表現則在脾臟。胃是儲存痰的主要器官。我們可以觀察到,身體強壯的人,就算他們大量飲食,食物也會馬上被消化,不會變成痰。但那些大量飲食的人,他們產生的痰反而最多。張景嶽(明代醫學家)在臨牀經驗中也發現了這一點。大量的酒精和脂肪在胃中堆積,經過胃火的煉製,就會形成痰。如果胃裡沒有這些東西,怎麼可能形成痰呢?

因此,凡是患有虛勞病的人,他們的痰一定很多,而當病情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他們的痰會更多,這是因為脾氣越來越虛弱,完全無法進行正常的代謝,導致所有的水分都轉化成了痰。虛勞病人,因為體內的火氣熬煮了體內的水分,形成了痰,所以他們雖然身體消瘦,但是仍然能夠吃很多,這就是因為腎臟的水分不足,導致火氣過旺。

如果不是脾氣越來越虛弱,而是弄錯了病因,難道痰不是因為虛弱才產生的嗎?這種說法對後人的影響非常大,是一個很大的誤解。所以,治療痰的方法,必須溫暖脾臟,強化腎臟,從根本上治理痰的來源。如果治療痰的方法只講溫暖脾臟和強化腎臟,那麼張仲景(漢代醫學家)制定的治療痰飲的藥方就沒有必要存在了。一個只堅持一種方法的人,怎麼可能有資格討論醫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