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二 (13)
卷二 (13)
1. 論東垣中風說
據東垣年逾四旬氣衰之說,余深服之。然憂喜忿怒傷氣者,固有此疾,而酒色勞倦傷陰者,尤多此疾。蓋氣生於陽,形成於陰。陽衰則氣去,故神志昏亂,陰虧則形壞,故肢體廢弛。氣去則脫矣,焉得神志昏亂?神志昏亂,乃火之妄動,非陽衰也。因君相之火起,故躁擾不寧,若陽衰則寂靜安寧,語言怯弱而清爽。
所以此病多在四旬之外,正以其漸傷漸敗,而至此始見其非外感,而總由內傷可知也。因內氣衰而外邪襲之。今以氣脫形壞之病,若氣脫必用大劑參耆。顧可謂之風熱而散之攻之也否乎?東垣不言散之攻之,惟言和臟腑,通經絡。
夫既曰將息失宜,又曰氣衰所致,本皆言其虛也,因氣衰而竊發內病。而治法皆用汗下,則分明又作實邪矣。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則成為實。去其邪而後補正。
白話文:
根據李東垣提到的,超過四十歲後氣力開始衰退的理論,我非常認同。然而,因情緒波動如憂慮、歡喜、憤怒等導致氣力受損的人,確實會產生這樣的疾病,但更常見的是過度飲酒、縱欲、過勞等因素傷害到身體的陰氣,進而引發這種病症。因為氣是由陽生成,而形體則是由陰形成。當陽氣衰弱,氣力就會流失,因而導致精神混亂;同樣地,陰氣虧損,形體就會衰弱,因此肢體變得無力。氣力流失會導致生命瀕臨終結,怎麼會只是精神混亂呢?精神混亂,其實是因為火氣的異常活躍,並非是陽氣衰弱的表現。因為心火和相火的興起,才會讓人焦躁不安,如果陽氣真衰弱,人應該是平靜安寧,語氣雖弱但清晰。
所以這種病大多發生在四十歲以上的人,正因為長期的傷害和衰弱,到這個年齡才開始顯現,由此可知,這種病並不是外在感染所導致,而是內在傷害累積的結果。由於內在氣力衰弱,外來的邪氣才能侵入。現在面對氣力流失、形體衰弱的病狀,如果氣力真的流失,必須使用大量的補氣藥物。但是,我們能說這是風熱的問題,需要發散和攻擊嗎?李東垣並未提及發散和攻擊,他只說要調和臟腑,疏通經絡。
既然他說疾病是因為休息不當,又說是氣力衰弱所導致,這兩點都指出病人的虛弱狀態,因為氣力衰弱,內在的病癥被激發出來。但在治療上,卻都採用發汗和瀉下的方法,這就明確地將病症視為實邪了。經典裡提到:邪氣聚集的地方,那裡的正氣必定虛弱,邪氣停留不去,就會變成實邪。我們應先驅除邪氣,然後再補充正氣。
2. 論丹溪中風說
據丹溪引《內經》以下皆謂外中風邪之說,不知《內經》之言風者,皆以外感為言,原非後世之所謂中風也。外感必兼內症。至若東南之人,只是濕痰生熱,熱生風,此仍述河間之說,而非風等證,豈皆熱病?即云為痰,又豈無寒痰,而何以痰即生熱,熱即生風也?痰得風火則能上升,橫行而為害。若寒痰但能凝滯固結,不能上升,惟得風火,則上升為害矣。
雖痰之為物,本為濕動,然脾健則無,脾弱則有,而脾敗則甚。竟講健脾而補,其痰焉得出路?治痰之法不一,未可執健脾一法也。是可見因病所以生痰,非因痰所以生病也。因病生痰非因痰生病之說,甚謬。仲景有五飲致病,而皆以半夏為君,豈非治痰之病乎?
白話文:
根據丹溪引用《內經》中的理論,都談論的是由外部侵入的風邪導致疾病的觀點,但很多人不瞭解,《內經》所說的風,都是指外在的感應,並非後世所說的中風。外在的感染一定會同時伴隨著內在的症狀。
至於東南地區的人們,主要是因為濕氣和痰液產生熱度,熱度再轉化為風,這種觀點還是沿襲了河間學派的說法,但這並不是風等病症,難道所有這些都是熱性疾病嗎?即使說是痰,又怎麼可能沒有寒痰的存在呢?為什麼痰就會產生熱,熱就會生成風呢?
痰如果受到風和火的影響,就可能向上移動,橫向擴散,造成危害。如果只是寒痰,只能凝結固定,無法向上移動,只有當遇到風和火,才會向上移動,造成危害。
雖然痰這種物質,本質上是由濕氣引起的,但如果脾臟健康,就不會產生痰;脾臟虛弱,就會有痰;脾臟功能衰竭,痰就會更嚴重。一味地強調補脾壯身,那麼痰又該如何排出呢?治療痰的方法有很多,不能只固守補脾這一方法。這可以看出,是疾病導致了痰的產生,而不是痰導致了疾病。認為是疾病導致痰產生,而不是痰導致疾病的觀點,是非常錯誤的。張仲景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五種飲食導致的疾病,都把半夏作為主要的藥物,這難道不是在治療痰造成的疾病嗎? 以上就是丹溪對中風理論的理解與解析。
3. 論真中風
此外如賊風虛邪之傷人,則歲歲有之,是無非外感之病,未聞有因外感而卒然昏憒致死也。外感卒然昏憒而死者,亦由內傷不足也。矧今人之所謂中風者,或於寂然無風之時,素無外感而忽然運僕,忽然偏廢,此其是風非風,又可知矣。此內起之風,熱極而然。
白話文:
除此之外,像是突然而來的風邪侵襲人體,這種情況每年都會發生,這些的確都是外在因素引發的疾病,但並沒有聽說過有人因為外在因素導致突然昏迷甚至死亡的情況。如果外在因素能讓人突然昏迷至死,那也是因為身體內部已先受損,不足以抵抗外邪。更何況現在人們所說的中風,有的時候是在完全無風、無外在感染的情況下,忽然就倒地不起,或者忽然半身不遂,從這些現象我們可以知道,這究竟是不是風邪所致,就非常值得商榷了。這是由內部產生的風,是因為體內熱氣過盛所致。
4. 非風
古人言類中風者,有類中風,故曰類。若言非,不似中風形狀矣,仍當易類中風為是,不必好奇而杜撰立名。
白話文:
古人說像中風的病情,之所以稱作類中風,所以用了「類」這個字。如果說不是中風,那麼它的症狀就不像一般中風的樣子了。但我們仍應將其視為類中風來處理纔是適當的,不必刻意去創造新的名詞或疾病名稱。
5. 論正名
今人之所謂中風者,則以《內經》之厥逆,悉指為風矣。有似中風,故曰類。惟近代徐東皋有云:痙厥類風,凡屍厥、痰厥、氣厥、血厥、酒厥等證,皆與中風相類,此言若乎近之,而殊亦未善也。悉是類中風。既名為風,安得不從風治?既從風治,安得不用散風之藥?以風藥而散厥證,所散者,非元氣乎?因致真陰愈傷,真氣愈失,是速其死矣。厥證治法不一,非可以元氣虛為言。
若竟講限虛陽虛而用補,是亦速其死矣。當認清門路治之。
白話文:
現在人們所說的中風,他們把《黃帝內經》中的厥逆現象,全都當作是風病。有些症狀看似中風,所以被稱為類風。只有近代的徐東皋曾經提到:痙厥類似風病,像屍厥、痰厥、氣厥、血厥、酒厥等這些症狀,都和中風很相似,這樣的說法好像有點道理,但其實還是不夠完善。這些都被歸類為類中風。既然被命名為風病,怎麼能不按照治療風病的方式來處理呢?既然按照風病的方式來治療,怎麼能不使用疏散風邪的藥物呢?用風藥來疏散厥證,被疏散掉的,難道不是我們的元氣嗎?這會導致真陰進一步受損,真氣進一步流失,這樣會加速死亡的到來。厥證的治療方法並非只有一種,不能單純的說是因為元氣虛弱造成的。
如果一味地認為是虛陽不足而進行補充,也會加速死亡的到來。應該清楚辨別病情,選擇正確的治療方式。
6. 論有邪無邪
有邪者,病由乎經,即風寒濕三氣之外侵也;無邪者,病出乎臟,而精虛則氣去,所以為眩運卒倒,氣去則神去,所以為昏憒無知也。虛脫之證,必現形象之虛,若有痰塞火升之證,萬不可孟浪投補。有邪者,邪必乘虛而入,故當先扶正氣。當去邪而後扶正。若講先扶正氣,邪氣焉得外達?如閉門逐寇矣。不通之論。
白話文:
【討論有病因與無直接病因的情況】
有病因的情況,疾病是由經絡引起,這就是風、寒、濕三種外在因素的侵擾。沒有直接病因的情況,疾病源自臟腑,如果精氣虛弱,氣就會流失,因此會出現頭暈目眩、突然倒地的症狀,氣一旦流失,神智也會隨之而去,因此會陷入昏迷,失去知覺。在虛脫的情況下,必定會顯露出虛弱的外表,如果出現了痰多或火氣上升的症狀,千萬不能輕率地進行補充治療。
有病因的情況,病因必定趁虛而入,因此首先應當提升身體的正氣。應該先除去病因,再來提升正氣。如果只是強調先提升正氣,那麼病因怎麼可能從身體內被排出呢?這就像關起門來驅趕盜賊一樣,這是不切實際的說法。
希望這個現代化的解釋能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