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三 (13)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3)

1. 吐血論治

若虛在氣分者,宜五福飲,或大補元煎,氣虛血脫者,竟宜補氣,氣能攝血也,如參耆為主,佐以扶脾補元。若夾雜補腎凝滯之品,其陽和之氣可連行乎?治病當認清門路而用藥。況諸血證皆以胃藥收功,因脾胃為生化之源,能統攝其血也。若血藥補腎,亦緩著之治,且凝滯胸膈,有妨飲食耳。

若陽分不足者,宜理中湯。理中者,理中焦脾胃。因脾胃之氣有傷,非陽分不足,亦非火不生土。解釋命名,尚未詳細。○若素多勞倦思慮,或善嘔吐,或善泄瀉,而忽致吐血下血者,此脾虛不攝,非火證也,宜六味回陽飲。內有歸地,非嘔吐所宜。歸脾、六君為要劑。杜撰回陽飲,非若前賢之用藥有深意存焉。

白話文:

如果氣血虛弱在氣分的情況,可以使用五福飲或者大補元煎。如果是氣虛導致血脫,那麼確實需要補充氣力,因為氣可以控制血液。參耆可以作為主要成分,並配以補脾和補元的輔助材料。

如果還有補腎的凝滯物質混入,這樣調和的陽氣能夠一起運行嗎?治療疾病時,應該根據病情選擇藥物。而且各種出血症狀都是通過胃部的藥物來得到治療的,因為脾胃是身體生長和化生的源泉,可以統攝血液。如果用血藥來補腎,那只是緩慢的治療方式,並且會讓胸膈處的血液凝滯,影響飲食。

如果陽分不足,可以使用理中湯。理中湯是專門針對中焦脾胃的問題。因為脾胃的氣息受損,不是因為陽分不足,也不是因為火不能滋養土。對理中湯的命名還沒有詳細的解釋。如果長期勞累思慮,或者經常嘔吐,或者經常腹瀉,突然出現吐血和下血的情況,這可能是脾虛不能控制血液,而不是火熱症狀。應使用六味回陽飲。其中包含歸地,這種情況下不適合使用。歸脾和六君是主要的藥物。創造回陽飲,並不像前賢使用的藥物有更深的意義存在。

蓋有形之血不能即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但使氣不盡脫,則命可保,血可生,宜急用人參一二兩。黃耆一兩,當歸二錢,名補血湯,煎服最好。

一、吐血不止者,惟飲童便最效。童便可暫而不可久,久則傷胃。

白話文:

有形的血液無法立即再生,無形的氣則需要緊急固護,只要氣不完全散失,性命就能保住,血液就能再生,因此應該立即使用人參一、二兩,黃耆一兩,當歸二錢,稱為補血湯,煎服最好。

如果吐血不止,喝童尿最有效。童尿可以暫時服用,不可長期服用,長期服用會傷胃。

2. 吐血下血新按

倪孝廉者,年逾四旬,素以思慮之勞,傷及脾氣,時有嘔吐之症。一日於暑末時,因連日交際,致勞心脾,遂上為吐血,下為泄血。余往視之,則形勢俱劇,乃用參、地、薑、草大劑與之。初服毫不為動,嘔吐之症,不講參朮同用,而用熟地、乾薑,豈能見效?次服嘔吐稍止,而脈有生意,乃加附子、乾薑、參、地、朮、草、茯苓服之而嘔吐亦止。幸加白朮扶脾。

凡嘔吐脾胃之症,不用白朮、廣皮、茯苓,而以歸、地為治,豈能見效?若云見效,亦偶然耳。

白話文:

倪孝廉,年紀超過四十歲,平時因為過度思慮,傷了脾胃,經常嘔吐。有一天,在暑氣將盡的時候,因為連日應酬交際,勞累心脾,結果上吐鮮血,下瀉鮮血。我前去診治,發現他的病情十分危急,於是用人參、生地、乾薑、白朮等藥物大劑量地給他服用。第一次服用藥物後,他一點反應也沒有,嘔吐的症狀依舊。要知道,嘔吐的症狀,不應該同時服用人參和白朮,而應該用熟地和乾薑,這樣才能見效。第二次服用藥物後,嘔吐稍微止住了,脈象也有些起色,於是我加了附子、乾薑、人參、生地、白朮、茯苓等藥物給他服用,結果嘔吐也止住了。幸好加了白朮來扶助脾胃。

凡是因脾胃虛弱而導致的嘔吐,不使用白朮、廣皮、茯苓,而用當歸、生地來治療,怎麼可能見效呢?如果說見效,那也是偶然而已。

勞傷脾胃而吐血,寒涼固不可用,熱藥亦不宜用,恐其助火咳嗽,惟歸脾、六君、四君加減治之,最為萬妥。如景岳之六味回陽飲,自稱其妙,亦紙上空言,未能見之實事。勞字之義,兩火上炎,豈非有火乎?但宜溫養,不可寒涼,故經云:勞者溫之,溫者養也,溫存以養,使氣自充,非講熱藥以溫養也。

白話文:

如果因為過度勞累而傷了脾胃,導致吐血,絕對不能使用寒涼的藥物,熱藥也不適合,因為可能會助長火氣,加重咳嗽。最好的治療方法是加減使用歸脾湯、六君子湯、四君子湯。像景岳的六味回陽飲,雖然自稱效果神奇,但實際上並沒有見過它真的有效。

「勞」字的意思是兩股火氣向上燃燒,這顯然是體內有火。所以應該溫養身體,不能用寒涼的藥物。就像《黃帝內經》所說:「勞者溫之,溫者養也」,意思是說勞累的人要溫補,溫補就是養護。用溫和的方法滋養身體,讓元氣自然充盈,而不是用熱藥來溫補。

3. 吐血述古

徐東皋論王節齋曰:凡酒色過度,損傷肺腎真陰,咳嗽吐痰,吐、衄、咳、咯血等症,誤服參、耆等甘溫之藥,則病日增。噫!此一隅之說,非天下之通論。火亢吐血,自然清火,故仲景治火亢者,以瀉心湯瀉其火,豈仲景非與?其有虛火,體氣弱甚者,寧有不用參、耆者乎?葛可久治大吐血後用獨參湯,所以治其虛也。氣虛血脫,自然用獨參湯。

又如丹溪治一人,年五十,勞嗽吐血,用參、耆、朮、苓、百合、阿膠、芍藥、桑皮、杏、貝、瓜蔞、海石、五味、天冬而愈。丹溪治血症,仍用參、耆奏效,何景岳責其寒涼誤人耶?

白話文:

徐東皋論王節齋曰:凡是酒色過度,就會損傷肺腎的真陰,導致咳嗽吐痰、吐血、衄血、咳血、咯血等症狀。如果誤服人参、黄芪等甘溫的藥物,反而會加重病情。唉!這只是一家之言,并非天下通行的論點。

火亢吐血,自然需要清火,所以仲景治療火亢,用瀉心湯瀉其火,難道仲景不是正确的嗎?如果遇到虛火、體氣虚弱的人,难道就不可以服用人参、黄芪嗎?葛可久治疗大吐血后用獨參湯,就是為了治其虚。气虚血脱,自然要用獨參湯。

又如丹溪治好了一位五十岁的病人,他患有劳嗽吐血,丹溪用人参、黄芪、蒼朮、茯苓、百合、阿膠、芍藥、桑皮、杏仁、牡蠣、瓜蔞、海石、五味子、天冬等药治疗,最终治愈。丹溪治疗血症,仍然用人参、黄芪奏效,何景岳为何責怪丹溪用寒涼药物误人呢?

4. 咳血辨古

蓋凡陰虛生火等症,多以真陰受傷,水虧而然,此其所重在陰,不當在火。若治火太過,未免脾腎俱敗,必致不救。若陰虛火盛,不得不用降火。若竟講滋陰則火自熄,往往不能見效,譬如釜中之水,灶底之火,火旺則水煎乾,頻加其水,火終不退,莫若加水而釜底抽薪,自然釜中之水不幹,此理最明也。但火退之後,必宜參、耆補氣,氣為火耗故也。

氣能生水,此先後緩急之法,不可謂知、柏之害人,在用之得其當耳。至於誤用寒涼,嘔惡膨滿,飲食不運,腹痛泄瀉,此皆脾胃受傷,又非理陰煎、右歸丸、八味所治宜,竟以溫補脾胃為主。蓋理陰、右歸、八味皆有地黃凝滯之品,故用於嘔惡、脹滿不運者,大非所宜。所重者,惟在脾胃之藥收功耳。

景岳常技,每每以新方左歸、右歸、回陽、理陰等藥治病,大誤其事,莫若用古方為穩當也。

白話文:

一般来说,阴虚生火这类症状,大多是由于真阴受损,水液亏损导致的。治疗的关键在于补阴,而不是单纯地降火。如果一味降火,容易损伤脾肾,最终难以挽回。但如果阴虚火盛,又不得不降火。若只讲滋阴,火气无法消退,往往不见效,就像锅里的水,灶底的火,火旺就会把水烧干,即使不停地加水,火也无法退去,不如加水的同时把灶底的柴火抽掉,这样锅里的水自然不会干,这个道理非常清楚。不过,火退之后,一定要用人参、黄芪补气,因为气被火消耗了。

气能生水,这是治疗的先后顺序和缓急之法,不能说知道了就一定能用好,关键在于用得恰当。如果误用寒凉药物,就会出现呕吐、恶心、腹胀、饮食不消化、腹痛腹泻等症状,这些都是脾胃受损造成的,不适合用理阴煎、右归丸、八味地黄丸等药,应该以温补脾胃为主。因为理阴、右归、八味地黄丸里都含有地黄这种凝滞的药物,所以用于呕吐、腹胀、消化不良的人,非常不适合。关键在于用补脾胃的药物取得效果。

景岳在《景岳全书》中,经常用他新创的左归丸、右归丸、回阳救急汤、理阴煎等药物治病,这是很不妥当的,不如用古方更稳妥。

5. 溺血論治

常見相火妄動,逆而不通者,微則淋濁,甚則見血,治宜清利膀胱之火,以生地、白芍、山梔、知、柏、龍膽、澤瀉等劑。相火妄動,以致溺血,仍用黃柏、知母寒涼之藥,不必議東垣指其為賊矣。

故無論焦心勞力,或厚味酒漿,而上中二焦五志口腹之火,凡從清道以降者,必由小腸以達膀胱也。議河間五志之火為非,今溺血又提五志之火,何耶?故凡勞傷五臟,或五志之火,致令衝任動血者,多從精道而出。景岳又將五志之火為言,何與前言不相符合?抑另有五志之火與?但病在小腸者,必從溺出;病在命門者,必從精出,凡於小腹下精泄處覺有痠痛而出者,即命門之病。此處難辨,屬水道出者為血,屬精道而出者為敗精、黏膩之物。

凡血出命門而澀痛者為血淋,不痛者多為溺血。總屬膀胱。腎與膀胱相為表裡,房勞傷膀胱則溺血。

白話文:

很多時候,人體的相火會失控,逆流不通,輕則小便混濁,嚴重則會出現血尿。治療這種情況,應該清利膀胱的熱火,可以用生地、白芍、山梔、知母、柏、龍膽、澤瀉等藥物。相火妄動導致血尿,依然可以用黃柏、知母等寒涼藥物治療,不必像東垣說的那樣,把相火當成賊。

無論是心神勞累,還是過度飲食,上焦、中焦和五志、口腹的火氣,凡是從清道下降的,都會經由小腸到達膀胱。有人說河間的五志之火是錯誤的,而現在血尿又提到了五志之火,這是怎麼回事?其實,凡是勞傷五臟,或者五志之火導致衝任動血,大多數都會從精道流出。景岳也提到了五志之火,這和之前說的不一致嗎?或者說,五志之火還有另外一種?但小腸有病,一定會從小便排出;命門有病,一定會從精液排出。凡是下腹部精液流出處感到痠痛,並伴有分泌物,就是命門有病。這裡很難區分,屬於水道流出的,是血;屬於精道流出的,就是敗精、黏膩的物質。

凡是血從命門流出,伴隨澀痛的,就是血淋;不痛的,大多是血尿。總歸是膀胱的問題。腎臟與膀胱相表裡,房事過度損傷膀胱,就會導致血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