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三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0)

1. 附按

此蓋痰在膈上,攻下之亦不去,必得吐法而後愈,經曰:有故無殞,此之謂歟。非婦人重身,何引有故無殞?經義未明,妄敢立言垂後。

白話文:

這可能是因為痰液卡在喉嚨上方,使用通便的方法也不能去除它,必須用催吐方法才能痊癒。古籍說:“有所原因就沒有損失。”是不是指這種情況呢?如果不是懷孕的婦女,又怎麼會提到“有所原因”這個詞彙呢?如果經書的意思不清楚,誰敢隨意發言留待後世評論呢?

2. 簡易方

因病立方,不可妄用單方。蓋病有寒熱之分,後方皆辛熱之藥,倘或孟浪,生死立見。慎之。

白話文:

因為疾病有不同的類型和程度,所以應該根據病情來開處方,不能隨便使用單一的草藥。疾病的性質可以是寒冷或是炎熱的,而這些配方中的草藥都是辛辣且具有溫度的,如果輕率地使用,可能會立即看到嚴重的結果。要謹慎對待。

3. 經義

所引經義,有並非脅痛者,有因他病牽及兩脅,並非脅痛本病者。諸如此類,不一而足,殊為混引。

白話文:

在引用經典理論時,並非所有的疼痛都來自於脅部,有些疼痛可能是其他疾病的延伸,並非真正由脅部本身引起的疾病。像這樣的例子有很多,非常容易造成混淆。

4. 論治

若元氣本虛,陰寒外閉,邪不能解,而脅痛畏寒者,非大溫中飲不可。脅痛雖屬虛者,此方不可浪投。

白話文:

如果原本就身體虛弱、體內寒冷的人被外界的冷空氣封住了,導致病邪無法排出,出現胸悶和怕冷的情況,就需要服用「大溫中飲」這個藥方來治療。但是如果是因為虛弱引起的胸悶,就不能隨便使用這個藥方。

5. 論證

腰痛證,舊有五辨,一曰陽虛不足,少陰腎衰。亦有陰虛不足者。

6. 論治

凡積而漸至者,皆不足;暴而痛甚者,多有餘。內傷稟賦者,皆不足;外感邪實者,多有餘。非本元有餘,乃邪氣盛也。

白話文:

凡是長期累積而成的病症,都是因為身體有所不足;突然發作且疼痛劇烈的病症,大多是因為身體過度亢奮。內部受損、先天稟賦不佳的人,都是因為身體有所不足;外部受到病菌感染、病情較為嚴重的人,大多是有過剩的能量。不是原本就有過剩的能量,而是因為邪氣太強了。

一、外感頭痛,自有表證可察。蓋其身必寒熱,脈必緊數,或多清涕,或兼咳嗽,或脊背痠痛,或兼項強,是皆寒邪在經而然,散去寒邪,其痛自止,如川芎、細辛、蔓荊、柴胡之類,皆最宜也。頭痛屬外感,看在何經而用何藥,如太陽膀胱寒邪所侵,當用羌活、防風、蘇葉,至於柴胡,只屬少陽,白芷屬陽明,川芎、細辛屬厥陰,不明經絡,胡亂用藥,失之多矣。

其或頭腦振振痛而兼脹,而絕無表邪者,必火邪也。欲治陽明之火,無如白虎加澤瀉、木通、生地、麥冬之類。此等之藥,與陽明何涉?用藥之理,尚未明白。但治火之法,不宜佐以升散,蓋外邪之火,可散而去,內郁之火,得升而愈熾矣。《內經》云:火鬱則發之,此句將何著落?惟以清涼疏泄為妙。

白話文:

一、如果外感引起的頭痛,必定有表面的症狀可以觀察到。通常會有寒熱的現象,脈搏會緊繃或快速,也可能有多量清鼻水,或者伴有咳嗽,或是背部痠痛,或者是頸部僵硬,這都是因為寒邪在經絡上引起,只要散去寒邪,頭痛就會停止。像是川芎、細辛、蔓荊、柴胡這種藥物,都適用於治療這種情況。

頭痛如果是由外感引起的,要根據疼痛所在的經絡來選擇藥物,例如如果是由膀胱的寒邪入侵導致,應使用羌活、防風、蘇葉,至於柴胡,只適合少陽,白芷屬於陽明,川芎、細辛則屬於厥陰,如果不瞭解經絡的分佈,隨意使用藥物,錯誤可能會很大。

如果頭腦感到振振作痛並且有脹滿感,卻沒有表面的症狀,那很可能是火邪引起的。想要治療陽明的火邪,使用白虎湯加澤瀉、木通、生地、麥冬這種藥物比較適合。這些藥物與陽明經脈有什麼關聯呢?使用的原則還不是很清楚。但治療火邪的方法,不應該輔以升散的藥物,因為外部的火可以透過散發而消除,內部積聚的火,卻可能會因升散而更加熾烈。《內經》提到「火鬱則發之」,這句話該如何應用呢?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清涼疏洩的藥物。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並不代表實際醫療建議,若出現相關症狀,請尋求專業醫師診斷治療。

一、陽虛頭痛,即氣虛之屬也。竟言氣虛可也。

一、痰厥頭痛,方書皆有此名,然以餘論之,則必別有所因,但以頭痛而兼痰者有之,未必因痰頭痛也,因痰而頭痛,名痰厥頭痛,半夏白朮天麻湯主之。東垣云: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療。景岳每言痰不自生,必因病而生痰,故有未必因痰之說。此則不得不兼痰治之,宜和胃飲、平胃散。非治痰之方。

白話文:

陽虛頭痛就是氣虛造成的,直接說氣虛也可以。

痰厥頭痛,很多醫書都有這個名稱,但我認為它一定有其他原因,只是頭痛時也伴隨痰而已,不一定是因為痰而頭痛。如果是因為痰而頭痛,稱為痰厥頭痛,可以用半夏白朮天麻湯治療。東垣說: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治。景岳經常說痰不是自己產生的,一定是因為疾病而生痰,所以才說不一定是由痰引起的。所以這就必須同時治療痰,可以用和胃飲、平胃散,而不是直接治療痰的藥方。

7. 論證

至於目黃一證,尤宜辨其虛實,不可謂黃者必由熱也。實熱之黃,如造麴者然,此以濕熱內蓄,鬱蒸而成,熱去則黃退,非清利不可。若虛寒之黃,則猶草木之凋,此以元陽日剝,津液消索而然。腎虛精衰,非元陽日剝。

白話文:

對於眼睛發黃這個症狀,尤其要分辨是虛弱還是過度疲勞,不能說發黃一定是因為有熱氣。實際上,如果是因熱氣引起的發黃,就像釀酒時的情況一樣,這是因為身體內部積聚了溼熱,導致悶熱而出現這種情況。如果熱氣消失了,那麼發黃也會消失,所以必須使用清涼利尿的方法來治療。但是如果是因為虛弱和寒冷所引致的眼睛發黃,就像是花草樹木在冬天枯萎了一樣,這是由於原本的生命力逐漸減弱,使得水分和營養物質大量流失所致。如果腎臟功能不足、精力衰退,就不是生命力逐漸減少所能解決的問題了。

8. 述古

其有熱淚交流,兩瞼赤痛,乃肝之熱極;迎風有淚,為腎虛客熱,涼肝瀉腎,必得其宜。至於五臟,各以類推。虛則生寒,實則生熱,補瀉之用,須在參詳。虛乃精血不足,豈有生寒之理?

白話文:

如果有眼睛流熱眼淚、雙眼皮紅痛的情況,那是因為肝火過旺所引起的;如果遇到風就有眼淚流出,是因為腎虛加上外來的熱氣所致,要冷卻肝火和清洩腎水才能達到效果。對於其他五個內臟器官也是一樣的道理,虛弱就會產生寒冷感,而充盈就容易出現熱症,使用滋補或消減的方法時必須仔細考慮。虛弱是指精液血液不夠充足,怎麼會產生寒冷呢?

9. 論治

然以余之見,謂此炎上之火,而治兼辛散,有所不宜,莫若但清陰火,兼以滋陰。若郁遏者,但清陰火而以滋陰,則凝滯而愈郁,故以辛散清火兼治,必能見效。○其有漏泄既多,傷其髓海,則氣虛於上,多見頭腦隱痛及眩運不寧等症,此非補陽不可。鼻淵腦漏,久病則有陰分不足,未必盡為寒而用補陽之藥。此景岳創見以誤人,但當照顧本元為要。

白話文:

然而依我看來,認為這屬於上焦的熱症,治療上兼用辛散之法,有所不妥。最好的方法是只清降陰火,並同時滋陰。如果病情鬱結,只清降陰火而滋陰,反而會加重鬱滯,病情更加嚴重。因此,必須用辛散之法清熱,並同時滋陰才能見效。

至於那些漏泄過多,損傷了精髓,導致氣虛上逆,常出現頭腦隱痛、頭昏眼花等症狀,這就必須用補陽之法來治療。鼻淵腦漏,久病後陰分不足,不一定都是寒症,不一定都要用補陽藥物。這一點景岳先生的創見容易誤導人,治療時應當以顧護根本為要。

一、風寒襲於皮毛,則熱鬱於內,肺金不清,而閉塞喉竅,咳嗽甚而聲喑者,宜參蘇飲、人參補肺,不宜用。金水六君煎。內有歸地,亦不宜用。

白話文:

如果風寒侵襲皮膚和毛髮,就會導致體內熱氣鬱結,肺部功能受阻,喉嚨阻塞,出現咳嗽嚴重甚至失聲的情況,適合用參蘇飲和人參補肺,不適合使用金水六君煎。金水六君煎中含有歸地,也不適合使用。

10. 論證

喉痹一證,在古方書雖有十八證之辨,而古人悉指為相火。然此症雖多由火,而復有非火症者,不可不察也。喉痹雖多由火,而清火之藥亦不宜驟用,恐寒涼凝滯,其火不通而痰升氣喘,必致危亡。凡實火可清者,真火症也;虛火不宜清者,即水虧症也;水虧者,緩病。若暴病,當以辛涼疏散,豁痰開竅為主。

且復有陰盛格陽者,即真寒症也。故經曰:太陽在泉,寒淫所勝,民病嗌痛頷腫,其義即此。雖云寒濕所勝,實有寒包火之義。

若纏喉風則滿片紅腫,多不成膿,亦不必出血,但使火降,其腫自消。纏喉風不宜驟用寒涼降火,先宜辛涼發散,兼豁痰理氣,則火可散,痰可降。若用寒涼,必致氣喘痰升而死。此景岳之所不知也。

白話文:

喉嚨疼痛,古書中雖然有十八種症狀的辨別,但古人普遍認為是心火上炎。然而,這種病症雖然大多是由於火氣引起,但也存在非火氣引起的狀況,不能不注意。喉嚨疼痛雖然多半是由火氣引起,但清火藥物也不宜立即使用,以免寒涼凝滯,火氣無法通暢,反而導致痰液上升、氣喘,甚至危及生命。凡是實火可以清熱的,屬於真火症;虛火不宜清熱的,就是水虧症。水虧症屬於緩慢性疾病。如果突然發病,就應該用辛涼疏散、豁痰開竅的方法治療。

而且,還存在陰盛格陽的狀況,也就是真寒症。所以《經書》說:「太陽在泉,寒淫所勝,民病嗌痛頷腫」,意思就是這個道理。雖然說寒濕所勝,其實也包含寒包火的意思。

如果患上纏喉風,就會出現整片喉嚨紅腫,大多不會化膿,也不一定會出血,只要讓火氣下降,腫脹就會自行消退。纏喉風不宜立即使用寒涼降火藥物,應該先用辛涼發散,同時豁痰理氣,這樣火氣可以散發,痰液可以下降。如果使用寒涼藥物,就會導致氣喘、痰液上升而死亡。這是景岳所不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