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二 (10)
卷二 (10)
1. 病宜速治
一、傷寒之病,皆自風寒得之,若待入里,必致延久。而親屬之切近者,日就其氣,氣從鼻入,必將傳染。傷寒與時症,大不相同。傷寒乃冬月殺厲之氣,觸冒感受;時行疫症乃能傳染,其氣從口鼻而入。景岳將傷寒認為時疫傳染之症,涇渭不分,大錯關頭。
白話文:
[疾病應迅速治療]
一、感冒這種病,都是因為受了風寒引起的,如果等到病情深入身體內部,必定會拖很久。而與患者親密接觸的親屬,每天接近患者的氣息,病氣可能經由鼻子吸入,很可能被傳染。感冒和季節性流行病有很大的不同。感冒是冬天因為接觸到嚴厲的冷空氣所導致;季節性流行病則具有傳染性,其病毒或細菌是由口鼻進入人體的。景嶽將感冒視為和季節性流行病一樣具有傳染性的疾病,這種觀點混淆了兩者的區別,是一個大錯誤。
2. 溫病暑病
溫病暑病之作,本由冬時寒毒內藏,故至春發為溫病,至夏發為暑病,此以寒毒所化,故總謂之傷寒。溫病熱病,乃冬月寒邪,郁遏其火。因閉藏之令,伏藏於內,至春夏,內伏之火得外邪觸動而發,故發熱,不惡寒而渴。渴者,內火消爍也,故用清涼解散。若不渴而惡寒,為寒疫之症。
若云寒毒內藏,豈有熱病之理?當云寒邪郁遏其火,至春夏發為溫病熱病則可。
一、溫病暑病,宜從涼散,固其然也。若值四時寒邪客勝,感冒不正之氣,雖外熱如火而內無熱證者,不得以溫暑之名,概用涼藥。四時寒邪不正之氣感冒之者,乃時行疫症,治法與溫熱不同,不可混雜於溫熱之中。景岳論證不清,大誤後人。
白話文:
【關於溫病和暑病】
溫病和暑病的發生,根源在於冬天時體內藏有寒毒,因此到了春天會發展成溫病,到了夏天會轉變為暑病,這是由於寒毒轉換所致,所以統稱之為傷寒。溫病和熱病,是因為冬季的寒邪壓抑了體內的火氣,由於冬天封閉收藏的特性,使得火氣隱藏於體內,等到春夏之交,體內潛藏的火氣受到外界邪氣的觸發而爆發,因此出現發燒,但不畏寒反而口渴。口渴,是因為體內的火氣消耗水分所致,因此治療上應採用清涼解熱的方法。如果患者沒有口渴反而畏寒,那就是寒疫的症狀。
如果說體內藏有寒毒,怎麼可能會有熱病的現象呢?應該說是寒邪壓抑了體內的火氣,等到春夏時節才爆發成溫病或熱病,這樣講比較合理。
第一點,對於溫病和暑病,使用清涼解熱的治療方式固然正確。但如果遇到四季中的寒邪侵襲,感染了異常的病毒,即使外表看來像火燒一樣的熱,但體內並無熱性病症的,就不能以溫病或暑病的名義,隨便使用清涼的藥物。四季中感染寒邪和異常病毒的,是流行性的疫病,其治療方法和溫病或熱病不同,不能混為一談。景嶽對病症的辨識不清,大大誤導了後人。
3. 發斑
一、成無己曰:大熱則傷血,熱不散,裡實表虛,邪乘虛出於皮膚而為斑也。若汗之,重令開泄,更增斑也。自後諸家所述皆同,予以為不然。凡傷寒之邪,本自外而入,深入不解,則又自內而出,因裡實,故自內而出。但使內外通達,邪必由表而解。即如犀角地黃湯,乃治斑之要藥,人知此湯但能涼血解毒,而不知善於解表散邪。
若用之得宜,則必通身大汗。犀角地黃湯治發斑,因邪熱入於血分,故用生地涼血。若云能解表發汗,此說自古及今,從未及言,而景岳獨創為發表之劑,真妖怪之語。
白話文:
[發斑]
一、成無己曾經說過:極度的高熱會損傷血液,如果熱氣無法散發,體內實熱而體表虛弱,這時邪氣就會趁虛而入,透過皮膚表現出來形成斑疹。如果這時候再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反而會讓身體更加開放,進而增加斑疹的情況。從那之後,許多醫家所描述的狀況都相同,但我認為這並非全然正確。一般來說,感冒的病原本來就是從外部侵入體內,如果深入體內無法解決,那麼它也會從內部再度發散出來,因為體內實熱,所以才會從內部發散。只要能夠讓體內外的氣息暢通,邪氣一定會經由表面排出。例如犀角地黃湯,這是治療斑疹的重要藥物,大家只知道這種藥可以清涼血液、解毒,卻不知道它還有解表散邪的效果。
如果恰當使用,服藥後一定會全身大汗。犀角地黃湯可以治療斑疹,因為邪熱進入了血液中,因此使用生地來清涼血液。如果說它能解表發汗,這樣的說法從古至今都沒有人提過,只有景嶽將其視為解表的藥方,這種說法實在是荒謬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