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二 (8)
卷二 (8)
1. 補中亦能解表
夫補者,所以補中,何以亦能散表?蓋陽虛者,氣虛也,氣虛於中,安能達表,非補其氣,肌能解乎?內傷不足之症,東垣有《內外傷辨》,辨其為內傷勞倦發熱,當用補中益氣出入加減以治之,未可以陽虛傷寒而立論。若論陽虛,必惡寒不熱,乃直中之寒症也,當溫之不可發表,立言不相符合。
陰虛者,即血虛也,血虛於裡,安能化液,非補其精,汗能生乎?經云:陰虛生內熱。陰虛即腎虛水耗,豈可汗乎?雖用滋陰,不能得汗,若汗出,則陰愈耗矣,用丹溪陰虛發熱之論,而以滋水為急務。妄立陰虛傷寒之名,而誤後人。
張仲景以傷寒最重,故立論。劉河間以溫病熱病不可作傷寒治,宜辛涼疏散為要,此二家以外感言也。東垣有《內外傷辨》,恐內傷發熱誤治也。丹溪有陰虛發熱,不可升陽,當滋陰為要。陰虛傷寒、陽虛傷寒,仲景之書不載,此杜撰之言也。
白話文:
[補中也能解表]
談到補,我們通常認為是在補強身體內部,但為什麼它也能調理身體表面的問題呢?這其實是因為陽氣不足,就是氣力不足的意思,當氣力在身體內部不足時,怎麼可能達到外部去調節呢?如果不先補足氣力,肌肉的問題又如何能解決?
對於內傷不足的病症,東垣在他的《內外傷辨》一書中,辨識出這是因過度勞累導致的發熱,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根據具體情況增減藥物來治療,而不是一概地歸咎於陽氣不足導致的感冒。如果真的談到陽氣不足,那一定會怕冷而無發熱現象,這是直接中了寒氣的症狀,應該溫暖身體,而不是發汗,這樣說法並不符合事實。
陰虛,實際上就是血液不足,當血液在體內不足,怎麼可能產生津液,如果不補充精氣,又怎麼可能出汗呢?經典上說:陰虛會產生內熱。陰虛就是腎虛,水分消耗過多,怎麼可能再讓你出汗呢?即使使用滋陰的療法,也無法得到汗水,一旦出汗,陰虛的狀況只會更嚴重。丹溪提到陰虛導致的發熱,必須緊急補充水分。錯誤地設立陰虛傷寒的名稱,誤導了後人。
張仲景認為傷寒是最嚴重的疾病,因此他設立了理論。劉河間認為溫病和熱病不能按照傷寒來治療,應該以辛涼疏散為主要原則,這兩位都是從外感的角度來討論。東垣寫了《內外傷辨》,是為了避免內傷導致的發熱被誤診誤治。丹溪提到陰虛導致的發熱,不能提升陽氣,而應該以滋養陰分為首要任務。陰虛傷寒和陽虛傷寒,張仲景的書中並未提及,這些說法都是杜撰的。
2. 寒中亦能散表
夫寒中者,所以清火,何以亦能散表?蓋陽亢陰衰者,即水虧火盛也,水涸於經,安能作汗?水虧火盛,滋陰降火為要,豈可發汗乎?若云溫熱之病,亦宜清涼之劑以散之,不可用滋陰凝滯,郁遏其邪,而熱勢不得宣散也。若論傷寒,斷無是理,使景岳而在理,當迸之四夷。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大意是:原本用來清除體內虛火的寒性藥物,為什麼也能夠用來治療外感風寒呢?對於那些陽氣過旺、陰氣衰退的人來說,實際上就是體內水分不足,火氣旺盛的表現。當體內水分枯竭在經絡中時,怎麼可能產生汗水呢?對於這種水分不足、火氣旺盛的情況,滋補陰氣、降低火氣纔是關鍵,怎麼可以讓身體出汗呢?但如果說到溫熱類的疾病,也應該使用清涼的藥物來治療,不能使用滋補陰氣的藥物,因為這樣會阻塞邪氣,使得體內的熱氣無法散發出去。然而,如果討論的是風寒感冒的話,那這樣的理論就完全不適用了,如果張景嶽(明代醫學家)在這裡,肯定會被斥責到邊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