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三 (7)
卷三 (7)
1. 論腹痛
再若虛寒刮痛之義,人多不知。蓋元氣不足於內,雖無外寒,而中氣不暖,即寒症也,所以瀉利不止。瀉與痢大不相同,豈可混同立論?故凡寒侵腑臟及脈絡受傷,血動氣滯者,皆能為痛。氣滯不行而痛。或喜揉按,或喜暖熨,或如飢而不欲食,或作嘔而吞酸,但無實熱等症,總屬虛寒。
往往熱氣內滯,得溫暖湯浴則熱氣外散而舒適,熱得熱則同氣相求故也,不可以得熱喜暖,便為虛寒。至於吞酸,因郁遏發熱而酸,亦不可認為虛寒。嘗見一醫云:痢疾須過七日,方可用補。而不知六日已死,愚亦甚矣。總之邪氣方張之時,日數雖多,亦不宜驟補。但其痛之甚者,當於溫補中稍加木香以順其氣,或加當歸以和其血。
白話文:
關於中醫學中關於「虛寒」的概念,大多數人可能不太清楚。這是因為體內元氣不足,即使沒有外在的寒冷,中間的氣流如果不能保持溫暖,也會產生類似寒症的現象,從而導致腹瀉不斷。腹瀉和痢疾有著很大的不同,不能混為一談。因此,任何侵犯到腸胃或脈絡,導致血液運行受阻、氣血滯塞的情況,都有可能引起疼痛。氣血運行不暢而引起的疼痛,可能會讓人喜歡按摩或暖敷,也可能會有像餓了但不想吃東西的感覺,或者嘔吐並伴有噁心,但通常不會有實質性的熱症狀,總體來說,這都是虛寒的表現。
當體內熱氣積聚時,通過溫暖的湯浴,熱氣會向外散去,感到舒適,這是因為熱氣和熱量有著相似的性質。因此,不能僅僅因為喜歡暖和,就斷定是虛寒。至於噁心和酸味的現象,可能是因為情緒抑鬱導致發熱而產生的酸味感,也不應被誤認為是虛寒。我曾經聽過一位醫生說,痢疾必須經過七天才可以使用補藥,但如果六天內已經死亡,那這位醫生的觀點就很荒謬了。總而言之,在邪氣興旺的階段,即使時間長,也不宜匆忙補救。但對於疼痛嚴重的狀況,可以在溫補的基礎上稍微添加木香來順暢氣血,或者加入當歸來調和血液。
溫補之法,夏秋之痢不宜孟浪而投。其或痛不至甚,則但以溫補脾腎為主。若講溫補脾腎,在泄瀉久者可用,若施之積滯作痛、後重逼迫者,是殺人不用刃也。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醫的文字是在說:在夏天和秋天的時候,如果患有腹瀉症狀,不要輕易地使用暖性藥物來治療。如果疼痛不是非常嚴重,可以主要用暖性的藥物來滋養脾胃和腎臟。然而,如果是長期有腹瀉的情況下,可以用這種方法;但如果患者是有宿便或者腹部脹氣等問題,並且伴有排便困難的情況,那麼這樣做就可能會對身體造成傷害甚至危及生命。
2. 論裡急後重
蓋中焦有熱,則熱邪下迫;中焦有寒,則寒邪下迫;脾腎氣虛,則氣陷下迫。但當察其所因,以治脾腎之本。寒無下迫之理。火性急速,故下迫。脾腎氣虛泄瀉者有之,惟夏秋之痢,屬濕熱下迫者多。若講脾腎,惟久瀉而無積滯腹痛者可用,非夏秋之痢可用也。景岳將脾腎不足混入痢中,大誤。
故河間之用芍藥湯,仲景治痢主方。謂行血則便自愈,調氣則後重除,是固然矣。然調氣之法,如氣熱者涼之,寒者溫之,虛者補之,陷者舉之,必使氣和,乃為調氣行血之法,其義亦然。腹痛則宜和,芍藥、甘草為要;後重宜調氣,枳殼、木香之類,此前賢無有不言者。古人痢疾謂之滯下,氣滯而不舒暢也。
白話文:
中焦如果有熱,熱邪就會往下迫;中焦如果有寒,寒邪也會往下迫;脾腎氣虛,氣也會往下陷。但是要觀察其病因,從根本上治療脾腎。寒氣不會往下迫,火氣則性急,所以會往下迫。脾腎氣虛引起的腹瀉有,但夏季和秋季的痢疾,多是濕熱往下迫。如果說脾腎,只有長期腹瀉沒有積滯腹痛的可以用,夏秋的痢疾就不能用。景岳把脾腎不足混入痢疾中,是大錯特錯。
所以河間的[芍藥湯],仲景治療痢疾的主要方劑,都說行血則便自愈,調氣則後重除,這是當然的。但調氣的方法,氣熱的要涼它,寒的要溫它,虛的要補它,陷的要舉它,必須讓氣和,才是調氣行血的方法,道理也是這樣。腹痛就應該和緩,芍藥、甘草很重要;後重就應該調氣,枳殼、木香之類,以前賢人沒有不提到的。古人把痢疾叫做滯下,就是氣滯而不舒暢。
若講寒熱虛實而謂之調氣,則竟講寒熱虛實之治,不必言調氣矣。新翻議論,誤人不淺。矧痢止則後重自止,未有痢不愈而後重能愈者也。止痢惟以調氣和血清熱為主,若講止法而用兜澀,即謂之閉門逐盜矣。請問景岳,止痢將何法以治之?
白話文:
如果只談論寒熱虛實,就稱之為調氣,那麼實際上只要談論寒熱虛實的治療方法,就不必再提調氣了。這種新近翻新的說法,誤導人很深。何況痢疾止住之後,後重(肛門下墜)自然也就停止了,從未有過痢疾沒有治好,而後重卻能痊癒的例子。治療痢疾,應該以調氣和血、清熱為主。如果只講求止法,而用收斂止瀉的方法,就如同關門驅賊一樣,於事無補。請問景岳先生,治療痢疾應該採取何種方法?
3. 論大孔腫痛
凡病痢,多有大孔腫痛者,何也?蓋脾胃不和,則水穀之氣失其正化,而濁惡難堪之味出諸孔道,此痛楚之不能免也。此皆火邪煅煉而為濁惡,非因寒氣而成。若火因瀉陷,陽為陰逐,則胃中陽氣並逼於下,無從解散,此腫之所由生也。要牽寒氣為痛,故生出陽為陰逐。惟其熱邪在腸胃,用寒涼清之,得以下行,故肛門腫痛。
痛與不痛,亦由氣之陷與不陷耳。肛門之痛,由邪火下注而然,並非氣陷與寒也。欲治此者,但治其痢,痢止則腫痛自散,亦如後重法也。治痢莫若調氣清火解毒為主,往往熱毒有肛門潰爛之患。自丹溪云:大孔痛因熱流於下,是但知火能為腫為痛,亦焉知元陽之下陷也?若謂元陽下陷而用熱藥,必致潰敗。景岳另創見識,貽害無窮。
白話文:
當患有嚴重腹瀉時,為什麼會出現肛門脹痛的情況呢? 這是因為脾臟和胃部功能不佳,導致食物消化不良,產生令人無法忍受的味道從排泄口排出,因此疼痛不可避免。這些都是由於火邪的作用所造成的污物,而不是因為寒冷所致。如果火邪向下沈降,陽氣被陰氣驅趕,那麼胃中的陽氣就會被迫往下走,沒有地方可以排放,這就是造成腫脳的原因。但是這種情況是由於冷氣引起的疼痛,所以才會出現陽氣被陰氣驅趕的情況。主要是因為熱邪存在於腸胃之中,使用寒涼藥物來清除它們,使其能夠順利地通過肛門排出體外,因此肛門會感到痛苦不堪。是否感到疼痛取決於氣血下沈或不上升的程度。肛門的疼痛是由於邪火下降到那裡引發的,不是因為氣血下沈或者受到寒冷影響。治療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要先解決腹瀉的問題,一旦腹瀉停止了,肛門的疼痛自然也會消失,就像其他症狀一樣。治療腹瀉最好的方法就是調整氣血、清理火邪以及解除毒素,常常會遇到一些患者有肛門潰瘍等病症。朱丹溪曾說過: 肛門疼痛是因為熱氣向下流動,他只知道火能夠引起腫脹和疼痛,卻不知道陽氣會向下沈降的情況。如果認爲陽氣已經向下沈降並使用熱藥治療,必定會導致潰敗。張介賓則提出了不同的見解,並留下了無窮的危害。
4. 論口渴
真渴者,必好茶飲,但以喜熱喜涼,即可辨其寒熱。往往胸膈不寬,鬱熱不散者,得熱則胸膈舒暢,熱則宣通,未可喜熱即為寒症。若火有餘者,自當清火;水不足者,自當滋陰,是固然矣。然氣為水母,氣虛不能生水者,不補其母,則水不能生而渴不止也。此乃虛則補母之法,惟生脈散為要。
土為水主,脾虛不能約水者,不強其主則水不能蓄,而渴不止也。此兩句可為杜撰。水衰反用補脾之藥,則土能制水,水津愈耗而渴矣。惟水濕泛溢,當培土以約制之。其言大悖。
白話文:
真正口渴的人,通常喜歡喝茶,但只要觀察他們喜歡喝熱茶還是冷茶,就能判斷出他們的寒熱狀況。有些人的胸膈不舒暢,鬱熱無法散去,喝熱茶後胸膈會舒暢,熱氣得以宣通,因此不能單憑喜歡喝熱茶就斷定是寒症。如果體內火氣旺盛,就應該清火;如果體內水分不足,就應該滋陰,這是無庸置疑的。然而,氣是水的源頭,如果氣虛不能生水,不補氣,水就無法生成,口渴也無法止住。這是虛則補母的道理,因此[生脈散]是治療這種情況的首選。
土是水的主人,脾虛不能約束水,不補脾,水就無法儲蓄,口渴也無法止住。這兩句話可能是杜撰的。如果水衰卻使用補脾的藥物,土就會克制水,反而會導致水津消耗更多,口渴加重。只有當水濕泛溢時,才應該培土以約束它。這些說法顯然是錯誤的。
5. 論小水
凡瀉痢之症,小水必多不利。瀉痢並論,不分明白而混治,大誤後人,可恨可恨。凡因於熱者,必其熱赤之甚,或多澀痛,或見鮮血。此乃尿血,誤入小便不利。若非真熱,則或以中寒而逼陽於下者有之,此又杜撰。或瀉痢亡陰而水虧色變者有之,陰亡則火亢。或下焦陽氣不暖而水無以化者有之。
陽氣不暖,斷無黃赤之理。但察其三焦無火,則雖黃雖澀,總皆亡陰亡液之證。亡陰亡液,俱是真水衰耗,豈有三焦無火之理?大悖。《內經》曰: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至哉斯言。脫卻邪之所在,皆為不足二句,竟言不足,不言邪之所在。溲便為之變者,大小便俱在內。
白話文:
治療腹瀉和痢疾,如果小便量多就不利於病情恢復。有些醫家不分腹瀉和痢疾的病因,混淆在一起治療,誤導後人,實在可恨。如果是熱證引起的,就會出現排泄物顏色鮮紅,或者伴隨疼痛和排泄不暢,甚至帶血。這種情況其實是尿血,誤入小便不利。如果不是真正的熱證,有可能是因寒邪入侵導致陽氣下陷,這也是一種錯誤的理解。還有一些情況是腹瀉痢疾導致陰液虧損,面色蒼白,陰液虧損就會導致陽氣亢盛。還有一些情況是下焦陽氣不足,導致水液無法正常代謝。
陽氣不足,不可能出現排泄物顏色黃赤的情況。如果三焦無火,即使排泄物顏色黃赤,也都是陰液虧損的表現。陰液虧損就是真水衰竭,怎麼可能三焦無火呢?這完全違背了《內經》的理論。 《內經》說:「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這句話說得精妙,只要排除了外邪的影響,所有病症都是中氣不足導致的。這句話只說「不足」,沒有提及外邪,而「溲便為之變」指的是大小便都受影響,包含在內。
變者,異於常也,非竟言虛。每見有小水清白而兼腹痛者,仍用芩連之類,可恨,可恨。小水清白,自然不宜芩連,不必可恨。但陰亡而謂之三焦無火,真為可恨。
白話文:
當情況有所變化時,它與平常不同,並不是完全在說虛弱的情況。常常看到有些人尿液清澈且伴有腹痛,仍然使用黃芩、黃連等藥物,真是令人遺憾啊!如果尿液清澈,當然不應該使用黃芩和黃連,沒有必要感到遺憾。但是當陰氣衰竭被稱作是三焦缺乏火力,這真的非常值得遺憾。
6. 論陰陽疑似
夫陰陽之用,欲其相濟,不欲其相賊。陰陽相濟為調和,此言合理,非竟以陽為主。蓋陰陽之性,陰喜靜而惡動,陽喜暖而畏寒。及其相賊,則陰畏陽亢,所以陰遇陽邪,非枯則槁;陽畏陰毒,所以陽逢陰寇,不走即飛。此陰陽相妒之機,誠多難測。據理則易測。若今之患痢最甚者,上下皆有熱症,而實非真熱者,何以見之?如煩則似熱非熱,躁則似狂非狂,懊憹不寧,莫可名狀,此非真陽症也。蓋以精血敗傷,火中無水,而陰失其靜,故若此也。
既云火中無水,而謂之內寒,令人不解。又如飛者飛於上,走者走於下。飛於上則為口渴,喉瘡,面紅,身熱;走於下則為孔熱孔痛,便黃便血,此非實熱症也。蓋以水火相刑,陽為陰逐而火離其位,故若此也。陰逐兩字,又杜撰。因真陰枯竭,故孤陽飛越,宜滋真陰。
白話文:
陰陽需要相互協調,不能互相傷害。陰陽協調就是和諧,這才是合理的,並非單純地以陽為主。陰陽的特性,陰性喜靜惡動,陽性喜暖畏寒。當陰陽相鬥時,陰性畏懼陽性過盛,所以陰性遇到陽性邪氣,就會枯竭或萎縮;陽性畏懼陰性毒氣,所以陽性遇到陰性寇敵,就會逃走或飛散。這種陰陽相互妒忌的機制,確實很難捉摸,但只要根據道理就能輕易理解。
例如現在患痢疾最嚴重的情況,上下都有熱症,但其實並非真正的熱症,為什麼呢?因為患者雖然煩躁,但像是熱症又不完全是熱症,躁動不安,像是發狂又不完全是發狂,心裡懊惱不安,難以言喻,這不是真正的陽性症狀。這是因為精血受損,火中無水,陰性失去靜態,所以才會這樣。
說火中無水,又稱之為內寒,讓人難以理解。又如,飛者向上飛,走者向下走。向上飛表現為口渴、喉嚨潰瘍、臉紅、身體發熱;向下走表現為肛門灼熱疼痛、大便黃色或帶血,這也不是真正的熱症。這是因為水火相克,陽性被陰性驅逐,火性離開了它應該在的位置,所以才會這樣。 “陰逐” 這個詞語又是杜撰的。 因為真陰枯竭,所以孤陽飛越,應該滋補真陰。
○既有陰逐,必有陽逐,不知陽逐之症,可有說乎?今之人見此等症候,是但知外有熱,而不知內有寒也,知上下有熱,而不知中焦有寒也,又豈知煩躁之為陰虛,而飛走之為陽虛也。飛走非陽虛也,因陰竭而陽無所附而飛耳。景岳大錯關頭。且如肌表皆有熱症,本當惡熱而反不捨衣被,或臍腹喜暖而宜熨宜按者,此外雖熱而內則有寒也。傷寒之症,在太陽,必頭痛惡寒,發熱而口不渴,當發表。
若講內寒,失之多矣。東垣《內外傷辨》外感惡寒雖近烈火不除,若謂之內寒而用溫補,殺人多矣。請景岳將《內外傷辨》細讀,然後議病。此外,有陽氣素弱及脈色少神如前論等症,若止知為火,治以寒涼,是外熱不相及,而中寒必更甚,致飛者愈飛,走者愈走,所謂雪上加霜,欲孤陽之不滅,不可得也。既云孤陽,則陰竭矣,反以熱藥治之,是以火濟火。
白話文:
當有陰虛的症狀時,一定也會有陽虛的症狀。有些人只知道外在有熱,卻不知道內在有寒,只知道上下有熱,卻不知道中焦有寒,更不明白煩躁是陰虛所致,而飛奔則是陽虛所致。其實飛奔並非陽虛,而是因為陰氣耗竭,陽氣無所依附而飄散。景岳的觀點在這方面犯了很大的錯誤。例如,有些人雖然表面上都有熱症,但明明應該怕熱,卻捨不得脫衣服蓋被子,或者肚子和臍周圍喜歡溫暖,需要熨燙按壓,這說明雖然表面上熱,但內在卻有寒。傷寒的症狀,在太陽階段,一定會有頭痛、怕冷、發熱但口不渴的症狀,應該用發散的方法治療。
談到內寒,很多人理解錯誤。東垣在《內外傷辨》中說,外感怕冷即使靠近火堆也不解,不能說是內寒,用溫補的方法治療會害死很多人。請景岳仔細閱讀《內外傷辨》,然后再討論病情。此外,有些人陽氣本來就虛弱,或者脈色暗淡無神,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些症狀,如果只認為是火,用寒涼的方法治療,就會導致外熱無關緊要,而內寒會更加嚴重,讓原本就飛奔的人更加飛奔,原本就行走的人更加行走,這就是雪上加霜,想要讓孤陽不滅,根本不可能。既然說是孤陽,就說明陰氣已經耗竭了,反而用熱藥治療,就等於火上澆油。
凡治此者,但能引火歸原,使丹田暖則火就燥,下原固則氣歸精。引火歸原,因腎水不足,虛火上亢,用滋陰降火之法,少加熱藥為引導,引之下降,使無拒格之患。若講溫補熱藥為引火,大誤,大誤。世醫俱將此法治人,為害不淺。戴陽格陽,可用溫熱,若論陰虛,斷無是理。
白話文:
凡是治療這種病症的,只要能將火氣引回本源,使丹田溫暖,火氣自然會減少,下元穩固,精氣自然會歸位。
引火歸原,是因為腎水不足,虛火上炎,所以要用滋陰降火的藥物,少用一些溫熱的藥物來引導,將火氣引導下降,使之不再抵抗。
如果用溫補熱藥來引火,那就大錯特錯了。現在很多醫生都用這種方法治病,造成的危害不小。
只有當陽氣虛弱,可以使用溫熱的藥物,如果說陰虛也要用溫熱的藥物,那就完全沒有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