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二 (7)

回本書目錄

卷二 (7)

1. 治法

凡治傷寒,不必拘於日數,但見表證,即當治表,見里證,即當治里。因證辨經,隨經施治。不必拘於日數,節庵已言之矣。不必景岳再言。其有脈氣不足,形氣不足者,則不可言發言攻,而當從乎補矣。形氣不足者,即屬內傷,不可牽入傷寒門。

少陽經,半表半裡之證,治宜和解,以新方諸柴胡飲及小柴胡湯之類酌用之。少陽症,仲景自有小柴胡湯和之,新方柴胡飲雜亂無理,宜屏之。

傷寒如表證悉除,反見怕熱,躁渴譫語,斑黃髮狂,或潮熱自汗,大便不通,小便短赤,或腹滿脹痛,上氣喘促,脈實有力者,即是傳裡之熱症,即當清裡。如實邪內結,不得宣通,必大為盪滌,庶使里通而表亦通也。邪已入里,而用攻法,又云表亦通,豈汗之乎?然必腸胃燥結,大滿大實者,乃可攻之。

故法曰:痞滿燥實堅五者具,而後可下。又曰:下不嫌遲,恐誤攻也。仲景有急下之以存津液,不可言不嫌遲。

一、凡治傷寒,如時寒火衰,內無熱邪而表不解者,宜辛溫熱劑散之。傷寒不言火衰,仲景未有此說。時熱火盛而表不解者,宜辛甘涼劑散之。第涼散之法,當辨其表裡俱有熱證,若表雖熱而內無熱證者,此表邪未解,因寒為熱也,不可妄用涼藥。發熱而渴者,此熱邪在內也。

發熱不渴者,此熱邪未入內也,宜解表發汗。若溫病熱病,邪氣自內達外,未可輕用發汗,若誤汗之,禍不可言。

白話文:

[治療方法]

凡是治療感冒(這裡指中醫的傷寒概念),不必被患病天數所限制,只要看到身體表面的症狀(例如發燒、頭痛等),就應當對症下藥,若發現內在的症狀(例如腹瀉、嘔吐等),也應當立即針對處理。應根據患者實際的症狀來判斷是哪個臟腑經絡的問題,然後針對該經絡進行治療。治療時不必過於拘泥於患病天數,這點前人已有所提及,無需再次強調。如果患者的脈象或體質顯得虛弱,就不應該使用發汗或攻下的方法,而應該選擇補益的療法。體質虛弱的情況,通常屬於內傷,不可與感冒混為一談。

對於少陽經絡的病症,處於半表半里的狀態,應該使用調和的方法來治療,例如使用新的諸柴胡飲或者小柴胡湯之類的藥物來調理。對於少陽的症狀,張仲景自有小柴胡湯來調和,新的諸柴胡飲雜亂無章,不宜使用。

如果感冒的表面症狀都已經消失,卻出現怕熱、口渴、胡言亂語、皮膚出疹子、精神失常,或者潮熱出汗、大便乾結、小便黃少,或者腹部脹滿疼痛、呼吸困難,且脈搏強勁有力,這就是傳入內臟的熱症,應當使用清熱的藥物。如果邪氣在體內結聚,無法順利排出,必須使用強烈的藥物來清除,這樣才能讓內臟和表面的通道都順暢。當邪氣已經進入內臟,使用攻下的方法,並說這樣可以讓表面的通道也順暢,這並不是指要使用發汗的方法。但是,只有當腸胃嚴重乾燥結實,並且體內的邪氣非常嚴重的時候,纔可以使用攻下的方法。

因此,按照醫學原則,當患者同時出現痞、滿、燥、實、堅這五種症狀時,纔可以用攻下的方法。另外,攻下的時間不宜太早,以免誤傷身體。張仲景曾提到,為了保存體內的津液,應當盡快使用攻下的方法,這並不能說時間越晚越好。

一般來說,治療感冒時,如果天氣寒冷,體內沒有熱邪,但是表面的症狀仍然存在,應當使用辛辣溫熱的藥物來治療。張仲景並未提及感冒和火衰的關係,這是後人的說法。如果天氣炎熱,體內火氣旺盛,但是表面的症狀仍然存在,應當使用辛辣甘涼的藥物來治療。但是,使用涼性藥物時,應當判斷是否同時存在內外的熱症。如果表面雖然發熱,但是體內並無熱症,這表示表面的邪氣尚未解除,只是因為體內的寒氣轉化為熱氣,不應該隨意使用涼性藥物。如果發熱並且口渴,這表示體內存在熱邪。如果發熱但不口渴,這表示體內尚未產生熱邪,應當使用解表發汗的方法。然而,如果是溫病或熱病,邪氣從體內向體外擴散,不能輕易使用發汗的方法,否則會帶來無法預料的後果。

2. 論虛邪治法

凡患傷寒治法,在表宜散,里宜攻,此大則也。然傷寒死生之機,全在虛實二字。夫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傷寒為患,多系乘虛而入者,時醫不察虛實,動曰傷寒無補法,任意攻邪。凡病之起,無有不因內氣之虛而發,外之風寒暑濕,內之氣血食積痰飲,外邪乘虛侵入,內病亦乘虛而竊發,不獨傷寒也。《內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因邪氣乘虛而湊襲之,既入之後,又當以逐邪為先,如仲景之汗吐下三法,皆為去邪也。若竟講補益,仲景斷不立此法矣。不知凡患傷寒而死者,必由元氣之先敗。臨症者,但見脈弱無神,耳聾手顫,氣怯畏寒,顏色青白,諸形證不足等候,便當思顧元氣。此等症俱屬內傷勞倦不足之病,並無外邪形狀,不必謂之虛邪,竟講不足之症治之。

此無疑難,人人共知,不勞過慮。若元氣大虛,則邪氣雖盛,亦不可攻。凡元氣大虛者,隨感隨發,邪氣不甚,當以補中益氣湯出入加減為要。東垣立法最好,不必好奇而用新方之凝滯血藥熱藥以誤人。如平居偶感陰寒,邪未深入,但見發熱身痛,脈數不洪,內無火證,素稟不足者,當用理陰煎加柴胡,或麻黃。凝滯血藥而加麻黃,此大無文理之方。

若虛在陰分,而液涸水虧,不能作汗,當用補陰益氣、三柴胡飲。陰虛竟講陰虛,治法不必取汗,亦不宜列在傷寒內。若陰盛格陽,真寒假熱者,則當以大補元煎、右歸飲、八味丸之類。戴陽格陽,陰症似陽,仲景以四逆湯溫之,不必用雜亂之方。若邪火熱甚,而水枯乾涸者,或用涼水漸解其熱。

表未解而固閉者,或兼微解漸去其寒。或邪實正虛,原有不敵之勢,但能保定根本,則邪將不戰而自解。若講用涼水,乃邪熱熾盛而可用。若水枯乾涸,此腎陰虧損,當滋水為主,豈可用涼水乎?涼水非解表熱之法,如何保定根本,使邪不戰而自解?此皆無本之談也。此中大有玄妙。

不妙。余藉此而存活者,五十年來若干人矣。五十年來,不知誤人若干。

白話文:

[討論虛邪的治療方法]

對於患有感冒的治療原則,如果病情在體表,應採用散法;如果病情在體裡,應採用攻法,這是一般的原則。然而,感冒病情的生死關鍵,完全取決於虛實兩個字。因為疾病發生的地方,其氣必然虛弱。所以感冒這類疾病,大多都是趁虛而入的,但有些醫生不細查病情的虛實,輕易地說感冒沒有補益的方法,隨意地攻擊邪氣。

任何疾病的產生,都無一例外是由於體內氣力虛弱所導致的。外在的風、寒、暑、濕,內在的氣血、食積、痰飲,這些外來邪氣趁虛入侵,體內的疾病也會趁虛而生,不僅僅是感冒而已。《內經》中說:邪氣所聚集的地方,其氣必定虛弱。

由於邪氣趁虛而入,一旦進入體內,首先應該做的是驅除邪氣,像張仲景提出的發汗、催吐、瀉下三種方法,都是為了去除邪氣。如果只講補益,張仲景肯定不會設立這樣的治療方法。但是,不知道的是,凡是因感冒而死亡的人,一定是因為元氣先敗。

面對這種情況,只要看到脈搏虛弱無力,耳聾手顫,膽小怕冷,面色蒼白,這些表現不足的症狀,就應該考慮保護元氣。這些症狀都屬於內傷勞累、疲倦不足的疾病,並沒有外來邪氣的痕跡,不必稱之為虛邪,直接針對不足的症狀進行治療即可。

這一點毫無疑問,人人皆知,不需要過度擔心。如果元氣極度虛弱,即使邪氣旺盛,也不能輕易攻擊。對於元氣極度虛弱的人,隨感隨發,邪氣並不嚴重,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根據病情增減藥物,這是最重要的。李東垣的治療原則非常好,不必追求新奇,使用新的處方,凝滯血液和熱性藥物,以免誤導他人。

如果平時偶爾感到陰寒,邪氣未深入,只是出現發燒、身體疼痛,脈搏數量多但不強烈,體內沒有火氣的證狀,身體素質原本就不足的人,應該使用理陰煎加柴胡,或者麻黃。凝滯血液的藥物再加麻黃,這種方子毫無道理。

如果虛弱在陰分,而液體乾涸,水分不足,無法出汗,應該使用補陰益氣、三柴胡飲。陰虛直接治療陰虛,治療方法不必取汗,也不適合列在感冒裡面。如果陰氣旺盛,阻隔陽氣,假熱真寒,應該使用大補元煎、右歸飲、八味丸之類的藥物。如果陽氣被陰氣所阻隔,陰症像陽症,張仲景會用四逆湯來溫暖,不必使用複雜的方子。如果邪火熱度高,而水分乾涸,可以使用涼水漸漸降低熱度。

如果表證未解,身體緊閉,可以稍微解表,漸漸去除寒冷。或者邪氣實,正氣虛,原本就有抵擋不住的趨勢,只要能保住根本,那麼邪氣將不戰而自解。如果使用涼水,那是邪熱旺盛的情況下才能使用。如果水分乾涸,這是腎陰虧損,應該滋養水分為主,怎麼能用涼水呢?涼水不是解表熱的方法,如何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