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三 (6)

回本書目錄

卷三 (6)

1. 述古

若脅脹、善怒、瀉青,此肝乘脾虛也,宜六君加柴、升、木香。宜用青皮、香附,不必用升麻。

白話文:

如果出現胸悶、易生氣、拉肚子的情況,這是因為肝臟侵襲了脾胃虛弱所造成的,可以使用六君子加上柴胡、升麻和木香來治療。也可以使用青皮和香附,不一定要使用升麻。

2. 經義

「百病始生篇」曰: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此非痢疾,乃便血。

白話文:

古文中說:“當陰經的脈絡受損時,血液就會從內部流出,而內部出血就可能會出現排便帶血的情況。這並不是痢疾,而是便血。” 簡單來說就是:如果陰經的血管受到傷害,血液會流到腸道裡,這樣在大便的時候也會有血。但這種情況和痢疾不同,是屬於便血的一種症狀。

3. 論證

痢疾一證,即《內經》之澼也,古今方書,因其閉滯不利,故又謂之滯下。既云滯下,當理氣為主,不宜不補矣。前泄瀉門諸法,本與此通,必互相參酌用之為善。泄瀉痢疾,大不相同。痢疾之症,不必紛紛議論,將河間、丹溪之論深惡痛絕以毀之,竟將脂膏精血虛寒立言以誤後人,學者詳考《準繩》為當。

夫痢因於暑而言其為熱,豈不宜然,然炎熱者,天之常令也,貪涼者,人之常事也,過食生冷,所以致痢。多見人之慎疾者,雖盛暑不犯寒涼,終無痢患,豈其獨不受熱乎?此其病在寒邪,不在暑熱,病在人事,不在天時,從可知矣。張仲景立《傷寒論》,謂霜降天氣嚴寒,觸冒之者,謂之傷寒。

白話文:

痢疾這一病症,即是《內經》中的"澼",古今醫書中,由於它有堵塞和不順暢的情況,所以也被稱為"滯下"。既然被稱為"滯下",就應該以調理氣機為主,不能不補充。前面關於洩瀉的各種方法,原本都與這個病症相通,一定要相互參考使用才能得到好的效果。洩瀉和痢疾是完全不同的。痢疾的症狀,並不需要繁複地討論,將河間和丹溪的理論全盤否定,以此來破壞他們,竟然將脂肪、精液、血液等虛寒的問題單獨提出來誤導後人,學者們詳細研究《準繩》纔是正確的。

痢疾是由暑熱引發的熱病,當然應該如此,然而炎熱,是天道的常態,貪圖涼快,是人的常態,過量食用生冷食物,就是導致痢疾的原因。經常注意身體健康的人,即使在盛夏也不吃寒涼的食物,最終也沒有痢疾,難道他們就不會受到熱的影響嗎?這種疾病是在於寒邪,而不僅僅是暑熱,是在於人的行為,而不僅僅是天候,這一點是可以明白的。張仲景建立《傷寒論》,認為霜降時節氣候嚴寒,觸及或冒犯這種寒冷氣候的人,就被稱為受寒。

治傷暑傷熱,皆在夏月之症,豈非天時致病乎?不在天時之說,真為杜撰不經。但胃強氣實者,雖日用水果,而陽氣能勝,故不致疾。其次之者,雖未即病,而日用日積,迨夫新涼得氣,則伏陰內動,乘機而起,故寒濕犯脾,多在七八月之間,此陽消陰長之徵也。陽豈有消之理?秋金收斂,陽氣漸收,邪氣內入,所以流注大腸而為痢。

再其次者,多以脾腎本弱,則隨犯隨病,尤為易見。夫以生冷下咽,瀉痢隨起,豈即化為熱乎?夏月天氣酷烈,人多食西瓜並六一散井水調飲,未見其瀉痢隨起。若云臟寒,夏月食涼之人,俱患痢而死矣,謬甚。或曰:然亦有用寒藥而愈者。曰:以胃強陽盛之人,而得濕而熱者有之;以元氣壯實,而邪不勝正者亦有之,然此輩極少。以胃弱陽虛,而因寒傷臟者,此輩極多,若用寒涼或加盪滌,則無有不死。

白話文:

夏天容易中暑、中熱,這是季節因素造成的,怎麼會說不是天時導致的呢?說不是天時,簡直是胡說八道。不過,那些胃氣強健的人,即使每天吃水果,陽氣也能抵禦暑熱,不會生病。有些人雖然沒有馬上生病,但每天吃水果,積累下來,等到天氣轉涼,體內的陰氣就會趁機發作,導致脾胃寒濕,所以脾胃問題常常發生在七、八月,這就是陽氣消退,陰氣增長的表現。陽氣怎麼會消退呢?秋天金氣收斂,陽氣也逐漸收斂,外邪侵入體內,就容易流入大腸,引起腹瀉。

再者,有些人天生脾腎虛弱,更容易生病。很多人吃生冷食物就馬上腹瀉,怎麼會說那是變成熱症了呢?夏天天氣炎熱,大家都會吃西瓜,用井水調製六一散來喝,也沒見誰馬上就腹瀉。如果說體內寒氣重,那麼夏天吃涼東西的人都會得病而死,這就太過於誇張了。有些人會說:但也有用寒涼藥治好的例子。我說:那些胃氣強健、陽氣旺盛的人,有時候也會因為濕熱而生病;那些元氣充足的人,正氣足以抵抗邪氣,也能治好病,但這些人很少。而那些胃氣虛弱、陽氣不足,因為寒涼傷及臟腑的人,占大多數。如果用寒涼藥或者瀉藥,他們幾乎都活不下來。

凡病之起,無有不乘虛而竊發者,若果元氣壯實,邪氣焉得侵入?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則成為實。實者邪氣之實也,非元氣之壯實。況痢疾一病,夏受暑熱,內傷食物,郁遏於內,至秋收斂,不得外達,迫於大腸而為痢。故在夏秋之間,痢症甚多,在他月則無痢症。

若在他月而為痢者,當作滯下,鬱積或有瀉而無積皆可,用別法治之。

戴元禮曰:以酷熱之毒,至秋陽氣始斂,火氣下降,因作滯下之證,大謬之言也。此言正合大理,豈有謬乎?強詞奪理,自作聰明,毀謗前賢,以誤後人,大罪大罪。

白話文:

任何疾病的發生,都離不開趁虛而入。如果人體元氣充沛強壯,邪氣根本就無法入侵。古籍記載:「邪氣所到之處,必然是氣虛的地方。」邪氣停留不去,就會形成實證。這裡的「實」是指邪氣的實,而不是元氣的充實。

痢疾這種病,多半是因為夏季暑熱侵襲,加上內傷食物,導致郁積在體內,等到秋季陽氣收斂,無法外泄,便迫使大腸發病。所以,痢疾在夏秋季節最為常見,其他月份則比較少見。

如果在非夏秋季節出現痢疾,應該視為腸胃積滯或郁積,即使有腹瀉但沒有積滯的情況,也可以用其他方法治療。

戴元禮認為,酷熱之毒到秋季陽氣收斂,火氣下降,才會導致滯下之症,這種說法是大錯特錯。他的說法其實非常符合道理,哪裡有錯?強詞奪理,自作聰明,誹謗前輩,誤導後人,罪過實在太大!

4. 俚詞

曰:夏月多炎,陰邪易入。暑熱是主,風寒是客,身不被風,瘧從何致?口不受寒,痢從何得?經云:夏月食涼以養陰。嘗見農夫勞苦之人,夏月酷熱時飲冷水,熱氣不傷,而人清爽,未見人人患痢而死。又見終年不食冷物,亦患痢疾,仍用清火理滯而愈。此等俚言,害人不淺。

景岳但知口食生冷,停滯為積,誤認為寒而用溫補。殊不知夏月炎熱,其氣俱浮於外,故為蕃秀之月,因食寒冷,郁遏其暑熱,不得外達,食物厚味為內伏之火,煅煉成積,傷於血分則為紅,傷於氣分則為白;氣滯不行,火氣逼迫於肛門則為後重;滯於大小腸則為腹痛。故仲景用下藥通之,河間、丹溪用調血和氣而愈。

白話文:

夏天炎熱,容易導致陰邪入侵。暑熱是主要的致病因素,風寒是客氣,身體沒有被風寒侵襲,瘧疾從何而來?嘴巴沒有受寒,痢疾又從何而來?古籍記載,夏季飲食清涼可以養陰。我曾經看到農夫勞作辛苦,夏季酷熱時喝冷水,熱氣不傷,反而感到清爽,並沒有因此而患痢疾死亡。我也曾見過終年不食冷物的人,卻也患上了痢疾,最終還是用清熱理氣的方法治癒。這些民間流傳的說法,其實害處很大。

景岳認為夏天吃生冷的食物會停滯積聚,誤以為是寒症而使用溫補的方法治療。他不知道夏季炎熱,氣機都浮於體表,所以是草木繁茂的時節,因為吃冷食,會把暑熱郁結在體內,無法外達,再加上飲食厚味,形成內伏的火氣,煎熬成積,損傷血分就變成紅痢,損傷氣分就變成白痢;氣機停滯不通,火氣逼迫肛門就導致便祕;停滯在大小腸就導致腹痛。所以張仲景用下藥通腑,河間、丹溪用調血和氣的方法治療。

此時令不得發越,至秋收斂於內而為痢也。此理甚明,何得認為寒而用溫熱之藥?世人讀是書而蒙其害者多矣。自古及今,未聞夏秋治痢而用溫補者。余歷症四十餘年,治痢惟以疏理推蕩清火而愈者,不計其數,觀其用熱藥而死者甚多,同志之士,不可執此書之見以誤人。

白話文:

現在這個時節不能讓身體發散,等到秋天收斂於內就會導致痢疾。這個道理非常清楚,怎麼能認為是寒症而使用溫熱的藥物呢?世人讀了這本書而蒙受其害的人很多。自古至今,從未聽說過夏秋季節治療痢疾而使用溫補藥物的。我行醫四十多年,治療痢疾只用疏理推蕩清火的藥物,治癒的人不計其數,而那些使用熱藥的人卻死了很多,同道中人不可執著於這本書的觀點而誤導他人。

5. 論瀉痢虛實

凡其素無縱肆,而患瀉痢,瀉痢並言,大失論病之法。此必以或瓜或果,或飲食稍涼,偶傷胃氣而然,果何積之有?何熱之有?此等症乃傷脾胃而泄瀉,非夏秋之痢濃血黏膩、後重逼迫之比,不宜混同立論。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平時沒有放任自己過度享樂,卻突然出現腹瀉和拉肚子的情況,這說明他的診斷方法有很大的問題。他一定是因為吃了某些水果或者食物,或者是吃了一些稍微偏冷的食物,導致胃部受損才會這樣。哪裡來的什麼積聚呢?又哪來的什麼燥熱呢?這些症狀是因為傷害了脾臟和胃部而出現的腹瀉,與夏天和秋天那種稠厚粘稠且帶有血液的痢疾不一樣,不能混淆在一起討論。

6. 論積垢

凡腹中積聚之辨,乃飲食之滯,留蓄於中,或結聚成塊,或脹滿硬痛,不化不行,有所阻隔者,乃為之積。今人不察,但見痢如濃垢者,皆謂之積,不知此非柤粕之屬,而實附腸著臟之脂膏,皆精血之屬也。脂膏豈有在腸之理?仲景言下利濃血,未見其言脂膏而用補。無論瘦人肥人,皆有此脂,若果無脂,則腸臟之間,豈容單薄赤露,非惟藩蘺不固,而且臟必易傷,無是理也。強辨飾非。

今之患瀉痢者,正以五內受傷,脂膏不固,故曰剝而下。此言出而後世用溫熱補劑者,皆景岳殺之也。前輩諸賢不足憑,而仲景醫之聖者也,治痢可下者十法,可溫者五法,何必創此見解,貽禍後人,將謂仲景不足憑乎?造孽不小。

白話文:

腹中積聚,主要是因為飲食積滯留在體內,可能形成塊狀,也可能造成脹滿、疼痛,無法消化或排泄,導致阻塞。有些人誤以為只要拉肚子排出濃稠物體就是積聚,卻不知道這其實是腸道附著的脂膏,是精血的成分,而非食物殘渣。脂膏怎麼可能存在腸道裡?張仲景在書中提到下痢濃血,但並沒有提到脂膏,也沒有使用補法。無論瘦人或肥人,都有這種脂膏,如果沒有脂膏,腸臟之間就會赤裸裸,不僅無法保護自身,也容易受傷,這是沒有道理的。

現在的人患瀉痢,正是因為五臟受傷,脂膏不固,因此才會出現脫落排出。這句話一出,後世便開始用溫熱補劑,而張景岳則認為這種做法是錯誤的。前輩們的醫術不可靠,而張仲景才是醫學聖人。他治痢的方法,可以下瀉的十法,可以溫補的五法,為何要創出這種錯誤見解,害人誤診,難道認為張仲景不可信嗎?這種行為實在罪過很大。

7. 論五色

凡五色之辨,如痢膿垢之屬,無非血氣所化,但白者其來淺,浮近之脂膏也。赤者,其來深,由脂膏而切膚絡也。積滯而言脂膏,大謬已極。人有紅白稠黏之物,或一月或半月下去不計,用治痢之藥而愈者多矣。豈有脂膏大去而猶得生者乎?或有經年累月時作時止,古人用獨黃湯下之而愈。

仲景治痢至期復發者,此下之未盡也,復下之,豈仲景之言謬乎?紫紅紫白者少熱證,以陰凝血敗,損而然也。若講陰凝血敗而用溫補,必致不救。惟腸紅便血,往往得溫暖而愈者有之。有以紫紅雖多而不可言熱者,以陰絡受傷而非暴注之比也。陰絡受傷,乃腸紅而非時痢之比也。

白話文:

人體排泄物顏色各不相同,都是由氣血變化而來。白色排泄物顏色淺,是浮在表面的脂膏;紅色排泄物顏色深,是脂膏深入皮膚血管所致。說這些排泄物是積滯的脂膏,實在是謬誤。有些人排泄出紅色或白色的稠黏物,可能持續一個月或半個月,服用治療痢疾的藥物後痊癒,難道這些排泄物真的是大量脂膏排出後還能活著嗎?也有些人排泄物會反覆出現,持續好幾年,古人用獨黃湯服用後痊癒。

張仲景治療痢疾,如果病情在一段時間後又復發,這是因為藥物沒有完全排泄乾淨,需要再次服用藥物,難道張仲景的醫術有誤嗎?紫色或紅白色排泄物,大多屬於少熱症,是由於陰氣凝滯,血液敗壞,損傷所致。如果說陰氣凝滯,血液敗壞,就用溫補的方法治療,必定無救。只有腸道發紅、便血,往往可以用溫暖的藥物治療而痊癒。有些人雖然排泄物呈紫紅色,但不能說是熱證,因為是陰絡受傷,而不是突然發作。陰絡受傷,会导致腸道发红,并非痢疾的症状。

若辨黃黑二色,則凡黃深而穢臭者,此有熱症,亦有寒症;大凡熱極則臭穢,未有寒而臭穢者。故天熱則食物必臭,此理之自然也。若青黑而腥薄者,此肝腎腐敗之色也。必因熱極而腐敗,豈有寒而能腐敗乎?

白話文:

如果分辨黃黑色的話,則凡是黃色很深且帶有惡臭味的情況,這可能是熱病或冷病的症狀。一般來說,熱度極高時會產生惡臭的味道,並沒有寒冷的情況下會有惡臭味道的現象。所以天氣炎熱的時候食物一定會發臭,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如果是青黑色並且帶有一股腥氣和淡漠感的顏色,這就是肝臟和腎臟腐敗的表現了。一定是由於熱量過高導致的腐敗現象,怎麼可能會在寒冷情況下出現腐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