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三 (5)

回本書目錄

卷三 (5)

1. 新按

向余治一陶姓之友,年逾四旬,因患傷寒,為醫誤治,乃以大劑參、附、熟地之類,幸得挽回。愈後喜飲,未及兩月,忽病腫脹。因其前病,中氣本傷,近病又因酒濕,非加減腎氣湯不可,遂連進數服,終不見效。酒濕過度,脾胃受傷,腎氣湯凝滯泥膈,豈能見效?以脾胃藥治之,自然奏效。

因識病不真,治之悖謬,故不見效。余熟計其前後病因,本屬脾腎大虛,遂悉去利水等藥,專用參附理陰煎加白朮,大劑與之,二十餘劑而愈。人歎服曰:以此脹而以此治,何其見之神也。傷脾胃自然用參朮,何神之有?

白話文:

有一位姓陶的朋友,年過四十,因患傷寒,被醫生誤診,用大量人參、附子、熟地等藥物治療。幸好他最終得以康復。

康復後,他嗜酒如命,不到兩個月,就突然患病腫脹。由於他之前病重,中氣本已受損,這次生病又是因為飲酒過度,導致濕氣入體,非得用加減腎氣湯才能治癒。

然而,連續服用幾劑之後,病情卻不見好轉。這是因為他飲酒過度,脾胃受傷,腎氣湯的藥力被脾胃的濕氣阻礙,無法發揮作用。所以應該用健脾胃的藥物治療,自然就會見效。

之所以治療無效,是因為沒有真正識別病情,治療方法也錯誤。我仔細分析了他前後的病情,發現是脾腎兩虛,於是便將利水等藥物全部去除,專用人參、附子、理陰煎,再加上白朮,用量加大,給他服用二十多劑,病就好了。

人們都驚嘆道:“這種腫脹用這種方法治療,真是神乎其技啊!”其實根本沒什麼神奇,傷了脾胃,自然要用人參、白朮,這都是理所當然的事。

2. 述古

丹溪曰:水腫脈多沉,病陽水兼陽症,脈必沉數;病陰水兼陰症,脈必沉遲。丹溪之論陰水陽水分別而治,後人可師可法。景岳不必痛惡之,軒岐未必眥裂發豎。

白話文:

丹溪說:水腫病症大多會出現沈脈,如果是陽性水腫加上陽性的症狀,脈搏必定是沈且快;如果是陰性水腫加上陰性的症狀,脈搏必定是沈且慢。丹溪對於陰性和陽性水腫分別治療的看法,值得後來的人學習和效仿。景嶽不一定要對此感到非常討厭,軒歧也未必會因此怒髮衝冠。

3. 經義

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景岳言陰絡傷為痢疾,豈非大謬乎?

白話文:

如果陰經脈受到損傷,血液就會從內部流出,而血液從內部流出來,就可能會出現排便帶有血液的情況。景嶽說陰經脈受損是痢疾的原因,這是不是一個很大的錯誤呢?

4. 論治

客者除之,上之下之。客者除之下非言積聚治法,凡病皆然。

5. 述古

故治積者,當先養正,則積自除。譬如滿座皆君子,縱有一小人,自無容地而去。惟小人最難去,自古歷朝小人當權,但見賢人君子為其攻擊祛逐,不知凡幾,而小人未見能自去也,必大刑大罰始得退去,此喻不合。

白話文:

因此治療積聚的人,應該先培養正氣,那麼積聚自然會消除。就好像一個客廳裡都是君子,即使有一個小人,他自己沒有立足之地就會離開。只有小人是最難去除的,從古至今各朝代的小人在掌權時,只看到賢明的人和君子被他們攻擊驅趕,不知道有多少了,但是小人並不能自己離去,必須要受到重大的懲罰才會退去,這個比喻不適用於這裡。

6. 經義

痞乃痞塞不通之象,與中滿、脹滿有別,經義諸多混引,大錯,大錯。

白話文:

"痞是指堵塞不暢的情形,和中滿、脹滿有所區別。經義中的許多引用混淆不清,這是個很大的錯誤,非常大的錯誤。"

7. 論證

痞者,痞塞不開之謂;滿者,脹滿不行之謂。蓋滿則近脹,痞則不必脹也。痞與脹既不同,何故混引經義?實痞實滿者,可散可消;虛痞虛滿者,非大加溫補不可。虛痞虛滿,不可執定溫補兩字,尚宜圓活施治。

白話文:

「痞」是指阻塞不通的意思,而「滿」則是脹滿不能行動的意思。「滿」接近於“脹”,但「痞」不一定會有脹的感覺。雖然兩者有所不同,爲什麼在引用經典時會混淆呢? 實證的「痞」和「滿」可以使用疏散或消除的方法治療; 虛症的「痞」和「滿」則必須大量地進行溫補。虛症的「痞」和「滿」不可以只依賴溫補兩個字來治療, 還應該根據病情靈活處理。

8. 論治

此症極多,不得因其不食,妄用消耗,將至胃氣日損,變症百出矣。治宜溫補,但使脾腎氣強,則痞滿開而飲食自進。不可執定溫補一法。痞滿之病,屬脾胃者多,腎藥凝滯,多不相宜。○又凡脾胃虛者,多兼寒症,何也?蓋脾胃屬土,土虛者多因無火,土寒則氣化無權。豈有無火而得生者?亦有為生冷外寒所侵,而致中寒者。

此言合理。○又一婦人,病後久不食,自言病前曾食牛肉。余佯應之,而培補如前,方得愈。故凡病如此者,只宜溫補,不可行滯。亦有疏補兼用之法,不宜專執溫補一法。

白話文:

這種症狀非常多,不能因為病人不願意吃東西就胡亂使用消耗性藥物,這樣會導致胃氣一天天損耗,引發各種變症。治療應該以溫補為主,只要脾腎之氣強健,痞滿就會消除,飲食自然會恢復正常。但也不能一味地只用溫補方法。痞滿病症,大多屬於脾胃問題,腎藥容易造成停滯,多半不適合使用。

此外,脾胃虛弱的人,往往伴隨寒症,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脾胃屬土,土虛大多是因為缺乏火氣,土寒則氣化失調。怎麼可能沒有火氣就能生存呢?也有些人是受到生冷外寒侵襲,而導致內寒。

這些說法都很合理。還有一個婦人,病後長期不吃東西,自稱病前曾吃牛肉。我假裝同意她,按照之前的方法培補,才得以痊癒。所以,遇到這種情況,只宜溫補,不可使用行滯的藥物。也有一些疏補兼用的方法,不應該只執著於溫補方法。

9. 論證

凡《內經》有言飧泄者,有言濡泄者,皆泄瀉也;有言腸澼者,即下痢也。然痢之初作,必由於瀉。瀉與痢當分明白,不可言痢由瀉起。瀉由水穀不分,出於中焦;痢以脂血傷敗,病由下焦。若言痢以脂血傷敗,非也。往往膿血稠黏,後重逼迫,腹中作痛,用調氣和血,推蕩清熱而愈者甚多,焉有脂血傷敗而得生者乎?

一、泄瀉之本,無不由於脾胃。泄瀉當實脾利水;痢當調氣和血,推蕩清熱。治法不一,不宜混同立論。

白話文:

古代醫書《內經》提到“飧泄”和“濡泄”,都屬於泄瀉;“腸澼”則是指下痢。然而,下痢的發生,必定是由泄瀉引起的。泄瀉和下痢要區分清楚,不可說下痢是由泄瀉引起的。泄瀉是因為水谷不分,從中焦(脾胃)發出;下痢則是由於脂血損傷,病源自下焦(小腸、膀胱、腎臟)。如果說下痢是脂血損傷,就錯了。很多時候,患者會出現膿血稠黏、下墜疼痛、腹痛等症狀,用調氣和血、清熱解毒的方法治療,都能痊癒,怎麼會有脂血損傷還能活著的道理呢?

總而言之,泄瀉的根本原因,都源於脾胃。治療泄瀉要以健脾利水為主;治療下痢則要以調氣和血、清熱解毒為主。兩者的治療方法不同,不能混為一談。

10. 分利治法

有寒瀉而小水不利者,以小腸之火受傷,氣化無權而然也。小腸之火受傷,其說欠通。因膀胱為寒水,氣化不及州都而不利,故五苓散用肉桂。

白話文:

有些人的腹洩和排尿不順是因為小腸受到冷寒影響,導致功能失調所造成的。然而說到小腸本身受到了損傷,這個說法不太合理。這是因為膀胱屬於寒冷的水液器官,由於它的機能不足無法正常地進行水分代謝,所以才會出現腹洩和排尿不順的情況。「五苓散」配方中的「肉桂」就是為了治療這種情況而使用的。

11. 諸泄瀉論治

一、凡兼真陰不足而為泄瀉者,真陰不足,豈有患泄瀉之病乎?則或多臍下之痛,或寅卯為甚,或食久不化而為嘔惡、溏泄,或瀉不甚臭而多見完穀等症,蓋因丹田不暖,所以尾閭不固,陰中少火,所以中焦易寒,此其咎在下焦,故曰真陰不足也。真陰不足,因泄瀉久而津液枯耗故也。

以上諸症,皆真火不足,何得言真陰不足,大錯大錯。惟胃關煎一劑,乃為最上之乘。既云真陰不足,豈可用胃關煎之熱藥,健脾之中而加熟地乎?

一、腎泄症,即前所謂真陰不足症也。腎泄屬腎虛而不收藏,惟以四神丸為一定之方,不必好奇而用雜亂之方。若云腎泄即為真陰不足,當以養陰之藥治之,反增滑泄不禁矣。大誤。若必欲陽生於陰,而腎氣充固,又惟八味地黃丸為宜。然余用此,似猶未盡善,故特製胃關煎、一氣丹、九氣、復陽丹之屬。此等熱藥,豈可治真陰不足乎?即治腎泄,未為盡善。

白話文:

凡是兼有真陰不足而導致腹瀉的人,真陰不足,怎麼可能會有腹瀉的毛病呢?因此可能會出現許多臍下疼痛,或是在寅卯時分加重,或是在進食很久後食物不消化而嘔吐腹瀉,或是在腹瀉時糞便不臭而經常看到未消化的食物等症狀,這是因為丹田不溫暖,所以尾閭不堅固,陰中缺少陽火,所以中焦容易寒涼,這都是因為下焦出了問題,所以才說真陰不足。真陰不足,是因為腹瀉時間久了,津液枯竭耗損所致。

上述這些症狀,都是因為真火不足,怎麼能說真陰不足呢?這完全是錯誤的。只有胃關煎這一劑藥,才是最上乘的治療方法。既然說真陰不足,怎麼可以用胃關煎這種熱性的藥物,在健脾的基礎上再加入熟地呢?

腎泄症,就是之前提到的真陰不足症。腎泄屬於腎虛而不收藏,只有用四神丸才是固定不變的方子,不必好奇而去使用其他雜亂的方子。如果說腎泄就是真陰不足,應該用養陰的藥物治療,反倒會加重滑泄止不住的狀況。這是大錯特錯的。如果一定要讓陽氣生於陰氣,而使腎氣充足堅固,那就只有八味地黃丸適合。但我使用這個方子,似乎還不夠完善,所以我特地製作了胃關煎、一氣丹、九氣、復陽丹等等。這些熱性的藥物,怎麼可能治療真陰不足呢?就算用來治療腎泄,也還不夠完善。

一、凡脾泄久泄證,大都與前治脾弱法不相遠,但新瀉者可治標,久泄者不可治標。且久泄無火,多因脾腎虛寒也。久泄之病,其端甚多。不可專屬脾腎虛寒,當於《準繩》中考之。○若止因脾虛者,惟四君子湯、參朮湯為宜。泄瀉之症,不宜湯劑。

一、大瀉如傾,元氣漸脫者,速用四味回陽飲,或六味回陽飲,或六味回陽主之。凡暴瀉如此者,無不即效。暴瀉亦有屬火者,不可專屬之虛,當察色審症而治。一酒泄症,飲酒之人多有之。夫酒性本熱,酒質則寒。只可言濕,不可言寒。因酒而生寒濕者,因其質也,以性去質不去,而水留為寒也。

白話文:

脾臟長期泄瀉的症狀,大多和之前治療脾臟虛弱的方法類似,但新發生的泄瀉可以治標,長期泄瀉則不可治標。而且長期泄瀉沒有火氣,多半是脾腎虛寒造成的。長期泄瀉的病因有很多,不能只歸咎於脾腎虛寒,應該參考《準繩》中的內容。如果只是因為脾虛,就應該服用四君子湯或參朮湯。泄瀉的症狀,不適合用湯劑。

突然大量腹瀉,元氣逐漸虛脫的,要立刻使用四味回陽飲,或者六味回陽飲。任何暴瀉的患者,服用後都會立即見效。暴瀉也可能屬於火熱,不能只歸咎於虛寒,要觀察患者的脸色,仔細診察才能治療。喝酒的人經常會出現酒瀉。酒的性質原本是熱的,但酒的質地是寒的。只能說它濕,不能說它寒。喝酒後出現寒濕,是因酒的質地造成的,用酒的性質去除酒的質地,而水分留下來就成了寒濕。

水留為濕則可,若言寒則不可。○若陽虛之人,則與此大異。蓋脾虛不能勝濕,而濕勝即能生寒,陽氣因寒,所以日敗,胃氣因濕,所以日虛。濕勝生寒之說,其言大謬。傷脾則有之,為陰寒無是理也。余於四旬之外,亦嘗病此,將自己現身說法,以闢前賢而誤後人。遍求治法,見朱丹溪曰:傷酒晨泄者,宜理中加葛根,或酒蒸黃連丸。

王節齋曰:飲酒便泄者,此酒積熱瀉也,宜加黃連、茵陳、乾薑、木香之屬。薛立齋曰:酒濕未散,脾氣未虛,宜用此藥分利。若濕熱已去,中氣被傷,宜用六君調補中氣。又曰:酒性大熱,乃無形之物,無形元氣受傷,當用葛花解酲湯。凡此諸論,若已盡之。然朱、王二家之說,不分寒熱,皆用黃連,是但知酒之有熱,而不知酒之有寒,烏足憑也。

白話文:

濕氣停滯可以,但說寒則不對。陽虛的人則完全不同,因為脾虛無法抵抗濕氣,濕氣過盛就會生寒,陽氣因寒逐漸衰退,胃氣因濕逐漸虛弱。濕氣過盛生寒的說法是錯誤的,傷脾的確會有,但並非陰寒,這是沒有道理的。我四十歲後也曾患此病,現在用自身經歷來澄清前人的錯誤,避免誤導後人。我廣泛尋找治療方法,看到朱丹溪說:傷酒後早晨腹瀉的,可以用理中湯加葛根,或酒蒸黃連丸。

王節齋說:喝酒就腹瀉的,是酒積熱導致的腹瀉,應該加黃連、茵陳、乾薑、木香之類的藥物。薛立齋說:酒濕尚未散去,脾氣還沒有虛弱,可以用這些藥物來分利。如果濕熱已經去除,中氣受損,應該用六君湯來調補中氣。他又說:酒性大熱,是無形的東西,無形元氣受損,應該用葛花解酲湯。以上這些論述,我都已經看過了。但是朱、王兩家的說法,不分寒熱,都用黃連,只知道酒有熱性,卻不知道酒也有寒性,這怎能憑藉呢?

酒濕傷脾而用健脾補中,此說誠是。若言寒濕而用熱藥,必致害人。○古云酒為腐腸之藥,其熱可知,凡魚肉等物,一經酒糟,便即熟腐,觀此則不可用熱藥矣。惟薛氏之說,雖云大熱,而所重在脾,誠若善矣。立齋所重在脾,未聞言寒。東垣亦言傷脾,不言寒也。景岳創此見解,大誤後人。

余因效之,初服葛花解酲,繼服六君、補中及理中、八味,俱不效。因潛思熟計,非峻補命門,終無益也。乃自制胃關煎、右歸、一氣等方,以治其病,竟得全愈。酒傷胃而峻補命門,是不用刃而殺之也。有一馬含山者,平昔好酒,軟痿乏力,有似類中,余以和脾胃之藥加清火之品。

白話文:

酒傷脾胃,應該用健脾補中的藥物,這是正確的。但是,如果用熱性的藥物治療寒濕,就會造成傷害。古人說酒是腐蝕腸胃的藥物,它的熱性可想而知,凡是魚肉等食物,只要經過酒糟,就會變得熟爛,由此可見,不能用熱藥。雖然薛氏認為酒性大熱,但重點在於脾胃,這點確實不錯。立齋重視脾胃,也沒有說酒性寒。東垣也說酒傷脾,也沒有說酒性寒。景岳創立這個觀點,誤導了後人。

我曾經嘗試用葛花解酒,之後又服用六君、補中、理中、八味等方,但都沒有效果。我仔細思考之後,認為如果不峻補命門,就沒有用。於是我自己配了胃關煎、右歸、一氣等方來治療,最終痊癒。酒傷胃,而峻補命門,就像不用刀而殺人一樣。曾經有一位馬姓病人,平時嗜酒,身體軟弱無力,像是中風一樣,我用健脾胃的藥物,再加上清火的藥物,治好了他的病。

酒積下泄,有一醫者用金匱腎氣湯、八味湯治之,竟至口中臭穢,糜爛不堪而死,信乎酒傷病之不可用熱藥也。若必以酒為熱,則其為古法所誤者,誠不少矣。酒為寒之說,亦好奇之言,誤者多矣。○古法不足憑,新法豈可憑乎?

若肝氣未平而作脹滿者,宜解肝煎先順其氣,宜疏肝氣之藥,如木香、青皮、香附,乃直入肝家。解肝煎俱無疏肝之藥,何得謂解?

一、風泄證,亦當辨其風寒、風熱。寒者,以風寒在胃,而脾土受傷,如《內經》云春傷於風,夏生飧泄之屬是也,宜以前溫胃理中之法治之。東垣以風藥舉之,此為大法,不必溫胃理中。

白話文:

酒積導致下泄,有位醫生用金匱腎氣湯、八味湯治療,結果病人嘴裡又臭又爛,最後死亡。可見酒傷疾病時不可用溫熱藥。如果硬要說酒性屬熱,那麼古法中錯誤的地方實在不少。酒性屬寒的說法也是奇怪的,誤解的人很多。古法不可盡信,新的方法又怎麼能完全相信呢?

如果肝氣不平而導致腹脹,應該先用解肝煎順氣,應該用疏肝理氣的藥物,比如木香、青皮、香附,這些藥能直接進入肝臟。解肝煎裡並沒有疏肝的藥物,怎麼能說它能解肝氣呢?

風泄症也要辨別是風寒還是風熱。如果是風寒,是因為風寒停留在胃裡,導致脾土受損,就像《內經》裡說的“春傷於風,夏生飧泄”一樣,應該用溫胃理中法治療。東垣用風藥來治療風泄症,這是個好方法,不一定非要用溫胃理中法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