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二 (4)
卷二 (4)
1. 論吐
一、凡用吐藥,中病即止,不必盡劑。凡藥治病,皆當中病即止。
白話文:
【對於催吐藥的使用討論】
一、凡是使用催吐藥物,一旦病情得到控制就應立即停止,不必要把整劑藥都服用完。所有藥物在治療疾病時,都應該是達到療效後就該停止服用。
2. 論下
曰:汗出譫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之。風字尚有疑議。
按:若非大滿而猶生寒熱者,是表病猶未除也,不可下。乃少陽之邪。
凡傷寒熱邪傳裡者,服藥後,用鹽炒麩皮絹包熨腹,使藥氣得熱則行,大便必易通也。此法恐火氣助邪,當用紫蘇煎湯薰浴最良。
白話文:
有人說,如果病人出汗並且胡言亂語,這可能是因為胃中有乾硬的大便,這是風邪所致,必須使用瀉下藥來治療。不過,對於這裡所說的「風」字,還有些爭議。
然而,如果病人的腹部並不是非常脹滿,但仍有發冷發熱的情況,這表示表面的病症尚未完全消除,這種情況下是不可以使用瀉下藥的。這是少陽經的病邪。
通常,當感冒或發燒的熱邪傳入身體內部時,服用藥物後,可以用鹽炒過的小麥皮裝在布袋裡熱敷腹部,這樣可以使藥效因熱力而更易於發揮,大便也會比較容易排出。但要小心,這種方法可能會使體內的火氣助長邪氣,因此最好的方式應該是用紫蘇煎煮的湯水進行薰蒸和沐浴。
3. 舌色辨
辨舌之法,莫如《準繩》中為詳細。
其有元氣大損,而陰邪獨見者,其色亦黃黑;真水涸竭者,其舌亦乾焦。此腎中水火俱虧,原非實熱之證。陰邪豈有真水涸竭而舌乾焦者乎?熱能耗水而津液乾枯,則舌焦燥,豈可認為陰證而用熱藥?若云腎中水火俱虧,於理欠通。水虧必火亢,火衰則水不致涸竭。請景岳細思之。
若青黑少神而潤滑不燥者,則無非水乘火位,虛寒證也。凡見此者,但當詳求脈證,以虛實為主,不可因其焦黑,而執言清火。傷寒固爾,諸證亦然。亦不可執為寒證而用熱藥。惟黑而滑潤,不渴不喜飲為寒,然必察色辨證為要。
余在燕都,治一陰虛傷寒,舌黑之甚,其芒刺干裂,焦黑如炭,身熱便結,大渴喜冷,而脈則無力,神則昏沉。陰虛兩字,尚要講明。陰虛者,水因火耗,當用滋陰。若用桂附,則非陰虛,乃虛寒火衰之症,或戴陽格陽、陰症似陽,乃可用耳。此處關頭,宜細詳察。余察其形氣未脫,遂以甘溫壯水救其本,間用涼水滋其標,前後凡用參地輩一二斤,附桂各數兩,冷水亦一二斗,然後諸症漸退。若用桂附人參,此虛寒之症,冷水必不喜,豈可飲一二斗乎?此言甚覺謬妄。
惟邪熱熾盛,可用冷水。所以診傷寒者,若以舌色辨虛實,則不能無誤,蓋實固能黑,以火盛而焦也;虛亦能黑,以水虧而枯也。水虧之黑,豈可用熱乎?
此講傷寒,不講陰虛。傷寒當以仲景法為主,溫病熱病以河間法治之,勞倦內傷以東垣法治之,陰虛以丹溪法治之,不必混同立論。
大抵舌黑之症,有火極似水者,宜涼膈散之類,以瀉其陽。有水來剋火者,宜理中湯以消陰翳。水來剋火之舌黑,其人不渴不喜飲水,舌亦不幹燥,可用熱藥。以此辨之,可以無誤。
白話文:
關於辨識舌色的方法,沒有比《準繩》一書中描述得更詳細的了。
如果元氣大損,陰邪獨現,舌色也會呈現黃黑色;如果真水(腎水)乾涸,舌頭也會變得乾燥焦黑。這代表腎臟中的水火兩元素皆虧虛,並非實熱的症狀。陰邪怎麼會有真水乾涸,舌頭髮乾焦黑的情況呢?熱邪消耗水分導致津液乾枯,舌頭就會變得焦燥,怎麼能誤認爲是陰證而使用熱藥呢?如果說腎中水火兩虧,這個說法在理論上並不通順。水虧則火必定旺盛,火衰則水不至於乾涸。請張景嶽仔細思考這一點。
如果舌頭呈青黑色,神氣不足且滑潤不燥,這通常是因爲水氣過旺佔據火位,是虛寒症狀。遇到這種情況,應該詳細檢查脈象和其他症狀,以判斷是虛還是實,不可僅因舌頭焦黑就斷定要清火。傷寒病症如此,其他病症也是如此。也不可斷定爲寒證而使用熱藥。只有當舌頭黑而滑潤,不渴不喜飲水時纔是寒證,然而最重要的是必須觀察舌色並結合症狀進行辨別。
我曾在燕都治療一個陰虛傷寒的病例,患者舌頭異常黑,其上芒刺干裂,焦黑如同木炭,身體發熱且便祕,極度口渴喜歡喝冷飲,但脈搏無力,精神昏沉。關於“陰虛”二字,還需要進一步解釋。陰虛是指水因爲火的消耗而虧虛,應當滋陰。如果使用肉桂和附子,那並非陰虛,而是虛寒火衰的症狀,或者出現戴陽、格陽現象,陰證表現出陽證的假象,纔可能適用。這一點,應詳細審查。我觀察到患者形體氣息尚未脫散,於是採用甘溫壯水的治療方法來救其根本,間歇性使用涼水滋補表面,前後總共使用了約一至二斤的人參和地黃,附子和肉桂各數兩,冷水也用了約一至二斗,然後各種症狀才逐漸緩解。如果使用肉桂和附子以及人參,對於這種虛寒症狀,患者必然不喜歡冷水,怎麼可能喝一至二斗呢?這個說法明顯荒謬。
只有在邪熱熾盛的情況下,纔可以用冷水。因此,在診斷傷寒時,如果單憑舌色來判斷虛實,就難免會有誤診。確實,實證可以導致舌色變黑,因爲火氣旺盛使舌頭焦乾;虛證同樣可以使舌色變黑,因爲水分虧虛使舌頭乾枯。水分虧虛導致的舌黑,怎能使用熱藥呢?
這裏講的是傷寒,沒有講陰虛。傷寒應以張仲景的治療方法爲主,溫病和熱病應以劉河間的療法處理,勞倦內傷則應依據李東垣的治療方法,陰虛則應根據朱丹溪的療法,沒有必要將這些理論混淆在一起。
總的來說,舌黑的病症,有的是因爲火氣極盛而表現爲水氣過旺,適合使用涼膈散等藥物來瀉去體內陽氣。有的是因爲水氣過旺剋制火氣,適合使用理中湯來消除陰氣的影響。對於水氣剋制火氣引起的舌黑,患者不會感到口渴或喜歡飲水,舌頭也不會幹燥,可以使用熱藥。根據這些判斷,就可以避免誤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