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三 (4)

1. 述古

其病令人胸膈痞悶,嘔逆噎塞,妨礙飲食。治法宜調陰陽,化痰下氣。陰陽平勻,氣順痰下,則病無由作矣。豈盡為陰結乎?

劉宗厚曰:夫治此疾也,咽嗌閉塞,胸膈痞悶,似屬氣滯,然服耗氣藥過多,中氣不運而致者,當補氣而自運。耗氣過多,故補氣。大便燥結如羊屎,似屬血熱,然服通利藥過多,致血液耗竭而愈燥結者,當補血潤血而自行。利多傷陰,故補血潤血。

此因病而用藥,非正講陰結火衰。

白話文:

這病症會讓人胸膈堵塞悶脹,嘔吐逆流,吞嚥不順,影響飲食。治療方法應該調和陰陽,化解痰濕,降逆氣。陰陽平衡,氣機通暢,痰濕下降,病自然就會好了。難道所有病症都是陰氣凝結嗎?

劉宗厚說:治療這種疾病,咽喉閉塞,胸膈堵塞悶脹,看似是氣機阻滯,但如果服用耗氣藥物過多,導致中氣運行不暢,就應該補氣,讓它自然運轉。耗氣過多,所以要補氣。大便乾結如羊屎,看似是血熱,但如果服用通利藥物過多,導致血液耗竭而更加乾結,就應該補血滋潤血液,讓它自然好轉。瀉利過度會傷陰,所以要補血滋潤血液。

這是根據病症來用藥,並不是一味地講陰氣凝結和火氣衰敗。

2. 經義

「腹中論」帝曰:有病心腹滿,旦食則不能暮食,此為何病?有物壅塞,故不能食。景岳再當細心詳察。岐伯曰:名為鼓脹。帝曰:其病有復發者,何也?曰:此飲食不節,故時有病也。不節飲食,則知食物停滯而病,非但氣水也。景岳有說乎?

「六元正紀大論」曰:太陰所至,為中滿,霍亂吐下。當列在痞滿條下,非腫脹也。

「水熱穴論」帝曰:少陰何以主腎?腎何以主水?此段經文單言水腫。

按:以上諸腫,皆言水之為病也。水腫與脹滿不同,不可混言諸脹皆水,宜分清爽,《準繩》中明白不亂,當考之。

按:以上二條,乃言飲食之為脹也。此二條乃脹滿,非水腫,宜別之。

白話文:

"腹中論"帝問:如果有人肚子脹滿,早上吃飯晚上就無法進食,這是什麼病症呢?這可能是因為肚子裡有東西堵塞,所以無法進食。景嶽先生應仔細觀察。岐伯答:這種病症叫做鼓脹。帝又問:這種病症為什麼會反覆發作呢?岐伯答:這是因為飲食不節制,所以時常會發病。不節制飲食,不只是讓氣和水停滯,而是所有食物都會停滯而導致疾病。景嶽先生有他的見解嗎?

"六元正紀大論"提到:太陰所影響的地方,會造成肚子脹滿,出現嘔吐和下痢的情況。應該放在肚子脹滿的類別下討論,並不是腫脹。

"水熱穴論"帝問:少陰為什麼主掌腎臟?腎臟為什麼能主掌水呢?這段經文只提到水腫。

參考:以上的各種腫脹,都是關於水的疾病的描述。水腫和肚子脹滿是不同的,不能混為一談,不能認為所有的脹滿都是由水引起的,應該區分清楚。《準繩》中對於這個問題的解釋非常明確,不致混淆,應該去研究。

參考:以上兩條,是關於飲食引起的脹滿的討論。這兩條是關於肚子脹滿的問題,而不是水腫,應該加以區別。

3. 論證

腫脹之病,原有內外之分。蓋中滿者,謂之脹,而肌膚之脹者,亦謂之脹;若以腫言,則單言肌表。此其所當辨也。腫與脹不同,中滿但言胸腹滿悶不通;腫者,外面肌膚浮腫,有氣有水,內則仍可飲食;脹者,內則堅滿不能飲食,食下愈脹,食積、瘀血、痰氣、濕熱、寒氣不一而成,未可竟言氣水,但講氣水,失之多矣。然余察之經旨,驗之病情,則惟在氣水二字,足以盡之。

景岳於經義尚詳悉。若惟在氣水,則《內經》之言,何其多矣。此中玄妙,難以盡言。大誤後人,自誇玄妙,可恥,可恥。

一、病在氣分者,因氣之滯,如氣血、飲食、寒熱、風濕之逆,氣虛不能運化之逆,但治節有不行者,悉由氣分皆能作脹。氣乃無形之濁氣,積滯、瘀血、痰飲乃有形之物阻滯腸胃,氣道不流行而脹,故《內經》治法有去陳莝之條,議論不清,徒誤後學,當以前賢之論考之。而治之之要,全在察其虛實。

白話文:

疾病中的「脹」與「腫」有內外之分。中醫認為,「中滿」導致的脹感,稱為「脹」,而肌肉皮膚的脹感也被稱為「脹」;如果用「腫」來描述,則專指皮膚表面的浮腫。這兩者需要區別理解。

「脹」和「腫」有所不同。「中滿」主要指的是胸腹部位的脹滿不舒,是因為氣流通不暢;「腫」則是指皮膚表面出現浮腫,可能伴有氣體或水分的積聚,但患者仍然可以進食;而「脹」則表現為內部器官的堅硬滿脹,導致無法進食,其原因可能包括食積、瘀血、痰氣、濕熱、寒氣等多種因素,不能單純歸結為氣體或水分問題,只從氣水角度考慮會忽略很多因素。

然而,通過研究經典和臨牀症狀,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脹」還是「腫」,其根本都與「氣」和「水」有關。對於經典理論的理解,張介賓(景嶽)先生有深入的探討。

如果說「脹」和「腫」的原因都集中在氣和水上,那麼《內經》中有大量的理論和方法論都圍繞這兩個要素展開。其中的玄妙之處,不易言盡。這樣的觀點往往誤導後世學者,自我誇耀玄奧,實在令人汗顏。

在治療上,當疾病涉及氣的流動時,可能由氣血、飲食、寒熱、風濕等因素幹擾,或是氣體運行受阻,這些情況都能導致脹感。氣體本身是無形的,而積滯、瘀血、痰飲等是有形物質,阻塞腸胃,影響氣道的流通,導致脹感。因此,《內經》中提出了去除積滯(陳莝)的方法。理論上的討論往往混淆不清,容易誤導學術後輩,正確的做法是參考前人的論述,重點在於辨別病症的虛實。

大都陽症多熱,熱症多實;亦有虛者。陰症多寒,寒症多虛。亦有實者。虛實之治,反如冰炭,若誤用之,必致害矣。虛實之治法不一,不可竟以補虛攻實為一定之法。

一、少年縱酒無節,多成水鼓。蓋酒性本濕,壯者氣行則已,酒即血也。此言杜撰,無理。故於諸鼓之中,尤以酒鼓為最危難治之症。此症亦為濕熱停滯而成,不必翻新而為酒鼓。

白話文:

大多數陽性病症表現為熱症,熱症大多屬於實證;但也有些是虛證。陰性病症多表現為寒症,寒症大多屬於虛證,但也有些是實證。虛證和實證的治療方法截然不同,就像冰和炭一樣,若誤用治療方法,必然造成傷害。虛證和實證的治療方法不一,不能一味地用補虛攻實來治療。

年輕人放縱飲酒,沒有節制,很容易造成水腫。因為酒性本屬濕性,身體強壯的人氣血流通,酒就會變成血液。但這種說法是杜撰的,沒有道理。因此,在各種水腫中,酒腫是最難治療、最危險的病症。這種病症也是濕熱停滯造成的,不需要刻意稱之為酒腫。

4. 氣分諸脹論治

一、脾胃虛寒,中氣不健,而三焦脹滿者,是為氣虛中滿。其證必多吞酸噯腐,惡食惡寒,或為溏泄,而別無火症火脈者,必屬臟寒。此乃食物停滯而脹,非氣虛中滿也,惟外雖脹滿,內則中空無物,此為氣虛。景岳辨症,尚未明白。凡治此者,若察其病由中焦,當以脾胃為主,宜參、耆、朮、薑、甘草之屬。

脹病雖有氣虛,黃耆不宜多用,腠理閉密,其脹不能疏泄。

若腎虛兼痰者,宜金水六君煎。腎虛兼痰,乃水泛為痰,豈可用二陳歸地夾雜之藥?

若邪傳入里,太陽陽明並病,而胃實熱甚,必日晡潮熱,大渴引飲。此等乃傷寒中之證,不當列在腫脹門,混亂不明。

白話文:

一、如果脾胃虛弱,中氣運行不暢,導致三焦部位脹滿,這就是氣虛引起中焦脹滿的症狀。這種情況通常會伴有嘔吐酸水、消化不良、食慾減退、畏寒怕冷,或者出現拉肚子的情況,但不會有熱症和熱脈。這種現象通常是因為內臟寒涼造成的。這並不是因為氣虛引起的脹滿,只是外表看起來脹滿,實際上中焦空虛無物,這是氣虛的表現。景嶽對於這種病症的辨析可能還不是很清楚。在治療這種病症時,如果發現病因出在中焦,應該以調理脾胃為主要目標,可以使用黨參、黃耆、白朮、薑、甘草等藥物。

對於脹滿的病症,雖然有氣虛的情況,但並不適合大量使用黃耆。因為黃耆具有收斂作用,可能會使脹滿的問題無法得到緩解。

如果出現腎虛與痰濕共存的情況,應使用金水六君煎進行治療。腎虛與痰濕共存,通常是指水液積聚形成痰,這樣的狀況不應該使用二陳湯、歸地湯等夾雜了清熱潤燥藥物的方劑。

如果病邪進入內部,太陽與陽明兩經同時受病,且胃部熱氣旺盛,會在下午發熱,口渴難耐,想喝水。這種現象屬於傷寒病症的表現,不應該被混同在脹滿的討論之中,以免造成混淆不清。

5. 水腫論治

故凡治腫者必先治水,治水者必先治氣,若氣不能化,則水必不利。求古治法,惟薛立齋加減金匱腎氣湯,誠對症之方也。金匱腎氣丸,仲景以治腎虛水泛為腫,故能見效。今人凡見腫脹,不論陰陽虛實,氣血食積,一概用之,何也?

一、凡素稟陽盛,三焦多火,而病為水腫者,古云陽水。此濕熱相因,陰虛之症也。既云濕熱,不可謂之陰虛。陰虛與濕熱,病屬兩途,治法迥別,豈可混同一病而以一法可治乎?○其有熱甚者,宜加減一陰煎。混言熱甚,不分明白。若濕熱而用滋陰,凝滯泥膈,濕熱更甚。

白話文:

治療腫脹必須先治水,治水必須先治氣,如果氣無法化解,水就無法利通。查閱古方,只有薛立齋加減金匱腎氣湯,才是真正對症的藥方。金匱腎氣丸,張仲景用它來治療腎虛水泛導致的腫脹,因此能見效。現在很多人遇到腫脹,不論是陰陽虛實、氣血食積,都一概使用金匱腎氣丸,這是為什麼呢?

有些人天生陽氣旺盛,三焦火氣過盛,生病後出現水腫,古人稱之為陽水。這屬於濕熱相因、陰虛的症狀。既然是濕熱,就不能稱為陰虛。陰虛與濕熱是兩種不同的病症,治療方法截然不同,怎麼能混為一談,用一種方法治療呢?如果熱症嚴重,應該使用加減一陰煎。一味說熱症嚴重,卻沒有分清楚。如果濕熱症狀使用滋陰藥物,會導致凝滯阻塞,濕熱症狀更加嚴重。

○其有虛中挾實,胸膈不清,宜加陳皮、芥子之類。胸膈不清,一陰煎中加陳皮、芥子,豈能理群隊滋陰之滯乎?○其有生平不宜熟地者,則單用生地亦可。不宜熟地者,因胃中有滯也,豈可仍用生地壯水之藥以凝滯之?必須理其胸膈之滯為可。

一、水腫症,以精血皆化為水,多屬虛敗,治宜溫脾補腎。精血化水,豈有此理?因所飲之水濕,脾弱不能運化,積水而為腫。然有一等不能受補者,不得不從半補,有並半補亦不能受者,不得不全用分消,然惟少年之暫病則可,若氣血既衰,而復不能受補,則大危之候也。不能受補,因邪盛而補之,助邪為患。

白話文:

在醫學上,有著虛實相兼,胸膈不暢的情況,適合加入陳皮、芥子等調味品。然而,在一陰煎中加入陳皮、芥子,是否能夠有效化解陰陽混亂的問題呢?

對於平時不適合使用熟地的人來說,單獨使用生地也是可以的。不適合熟地的原因可能是因為胃中有積滯,如果仍然使用生地這種滋養水分的藥物,可能會加重積滯。因此,必須先處理胃部的積滯問題。

關於水腫症狀,由於精血都轉化為水,這通常是虛弱和衰敗的表現,治療上應以溫暖脾臟和補充腎功能為主。精血轉化為水,這理論上是不成立的,但實際上是因為飲用水分過多,脾臟功能不足,無法運化,導致積水形成腫脹。然而,對於那些無法接受補充的人,可能需要進行半量補充,對於連半量都無法接受的人,可能需要完全採取分消法。但是,這種方法只適用於年輕人的一時病痛,如果氣血已經衰弱,再無法接受補充,那麼就表示病情十分危急。不能接受補充,通常是由邪氣過盛,補充反而會助長邪氣。

若無邪無積之人補之,自然得宜。當補則補,當消則消,消補兼用,因病而施。補不相宜,此不宜補之也。不受補之語,乃醫家諱自己之誤,豈有不受補而反用分消而愈乎?可用分消,則知非虛症矣。故余之治此,凡屬中年積損者,必以溫補而愈。補法不一,不可執定溫補兩字為常法。

夫溫補即所以化氣,氣化而愈者,愈出自然;消伐所以逐邪,逐邪而暫愈者,愈由勉強。此其一為真愈,一為假愈,豈有假愈而果愈哉?逐邪之後,即當調補,此先後治法,自然全愈,豈有假愈真愈之理?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沒有邪氣和積累,不需要補,自然就會調和。需要補的時候就補,需要消的時候就消,消補兼用,根據病症而施治。如果補不適合,就不應該補。說「不受補」其實是醫家掩飾自己的錯誤,怎麼可能不受補反而用消法治療而痊癒呢?如果可以用消法,就說明不是虛症。因此,我治療這種病,凡是中年積損的人,一定用溫補的方法治療,就能痊癒。補法不只一種,不能一味地執著於溫補兩個字。

溫補是化氣,氣化之後自然痊癒,這是真正的痊癒;消伐是逐邪,逐邪之後暫時痊癒,這是勉強的痊癒。一個是真愈,一個是假愈,怎麼可能有假愈而真正痊癒的情況呢?逐邪之後,就應該調補,這才是先後治法,自然就會完全痊癒,哪裡有假愈真愈的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