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

1. 寒熱辨

邪氣在表發熱者,表熱里不熱也,宜溫散之。辛溫發表。

陽不足則陰氣上入陽中而為惡寒,陰勝則寒也,宜溫之。傷寒惡寒,非陰勝則寒而宜溫藥。

經曰: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經義非言傷寒,而言雜病。

白話文:

【對於寒熱的辨識】

如果邪氣在外體表現出發燒的症狀,這表示只是表面有熱度,身體內部並未發熱,應該使用溫和的方式來散去表面的熱度。可以使用辛溫的藥物來幫助身體將邪氣從表面排出。

當身體的陽氣不足時,陰氣就會進入陽氣之中,使人感到寒冷,這是由於陰氣過剩所導致的寒冷,應使用溫補的方式來調理。感冒時的寒冷感,並不是因為陰氣過剩導致的寒冷,所以適合使用溫性的藥物來治療。

古書上有記載:陽氣微弱會讓人感到寒冷,陰氣虛弱會引起發燒。這裡提到的並非專指感冒,而是泛指各種疾病。

以上是對於寒熱症狀的辨識與處理方式。

2. 論汗

曰: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者,當發其汗。按此一證,雖以太陽經為言,然陽明、少陽日久不解者,亦仍當汗散。陽明、少陽,日久不解,當用柴葛解肌。若仍當汗散而用發汗之藥,必致變症。景岳論傷寒治法,大有誤人。

按仲景表汗之條,縷悉尚多,今但述其切要,第其所用汗劑,不曰麻黃,則曰桂枝,此寒邪初感,溫散之妙法也。後人以麻黃、桂枝為異物而不敢用,而復有強為釋者,謂仲景乃為隆冬直中陰寒者設耳。而不知四時陰勝之邪,皆宜者也。霜降後,天氣嚴寒,觸冒之者,名曰傷寒。

故仲景用麻黃、桂枝以散外之寒邪。若春夏天令暄熱之時,必不可用。景岳治溫熱,必致誤人。

一、各經表證,凡有汗出不徹者,其人必身熱不退,而仍覺躁煩,或四體痠痛,坐臥不安者,但診其脈緊不退,及熱時乾燥無汗者,即其證也,仍宜汗之。煩躁坐臥不安,此內有邪熱,未可以脈緊不退而再用發表,出汗必致逼其火邪亢盛,狂妄發班而病重。此言大誤。如果汗透而熱不退,或愈甚者,是即所謂陰陽交,魂魄離,大凶之兆也。因發表多汗而大凶。

一、凡汗之不徹者,其故有三:邪深汗淺,衛解而營不解,一不徹也;或邪重汗輕,二不徹也;或邪去未清,因虛復感,三不徹也。凡此當辨其詳而再汗之。尚要斟酌,未可輕言再汗。

一、凡既愈復熱者,或以邪方散而胃未清,因而過食者,是為食復;因食而復熱,宜消其食,其熱自退,豈可再汗?大謬,大謬。或新病方瘳,不能調攝,或勞傷脾陰而復熱者,是名勞復;或不慎房室而再感者,是名女勞復。若此者,或從補或從汗,當因變制宜,權其緩急而治分虛實也。勞復、房勞復俱屬內傷,豈可再汗以耗其元氣?

一、取汗之法,當自然,不宜急暴。余見有子病者,其父母欲其速愈,且當溫暖之令,覆以重被,恐猶不足,而以身壓之,竟致亡陽而斃。是但知汗出無妨,而不知汗之殺人,此強發之鑑也。因食復而發汗,因勞復、女勞復而發汗,必致亡陽而死,即此類也。請景岳細思之。

凡病外感而脈見微弱者,其汗最不易出,其邪最不易解,何也?正以元氣不能托送。不可竟言脈之微弱而為元氣虛也。虛必有見證,如懶於言語,身體倦怠乏力,面色少神,此為真不足。元氣虛而邪不能退,則專救根本,以待其自解自汗為宜。若元氣虛而表邪不解專救根本之說,未可盡信,惟東垣法用參耆於羌防發表中,庶得奏效。

白話文:

[討論出汗療法]

有人說:當患太陽病,脈象浮而緊,不出汗,有發熱和身體疼痛的症狀,持續八九天仍未好轉,且表面病症仍然存在,這種情況下應該發汗治療。進一步講,這一類病症雖然常歸咎於太陽經絡,然而,如果陽明、少陽病久治不愈,同樣應考慮使用發汗療法來疏散。對於陽明、少陽病久治不愈的情況,應使用柴胡葛根湯來解肌散寒。然而,若在應發汗時使用發汗藥物,可能會導致病情變化。張景嶽討論傷寒的治療方法,有誤導人的可能。

根據張仲景對於表汗的理論,詳細的說明還有很多,現在只摘錄其中的關鍵部分。他提到的發汗藥物,不是麻黃就是桂枝,這是在初期感染寒邪時,溫和散寒的有效方法。然而,後世有些人將麻黃和桂枝視為特殊藥物,不敢使用,甚至有人試圖解釋,認為張仲景僅在嚴冬季節,對抗極度寒冷時才會使用這些藥物。然而,他們並不知道,一年四季中,只要陰寒之邪過盛,都適合使用這些藥物。霜降之後,天氣嚴寒,受到寒冷影響的人,被稱為「傷寒」。

因此,張仲景使用麻黃和桂枝來消除體表的寒邪。但在春夏季節,天氣炎熱時,就絕不能使用。張景嶽用於治療溫熱疾病的方法,可能會誤導人。

對於各經絡的表面病症,凡是有出汗但未能徹底的情況,患者肯定會持續發燒,感到煩躁不安,或者四肢痠痛,無法安穩地坐臥。只要診斷發現脈象緊而不退,以及在發熱時皮膚乾燥無汗,這就是該病症的特徵,仍應採取發汗療法。然而,如果患者表現出內熱煩躁,不能僅因為脈象緊而不退就再次使用發汗藥物,因為這可能會使火邪更加旺盛,引發嚴重的病症。這是一種嚴重的誤解。如果已經大量出汗,但熱度仍未降低,甚至更嚴重,這就是所謂的陰陽失衡,魂魄離散,非常危險的信號。這是因為過度發汗導致的危險。

未能徹底出汗的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邪氣深入,出汗程度不夠,僅解除了衛氣層面的問題,而營氣層面的問題尚未解決;二是邪氣過重,出汗程度不足;三是邪氣雖已清除,但由於體虛再度感染。對於這些情況,應詳細辨別,再決定是否再次使用發汗療法。然而,這需要慎重考慮,不能輕易決定再次發汗。

對於那些病癒後再度發熱的患者,可能是由於邪氣雖已消散,但胃部仍未完全恢復,進食過多,這稱為「食復」。由於飲食引起的復發,應通過消化食物來降低熱度,而不是再次使用發汗療法。這是嚴重的錯誤。有些患者在新病剛剛痊癒,未能妥善調理,或者勞損脾臟陰氣而再度發熱,這稱為「勞復」;或者因房事不慎再度感染,這稱為「女勞復」。對於這些情況,應根據具體情況,或使用補益療法,或使用發汗療法,根據病情的緩急來判斷虛實,並進行適當的治療。對於「勞復」和「女勞復」等內部傷害,再次使用發汗療法會耗損元氣,這是不可取的。

出汗的方法應自然進行,不宜強迫。我見過一些患者的父母為了讓孩子快速康復,在溫暖的季節裡,讓孩子蓋著厚重的被子,甚至用自己的身體壓住孩子,結果導致孩子失去陽氣而死亡。這只知出汗無害,卻不知道出汗也可能致命,這是強迫發汗的教訓。如果因飲食復發而強行發汗,或因勞復、女勞復而強行發汗,同樣會導致失去陽氣而死亡,這就是類似的例子。希望張景嶽能仔細思考這個問題。

對於因外感而脈象微弱的患者,其出汗特別困難,邪氣也難以消除,為什麼呢?因為體內的元氣無法有效運送。我們不能單純認為脈象微弱就代表元氣虛弱。虛弱必須有具體的症狀,例如語言懶惰,身體疲憊無力,面色缺乏精神,這纔是真正的不足。如果元氣虛弱而邪氣無法消除,應專注於調理根本,等待自然康復和自然出汗。然而,對於元氣虛弱而表面邪氣未解的情況,專注於調理根本的說法未必完全可靠。只有李東垣的治療方法,將人參和黃耆加入羌活防風等發汗藥物中,才能取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