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二 (2)
卷二 (2)
1. 傷寒三證
傷寒為病,以冬令水冰地裂之時,多殺厲之氣,人觸之而即病者,是為正傷寒,此即陰寒直中之證也。此為中寒,非傷寒。仲景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不必多議。然惟流離窮困之世多有之。此是內傷勞倦之證,當從東垣法,不可言傷寒,混亂後學,可罪,可罪。
○其有冬時感寒,至春夏又遇風寒,而伏邪乃動,故在春為溫病,在夏為暑病。寒邪郁遏,陽氣不得伸越,至春時強木旺之月,復感風寒,觸動內之伏邪而發為溫病,夏至後發者為熱病。俱自內達外,當從河間法,不可作傷寒治。景岳未明大理,徒亂後學。○又有時行之氣者,如春寒、夏涼、秋熱、冬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病多相似。此乃時行感受不正之氣,發熱頭痛,當以時令司天之法治之,不可言傷寒。
景岳不分明白,俱混言傷寒,大誤後學。凡此三者,皆傷寒之屬。此言大謬。第其病有不同,治有淺深。既云病有不同,不可俱言傷寒矣。
白話文:
[傷寒三種情況]
傷寒這種疾病,通常發生在冬天極冷,地凍水結的時期,因接觸到強烈的寒氣而立刻生病的,這被稱為正傷寒,也就是陰寒直接侵入身體的情況。但這指的是寒氣直接侵襲,並非一般的傷寒。張仲景曾提到,發燒怕冷的人,是因為陽氣被激發;不發燒只怕冷的人,是因為陰氣過盛。我們不必在此多做討論。然而,在社會動盪、生活艱苦的時代,這種因內在疲憊過度導致的病症更為常見。這種情況應依照東垣先生的方法治療,不能輕易歸類為傷寒,以免混淆後進學者,這是會受到譴責的行為。
在冬天感受到寒氣,到了春夏又遇上風寒,潛伏的病邪就會被激發。因此,在春天可能引發溫病,在夏天則可能成為暑病。當寒氣壓抑了身體的陽氣,使得陽氣無法正常運行,到了春季,木氣旺盛的季節,再遇到風寒,就會觸發潛伏的病邪,導致溫病的發生,若是在夏至後發作,則可能成為熱病。這些都是由內向外的發作,應遵照河間先生的療法,不能按照傷寒來治療。景嶽先生未能明確分辨其中的差異,只會讓後進學者感到困惑。
另外還有所謂的「時行之氣」,像是春天的寒冷、夏天的涼爽、秋天的酷熱、冬天的溫暖,這些都是在不合適的季節出現的異常氣候,因此一年當中,很多人會有相似的症狀。這是因為受到了不合時宜的氣候影響,導致發燒和頭痛,應根據當時的季節和天氣來治療,不能輕易歸類為傷寒。
景嶽先生未能清晰區分,一律歸類為傷寒,這大大誤導了後進學者。以上所說的三種情況,都被歸類為傷寒的一環。這種說法實在錯誤。雖然病名相同,但病情各異,治療方法也有深淺之分。既然病情各不相同,就不能統一歸類為傷寒。
2. 傳經辨
陶節庵《六書》簡便明白,觀之不致惑亂。若欲詳悉,《準繩》中細細考究可也,不必另立此說。
白話文:
陶節庵所著的《六書》內容簡潔且易於理解,閱讀後不會使人感到困惑與混亂。如果想要有更詳細深入的理解,可以參考《準繩》一書,裡面有更詳細的研究與探討,無需另外再創立新的理論來說這件事。
3. 陽證陰證辨
已有節庵辨證明白,不必再議,徒費唇舌。
白話文:
「節庵先生已經將陽證與陰證的辨識講解得很清楚了,所以我們不需要再重複討論,以免浪費口舌。」
4. 兩感
病兩感於寒者,一日則太陽與少陰表裡俱病。此為兩感,臟腑俱受邪也。按門人錢禎曰:兩感者,本表裡之同病,似皆以外感為言,而實有未盡然者,正以內外俱傷,便是兩感。今見少陰先潰於內,而太陽繼之於外者,即縱情肆欲之兩感也。內傷證不必入傷寒。太陰受傷於裡,而陽明重感於表者,即勞倦竭力、飲食不調之兩感也。
此為內傷而挾外邪,東垣自有治法,並非兩感於寒也。
白話文:
[兩感病症]
患有兩感病的人,第一日就會同時出現太陽經和少陰經,也就是身體表裡同時生病的狀況。這就是所謂的兩感,表示臟腑都受到病邪的侵襲。
根據我的學生錢禎的說法:兩感病,原本是指表裡同時生病,看似都是由外來感染引起的,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單純。如果內外同時受傷,就可稱為兩感。現在看到的情況是,少陰經在內部先被破壞,然後太陽經在外側也跟著受影響,這就是過度放縱慾望所導致的兩感病。內部受傷的情況不一定會引發感冒。
如果太陰經在內部受傷,而陽明經在外部又再受到感染,那就是因為過度勞累、精力耗盡,加上飲食失調所造成的兩感病。
這種內傷夾雜外邪的情況,東垣(李杲)有他自己的治療方法,並不能簡單歸類為由寒冷引發的兩感病。
5. 表裡辨
陽邪在表,則表熱;陰邪在表,則表寒。非陽邪在表而表熱,因受寒邪,郁遏其火而發熱。亦非陰邪在表而表寒。經云: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不必言表熱表寒以惑人。○邪在表則不煩不嘔,邪在裡則煩滿而嘔。少陽症,胸脅痛而嘔。○凡病本在表,外證悉具,而脈反沉微者,以元陽不足,不能外達也。
未可以脈沉微而議其元陽不足,而用溫熱之藥。用發表之藥而脈自浮大,乃內伏之邪從內外達也,不可不知。但當救里,以助陽散寒為上策。邪在表而即用救里,助陽散寒,必致發狂、發斑,大誤後人,所謂表症而用里藥,大錯!大錯!
白話文:
如果陽性病邪存在於身體表面,就會表現出體表的熱象;若病邪是陰性,則會導致體表呈現寒象。然而,體表出現熱象並非一定是因為陽性病邪所致,有時是因為受到寒邪影響,抑制了體內的火氣,進而產生熱象。同樣地,體表寒象的出現也並非單純由陰性病邪造成。根據古籍記載:「患者感到發燒且畏寒,表示病邪來自陽性;若只有畏寒而無發燒,則病邪源自陰性。」因此,我們不需要過度強調表熱或表寒的概念,以免引起他人的困惑。
一般來說,病邪在表層時,患者不會感到煩躁或嘔吐;反之,病邪深入體內,則會出現煩躁、腹部脹滿及嘔吐等症狀。例如,少陽病症的特徵就是胸部和側腹部疼痛,同時伴有嘔吐。
假設疾病原本在表層,所有外在症狀皆已顯現,但脈象卻顯示出沉弱的狀態,這代表體內的元陽不足,無法有效抵禦外來病邪。
然而,我們不能僅憑脈象沉弱就斷定元陽不足,進而使用溫熱藥物。事實上,當使用散發表邪的藥物後,脈象自然會轉為浮大,這表示體內潛藏的病邪正逐漸被排除。這是必須瞭解的重要概念。在這種情況下,應優先調理體內,採用補助陽氣、散寒的方法作為最佳策略。
若在病邪尚在表層時,就急著調理體內,補助陽氣、散寒,可能會導致患者出現精神失常、皮膚出現紅斑等嚴重後果,這對後世的人們是一大誤導。這就是所謂的「表症卻使用裡藥」,這是極大的錯誤!
總結而言,在治療疾病時,我們應仔細辨別病邪的性質與位置,並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避免因錯誤的判斷而造成不必要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