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卷二

2. 傷寒

3. 經義

帝曰:人傷於寒而傳為熱,何也?岐伯曰:夫寒盛則生熱也。此言真傷寒,自表傳入里而為熱,因寒邪郁遏其火而熱也。

白話文:

黃帝說:人被寒氣所傷,之後轉變為熱症,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當寒氣過度強烈時,就會產生熱氣。這是在講真正的寒氣傷身情況,寒氣從身體表面傳入內臟後轉變為熱症,是因為寒氣抑制了身體的陽氣,進而形成了熱症。

4. 傷寒總名

黃帝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此言溫暑病有類傷寒,故曰傷寒之類也。又曰: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為病溫,後夏至日為病暑。因冬令寒邪郁遏其火,至春發為溫病,至夏發為熱病,由內達外之病也。此皆《內經》之明言也。故凡病溫熱而因於外感者,本於寒。

《內經》明言傷寒之類,不竟言傷寒,解釋未明,徒誤後學。近或有以溫病熱病謂非真傷寒者,在未達其義耳。《內經》何不竟言傷寒而曰病溫病熱?景岳於經義尚未詳悉,抑有意欲毀河間,故將經義塗抹耶?

白話文:

黃帝說:現在所說的熱性疾病,都屬於傷寒這一類。這句話是說溫病和暑病與傷寒有相似之處,所以被歸類為傷寒的類型。另外,所有因傷寒轉變而來的溫病,如果在夏至前發病,就是溫病;如果在夏至後發病,則稱為暑病。這是因為冬天的寒冷氣候壓抑了體內的熱能,到了春天就可能爆發為溫病,到了夏天就可能成為熱病,這是從體內向體外發展的疾病。這些都是《內經》清楚描述的。因此,所有的溫熱病,如果是由外界感染引發的,其根源都在於寒。

《內經》雖然明確提到傷寒類的疾病,但並沒有具體說明是哪一種傷寒,解釋得不清楚,這只會誤導後世的學習者。最近有人認為溫病和熱病並不是真正的傷寒,這只是他們還未能理解其中的意義。《內經》為什麼不直接說是傷寒,而是說溫病和熱病呢?張景嶽對於《內經》的解釋並未詳細到家,還是他有意要批評劉河間,所以才故意曲解《內經》的意思嗎?

請注意,以上內容是古文的現代語解讀,並不代表對中醫理論的專業解析。

5. 初疹傷寒法

凡病傷寒者,初必發熱,憎寒無汗,以邪閉皮毛,病在衛也。漸至筋脈拘急,頭背骨節疼痛,以邪入經絡,病在營也。自此而漸,至嘔吐、不食、脹滿等證,則由外入內,由經入府,皆可因證而察其表裡矣。若無表熱,亦不憎寒,身無疼痛,脈不緊數者,此其邪不在表,病必屬裡也。

里證滿悶、舌苔、口渴、便堅為屬裡,未可以無前症而為病必屬裡,必字不可輕言。

白話文:

[對於初次遇到類似流感病症的處理方法]

凡是得了類似流感的病,一開始一定會有發燒的現象,感覺畏寒且不出汗,這是因為邪氣封閉了皮膚和毛細孔,顯示病在防禦系統上。然後逐漸會出現肌肉、筋骨緊繃,頭痛、背痛以及全身骨節疼痛的狀況,這表示邪氣已經進入到經絡,顯示病已經深入到身體內部。

從這裡開始,如果出現嘔吐、食慾不振、腹部脹滿等症狀,則是由外部轉移到內部,由經絡影響到臟腑,我們都可以根據這些症狀來判斷病在表面還是內部。如果沒有體溫升高,也不感覺特別冷,身上沒有疼痛感,脈搏也正常,這就表示邪氣並不在表面,病應該是在身體內部。

對於內部病證,像是胸悶、舌苔厚、口渴、大便乾硬等,都顯示病在身體內部。然而,不能僅憑這些症狀就斷定病一定在身體內部,「一定」這個詞不能輕易使用。

6. 論脈

傷寒之邪,實無定體,或入陽經氣分,則太陽為首;寒傷營,熱傷氣,當分明白。或入陰經精分,則少陰為先。血分不可言精分。

一、脈大者為病進。大因邪氣勝,病日甚也。然亦有宜大不宜大者,如脈體本大,而加洪數,此則病進也。如脈體本小,因服藥而漸見滑大有力者,此自陰轉陽,必將汗解。蓋脈至不鼓者,由氣虛而然,無陽豈能作汗也?何必議血藥能發汗之方,自相矛盾。

愚按:浮為在表,沉為在裡。此古今相傳之法也。然沉脈亦有表證,浮脈亦有表證。故凡欲察表邪者,不宜單據浮沉,只當以緊數與否為辨。傷寒不宜專拘脈息,當以證為主。故《內經》言,審察病機,能合色脈,可以萬全。若專拘脈息,未免有誤。故節庵言傷寒證,不言傷寒病。

傷寒始自仲景,後諸大家言之詳矣,不必另立議論,以誤後人。○仲景《傷寒論》為傷寒之祖,歷代諸家議論甚多。至明陶節庵《六書》分別詳悉,簡要明白。王肯堂有《傷寒準繩》,大綱細目,朗若列眉,可謂集大成矣。學者於此考究,治病有餘。後人往往好名而立傷寒書,俱不脫前人窠臼。

其中有另立議論者,皆非純正之言。書愈多,法愈亂,徒使後學茫無頭緒。景岳於傷寒亦不可言矣。

白話文:

【討論脈象】

對於傷寒這種疾病,其致病因素並無固定模式,可能侵入陽經的氣分,首當其衝的就是太陽經;寒冷會損傷營氣,熱邪則會損耗元氣,這一點必須清楚。也可能侵入陰經的精分,以少陰經為先。但這裡所說的血分,並不能等同於精分。

第一點,脈象顯得大的情況下,表示病情正在惡化。脈象之所以大,是因為邪氣旺盛,病情逐日加重。然而,有些情況下脈象應該大而不該大,例如原本脈象就偏大,再加上洪大和疾速,這顯示病情正在惡化。相反地,如果原本脈象偏小,但因服用藥物後漸漸變得滑利且強大有力,這表示從陰轉為陽,即將出汗而解病。這是因為脈象弱無力,通常是因為氣虛所致,沒有陽氣如何能出汗呢?何必去討論那些自相矛盾,聲稱能發汗的血藥。

根據古往今來的經驗,浮脈代表病在表面,沉脈代表病在裡層。然而,沉脈也可能出現表證,浮脈也可能出現裡證。因此,若想判斷是否有表邪,不應僅依賴浮脈或沉脈,而應看脈象是否緊數。傷寒的診斷不應僅限於脈象,而應以症狀為主。因此,《內經》提到,詳細檢查病因,能將面色和脈象結合,才能萬無一失。若過度依賴脈象,難免會有所誤差。所以節庵認為,應關注傷寒的症狀,而非僅關注傷寒的疾病。

傷寒最初由張仲景提出,後世諸多大家對此有詳細的描述,我們不必另闢蹊徑,以免誤導後人。仲景的《傷寒論》被視為傷寒理論的開山鼻祖,歷代眾多學者都有豐富的評論。到了明朝,陶節庵的《六書》將各種觀點分門別類,內容詳盡且簡潔明瞭。王肯堂的《傷寒準繩》更是條理清晰,如列眉般明朗,可謂是集大成之作。學者若能深入研究這些著作,治療疾病自然遊刃有餘。後世之人往往為了求名而編寫傷寒書籍,卻無法擺脫前人的影響。

其中,有些另闢蹊徑的觀點,並非純正的醫學理論。書籍愈多,方法愈混亂,只是讓後學者感到迷茫。對於傷寒的論述,景嶽也無法再做更多補充了。

7. 風寒辨

凡病傷寒者,本由寒氣所傷,而風即寒之帥也。故凡寒之淺者為傷風,風之深者為傷寒;而淺不深,半正半邪之間者,為瘧疾;留於經絡,而肢體疼痛者,為風痹。凡此,皆風寒之所為也。仲景言:無汗,惡寒,發熱,脈浮為傷寒;有汗,惡風,發熱,脈浮緩為傷風。分別甚清,何必又牽雜病之因風者插入傷寒門中,真混亂無頭緒。

白話文:

在談到風寒的區別時,任何因寒冷生病的人,基本都是被寒氣侵襲,而風則是引領寒氣的先鋒。因此,寒氣較輕的病症可稱為感冒,若風邪深入則成為傷寒;若病情既非極輕也非極重,處於半正常半邪的狀態,這就是瘧疾;若是風寒滯留在經絡,導致肢體疼痛,那就是風濕。這些病症,全都是風寒所致。

張仲景曾說:如果病人不出汗、怕冷、發燒且脈象浮動,這是傷寒;若出汗、畏風、發燒且脈象浮緩,這是感冒。他對兩者的區分非常明確,實在沒有必要再將其他因風引起的病症混入傷寒的範疇中,這樣只會造成混淆,毫無條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