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二 (2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1)

1. 論《內經》五郁之治

且奪者挽回之謂,大實非大攻不足以蕩邪,大虛非大補不足以奪命,是皆所謂奪也。土鬱奪之,謂鬱而壅瘀不通,故奪去其壅瘀,使之下行,而土得平治,非挽回謂之奪也。郁者不通之故,非大虛之症,而用大補,此說欠通。

白話文:

而且「奪」這個詞的意思是指把失去的事物找回來,如果身體非常強壯但有病邪存在,必須使用猛烈的方法才能清除這些病邪;相反地,如果身體非常虛弱,必須使用大量滋養品才能輓救生命,這都是「奪」的概念。「土鬱奪之」指的是當脾胃功能受到阻礙、氣血運行不暢時,需要用藥物去除阻塞和淤積,讓它向下排出,這樣脾胃的功能就能恢復正常,而不是指要輓回什麼東西。「鬱」代表的是氣血運行受阻的情況,並不是指嚴重的虛弱病症,所以不能胡亂使用大量的滋養品,這種說法有些不合理。

2. 論脈

至若結促之脈,雖為郁病所常有,然病郁者,未必皆結促也。惟血氣內虧,則脈多間斷;若平素不結而因病忽結者,此以不相接續,尤屬內虛。氣滯不宣通,則痰亦凝結,阻其脈之隧道,故有間斷結促沉澀之象,非血氣內虧,可專用補也。

白話文:

至於脈象結促,雖然是鬱病常見的症狀,但是患有鬱病的人,也不一定都出現結促的脈象。只有血氣內虛的人,才會出現脈象多有間斷。如果平時脈象不結促,而因病突然出現結促,這是因為氣血流通不暢,屬於內虛的表現。氣機阻滯不通暢,痰液也會凝結阻塞脈絡的通道,因此出現間斷、結促、沉澀的脈象,這並非血氣內虛,不能單用補益的方法治療。

3. 論情志三郁證治

茲予辨其三證,日怒郁,曰思郁,曰憂鬱。如怒郁者,方其大怒,氣逆則實,邪在肝,多見氣滿腹脹,所當平也。及其怒後逆氣已去,惟中氣受傷矣,既無脹痛等症,而或為倦怠,少食,此以木邪剋土,損在脾矣,是可不知培養而仍加消伐,則所伐者誰乎?木邪剋土,疏肝扶脾為要,不宜竟講培養而用補。○又若思郁者,則惟曠女嫠婦及燈窗困厄,積疑任怨者皆有之。

此等之症,非藥所能愈。○又若憂鬱病者,則全屬大虛,本無邪實,此多以衣食之累,利害之牽,及悲憂驚恐而致郁者,總皆受郁之類。憂思鬱結,則氣滯不行,宜開鬱以兼補,未可論其全屬大虛而用峻補。景岳議論,於理欠通。然情志之病,非藥可療,必得遂其願而病庶可愈,若講大補,亦無益也。

白話文:

茲予辨其三證,日怒鬱,曰思鬱,曰憂鬱。如果爲怒鬱,當其大發脾氣時,氣逆則實,邪在肝,常見氣滿腹脹,應當調理。等到憤怒過後,逆氣已經離去,只是中氣受損了,此時雖無脹痛等症狀,卻可能感到疲倦、食慾不振,這是因爲木邪克土,損傷了脾臟,這時候不能只知道補養,而應該繼續消伐,那麼要消伐的是誰呢?木邪克土,疏肝扶脾是關鍵,不宜只講補養而使用補藥。

若爲思鬱,則只有孤女寡婦和燈下困厄、積累懷疑和責備的人才會有這種症狀。這種病症,藥物無法治癒。

至於憂鬱病,全部屬於大虛,並無邪實。這大多是由於衣食負擔、利益與危害的牽扯以及悲傷、憂慮、驚恐導致的抑鬱。總之,這些都是受到抑鬱的一類人。憂思鬱結,導致氣滯不行,應開鬱併兼補,不可全認爲大虛而使用峻補。景嶽的論述,在道理上有些不通。然而,情緒精神方面的疾病,不是藥物可以治療的,必須滿足他們的願望,病才能好轉。如果討論大補,也是沒有益處的。

一、怒郁之治,若暴怒傷肝,逆氣未解,而為脹滿疼痛者,宜解肝煎、神香散。治郁之方,不必好奇,總之以逍遙散、溫膽湯、越鞠丸出入加減,大補凝滯之藥,不可輕用。

若思憶不遂,致遺精帶濁,病在心肺不攝者,宜秘元煎。此非藥可治。若用補澀之藥,其火不得疏泄,上升而為咳嗽吐紅者多矣,必遂其欲而後可。若照此等治法,必致敗壞。○治郁之方,若講凝滯補澀,抑鬱之火,無從宣散,反增滿悶發熱耳。○若心膈氣有不順,或微見疼痛者,宜歸脾湯,或加砂仁、豆蔻、丁香之類以順之。

白話文:

對於怒氣鬱結,若因暴怒傷肝,逆氣未消導致脹滿疼痛,可服用解肝煎、神香散。治療鬱結的方子,不必過於奇特,一般用逍遙散、溫膽湯、越鞠丸加減服用即可,切忌輕易使用大補凝滯的藥物。

若因思慮過度導致遺精帶濁,病因在心肺失攝,可服用秘元煎。此病非藥物可治,若使用補澀藥物,火氣無法疏泄,反而會上升導致咳嗽吐血,應順其自然,滿足其慾望才能痊癒。若按照這些方法治療,必然會失敗。治療鬱結的方子,若過於講究凝滯補澀,會抑制鬱火,無法宣散,反而會加重胸悶發熱。若心膈氣不順,或略微感到疼痛,可服用歸脾湯,或加入砂仁、豆蔻、丁香等藥物以助順氣。

香燥之藥,有耗氣助火之患。若憂鬱傷脾而吞酸嘔惡者,宜溫胃飲或神香散。鬱而為火,宜和胃氣,清肝火,不宜溫胃。

郁證無有不傷脾胃者,雖虛不可補塞。補中兼疏,庶得郁開脾旺,逍遙散加減,為治郁之大法。○凡郁證屬七情,非藥所能治,必改心易慮,內觀自養,可以卻疾。

白話文:

香料和燥熱的藥物,可能會導致氣血消耗、火氣旺盛的問題。如果因為情緒低落影響脾臟,出現噁心、反酸的情況,應當使用溫胃的飲品或是神香散來調理。

對於因為情緒鬱結而導致的火氣上昇,應該注重調和胃部氣機,清凈肝火,而不是單純地溫暖胃部。

情緒抑鬱通常都會對脾胃造成傷害,即使在虛弱的情況下也不宜盲目補充。補充營養時應同時考慮疏通氣機,這樣纔能夠使情緒解開、脾胃強健。逍遙散可以根據情況進行調整,這是治療情緒抑鬱的一個重要方法。

總的來說,所有的情緒抑鬱問題,都不是單靠藥物就能解決的。需要改變心態,自我調節,從內心去養護自己,這樣纔能有效預防和治療疾病。

4. 諸鬱滯治法

凡諸鬱滯,如氣血食痰,風濕寒熱,表裡臟腑,一有滯逆,皆為之郁。既云一有滯逆,皆為之郁,治郁之藥,不可竟言補矣。○以上諸郁治法,皆所以治實邪也。若陽虛則氣不能行,陰虛則血不能行,氣血不行,無非郁證,若用前法,則愈虛愈郁矣。郁者,鬱而不舒也,宜開鬱而兼扶脾,未或以陽虛陰虛而用補火滋陰,則失之多矣。

白話文:

凡是各種鬱滯,例如氣血、食積、痰飲、風濕寒熱,以及表裡臟腑,只要有一點阻塞逆滯,都會導致鬱證。既然說只要有一點阻塞逆滯,就會導致鬱證,那麼治療鬱證的藥物,就不能一味地說補。

以上治療各種鬱證的方法,都是針對實邪進行治療。如果陽虛,則氣無法運行;陰虛,則血無法運行。氣血不運行,就是鬱證的表現。如果使用前面治療實邪的方法,就會越補越虛,鬱證反而更加嚴重。

鬱證就是鬱結不通,不舒暢。治療鬱證應該以開鬱為主,同時兼顧扶脾。如果只考慮陽虛或陰虛,而一味使用補火滋陰的方法,就會錯失治療良機。

5. 附按

丹溪治一室女,因事忤意,鬱結在脾,半年不食,但日食菱棗數枚,深惡粥飯。予意脾氣實,非枳實不能散,以溫膽去竹茹與之,數十貼而愈。觀此治法,非明哲焉能至此?景岳豈能及耶?

白話文:

丹溪醫治一位未婚女子,因某些事情觸怒了她的心意,導致脾氣鬱結,半年不吃飯,只吃一些菱角和棗子,對粥飯十分厭惡。我認為她的脾氣實證,非枳實不能疏散,因此用溫膽去竹茹的方劑治療她,服用了幾十帖藥後痊癒。觀察這種治療方法,如果不是聰明才智的人,怎麼能夠達到這種效果呢?景岳恐怕也難以企及吧!

6. 經義

「脈解篇」曰:太陰所謂食則嘔者,物盛滿而上溢,故嘔也。食填太倉,豈虛寒乎?○少陰所謂嘔咳上氣喘者,陰氣在下,陽氣在上,諸陽氣浮,無所依從,故嘔咳上氣喘也。陽浮於上而嘔咳,豈虛寒乎?

「六元正紀大論」曰:少陽所至,為嘔湧。少陽之火上衝而嘔湧。○厥陰所至,為脅痛,嘔泄。屬肝火。

「四時氣篇」曰:善嘔,嘔有苦,長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屬少陽之火。

「診要經終論」曰: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善噫,善嘔,嘔則逆,逆則面赤。火逆炎上。

白話文:

【脈解篇】提到:太陰的理論指出進食後會嘔吐,這是因為食物堆積過多,導致上溢,所以會嘔吐。吃東西填滿了太倉(胃),怎麼可能是虛寒呢?

少陰的理論指出嘔咳上氣喘的原因,是陰氣在下,陽氣在上,各類陽氣浮動,沒有地方可以依附,因此產生嘔咳上氣喘。陽氣浮動在上產生嘔咳,怎麼可能是虛寒呢?

【六元正紀大論】提到:少陽到達時,會出現嘔吐的情況。少陽的火氣向上衝擊,導致嘔吐。當厥陰到達時,會出現脅部疼痛和嘔吐的情況,這與肝火有關。

【四時氣篇】提到:經常嘔吐,嘔吐伴有苦味,常常深嘆氣息,心中感到不安,害怕被人抓走。這是膽部的病徵,逆向影響到了胃部。這情況屬於少陽之火。

【診要經終論】提到:太陰的最終階段,腹部會腫脹、呼吸困難、容易打嗝,並且會嘔吐,嘔吐時會逆流,臉色會變紅。火氣逆轉,向上發散。

7. 論證

嘔吐一證,當詳辨虛實,實者有邪,去其邪則愈;虛者無邪,則全由胃氣之虛也。所謂邪者,或暴傷寒涼飲食,或因胃火上衝。仍有胃火上衝者,可見河間之言不謬,軒岐未必裂眥發豎。

一、嘔家雖有火證,詳列後條,然病嘔吐者,多以寒氣犯胃,故胃寒者十居八九,內熱者十止一二。嘔吐受病不一,不可言胃寒者十居八九。○若吐而有物者,屬寒;若嘔而有聲無物者,屬火。又王太僕云:食入即出者,火也;食久反出者,寒也。未可以寒多熱少而毀河間。

而外感之嘔,則尤多寒邪,不宜妄用寒涼。少陽一證,小柴胡有黃芩,豈仲景妄用歟?觀劉河間曰:胃膈熱甚則為嘔,火氣炎上之象也。此言過矣,若執而用之,其害不小。經云:諸逆衝上,諸嘔吐酸,皆屬於火。河間本《內經》之言而著《原病式》,何得謗其為非?豈《內經》之言過歟?抑景岳之言是歟?況河間亦有用溫熱者,不可專以寒涼責之。又孫真人曰:嘔家聖藥是生薑。

白話文:

【對於嘔吐這類症狀,應該詳細區分虛實。實證是因為有邪氣,祛除邪氣後症狀就會好轉;虛證則是因為胃氣不足,沒有邪氣。所謂的「邪」,可能是突然受到寒冷或飲食刺激,也可能是由於胃火上沖所導致。如果出現胃火上沖的情況,那麼河間的論述就非常正確,伏羲與神農並不會因此而感到難過。

一、即便嘔吐中可能存在火證,但我們應詳盡分析症狀。大多數嘔吐症狀都是由於寒氣影響胃部,所以胃寒的情況佔大半,內熱的情況只佔一小部分。嘔吐的原因各不相同,不能單純地說胃寒的情況佔大半。

若嘔吐時有物質排出,這多屬於寒症;若嘔吐時只有聲音而無物質,則多屬於火症。王太僕曾提到,食物立刻排出是火症,食物經過一段時間後才排出則是寒症。不能因為寒症多於熱症,就批評河間的論述。

對於外感導致的嘔吐,則特別容易受到寒邪的影響,因此不應該隨便使用寒涼藥物。少陽病的一種情況,小柴胡湯中有黃芩,難道這是張仲景的錯誤嗎?劉河間曾說,胃膈熱盛會導致嘔吐,這是火氣上升的表現。這句話有些過於偏激,如果固執地應用,其後果可能非常嚴重。經文提到,所有逆向衝上和嘔吐酸水的情況,都屬於火症。河間根據《內經》的理論寫作《原病式》,怎麼能被批評為不對呢?難道《內經》的理論有誤?還是張景嶽的理論纔是正確的?再者,河間也有使用溫熱藥物的情況,不能單純地歸咎於寒涼藥物。孫真人曾說,對於嘔吐來說,生薑是最具療效的良藥。】

此的確之見也。用生薑者,辛以散之,散其火也,非真寒也,故竹茹並用。

若雜證之嘔吐,非胃寒不能化,則脾虛不能運耳。脾胃既虛,其可攻乎?雜證嘔吐,不可專認胃寒而用熱藥。《內經》云:諸逆衝上,皆屬於火;諸嘔吐酸,皆屬於熱。豈《內經》之言不足憑歟?且上下之病氣或無涉,而上下之元氣實相依,此嘔吐之所以不可攻者。仲景有大黃甘草湯治食已即吐,豈仲景非歟?

白話文:

這的確是正確的觀點。使用生薑,是因為它辛辣可以散發,散去體內的火氣,並不是真正的寒涼之物,所以才會與竹茹一起使用。

如果出現各種症狀的嘔吐,並不是因為胃寒而無法消化,而是脾虛無法運化食物。脾胃虛弱,怎麼能用攻伐之法呢?各種症狀的嘔吐,不能只認為是胃寒而使用熱藥。《內經》中說:凡是逆氣衝上,都屬於火;凡是嘔吐酸液,都屬於熱。難道《內經》的論述不可信嗎?況且,上下部位的病氣可能沒有關聯,但上下部位的元氣卻是相互依賴的,這就是嘔吐不可攻伐的原因。仲景有以大黃甘草湯治療食後即吐的方劑,難道仲景的醫術不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