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一 (3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5)

1. 部位解

按:本經曰: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中事。所以脈之形見上者,候上;下者,候下。自王叔和云:心與小腸合於左寸,肺與大腸合於右寸,致後人遂有左心小腸,右肺太腸之說,其謬甚矣。經絡亦在上部。

經絡受病,在寸診之,亦為有理,如齒屬腎,其在上部,腎虛齒痛,診在寸乎?尺乎?肝開竅於目,亦在上,肝火作痛,診在關乎?寸乎?故診脈要圓活變通,不可拘執上竟上、下竟下之說,所謂切而知之之謂巧也。

白話文:

【部位解析】

按照《黃帝內經》所述,脈象反映上部的,是指胸部到喉嚨的疾病;脈象反映下部的,是指小腹部、腰部、大腿、小腿等下肢的疾病。因此,從脈象上看,上部的異常反映上部的疾病,下部的異常反映下部的疾病。

然而,自從王叔和提出心與小腸相應在左手寸脈,肺與大腸相應在右手寸脈的理論,導致後世有人誤解為左手是心和小腸,右手是肺和大腸。這種觀點實在非常錯誤。經絡的循行路徑實際上遍佈全身,並非侷限於特定的手部位置。

經絡受到疾病的影響,確實可以在寸脈上反映出來,這是有道理的。例如,牙齒的健康狀況與腎臟相關,雖然牙齒位於身體的上部,但當腎臟虛弱導致牙齒疼痛時,我們應該診斷的是寸脈還是尺脈呢?同樣地,肝臟的視覺功能開竅於眼睛,眼睛也位於上部,當肝火旺盛引起疼痛時,我們該在關脈還是寸脈上進行診斷呢?

因此,診脈必須靈活運用,不能死板地遵從“上部疾病看上部脈象,下部疾病看下部脈象”的說法。這就是所謂的“切脈知病”需要的技巧和智慧。

2. 正脈十六部

沉滑為宿食,為伏痰。景岳言痰因病而生,非因痰而生病。既云伏痰,乃痰伏於內而致病,何其言之不符?○沉而實者,多滯多氣,故曰下手脈沉,便知是氣。郁。

數脈有陰有陽,今世相傳,皆以數為熱,及考《內經》,但曰:諸急者多寒,急者緊也,大急六至者曰數為熱,細急六至者曰緊,緊主寒主痛。緩者多熱,滑者陽氣盛,微有熱。粗大者,陰不足,陽有餘,為熱中也。緩而滑者,曰熱中。余此,則無以數言熱者。《內經》云數則煩心。

豈非熱乎?自余歷驗以來,凡見內熱伏火等證,脈反不數,而惟洪滑有力,如經所言是也。內熱伏熱等症,往往沉細帶數,重按有力,丹溪「澀脈論」其言甚詳。○惟脈不可以言傳,當以意悟之,而以審察病機為要。經云能合色脈,可以萬全,若專講脈息,未免誤人。○凡寒邪外感,脈必暴見緊數。

緊則為寒,數則為熱,二脈不知分別,何得云切而知之乎?○又有陰虛之數者,必數而弦滑,雖有煩熱,亦宜慎用寒涼。陰虛則脈數,水衰火亢之象,並非虛寒也。○一瘧有數脈。凡瘧作之時,脈必緊數,瘧止之時,脈必和緩。豈作即有火,而止則無火乎?弦數者多,故曰瘧脈多弦,未可言緊。

○夏傷於暑,秋為痎瘧。熱邪內伏,寒邪外束,發為瘧疾,故脈弦數。瘧來其熱邪外達,脈象弦數,瘧止其火內伏,弦數即平,是暑熱之邪隨瘧之進退而變動耳,非無熱也。○凡痢疾之作,率由寒濕內傷,脾腎俱虛,所以脈數,但兼弦澀細弱者,總皆虛數,非熱數也。悉宜溫補命門,百不失一。

痢疾熱者居多,此數句一出,殺人多矣。景岳罪孽不小。○一胎孕有數脈。以衝任氣阻,所以脈數,本非火也。以血不足而熱。此當以強弱分寒熱,不可因其脈數而執以黃芩為聖藥。強者於火無疑,弱者亦陰分不足而熱,故脈數。數則為熱,黃芩清血中之火,加於涼血養血藥中,則胎不受火燔灼而安,故為聖藥。

○按以上數脈諸證,凡邪盛者多數脈,虛甚者尤多數脈,則其是熱非熱,從可知矣。虛甚而見數脈,亦真陰之虛,虛火妄動,但可滋陰,不可以溫熱藥治之。

洪脈為血氣燔灼,大熱之候。火氣非血氣。浮洪為表熱,沉洪為裡熱,為脹滿,為煩渴狂躁,為斑疹,為頭痛面熱,咽乾喉痛,口瘡癰腫,為大小便不通,為動血,此陽實陰虛,氣實血虛之候。此非氣實血虛,乃陽火亢盛之症。

微脈乃血氣俱虛之候,為畏寒恐懼,怯弱少氣,中寒脹滿,嘔噦泄瀉,虛汗食不化,腰腹疼痛,傷精失血,眩運厥逆。此雖氣血俱虛,尤為元陽虧損,最是陰寒之候。以上諸症,治法不一,不可竟以元陽虧損,而用熱藥。

滑脈又凡病虛損者,多有弦滑之脈,此陰虛然也。瀉痢者,亦多弦滑,此脾腎受傷也。不得通以火論。不可通以寒論。

白話文:

[宿食或潛藏的痰會導致脈象沉滑。景嶽認為痰是因疾病產生,而非痰造成疾病。既然提到潛藏的痰,那麼就是痰在體內潛伏而致病,為什麼他的說法卻不一致呢?○脈象沉實通常是氣滯所致,因此有人說只要摸到脈象下沉,就知道是氣滯。氣滯會讓人感到鬱悶。

快速的脈象分為陰性與陽性兩種,現今流傳的觀念都認為快脈代表體內有熱,但根據《內經》記載,只說急脈多是因為寒,急脈指的是緊脈,急脈達到六次每分鐘稱為熱,細急脈則被稱為緊脈,緊脈主導寒和痛。緩慢的脈象通常表示體內有熱,滑脈顯示陽氣旺盛,微微有熱。粗大的脈象表示陰氣不足,陽氣過剩,是體內有熱的表現。緩慢且滑的脈象表示體內有熱。除此之外,沒有其他脈象可以明確地表示熱。《內經》提到快速脈象會讓人煩躁。

難道不是因為熱嗎?從我個人經驗來看,凡是有內熱或潛藏火氣的病症,脈象反而不會很快,而是洪大且有力,正如《內經》所描述的那樣。對於內熱或潛藏熱氣的病症,脈象通常會偏沉細且略帶快速,當用力按壓時會感覺有力,丹溪在「澀脈論」中對此有詳細描述。○脈象不能僅憑語言傳達,必須用心領會,最重要的是要仔細觀察疾病的狀況。《內經》提到,如果能把脈象和麪色結合起來判斷,就能確保萬無一失,如果只專注於脈象,可能會誤診。○所有因寒邪入侵而引起的疾病,脈象一定會突然變得緊且快速。

緊脈表示寒,快速脈象表示熱,如果不區分這兩種脈象,怎麼能說是通過脈象來瞭解病情呢?○還有一種因陰氣不足而脈象快速的情況,這種脈象通常會伴有弦滑的特徵,即使病人感到煩躁和熱,使用寒涼藥物也需謹慎。陰氣不足會導致脈象快速,這是水衰火旺的現象,並非虛寒。○瘧疾會出現脈象快速的情況。在瘧疾發作時,脈象一定會緊且快速,在瘧疾停止時,脈象會恢復平緩。難道發作時就有火氣,停止時就沒有火氣嗎?弦數脈象比較常見,因此說瘧疾脈象多弦,不能單純認為是緊脈。

○夏天受到暑氣影響,秋天就會引發瘧疾。熱邪在體內潛伏,寒邪在體外束縛,共同作用下導致瘧疾,因此脈象會呈現弦數。當瘧疾來臨時,熱邪向體外散發,脈象會呈現弦數;當瘧疾停止時,火氣在體內潛伏,弦數脈象就會消失,這是暑熱邪氣隨著瘧疾的發展而變化,並非完全沒有熱。○痢疾通常是由寒濕內傷和脾腎虛弱引起,因此脈象會快速,但如果同時伴有弦澀細弱的特徵,那都是虛弱的快速脈象,而非因熱而快速。治療這種情況時,應該採用溫補的方法,成功率非常高。

痢疾中熱性痢疾佔多數,這些句子一旦被誤解,可能會導致很多人死亡。景嶽的罪孽不小。○懷孕期間也會出現脈象快速的情況。由於衝任氣阻,脈象會快速,但並非火氣。這是因為血液不足而產生熱。在這種情況下,應根據脈象的強弱來區分寒熱,不能僅因脈象快速就盲目使用黃芩作為神藥。脈象強壯的人,火氣的存在毫無疑問;脈象虛弱的人,也是因為陰氣不足而產生熱,因此脈象快速。快速脈象表示體內有熱,黃芩能清除血液中的火氣,加入涼血養血的藥物中,可以防止胎兒受到火氣的燒灼,確保胎兒安全,因此被視為神藥。

○根據以上各種脈象快速的病症,當邪氣旺盛時,脈象通常會快速;當身體非常虛弱時,脈象也特別容易快速。由此可見,脈象快速是否表示體內有熱,我們就可以知道了。當身體非常虛弱時,脈象快速,這通常是由於真陰虛弱,虛火亂竄,只能滋養陰氣,不能使用溫熱藥物治療。

洪脈表示血氣過度燒灼,是極度熱的表現。火氣並非血氣。浮洪脈表示表層熱,沉洪脈表示體內熱,可能伴隨脹滿、煩渴、狂躁、皮疹、頭痛、面部發熱、咽喉乾燥、喉嚨痛、口腔潰瘍、膿腫、大小便不暢、出血等症狀。這是陽氣實、陰氣虛的表現。這不是氣實血虛,而是陽火過盛的病症。

微脈表示血氣都非常虛弱,可能伴隨畏寒、恐懼、膽怯、乏力、中寒脹滿、噁心、嘔吐、腹瀉、虛汗、消化不良、腰腹疼痛、精傷血失、眩暈、厥逆等症狀。雖然血氣都虛弱,但主要是元陽損失,是最典型的陰寒症狀。以上各種症狀,治療方法各不相同,不能單純認為是元陽損失,而使用熱藥。

滑脈通常出現在虛損性疾病中,脈象通常呈弦滑狀,這是陰氣虛弱的表現。瀉痢患者也可能出現弦滑脈象,這是脾腎受損的表現。不能一概而論地認為是火氣或寒氣所致。

澀脈表示血氣都非常虛弱,可能伴隨氣短、憂鬱、疼痛、抽搐、麻木、無汗、脾寒、食慾不佳、胃寒、嘔吐、大小便不調、四肢冰冷、男性精傷、女性失血不孕、月經不調等症狀。這些症狀總體上屬於陽氣虛弱。各家學說認為氣多血少,難道脈象不順暢,還有氣多的情況嗎?澀脈表示血液不足和精傷。以上各種症狀,可能伴隨寒熱,治療方法各不相同,不能單純認為總體上屬於陽氣虛弱,而使用熱藥。如果景嶽診脈治病,可能會誤導許多人。

至於滯留鬱結等疾病,本來就應該有脈象結的證狀,但如果病人體質強壯,脈象有力,那多半是因為鬱滯所致。滯留有具體的表現形式可供參考。

伏脈可能是因為劇烈的胸腹痛、經絡氣逆、脈道不通、偶爾的氣脫不續等原因所致,這些情況通常發生在突發性疾病中。調節氣血,脈象自然會恢復。伏脈出現時,如果氣滯痰凝,糾結於腸胃之中,有具體的表現形式可供參考。如果沒有氣滯,才能討論虛弱的問題。虛弱的症狀通過面色和聲音可以明顯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