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一 (3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4)

1. 京師水火說

此說人人共知,可以不必言。

白話文:

「這個說法大家都知道,所以就不需要再多做說明瞭。」

2. 醫非小道記

予出中年,嘗遊東藩之野,遇異人焉。果遇異人而創此異言以誤人乎?亦無對證之語,藉此異人以惑世。

景岳自謂博覽群書,而為明醫聖賢尚且謙退,而景岳每每自誇,可恥,可恥。

白話文:

我在中年時,曾經在東藩的郊外遊歷,那裡遇到了一個非常特別的人。如果我遇到的真是個不凡之人,然後創作出這套奇特的理論誤導他人嗎?但實際上並沒有什麼證據能證明我的說法,我只是藉由這個特別的人來混淆世人。

張景嶽自己宣稱他讀過很多書,成為了明代醫學領域的聖賢,然而即便如此偉大的人物仍保持著謙遜,反觀張景嶽卻常常自我吹噓,這種行為真是讓人感到羞恥,實在是太羞恥了。

3. 病家兩要說

病不貴於能延醫,而貴於能延真醫。景岳自謂真醫矣。閱此書,瑕疵甚多,偏執一見,不明大理,真庸醫之輩。使主者不有定見,能無不被其惑而致誤事者鮮矣。此浮言之當忌也。景岳浮言駁辨,有似是而非者甚多,病家信以為高明,用之必有誤處。

白話文:

[病人選擇醫生的兩大重點],內容如下:病人的病情並不在於能否請到醫生,而在於能否請到真正有能力的醫生。張景嶽自認為是真正的醫生。但閱讀他的書籍,其中錯誤非常多,他堅持己見,未能理解深層的醫理,實質上只是個普通的醫生。如果病人自己沒有堅定的判斷,很容易被他誤導,進而導致病情惡化的例子並不罕見。這是病人應該避免的誤解。張景嶽在他的書裡辯駁了一些觀點,其中許多看似正確卻實際上是錯誤的,病人如果相信這些觀點為高明的醫學知識,使用這些方法必然會有出錯的地方。

4. 保天吟

一氣先天名太極,太極生生是為易。易中造化分陰陽,分出陰陽運不息。剛柔相蕩立乾坤,剝複決姤群生植,稟得先天成後天,氣血原來是真的。既云先天名太極,易中造化分陰陽,又云剛柔乾坤後天氣血,則知陰陽無偏勝也,何故講治病獨以陽為主?

白話文:

一股氣在最開始被稱作太極,太極不斷地產生生命,這就是所謂的易。在易的過程中,創造和變化分出了陰和陽,陰陽兩者不斷地運行而不止息。陰和陽互相碰撞,形成了天地,也就是乾坤。經過剝、複、決、姤等過程,萬物得以生長繁衍。我們從先天得到的東西,發展成為後天的狀態,而氣和血的存在,是非常真實的。

既然說到先天之氣被稱為太極,在易的過程中,創造和變化分出了陰和陽,再來說到剛和柔,以及乾坤和後天的氣和血,由此可見,陰和陽並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但為什麼在談論治療疾病時,卻單獨強調陽的重要性呢?

這段文字探討了中醫學中的太極、陰陽、剛柔、乾坤等概念,並質疑了為何在治病時特別強調陽的作用。

5. 脈神章

6. 《內經》脈義

7. 胃氣

「平人氣象論」曰: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胃氣為人之根本,非真陽為根本,景岳細思之。

又曰: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先天真陰真陽雖足,一絕水穀,人即死矣。請景岳再思之,不必浮談陰陽水火以炫人。

白話文:

根據「平人氣象論」所述,健康人的日常氣力主要來自胃部,胃是提供人們日常所需能量的地方。若一個人失去了胃的功能,這就是逆境,而處於逆境的人會死亡。胃氣是人的生命基礎,並不是說真陽就是生命的基礎,這是景嶽經過深思後的結論。

再進一步來說,人類以飲食為生存的根本,因此,如果一個人完全不能攝取食物和水,就會死亡,同樣地,如果脈象顯示不出胃氣的存在,這個人也會死亡。即使一個人的先天陰陽二氣充足,但一旦無法攝取食物和水,他還是會死亡。我希望景嶽能再次深入思考這一點,而不是輕易地用陰陽水火的理論來吸引他人注意力。

8. 脈色

能合色脈,可以萬全。

白話文:

如果能把脈象和麪色結合起來診斷,就能達到極高的準確度,全面掌握病情。這句話的意思是在中醫診療中,同時運用望面色和切脈兩種方法,可以得到更全面、更精確的診斷結果,從而制定出更有效的治療方案。

9. 人迎氣口

詳人迎本足陽明經脈,在結喉兩旁。氣口乃手太陰經脈,在兩手寸口。東垣《內外傷辨》亦云:左為人迎,右為氣口。其中有至理。足陽明經脈雖在結喉,而診脈在右關。

白話文:

詳細來說,「人迎」這個人體穴位本屬於足陽明胃經,位置就在喉結兩側。而「氣口」則是手太陰肺經的穴位,位於雙手的寸口部位。李東垣在他的著作《內外傷辨惑論》中也提到:左邊的穴位稱為「人迎」,右邊的則叫做「氣口」,其中蘊含深刻的道理。雖然足陽明胃經的確切位置是在喉結處,但在實際診斷脈象時,我們會在右手的關部進行。

這樣可以理解為,人迎和氣口分別指代的是頸部和手腕的特定脈搏測量點,且在傳統中醫診療中,右手關部的脈象往往被用來反映足陽明胃經的狀況。

10. 寸口諸脈

寸口脈沉而弱,曰寒熱及疝瘕,少腹痛。若竟講下竟下,少腹、膝、足中事也,當在尺中,令診在寸口,則知診脈不可執一。

白話文:

寸口的脈象如果呈現沉而弱的情況,這表示可能有發燒與畏寒的症狀,或是疝氣和腹部腫塊的問題,也可能會感到小腹疼痛。如果病情進一步惡化,影響到小腹、膝部、腳部等部位,這些情況通常會在尺脈中反映出來。然而,若我們在寸口脈就能察覺到這些異常,這說明瞭診斷脈象時不能只固守一種方法或位置,要靈活運用。

這段文字的大意是描述寸口脈象所呈現的不同疾病訊號,並強調診斷脈象時的靈活性和全面性。

11. 真臟脈

黃帝問曰:見真臟者死,何也?岐伯曰: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景岳獨以真陽、元陽、命門為根本,每每以此立言。而今醫讀是書,治病不曰補火即曰導火歸源,補火生土,習俗以為常套,未聞以脾胃為本。○按:此胃氣即人之陽氣,陽氣衰則胃氣弱,陽氣敗則胃氣絕矣。

創出一陽氣。脈為氣血之先,胃為水穀之海,水穀之精氣,變化為脈,故人絕水穀則死,有胃氣者,不疾不徐,難以名狀也,即和緩也,豈可將一陽氣為言?不知脈之一字從何處來,脈者,血脈也,何得以陽氣亂惑人心?所謂凡陽有五者,即五臟之陽也。五臟之氣,互相灌濡,故五臟各兼五氣。

是可見無往而非陽氣,亦無往而非胃氣,無胃氣即真臟獨見也,故曰死。但知五臟之陽氣,不知五臟之陰精,可謂有陽而無陰。竟說胃氣,不必生出一陽氣。

白話文:

黃帝問道:看到真臟脈就表示病人會死亡,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五臟的功能都依賴胃部供應能量。胃部,是五臟的能量基礎。五臟的功能都依賴胃部供應能量,胃部是五臟的能量基礎。景嶽認為真陽、元陽、命門是生命的基礎,常常以此觀點發表言論。然而現今的醫生閱讀這本書,治療疾病時不是說補充火力就是引導火力回歸源頭,補充火力以滋養脾胃,這種習慣被視為常規方法,卻很少聽到以脾胃作為基礎。

註解:這裡所說的胃氣,實際上指的是人的陽氣,當陽氣衰弱,胃氣也會跟著減弱;陽氣消失,胃氣也就跟著斷絕了。

脈象是氣血的先兆,胃部是水穀的海洋,水穀的精華轉化為脈象,因此人如果停止攝取食物就會死亡。有胃氣的人,脈象既不快也不慢,很難用語言描述,就是平穩的意思,怎麼可以只用陽氣來形容呢?不知道脈象這個詞從何而來,脈象是指血脈,怎麼能用陽氣來混淆人們的心智呢?所謂的五種陽氣,就是指五臟的陽氣。五臟之間的氣相互滋潤,所以五臟各自包含了五種氣。

由此可見,沒有任何地方不存在陽氣,也沒有任何地方不存在胃氣,若胃氣消失,就只剩下真臟脈,因此才會說會死亡。只知道五臟的陽氣,卻忽略了五臟的陰精,這只能說是有陽而無陰。只談胃氣,並不需要另外產生出陽氣。

12. 通一子脈義

13. 脈神

脈者,血氣之神,邪正之鑑也。何前篇脫卻血之一字而竟以陽氣為胃氣?大謬。故血氣盛者脈必盛,衰者脈必衰,無病者脈必正,有病者脈必乖。人之疾病,無論表裡寒熱,皆有虛實,既知表裡寒熱,而復以虛實二字決之,則千病萬病,可一貫矣。有病虛而見實脈,有病實而見虛脈,不可以實脈便是實症,虛脈便是虛症,必察色問情為要。不可以虛實二字決之,千病萬病可以一貫,誤人非淺。

白話文:

【脈神】

脈搏是血液與氣力的表現,能反映出體內的健康或病態。前文中忽略了「血」字,直接將陽氣等同於胃氣,這是極大的錯誤。因此,當一個人的血液與氣力充沛時,他的脈搏必然強健;反之,若他氣血衰弱,脈搏也必定顯得微弱。對於沒有疾病的人來說,他的脈象一定是正常的;但若有疾病纏身,脈象則會顯得異常。

人的疾病,不管是外感還是內傷,寒證或是熱證,都存在虛證和實證的情況。在瞭解了疾病的表裡、寒熱性質後,再進一步判斷其虛實,那麼千變萬化的病症也能用一套原則來貫通理解。然而,有時候虛證的病人可能呈現出實脈,實證的病人也可能出現虛脈,我們不能單憑脈象的虛實就斷定病情的虛實,必須結合面色和其他病情細節來綜合判斷。如果只是簡單地以虛實二字來判斷病情,對於千差萬別的疾病,這種方法不僅無法準確判斷,反而可能誤導診斷,造成嚴重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