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二 (20)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0)

1. 實喘證治

一、實喘之證,以邪實在肺也,肺之實邪,非風寒則火邪耳。治風寒之實喘,宜以溫散;治火熱之實喘。治以寒涼。肺家有火,為風寒外束,故為喘急,當辛散之中加清火,未可竟為溫散而傷肺。○辛以散之,因外之風寒鬱遏,肺氣不得疏泄而喘,非肺中有寒也。景岳尚未講究。

○又有痰喘之說,前人皆曰治痰,不知痰豈能喘,而必有所以生痰者,當求其本而治之。痰閉肺竅則喘,故以豁痰降氣而平,如三子養親湯之類,豈可謂痰無喘乎?導痰湯、小胃丹,皆治痰喘之方也。

白話文:

實喘是因為邪氣積聚在肺部,而肺部的邪氣,不是風寒就是火邪。治療風寒引起的實喘,應當用溫散的方法;治療火熱引起的實喘,則應當用寒涼的方法。肺部有火,是因為風寒外束,導致肺氣無法舒展而喘不過氣,所以治療時應當在辛散的基礎上加入清火藥物,不可一味溫散而傷了肺氣。使用辛散藥物,是因為外界的風寒鬱結,使肺氣無法舒展而喘,並非肺部本身有寒氣,這點景岳還沒有講究清楚。

另外還有一種痰喘的說法,前人只說治療痰,卻不知道痰本身並不能引起喘,一定有其他原因導致痰的產生,應當找到根本原因來治療。痰堵塞肺部氣道就會導致喘,所以應該用豁痰降氣的方法來平喘,例如三子養親湯之類的藥方,怎麼能說痰不會引起喘呢?導痰湯、小胃丹,都是治療痰喘的藥方。

一、凡風寒外感,邪實於肺而咳喘並行者,宜六安煎加細辛。細辛非肺家寒包火之藥,宜加蘇子、桑皮。

一、痰盛作喘者,雖宜治痰,如二陳、六安煎、導痰、千緍、滾痰丸、抱龍丸之類,可治實痰之喘也;前言痰不能作喘,今又云痰盛作喘,豈非自相矛盾?六君子、金水六君煎之類,可治虛痰之喘也。治痰用歸地,痰何以化?金水六君之立,甚覺無理。

白話文:

患了風寒外感,邪氣停留在肺部導致咳嗽和喘息,可以服用六安煎加細辛。細辛不是針對肺部寒包火而用的藥,需要搭配蘇子、桑皮一起使用。

痰多引起喘息,雖然應該要治療痰,比如二陳湯、六安煎、導痰湯、千緍湯、滾痰丸、抱龍丸等等,可以治療實痰引起的喘息。之前說痰不能引起喘息,現在又說痰多會導致喘息,這似乎自相矛盾。六君子湯、金水六君煎等,可以治療虛痰引起的喘息。治療痰用生地黃,痰怎麼會化掉呢?金水六君煎的組成,實在是沒有道理。

一、喘有夙根,遇寒即發,或遇勞發者,亦名哮喘。未發時,以扶正為主;即發時,以攻邪為主。此即痰火證,因胃中有積痰,肺中伏火一遇風寒觸動,其痰火發越而為喘,宜豁痰清火,少兼發表。愈後以六味丸加降火納氣之藥,或健脾加豁痰清火為要。若用溫補,而以八味金匱等丸,必致熱傷其肺。

白話文:

容易喘的人,遇到寒冷就發作,或者勞累就發作,也叫做哮喘。哮喘還沒發作時,以增強體質為主;發作時,則以去除病邪為主。這是痰火證,因為胃裡積聚了痰,肺裡有潛伏的火,遇到風寒就觸動,痰火發作就導致喘不過氣,要以化痰清火,並稍加發散風寒來治療。治癒後,以六味丸加上降火納氣的藥,或者健脾加上化痰清火的藥物為主要治療方案。如果用溫補的藥物,比如八味金匱丸等,就會導致熱氣傷肺。

2. 述古

東垣曰:華佗云:盛而為喘,減而為枯。故《活人》亦云,發喘者,氣有餘也。凡看文字,須要會得本意。氣盛當認作氣衰,有餘當認作不足。肺氣果盛,又為有餘,則當清肅下行而不喘,以其火入於肺,衰與不足而為喘焉。故言盛者,非肺氣盛也,言肺中之火盛也;言有餘者,非肺氣有餘也,言肺中之火有餘也。

此言是確論。觀此不當用溫補之藥矣。故瀉以苦寒之劑,非瀉肺也,瀉肺中之火,實補肺氣也。邪去而元氣自復也。

白話文:

東垣說:華佗說:「氣盛則喘,氣虛則枯。」所以《活人》也說,發喘的人,是氣有餘。凡是看文字,都要懂得它的本意。氣盛應該理解為氣衰,有餘應該理解為不足。肺氣如果真的盛,而且有餘,那麼應該清肅下降而不喘,因為火入肺,衰與不足才會導致喘。所以說盛,不是說肺氣盛,而是說肺中的火盛;說有餘,不是說肺氣有餘,而是說肺中的火有餘。

這句話是確論。觀察到這種情況,不應該用溫補的藥物。所以用苦寒的藥物瀉火,不是瀉肺,而是瀉肺中的火,實際上是補肺氣。邪氣去除,元氣自然恢復。

3. 論證

一、咳逆之名,原出《內經》,本以咳嗽氣逆者為言。王安道《溯洄集》有「嘔噦咳逆辨」。

一、呃逆證有傷寒之呃逆,雜證之呃逆,在古人則悉以虛寒為言,惟丹溪引《內經》之言曰:諸逆衝上,皆屬於火。余向見此說,疑其與古人相左,不以為然,及晚年曆驗,始有定見,景岳亦晚年之一隙耳。乃知丹溪此言為不誣也。毀丹溪用寒涼之誤,何必再引其說為不誣,則知景岳之書不足憑矣。

白話文:

一、咳嗽逆流的名稱,原本出自《內經》,主要指的是咳嗽和呼吸逆流的情形。王安道的《溯洄集》中有「嘔噦咳逆辨」的篇章。

一、呃逆症狀包括傷寒引起的呃逆,以及各種病症導致的呃逆,在古人眼中,通常都被認為是因虛寒所致。然而,丹溪引用《內經》的理論,認為所有逆流上沖的狀況都與火有關。我以前對此理論有所懷疑,認為與古人的觀點不符,不認為它是正確的。然而,到了晚年,我親身經歷後才確定了這一觀點,這也是景嶽晚年的一個看法。由此可知,丹溪的理論並非無稽之談。對於那些批評丹溪使用寒涼療法錯誤的人來說,再次強調丹溪理論的正確性並不是必要的,這顯示了景嶽的著作可能並不值得信賴。

4. 論治

一、胃火為呃者,其證極多,但察脈見滑實而形氣不虛,胸膈有滯,或大便堅實不行者,皆胃中有火,所以上衝為呃。河間《原病式》諸逆衝上皆屬於火,發《內經》之旨,景岳仍引呃逆屬火耶。但降其火,其呃自止,惟安胃飲為最妙。安胃飲並非治胃火之方,最夾雜於呃逆,大不相宜,自稱最妙,可恥可恥。

宜以二陳加黃連、山梔、香附、枳殼,順氣降火為主方是。

一、氣逆為噦而兼脹悶者,或羌活附子湯。治呃逆不宜此方,羌活乃發散之品。

白話文:

胃火導致的呃逆,症狀很多,但如果脈象滑實,且體質不虛,胸膈有阻塞,或大便乾燥難解,都是胃火上衝導致的呃逆。河間的《原病式》中提到,各種逆氣上衝都屬於火,這也符合《內經》的理論,景岳也認為呃逆屬於火症。只要降火,呃逆自然會停止,最有效的方劑是安胃飲。但安胃飲並非針對胃火而設,卻被用來治療呃逆,實在不妥,自稱最妙,實在可恥。

建議使用二陳湯加黃連、山梔、香附、枳殼,以順氣降火為主。

氣逆導致的呃逆,並且伴隨脹悶,可以用羌活附子湯。但治療呃逆不適合使用此方,因為羌活屬於發散藥物。

一、食滯而呃者,宜加減二陳加山楂、白芥子、烏藥之屬。消痰順氣,非治食也,當用枳實、厚朴。若因勞倦內傷而致呃逆者,宜補中益氣加丁香。呃逆宜降不宜升,當用六君子湯。

一、下焦虛寒者,其肝腎生氣之源不能暢達。不能暢達,乃抑鬱不舒,豈可云虛寒?故凡虛弱之人多見呃逆,正以元陽無力,易為抑遏而然。此呃逆之本,多在腎中,故余制歸氣飲主之。

白話文:

吃東西積滯導致打嗝的,應該加減二陳湯,再加上山楂、白芥子、烏藥等藥材。消痰順氣,並不是治療積食,應該使用枳實、厚朴。如果是因為勞累傷身導致打嗝,則應該補中益氣,再加上丁香。打嗝宜降不宜升,應該服用六君子湯。

下焦虛寒的人,肝腎生氣的源頭無法暢達,而無法暢達,就是抑鬱不舒,怎麼能說是虛寒呢?所以虛弱的人容易打嗝,就是因為元陽無力,容易被抑制所致。這種打嗝的根本原因多在腎臟,所以我研製了歸氣飲來治療。

虛弱之人,氣不歸原,上升而呃逆,或氣滯而不行,不得升降而呃逆,何得言元陽無力,易為抑遏,而本多在腎中?歸氣飲之雜亂無理而可治乎?豈有屬腎而用此方?○元陽無力,焉得上升而呃逆?惟藉火可以上升。歸氣飲,最無學問之方,宜去之。

白話文:

虛弱的人,氣機不能回到正常位置,向上逆流而發生呃逆,或是氣機停滯無法運行,導致升降失調而呃逆,怎麼能說元陽虛弱,容易被抑制,而元陽主要存在於腎臟呢?歸氣飲的組成雜亂無章,還能治病嗎?難道腎虛就要用這個方子嗎?

元陽虛弱,怎麼可能向上逆流而發生呃逆?只有借助於陽氣才能上升。歸氣飲,是最沒有醫學道理的方子,應該把它摒棄。

5. 傷寒呃逆

一、傷寒胃中虛冷等症,大約與前雜症相似,悉宜以溫中等劑治之。熱為寒束而呃,若竟言虛冷,則凝滯而不得升上,惟藉火乃可上升。

一、傷寒邪有未解而用溫補太過者,其中焦氣逆,最能為噦,惟安胃飲最妙。安胃飲,大無學問之方,治呃逆症未必見效。

一、傷寒誤攻,或吐或下,或誤用寒涼,致脾腎胃氣虛寒而發噦者,當以溫胃、理陰等法調之。溫胃、理陰俱有歸地,非胃家呃逆之方,用之反增滿悶耳。

白話文:

傷寒患者胃部虛冷的症狀,和之前的雜症類似,都適合用溫和的藥物治療。由於寒氣阻礙熱氣上行而導致呃逆,如果確診為虛冷,則寒氣凝滯無法升上,必須用溫熱的藥物才能幫助它上升。

如果傷寒病邪未解就過度使用溫補藥物,會導致焦氣逆流,最容易引起呃逆,这时使用安胃飲最有效。然而,安胃飲藥效平平,對於治療呃逆不一定有效。

傷寒患者因誤用藥物或治療不當,導致嘔吐、腹瀉,或誤用寒涼藥物,造成脾腎胃氣虛寒而產生呃逆,應該使用溫胃、理陰的方法调理。溫胃、理陰藥物屬於滋補藥物,不適合治療胃部呃逆,反而會加重患者的滿悶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