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一 (3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3)

1. 論時醫

一、痰症必有所因,是痰不能生病,皆因病生痰也。若止治痰而不知所以生痰,則痰必愈甚。因痰而生病者多,何反言之?痰之生也,由恣食肥膩厚味,或好飲酒,或因抑鬱氣滯,積漸使然,膠固於胃,觸動而發。故仲景有五飲之停積,王隱君有頑痰老痰之治,何得妄生議論以誤人?

一、膨滿總由脾胃,脾胃雖虛,未必即脹,若但知消導,則氣愈虛而脹必甚。《內經》中滿者,瀉之於內;開鬼門,潔淨府;去陳莝之言,可刪去矣。

一、氣滯隔塞,總屬脾虛不運。若不養脾,但知破氣,則氣日虧而漸成噎隔。若竟講養脾,《內經》言留者攻之,結者散之,堅者削之之治不必言矣。實實之誤,景岳大罪。

一、小水短赤,惟勞倦氣虛、陰虛者多有之,若通作火治,而用寒涼,則變有不測矣。勞倦陰虛,東垣於參耆之中常用知柏,不可固執不宜寒涼。

一、病本大虛,治以微補,本無濟益,若疑為誤而改用消伐,則死。有似虛而用補劑,不能取效,至病深藥淺,用補藥至死不悔,皆此說誤之也。

一、任醫須擇賢者。若彼宵小之輩,惟妄炫己長,好翻人案,多致淆惑是非,生命所繫不淺。景岳即蹈此轍,大翻前人之案,殺人而不知覺也。

王叔和以左為人迎,右為氣口,致後人每以左脈辨外感,右脈辨內傷,豈左無內傷,而右無外感乎?兩句混亂,大謬,大謬。

《內外傷辨》東垣發明之,故有「辨脈」一條:外感風寒,皆有餘之症,是從前客邪來也,其病必見於左手,左手主表,乃行陽二十五度。內傷飲食,飲食不節,勞役過度,皆不足之症,必見於右手,右手主裡,乃行陰二十五度也。故外感風寒,則獨見左寸人迎脈浮緊,按之洪大。

緊者,急於弦,是足太陽寒水之脈。按之洪大有力,中見手少陰心火之脈。丁與壬合,內顯洪大,乃傷寒證脈也。此乃東垣內傷外感辨脈之言。恐後人內傷外感不明,故細細詳審而著《內外傷辨》,以垂後世,仁民之意深矣。豈有謬乎?景岳妄自穿鑿,貽害不淺。

一、病人善服藥者,聞其氣,嘗其味,便可覺宜否,固無待入腹而始知也。有病之人,或外感而人事不清,或內傷而口不知味,豈有病人嘗其味而覺宜否乎?醫者尚不能嘗氣味之性,必如神農可以嘗而知之然。此說荒唐不經,病者無識無知者多,故用醫治之。如可嘗而知之,不必延醫矣。

白話文:

一、痰的產生一定有原因,並不是痰本身導致生病,而是因為生病才產生痰。如果只治療痰,卻不知道痰產生原因,痰反而會越來越嚴重。因為痰而引起的疾病很多,為什麼反而說痰是生病的原因呢?痰的產生,是由於過度食用肥膩厚味的食物,或是喜歡喝酒,或是因為情緒抑鬱、氣機不暢,長期累積在胃部,遇到觸發因素才發作。所以,張仲景有提到五種停留在體內的飲邪,王隱君也有治療頑固痰液的經驗,怎麼可以隨便發表錯誤的言論來誤導他人呢?

二、腹部脹滿通常是因為脾胃功能失調。脾胃雖然虛弱,卻不一定會馬上脹氣。如果只知道用消食導滯的方法,只會讓氣更虛,脹氣會更加嚴重。《內經》所說的「中滿者,瀉之於內;開鬼門,潔淨府;去陳莝」的說法,可以刪去了。

三、氣機阻滯不暢,總是因為脾虛運化功能不足。如果不注重養脾,只知道用破氣的藥物,只會讓氣越來越虛弱,最終導致食道梗阻。如果只講究養脾,《內經》所說的「留者攻之,結者散之,堅者削之」的治療原則,就不必提了嗎?這種完全偏頗的理解,是張景岳犯下的嚴重錯誤。

四、小便短少顏色赤紅,通常是因過度勞累、氣虛或陰虛所導致。如果把它當作火熱來治療,而使用寒涼的藥物,則會產生無法預測的嚴重後果。勞累陰虛,李東垣在補氣藥中常常加入知母、黃柏來滋陰,不能固執地認為勞累陰虛就不能使用寒涼藥。

五、如果疾病本質是極度虛弱,只用少量補藥,是無法產生療效的。如果懷疑補藥無效而改用攻伐之藥,則會導致死亡。有些人看起來好像是虛症,用了補藥卻沒效果,這可能是因為疾病已經很嚴重,藥力卻不足,他們會堅持用補藥到死都不後悔,都是因為這種錯誤的說法誤導所致。

六、選擇醫生必須選擇賢能的人。如果遇到那些沒有真才實學的人,只會誇耀自己,喜歡推翻別人的治療方法,往往會混淆是非,這關係到生命安危,絕不能輕忽。張景岳就是犯了這個錯誤,隨意推翻前人的治療方法,導致病人死亡而自己還不知道。

王叔和認為左手脈為人迎脈,右手脈為氣口脈,導致後人常常用左手脈診斷外感病,用右手脈診斷內傷病。難道左手脈就沒有內傷,而右手脈就沒有外感嗎?這兩句話是混亂的,大錯特錯。

《內外傷辨》是李東垣發明的,所以有「辨脈」這一條:外感風寒,都是屬於實證,是從外部來的邪氣,這種疾病一定會反映在左手脈,左手脈主表,運行陽氣二十五度。內傷飲食不節,勞累過度,都是屬於虛證,這種疾病一定會反映在右手脈,右手脈主裡,運行陰氣二十五度。所以,外感風寒,就會獨自出現左手寸口的人迎脈浮而緊,按下去洪大有力。

緊脈,像繃緊的琴弦一樣,是足太陽寒水的脈象。按下去洪大有力,是手少陰心火的脈象。丁與壬相合,內在顯現洪大脈象,是傷寒證的脈象。這就是李東垣辨別內傷外感的脈象理論。他擔心後人對內傷外感分不清楚,所以詳細地著寫了《內外傷辨》,以傳給後世,真是仁愛之心深厚。難道會有錯誤嗎?張景岳任意曲解,遺害不淺。

七、善於服藥的病人,聞一聞藥的氣味,嘗一嘗藥的味道,就可以知道藥是否適合自己,根本不需要吃進肚子才知道。有病的人,有的是因為外感而意識不清,有的是因為內傷而味覺失靈,怎麼可能讓病人嘗味道來判斷藥是否適合呢?醫生尚且不能嘗出藥的氣味和藥性,必須像神農嘗百草一樣才能知道。這種說法荒唐不切實際。病人大多沒有知識和辨別能力,所以才需要醫生來治療。如果病人可以自己嘗味道來判斷,那還需要請醫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