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二 (18)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8)

1. 內傷咳證治

一、凡內傷之嗽,本於陰分,即五臟之精氣是也。而又惟腎為元精之本,肺為元氣之主,故臟氣受傷,病必自上而下,由肺由脾以極於腎;臟精受傷,病必自下而上,由腎由脾以極於肺,肺腎俱病,則他臟不免矣。前云肺為標,此處又言肺為本,何前後之不同耶?故欲治上者,不在上而在下;欲治下者,不在下而在上。知氣中有精,精中有氣,斯可言虛勞之嗽矣。

《內經》所謂上病療下,下病求諸上,非氣中有精,精中有氣。

凡治勞損咳嗽,必當以壯水滋陰為主,庶肺氣得充,嗽可漸愈,宜一陰煎、左歸飲、瓊玉膏、六味地黃丸之類。不必左歸、一陰也,六味丸、瓊玉膏、固本膏可矣。○其有元陽下虧,生氣不布,致脾困於中,肺困於上,而為喘促痞滿,痰涎嘔惡,泄瀉畏寒,凡見脈細弱,證虛寒而咳嗽不已者,不必治嗽,但補其陽而嗽自止。此等之證,皆脾虛也,當用六君子加減,不宜用新方凝滯之藥。

白話文:

內傷引起的咳嗽,源於陰分,也就是五臟的精氣。腎是元精的根本,肺是元氣的主宰,所以臟氣受損,病症會從上往下,由肺到脾,最後影響到腎;臟精受損,病症則會從下往上,由腎到脾,最後影響到肺。肺腎都生病了,其他臟器也難免受累。先前說肺是標,這裡又說肺是本,為什麼前後說法不同呢?這是因為想治好上部的病,關鍵不在上而在下;想治好下部的病,關鍵不在下而在上。明白氣中藏著精,精中也藏著氣,就能理解虛勞咳嗽的病理了。

《內經》說上病治下,下病求諸上,正是因為氣中有精,精中有氣。

治療勞損引起的咳嗽,一定要以壯水滋陰為主,這樣肺氣才能充盈,咳嗽才能逐漸好轉。可以用一陰煎、左歸飲、瓊玉膏、六味地黃丸等藥方。不一定非要用左歸、一陰煎,六味丸、瓊玉膏、固本膏也可以。

如果元陽不足,生氣不能布散,導致脾虛困於中,肺虛困於上,就會出現喘促、胸悶、痰多、嘔吐、腹瀉、怕冷等症狀,脈象細弱,虛寒咳嗽不止。這種情況不需要直接治咳嗽,只要補陽,咳嗽自然會停止。這些症狀都是脾虛造成的,應該用六君子湯加減治療,不適合用新方或凝滯的藥物。

用之恐噁心痞滿更甚矣。

一、咳嗽聲啞者,肺本屬金,蓋金實則不鳴,金破亦不鳴。金實者,以肺中有邪,非寒即火;金破者,真陰受損,非氣虛即精虛也。寒邪者,宜辛宜溫;火邪者,宜甘宜清;氣虛者,宜補陽;精虛者,宜補陰。咳嗽聲啞,此火爍金也。金破而聲不鳴,宜清金保肺,滋陰降火為主,未見有陽虛而聲啞,補陽而聲出者,此亦杜撰語耳。

一、外邪證多有誤認為勞傷而遂成真勞者,必其人氣體柔弱,醫家望之已有成心,見發熱認為火,見咳嗽認為勞,不明表裡,率用滋陰降火等劑。即如汝之外邪咳嗽而用歸地,豈不凝滯耶?俗云:傷風不愈變成勞。夫傷風豈能變勞?特以庸醫誤治耳。傷風咳嗽,而以歸地加入二陳湯治之,真庸醫也。

白話文:

一、如果咳嗽聲音沙啞,這是因為肺部屬金,肺金如果過於充實,那麼它就無法發出聲音;反之,肺金如果破損,同樣聲音也無法發出。肺金過於充實,可能是因為肺中有邪氣,這邪氣可能是寒邪,也可能是火邪;肺金破損,則是真陰受到損傷,可能是氣虛,也可能是精虛。對於寒邪,應使用辛溫之藥物;對於火邪,則需使用甘涼之藥物;若氣虛,則需補充陽氣;若精虛,則需補充陰液。咳嗽聲音沙啞,這可能是由於火氣灼傷了肺金。如果肺金破損但聲音仍無法發出,應該以清肺保肺、滋陰降火為主要治療策略。從來沒有見過因陽虛導致聲音沙啞,然後通過補充陽氣就能使聲音恢復的情況,這只是一種臆測性的表述。

二、許多外部病邪的症狀往往被誤判為勞累所造成的真正勞損,這種情況必定是因為該人的身體素質比較柔弱,醫生在診察時已經有了先入為主的觀念,看到發熱便認為是火邪,看到咳嗽便認為是勞損,忽略了辨別內外之症,隨意使用滋陰降火等藥方。例如你出現的外部病邪咳嗽,卻使用了當歸和熟地,這樣做不是會使病情更加凝滯嗎?俗話說:風寒感冒久治不愈,會轉變為勞損。風寒感冒怎麼能轉變為勞損呢?這只是庸醫誤治的結果。對風寒咳嗽,卻加入二陳湯進行治療,這確實是庸醫的做法。

故於此證,當察在表在裡,及新邪久病等因,脈色形氣等辨,辨得其真,則但以六安煎、金水六君煎,或柴陳煎之類,不數劑而可愈矣。此等之方,皆非切中病情之藥,尚宜細細斟酌。

一、乾咳嗽證,在丹溪云:火鬱之甚,乃痰鬱火邪在肺中,用苦梗以開之,下用補陰降火,不已則成勞,須用倒倉法。此證多是不得志者有之。愚謂既云不得志,則其憂思內傷,豈痰火病也?又豈苦梗倒倉所宜攻也?憂思則氣鬱結而為火,肺中鬱火升騰而為乾咳,故用苦梗開其鬱火,使之外達,然後滋陰降火,此先後之法也。若竟以津液乾涸而用滋陰凝滯,其火焉得宣散?蓋乾咳嗽者,以肺中津液不足,枯涸而然。

白話文:

因此,遇到這種病症,要先辨別是表證還是裡證,是新發的邪氣還是久病,以及脈象、面色、身形、呼吸等方面,要準確診斷。如果診斷準確,只要使用六安煎、金水六君煎或柴陳煎等方劑,往往只需服用幾劑就能痊癒。不過,這些方劑雖然有效,但並不是完全針對病症的藥方,還是需要仔細斟酌使用。

乾咳的病症,丹溪先生說:由於火氣鬱結過度,導致痰火鬱結在肺中,可以用苦梗來疏通,然後用滋陰降火的方法治療,如果不及時治療就會發展成勞損,需要用倒倉法。這種病症多見於不得志的人。我认为,既然说是不得志,那么应该是忧思伤了内脏,怎么会是痰火病呢?又怎么会需要用苦梗和倒倉法来攻邪呢?憂思会造成气机郁结而化火,肺中鬱火上升而导致乾咳,所以要用苦梗疏通郁火,使其宣泄出来,然后滋阴降火,这是先後治疗的方法。如果直接用滋阴的药物,反而会凝滞火气,火气怎么能够宣泄呢?其实,乾咳的原因是肺中津液不足,枯竭所致。

內有鬱結之火。此係內傷虧損,肺腎不交,氣不生精,精不化氣,此二句,老生常談。所以乾澀如此。鬱火煎熬,所以乾澀。但其有火無火,亦當辨治。動輒言有火無火,未有無火而為乾咳嗽者。若臟氣微寒者,非辛不潤,故必先補陽,自可生陰。補陽氣可以生陰,非熱藥可以生陰。

不明大理,焉可立方治病?若兼內熱有火者,須保真陰,故必先壯水,自能制火。必宜清火,則肺不受爍。若以此證而但知消痰開鬱,將見氣愈耗,水愈虧矣。氣降則痰降,開鬱則火散而不爍肺。《內經》所謂諸氣膹郁,皆屬於肺。鬱火乾咳,先宜開鬱清火。若照景岳治法,殺人多矣。

白話文:

身體內部有鬱結的熱氣,這是由於內傷導致虧損,肺腎功能失調,氣無法生精,精也無法化氣,這都是老生常談的問題。因此才會出現乾燥的症狀。鬱結的熱氣煎熬著身體,所以才導致乾燥。但究竟有沒有火氣,也要仔細辨別。不能一味說有火氣或沒有火氣,因為也有人沒有火氣卻出現乾咳。如果臟腑氣虛寒,需要辛溫藥物來滋潤,所以必須先補陽氣,才能生陰。補陽氣可以生陰,但並不是用溫熱藥物就能生陰。

如果不清楚病情的根本原因,怎麼能隨便開藥治病呢?如果同時伴隨內熱火氣,就要保護真陰,因此必須先滋養腎水,才能控制火氣。一定要清熱,才能防止肺部受損。如果只知道消痰開鬱,卻忽略了滋養氣血,就會導致氣更加虛耗,腎水更加虧損。氣向下運行,痰也能向下排出;開鬱消火,就能防止火氣灼傷肺部。《黃帝內經》說,各種氣郁結在一起,都會影響肺部。鬱結火氣導致乾咳,首先要開鬱清火。如果按照景岳的治療方法,會造成很多病人死亡。

2. 辨古

河間曰:咳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嗽是無聲而有痰,脾濕動而為痰也;咳嗽謂有痰而有聲,蓋因傷於肺氣,動於脾濕,咳而嗽也。脾濕者,秋傷於濕,積於脾也。故經曰:秋傷於濕,冬必咳嗽。此咳嗽之大旨。大抵素秋之氣宜清肅,而反動之,氣必上衝為咳嗽,甚則動於濕而為痰也。濕生痰也。

愚觀河間此說,謂治嗽當先治痰,因以南星、半夏之屬為主,似得治嗽之法矣。此其意謂嗽必因痰,故勝其痰而嗽自愈,則理有不然也。王節齋言之,景岳述之,而今又云理有不然。河間因《內經》秋傷於濕,冬必咳嗽,故將《內經》之旨闡發而為治,不講外感風寒也。咳嗽而云痰,痰之生也,由於濕之故。

白話文:

河間認為,咳嗽指的是沒有痰卻有聲音,是肺氣受損、無法清除所致;嗽指的是沒有聲音卻有痰,是脾濕氣盛導致痰液產生;咳嗽則是有痰又有聲音,是因為肺氣受損、脾濕氣盛,同時出現咳嗽和嗽兩種情況。脾濕氣盛的原因是秋季受濕氣侵襲,濕氣積聚在脾臟。所以古籍中記載:「秋傷於濕,冬必咳嗽」,這是咳嗽的根本原因。一般來說,秋季的氣候應該清肅,但如果反常地濕氣盛行,氣就會向上衝,導致咳嗽,嚴重的話會導致濕氣轉化為痰。

我觀察河間的說法,認為治療嗽應該先治療痰,以南星、半夏等藥物為主,似乎找到了治療嗽的辦法。他的想法是認為嗽一定是因為痰,所以去除痰液,咳嗽自然就會好轉,但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正確。王節齋曾經提出過這個觀點,景岳也曾經闡述過,現在我也認為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正確。河間根據《內經》中「秋傷於濕,冬必咳嗽」的記載,闡發了《內經》的理論,卻沒有考慮外感風寒。咳嗽產生痰液,是因為濕氣導致的。

蓋外感之嗽,因風寒在肺,則肺氣不清,所以動嗽,動嗽然後動痰。此風邪痰嗽之本,本於外感,非外感本於痰也。內有痰,故得風而嗽。若無痰,竟頭痛發熱矣,焉得咳嗽?又如內傷之嗽,必因陰虛,陰虛則水涸金枯,所以動嗽,脾虛腎敗,所以化痰。此陰虛痰嗽之本,本於內傷,非內傷本於痰也。

河間但議咳嗽屬痰,未講陰虛。若治陰虛咳嗽,必不用半夏辛散之藥矣。然治外感之嗽者,誠惟二陳之屬為最效。豈非治痰之藥乎?蓋南星、半夏、生薑、陳皮、枳殼之類,其味皆辛,豈非河間治痰之藥乎?辛能入肺散寒,寒邪散則痰嗽自愈,此正所以治本,治本不知何藥。而實非以治痰也。

白話文:

外感引起的咳嗽,是因為風寒侵入肺部,導致肺氣不清,因此才會咳嗽,咳嗽之後才會咳出痰。這類風寒痰嗽的根源在於外感,而不是外感源於痰。身體內部如果有痰,才會因為風寒而咳嗽。如果沒有痰,就只會頭痛發熱,怎麼會咳嗽呢?再比如內傷引起的咳嗽,一定是因為陰虛,陰虛則津液不足,導致肺氣乾燥,因此才會咳嗽。脾虛腎虧,則痰液難以化解。這類陰虛痰嗽的根源在於內傷,而不是內傷源於痰。

河間先生只談咳嗽屬於痰證,卻沒有提到陰虛。如果要治療陰虛引起的咳嗽,一定不會使用半夏等辛散的藥物。但是治療外感引起的咳嗽,確實以二陳湯之類的藥方最有效。這不是治療痰證的藥嗎?南星、半夏、生薑、陳皮、枳殼等藥物,味道都辛辣,難道不是河間先生治療痰證的藥物嗎?辛味能入肺散寒,寒邪散去,痰嗽自然就會痊癒。這正是治本的方法,卻不知道用的是什麼藥。實際上,這並不是以治療痰證為目的。

非治痰何以用二陳?若內傷陰虛之嗽,則大忌辛燥。河間但言外感之嗽。若內傷陰虛之嗽,必不用此藥矣。河間何以不察,而謂南星、半夏之屬但能治痰,豈果治痰之標便能治嗽之本乎?河間未嘗將此藥治陰虛咳嗽,何必罪之?

此辨甚覺牽強。河間但論咳嗽,《內經》言五臟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將一陰虛咳嗽以駁之。河間但言六氣所傷,未及陰虛耳,觀前論可知矣,故丹溪出而治陰虛之嗽,補河間之未及也。

白話文:

治療咳嗽不應該只用二陳湯,如果內傷導致陰虛咳嗽,就絕對不能使用辛燥的藥物。河間先生只提到了外感引起的咳嗽,並沒有提到內傷導致的陰虛咳嗽,因此他認為南星、半夏等藥物只能治痰,不適用於陰虛咳嗽。但治痰並非治咳嗽的根本,河間先生也沒有用這些藥物治療陰虛咳嗽,為何要責怪他呢?

這樣的辯論顯得牽強。河間先生只討論了咳嗽,但《內經》說五臟皆可引起咳嗽,不只是肺臟,用陰虛咳嗽來反駁他顯得無理。河間先生只提到了六氣所傷,沒有提到陰虛,從他之前的論述就可以看出來,因此丹溪先生才出來治療陰虛咳嗽,補足河間先生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