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一 (28)
卷一 (28)
1. 辨丹溪
人肖天地,人之動,喜怒悲思恐,觸而發之則火起矣,即人慾之火也。常見五志所傷之人,傷極必生戰慄,是蓋以元陽不固,神氣失守而然。五志之火起,將元陽不固創論,真為杜撰。
原經文五火之說,乃「解精微論」中言厥病之目無所見也。謂陰陽不交,所以為厥,厥者,逆也。陽逆於上,火不降,陰逆於下,水不升,水火既不升降,而目以一陰之微精,不勝五臟之陽逆,此單言厥逆之為病也。厥病有一水不勝五火,至他病亦有之。豈言火有五,而水止一乎?五志人慾之火,即是五火。
,又按,:二火之說,乃論人有身寒之甚,而反不戰慄者,名為骨痹。謂其人腎水素勝,以水為事,則腎脂枯而髓不能滿,故寒甚至骨也。豈非真陰不足之寒乎?精氣不足則骨髓空虛而畏寒,故紂時老人朝涉,乃骨髓充實,所以不畏寒。又以肝為一陽,心為二陽,二臟皆有伏火,則一水不勝二火,所以身雖寒而不凍慄,此單言骨痹之為病也。如此又豈陽常有餘之謂乎?一水不勝二火,即是陽有餘矣。
○《內經》之言包括渾融。一水不勝二火,雖言骨痹,而議火多水少,理則一也。丹溪言陽有餘陰不足,亦非杜撰之言,非比汝陰有餘陽不足之杜撰也。
予味丹溪云:氣之病寒者,十無一二。夫氣本屬陽。經云:氣傷精。豈非氣有餘而為火乎?經曰: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據景岳引經文氣實者熱也,則氣有餘便是火之說不謬矣。又經曰: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則其義可知矣。但講溫不言熱,若用熱藥,則血氣反為所耗。
溫者,溫和之意,即溫養也。且今人之氣實與氣虛者,孰為多寡?則寒熱又可知矣。《內經》病機屬火者多。景岳將《內經》細究則知火症居多矣。豈《內經》之言不足憑乎?然而何以證之?如心氣虛則神不明,肺氣虛則治節有不行,脾氣虛則食飲不健,肝氣虛則魂怯不寧,腎氣虛則陽衰而精少志屈,胃氣虛則倉廩匱而並及諸經,三焦虛則上中下俱失其職,命門虛則精氣神總屬無根,《內經》云:五臟六腑皆受氣於胃,不言命門也。凡此者何非氣虛之類?氣虛即陽虛,陽虛則五內不暖而無寒生寒,所以多陽衰羸敗之病。
氣虛因熱邪耗散其氣之故。《內經》云:熱傷氣。若以陽虛而用熱藥,則愈耗其氣。故東垣刻刻戒辛熱之藥,有耗散元氣之禍。孫真人夏月熱氣熏灼,元氣受傷,以生脈散補之,未聞有補火之說。○景岳每每言氣虛即陽虛而用熱藥,不知氣虛當用參耆,若用熱藥,氣愈耗矣。
其曰:氣有餘便是火,而余反之曰:氣不足便是寒。氣不足便是寒,氣有餘便是火,兩句對講,不必強辨。
據丹溪曰:濕熱為病,十居八九,則無怪乎寒涼之藥,亦宜八九矣。東南卑下之地,地卑土濕,濕氣熏蒸而濕熱,故病居八九。以天道證之,交四五巳午之月,天令鬱蒸,衣服器皿皆黴黴敗壞,豈非濕熱所致乎?西北地土高燥,則無黴之患。
白話文:
人就像天地一樣,人的情緒波動,像是喜、怒、悲、思、恐,一旦被觸動而爆發,就像火一樣燃燒起來,這就是人的慾望之火。常見那些因為情緒過度而受傷的人,傷到極點一定會出現顫抖,那是因為他們的元陽不夠穩固,神氣無法守住而造成的。把情緒之火的產生,歸咎於元陽不夠穩固,真是胡亂編造的說法。
《黃帝內經》原本提到的五火說,是在「解精微論」中說的,指的是病症的表現是眼睛看不到東西。這是因為陰陽不調和,所以產生了厥病,厥就是逆亂的意思。陽氣向上逆行,火氣無法下降;陰氣向下逆行,水氣無法上升。當水火不能升降時,眼睛這細微的陰精,就無法承受五臟陽氣的逆亂,這只是單獨說厥逆這種病。厥病有因為水氣無法抑制五火的情況,其他疾病也有這種情況。難道說火氣有五種,而水氣只有一種嗎?情緒和慾望之火,就是這五種火。
另外,關於二火的說法,是指有些人身體非常寒冷,卻反而不會顫抖,這叫做骨痹。這是因為這些人腎水很強,水氣太過,導致腎的脂肪枯竭,骨髓也無法充足,所以寒冷甚至深入骨頭。這難道不是真陰不足造成的寒冷嗎?精氣不足就會導致骨髓空虛而怕冷,所以商紂時期有些老人冬天還能下水,是因為他們骨髓充實,所以不怕冷。又說肝屬一陽,心屬二陽,這兩個臟腑都有潛伏的火氣,所以一水無法抑制二火,因此身體雖然寒冷卻不會顫抖,這也只是單獨說骨痹這種病。這樣又怎麼能說陽氣經常過剩呢?一水無法抑制二火,就是陽氣過剩。
《黃帝內經》的說法涵蓋廣泛而整體。一水無法抑制二火,雖然是在說骨痹,但是說火氣多於水氣,道理都是一樣的。丹溪說陽氣過剩陰氣不足,也不是隨意編造的,不像有些人說陰氣過剩陽氣不足那樣胡編亂造。
我認為丹溪說:「氣的病症是寒的,十個裡面難有一個兩個。」氣本來就屬於陽。經典說:「氣受到損傷,就會消耗精。」難道不是因為氣過盛而變成火嗎?經典說:「氣實的人,就會發熱;氣虛的人,就會發冷。」根據景岳引用的經典說「氣實的人就會發熱」,那麼氣過剩就是火的說法就沒錯了。經典又說:「血氣喜歡溫暖而討厭寒冷。寒冷就會凝滯而不能流動,溫暖就會消散而去除。」其中的道理可以明白。只是說溫暖,而不是說熱,如果用熱藥,反而會消耗血氣。
所謂溫,是溫和的意思,也就是溫養。而且現在的人,是氣實的人多還是氣虛的人多呢?這樣就能知道寒熱的情況了。《黃帝內經》中病機屬於火的比較多。景岳如果仔細研究《黃帝內經》,就會發現火症更多了。《黃帝內經》的說法難道不可靠嗎?那麼要怎樣證明呢?例如,心氣虛弱就會神智不清,肺氣虛弱就會呼吸不暢,脾氣虛弱就會食慾不佳,肝氣虛弱就會心神不寧,腎氣虛弱就會陽氣衰退、精氣減少、意志消沉,胃氣虛弱就會消化功能不好、影響其他經脈,三焦氣虛就會上、中、下三焦都失去功能,命門虛弱就會精、氣、神都失去根源。《黃帝內經》說:「五臟六腑都從胃獲得氣」,沒有提到命門。這些不都是氣虛的表現嗎?氣虛就是陽虛,陽虛就會導致五臟不溫暖,而產生寒冷,所以會出現很多陽氣衰弱、身體虛弱的病症。
氣虛是因為熱邪耗散了氣所造成的。《黃帝內經》說:「熱會損傷氣。」如果把陽虛當成熱症而用熱藥,就會更加消耗氣。所以東垣一直告誡不要用辛熱的藥物,因為會造成耗散元氣的禍害。孫真人夏天被熱氣熏烤,元氣受傷,就用生脈散來補氣,沒有聽說過用藥來補火。景岳常常說氣虛就是陽虛,就用熱藥,卻不知道氣虛應該用人參、黃耆來補氣,如果用熱藥,反而會更加消耗氣。
丹溪說:「氣過剩就是火」,我反駁說:「氣不足就是寒」。氣不足就是寒,氣過剩就是火,這兩句話相對來說,不必強加分辨。
根據丹溪說:「濕熱引起的疾病,十個裡面有八九個」,那麼使用寒涼藥物的確也應該佔八九分了。東南地區地勢低窪,土地潮濕,濕氣蒸騰而產生濕熱,所以疾病大多是濕熱引起的。從天道來說,到了四、五、六月份,天氣悶熱潮濕,衣服器皿都容易發霉損壞,難道不是因為濕熱造成的嗎?西北地區地勢高而乾燥,就沒有發霉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