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一 (27)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7)

1. 辨丹溪

聖王憫黎元之疾苦而設醫。觀《內經》病機十九條,屬火熱者多,故河間、丹溪、東垣出而治病,俱闡發《內經》之旨,而垂後世。若寒症仍用溫熱,但寒症少而熱症多,猶恐熱藥耗人元氣,故諄諄告誡。何生民不幸,出此景岳之妖孽,創新奇之語,而為陽不足論,深心著意,以毀前賢,使世人喜用熱藥,至死不悔。及至立新方,寒陣中仍用寒涼,抑又何耶?

據丹溪相火論,無非闡揚火病而崇其補陰之說也。據景岳將陽字敷衍,創論以闢丹溪,使人用熱藥而害人,真岐黃之妖孽也。兩儀動靜,為五行之先天,先天者,性道也;五行寒熱,為兩儀之後天,後天者,變體也。凡疾病俱因後天變動而起。若講先天,則毫無人慾,五志之火寂然不動,焉有疾病?陽為元氣之大主,火為病氣之變見,而動乃陽之性道,安得以性道為病變,而言凡動皆屬火也。人慾之萌動,由先天性道中來,不必嘵嘵多說。

即自天人論之,則曰天行健,豈天動即火乎?又曰君子以自強不息,豈人動即火乎?丹溪獨言人之病。天之運動,此常道也。人之四體運動,周身氣道流行,合天之數,是謂無病。若七情六慾交戰於中,勞役過度,厚味煎炒,則火起焉,如天之雷電而火起焉,豈天無火乎?鎮靜不動則能生物,勞動太過則起而害物。

若謂凡動皆屬火,則豈必其不動而後可乎?若人奔走勞動,則汗出脫衣,豈非動則火起之明驗與?夫以陽作火,詞若相似,而理則大倍矣。動靜以理言,何為大倍?在丹溪則曰:陰虛則病,陰絕則死;陰絕則孤陽飛越而死,如盞中之油干則火滅。余則曰:陽虛則病,陽脫則死。

陽為外衛,陰為內守。陽之脫也,因內守之陰耗竭,陽無所附而脫,故陰精所奉其人壽。景岳不知大理,妄自穿鑿以誤人。因動生火,此或因情欲之思者,止有一證,如欲念不遂,或縱欲太過,致動相火而為勞瘵者,誠有之也。非一證也。不可以一欲念不遂,縱欲太過,致動相火而論。

即此一證,亦是陰精耗竭,相火亢盛而病。丹溪之言,不為謬矣。如五志之動,皆能生火,則不然也。經曰: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五臟受傷,則五火何由而起?五志即人慾之火。五臟者,藏精氣者也。精氣衰,則火起也。經曰:五臟者,主藏精者也。

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經云:陰虛生內熱。又云:熱傷氣。不聞有陰虛則無氣之語。可見臟不可傷,氣亦不可傷,未聞傷即為火也。經云:壯火食氣。即為火也。即云為火,必有火證,使無火證,而但以動字敷衍其說,是何異捉影為形?動靜以理言,不為敷衍,如天為陽,陽主動,地為陰,陰主靜。天之動,疾風雷電,即天之火也。

白話文:

古代的聖賢君王體恤百姓的疾病痛苦,所以設立了醫學。觀察《內經》中關於疾病機制的十九條論述,發現屬於火熱的病症居多。因此,河間、丹溪、東垣這些醫家出現,他們治療疾病都闡發了《內經》的宗旨,並流傳後世。如果遇到寒症仍然使用溫熱藥物來治療,但實際上寒症較少而熱症較多,他們又擔心熱性藥物會耗損人的元氣,所以一再告誡。但為何不幸出現了景岳這樣的妖孽,他創立了奇特的言論,提出「陽氣不足」的觀點,並且用心詆毀前人的學說,使得世人喜歡使用熱性藥物,直到死亡也不後悔。甚至在擬定新藥方時,在寒性病症中仍然使用寒涼藥物,這又是為什麼呢?

根據丹溪的相火理論,無非是闡揚火熱病症,並推崇補陰的學說。而景岳卻將「陽」字過度引申,創立新的理論來反駁丹溪,使得人們使用熱性藥物而傷害身體,真是醫學界的妖孽。陰陽的運動變化,是五行之先天本質,先天指的是人的本性;五行的寒熱屬性,是陰陽的後天變化,後天指的是身體的變化。所有的疾病都是由於後天的變化所引起的。如果談論先天,那就沒有人慾,五種情緒的火也不會妄動,哪裡會有疾病呢?陽氣是元氣的主導,火是病氣的表現,而動是陽的本性,怎麼能把陽的本性當作病變,就說所有動都屬於火呢?人慾的萌動,來自於先天的本性,不需要多說。

從天人合一的角度來說,天道運行剛健,難道說天動就是火嗎?又說君子要自強不息,難道說人動就是火嗎?丹溪只論述人的疾病。天的運行是自然常道。人的四肢運動,全身氣血運行,符合天的規律,這就叫做沒有疾病。如果七情六慾在心中交戰,過度勞累,吃過於油膩煎炸的食物,就會產生火,就像天空中出現雷電而產生火一樣,難道說天空沒有火嗎?鎮靜不動可以產生萬物,過度勞動就會產生危害。

如果說所有動都屬於火,那難道一定要不動才可以嗎?如果人奔跑勞動,就會出汗脫衣服,難道這不是動則生火的明顯證明嗎?把陽當作火,字詞上好像相似,但道理卻大不相同。動靜要從道理上來理解,為何說大不相同呢?在丹溪看來,是陰虛就會生病,陰氣耗竭就會死亡;陰氣耗竭就會導致孤陽上浮而死亡,就像燈盞裡的油乾了火就會熄滅。而我認為,陽氣虛弱就會生病,陽氣脫失就會死亡。

陽氣是身體的衛外功能,陰氣是身體的內守功能。陽氣的脫失,是因為內守的陰氣耗竭,陽氣沒有可以依附的地方而脫失,所以陰精充足的人就能長壽。景岳不懂這個道理,妄加揣測而誤導世人。因為情慾的思慮而產生火,這種情況或許存在,例如慾望無法滿足,或者縱慾過度,導致相火妄動而形成虛勞,確實有這種情況。但這不是所有情況。不可以因為一個慾望不滿足,或者縱慾過度,導致相火妄動就一概而論。

即使是這種情況,也是因為陰精耗竭,導致相火亢盛而生病。丹溪的說法並沒有錯。如果說五種情緒的變動,都會產生火,那就不對了。《內經》說:喜會傷心,怒會傷肝,思慮會傷脾,憂愁會傷肺,恐懼會傷腎。五臟受到損傷,那五火從何而來呢?五種情志就是人慾的火。五臟是儲藏精氣的地方。精氣衰弱,就會產生火。《內經》說:五臟是儲藏精氣的。

五臟受到損傷就會失去守護而陰虛,陰虛就會氣虛,氣虛就會死亡。《內經》說:陰虛會產生內熱。又說:熱會損傷氣。沒有陰虛就會無氣的說法。可見五臟不能受到損傷,氣也不能受到損傷,沒有聽說受到損傷就變成火的說法。《內經》說:旺盛的火會消耗氣。即使說它會變成火,也必須有火的症狀,如果沒有火的症狀,而只是用「動」字來敷衍,這跟捉影子當成實體有什麼區別?動靜要從道理上來理解,不能敷衍。例如天為陽,陽主動,地為陰,陰主靜。天的運動,疾風雷電,就是天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