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一 (26)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6)

1. 辨丹溪

嘗見朱丹溪陽常有餘陰常不足論,且妄引《內經》強以為證。此誠大倍經旨,大伐生機之謬談也。蓋人得天地之氣以有生,而有生之氣即陽氣也,無陽則無生矣。無陰則陽無以生矣。經云:無陰則陽無以化。據景岳可刪去一句矣。故自生至壯,無非陽氣為之主,而精血皆其化生也。

精生氣之說不必言矣。是以陽盛則精血盛,生氣盛也;陽盛則陰衰。陰陽宜平,不宜偏。陽衰則精血衰,生氣衰也。故經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豈非血生於氣乎?穀氣入胃而化生血,非氣也,所謂精生於穀。經云: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

何得雲陽衰則精血衰、生氣衰也?與《內經》之旨大相悖謬。故東垣著《脾胃論》以垂後世,為萬世醫門之法。○中焦者,胃也。水穀之精氣,化而為血,胃中水穀即有形之物,變化而為血,若胃中但有氣而無水穀,將何以化血乎?水穀即陰也。景岳其有說乎?丹溪但知精血屬陰,而不知所以生精血者,先由此陽氣。

倘精血不足,又安能陽氣有餘?由此慮之,何不曰難成易虧之陽氣,而反曰難成易虧之陰氣?是何異?但知有母而不知有父乎?人出自母胎,乳哺水穀至十六歲陰精始成,豈有不因水穀而專講扶陽乎?何「小兒補腎論」又議王節齋之非?何前後之不符耶?其所立補陰等方,謂其能補陰也。然知、柏止堪降火,安能補陰?若任用之,則戕伐生氣而陰愈亡。

景岳寒陣新方中治陰虛火盛,仍用知、柏,獨不伐生氣乎?及察其引證經文,則何其謬誕,若經曰: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故陽道實,陰道虛。此「太陰陽明論」言脾之與胃生病有異。以陽明主表,太陰主裡。《內經》之言,包括總理。如陽者天氣也至陽道實陰道虛八句,統言天地陰陽之理,後言犯虛邪賊風陽受之,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言病也。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言陰陽表裡也,非單言脾與胃。

凡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而外邪在表,邪必有餘,故曰陽道實也。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而內傷臟氣,臟必受虧,故曰陰道虛也。陽病多實,陰病多虛有如此,豈以天地和平之陰陽而謂其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乎?言臟腑表裡受病,不言虛實,豈有入五臟而多虛者,如下文䐜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皆為虛乎?景岳《內經》之言尚欠明白,丹溪言陽道實則入表,陰道虛則入里,豈非陽有餘陰不足乎?又經曰:至陰虛,天氣絕;至陽盛,地氣不足。此本以上下不交者為言,亦非陽有餘陰不足之謂也。

且下二句猶或似之,而上云至陰虛,天氣絕,則何以為解?丹溪之言,亦有似之。

白話文:

我曾見朱丹溪論述陽氣常盛、陰氣常不足,並妄引《內經》為證。這實在是嚴重違背經義,大肆損傷生機的謬論。人之所以能生存,是因為獲得天地之氣,而這生存之氣就是陽氣,沒有陽氣就沒有生命。然而,沒有陰氣,陽氣也無法生長。《內經》說:「無陰則陽無以化」,這句話根據景岳的觀點可以刪去。所以,從出生到壯年,都是以陽氣為主導,精血都是陽氣化生而來的。

精氣由氣化生的說法不必多言。因此,陽氣旺盛則精血充盈,生機勃勃;陽氣旺盛則陰氣衰弱。陰陽應該平和,不應該偏頗。陽氣衰弱則精血不足,生機衰退。所以經書說:「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這難道不是說血生於氣嗎?穀氣進入胃中化生為血,不是憑空出現的,這就是所謂的「精生於穀」。經書說:「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

怎麼能說陽氣衰弱則精血不足、生機衰退呢?這與《內經》的旨意大相逕庭。所以東垣著有《脾胃論》傳於後世,成為萬世醫門的法則。中焦指的是胃。水穀的精氣化為血液,胃中的水穀是有形的物質,變化成血液。如果胃中只有氣而沒有水穀,又如何化生血液呢?水穀就是陰氣。景岳對此有什麼看法呢?丹溪只知道精血屬於陰,卻不知道生髮精血的根本在於陽氣。

如果精血不足,又怎麼可能陽氣有餘呢?這樣考慮,為什麼不說難以生成、容易虧損的是陽氣,反而說難以生成、容易虧損的是陰氣呢?這有什麼區別?這不是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嗎?人從母胎而出,靠乳汁和水穀滋養,到十六歲陰精才完全形成,怎麼能不依靠水穀而專門講究扶持陽氣呢?為什麼「小兒補腎論」又批評王節齋的觀點呢?前後如此矛盾?他所提出的補陰藥方,聲稱能夠補益陰氣。然而,知母、柏子仁只能清降火氣,怎麼能夠補益陰氣呢?如果濫用這些藥物,就會損傷生機,陰氣反而更加虛弱。

景岳的《寒陣新方》中治療陰虛火旺,仍然使用知母、柏子仁,難道就不會損傷生機嗎?仔細察看他的引經據典,就發現其謬誤之處,例如經書說:「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故陽道實,陰道虛。」這是「太陰陽明論」中談到脾胃生病的症狀不同。以陽明主外,太陰主內。《內經》的論述,包含整體的道理。例如「陽者天氣也」到「陽道實陰道虛」這八個字,概括了天地陰陽的道理,後面說犯了虛邪賊風,陽氣受到侵犯;飲食不節,起居不時,陰氣受到侵犯,這是說生病的情況。陽氣受邪則入六腑,陰氣受邪則入五臟,這是說陰陽表裡的情況,並不是單指脾和胃。

凡是犯了賊風虛邪的,陽氣受邪,陽氣受邪則入六腑。而外邪在表,邪氣必然有餘,所以說「陽道實」。飲食不節,起居不時的,陰氣受邪,陰氣受邪則入五臟。而內傷臟氣,臟腑必然受損,所以說「陰道虛」。陽病多實,陰病多虛,情況就是這樣,怎麼能根據天地間平和的陰陽來說陽氣常盛,陰氣常不足呢?論述臟腑表裡受病,不論虛實,難道入五臟的就一定是虛證,例如下文說的滿脹閉塞,往下是飧泄,久則成腸澼,都是虛證嗎?景岳對《內經》的理解還不夠透徹,丹溪說陽道實則入表,陰道虛則入裡,難道不是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嗎?又經書說:「至陰虛,天氣絕;至陽盛,地氣不足。」這原本是說陰陽不相交的情況,也不是說陽氣有餘陰氣不足。

而且後面兩句還勉強可以這樣理解,但是前面說「至陰虛,天氣絕」,又該如何解釋呢?丹溪的說法,也有一些類似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