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二 (9)

回本書目錄

卷二 (9)

1. 論用藥佐使

凡非風而有兼證者,則通經佐使之法本不可廢。通經佐使之法本不可廢,前雲氣虛於上者,是執一不通之言。○如參耆所以補氣,而氣虛之甚者,非姜附之佐,必不能追散失之元陽。寒者可用。通經之法,大都實者可用寒涼,虛者必宜溫熱也。實者可用寒涼,虛者必宜溫熱,此二句甚不妥。

亦有邪氣充塞於內,若用寒涼,則閉遏不通而病反甚,必宜疏通其滯;虛者,亦當分別是氣虛,是陰虛。若陰虛而用溫熱,則真陰愈耗矣。今人謂附子有毒,多不敢用。《內經》所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恐過則有傷。不知制用得宜,何毒之有?此誠奇品,其毋忽之。藥石頗多,獨贊附子奇品,今醫每每好用而誤人,皆景岳害之也。

白話文:

凡是沒有風寒卻有其他症狀的病症,通經佐使的方法不能省略。通經佐使方法不能省略,之前說氣虛於上,這是一種片面的觀點。例如人參、黃耆可以補氣,但氣虛嚴重的人,如果不使用生薑、附子佐助,就無法把散失的元陽追回。寒性體質可以用。通經的方法,大體上實證可用寒涼藥物,虛證則必須用溫熱藥物。實證可用寒涼,虛證必宜溫熱,這兩句話很不妥當。

也可能邪氣充塞在體內,如果使用寒涼藥物,就會閉塞不通,病情反而加重,必須疏通其阻滯。虛證也應該區分是氣虛還是陰虛。如果陰虛而使用溫熱藥物,就會更加耗損真陰。現在的人認為附子有毒,大多不敢使用。《內經》說大毒治病,十去其六,恐怕過度使用就會有損傷。不知道適當的使用方法,有什麼毒呢?附子確實是奇藥,不可輕忽。藥物很多,只有附子是奇藥,現在的醫生經常過度使用而誤傷病人,都是景岳的過失。

2. 辨經臟諸證

凡非風等證,當辨其在經在臟。既云非風,何以為在經在臟?惟有類中風,故云在經在臟。然在經在臟,雖有不同,而曰陰曰陽,無不本乎氣血。在經在臟,亦由邪之所湊,或痰或火,或氣虛或七情所致,竟曰陰陽氣血,不分明白,糊混而言,大誤後人。若必曰某臟某經,必用某方某藥,不知變通,多失其真。

凡治病,必先明經絡臟腑,審色辨證,知病在何經何臟,然後用某藥治某經某臟,毋使誅伐無過。所以仲景用藥,太陽經用太陽藥,陽明用陽明藥,少陽用少陽藥,太陰用太陰藥,少陰用少陰藥,厥陰用厥陰藥,毫無差失。喻嘉言云:先議病後議藥,不明十二經絡,開口動手便錯。

若照景岳之言,真不知變通極矣。含混用藥,不分經絡臟腑,大誤後人。

白話文:

治療疾病,首先要了解經絡臟腑,仔細觀察病人的面色,辨別病症,確定病症位於哪條經脈或哪個臟腑,然後再用針對性的藥物治療特定的經脈或臟腑,不要盲目用藥。就像張仲景用藥一樣,太陽經的病用太陽經的藥物,陽明經的病用陽明經的藥物,依此類推,絕不混淆。喻嘉言也說:「先要辨明病情,再用藥物治療。如果不了解十二經絡,就亂開藥方,出手治療,必然錯誤。」如果按照李中梓的說法,就真的太不知變通了。含糊地用藥,不分經絡臟腑,很容易誤導後人。

3. 論證

火盛而汗出者,以火爍陰,陰虛可知也;無火而汗出者,以表氣不固,陽虛可知也。表氣不固,此氣虛不能衛外,非無火也。若言無火,於理不通。

一、汗證有陰陽,陽汗者,熱汗也;陰汗者,冷汗也。人但知熱能致汗,而不知寒亦致汗。有汗多亡陽者,有因寒而汗出者。蓋氣為陽為外衛,陽氣虛不能固表而寒,非寒亦致汗也,此說大謬。亦有熱極而冷者,亢則害承乃制也。又有痰症而冷汗自出者。

白話文:

出汗的原因很多,如果身體火氣旺盛導致出汗,說明陰虛,因為火氣會消耗陰液。如果沒有火氣卻出汗,說明表氣不固,也就是陽氣虛弱,無法保護身體外防寒邪。表氣不固雖然不是沒有火氣,但陽氣虛弱無法護衛身體,導致身體容易出汗,這就是陽虛。

汗證有陰陽之分,陽汗是指熱汗,陰汗是指冷汗。人們都知道熱能致汗,卻不知道寒也能導致出汗。有些人因為陽氣不足導致出汗,有些人則是因為受寒而出汗。因為氣是陽氣,是身體的外防,陽氣虛弱無法固守外邪,即使不是寒邪也能導致出汗,這點很重要。另外,也有一些人因為熱極了反而感到寒冷,這屬於陽氣過盛而反陰的現象。還有些人因為痰症而冷汗自出。

一、瘟疫本即傷寒,無非外邪之病,但染時氣而病無少長率相似者,是即瘟疫之謂。瘟疫乃時行傳染不正之氣為病,何得云本即傷寒,無非外邪之病?既云傷寒乃外之寒邪所襲而病,自表傳裡。既云但染時氣而病,則非傷寒也,此言殊謬。春溫之病,冬令寒邪鬱伏火氣,至春得風寒所觸,自內而發外,從春令,故曰溫病。

瘟疫病乃感受時行不正之氣而病,所以傳染,少長相似者,不論四時皆有之。景岳於瘟疫傷寒,溫病熱病尚未清爽,用藥惟投溫散發表出汗,治法大謬。

白話文:

瘟疫其實就是傷寒,都是外邪引起的疾病,但如果感染了流行的時氣,導致不同年齡的人出現相似的症狀,這就叫做瘟疫。瘟疫是因時行傳染的不正之氣而致病,怎麼能說它就是傷寒,只不過是外邪引起的疾病呢?既然說傷寒是外來的寒邪侵襲而致病,從表傳到裡,那既然說染了時氣就生病,就不是傷寒了,這說法實在是錯了。春溫病是在冬季寒邪鬱積於體內,到春天遇到風寒,從內而外發病,屬於春令的病,所以叫做溫病。

瘟疫是感受時行不正之氣而病,所以會傳染,不同年齡的人都會出現相似的症狀,不分四季都會發生。景岳對於瘟疫、傷寒、溫病、熱病的區別還沒有搞清楚,用藥只用溫散發表汗的方法,治療方法大錯特錯。

4. 瘟疫脈候

瘟病汗不出,或出不至下部者死。傷寒症有此說。若時疫,萬不可發汗。

白話文:

當瘟病患者出汗但無法排出,或者只在上半身出汗而下半身沒有出汗的情況下,可能會死亡。這是在傷寒病症中的說法。如果是流行性感冒等疾病,千萬不能使用出汗療法治療。

5. 治法六要

余注《類經》,所列傷寒治要有六,曰汗、補、溫、清、吐、下。《內經》言傷寒治之,各通其藏脈,病日衰已矣。未滿三日,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可泄而已。未見有補之說。若言補之,乃內傷勞倦發熱,有類外感,故東垣有《內外傷辨》,立補中益氣加減治之。若混亂治法,必致誤人。

白話文:

我注釋《類經》時,列出傷寒治療的六種方法,分別是汗法、補法、溫法、清法、吐法、下法。

《內經》中提到傷寒治療,要根據各自的臟腑經脈情況,病症一天比一天衰弱。如果病程未滿三天,可以用汗法治療;如果病程滿三天了,就應該用瀉法治療。並沒有提到補法的說法。

如果說到補法,那是針對內傷勞倦引起的發熱,類似外感,所以東垣才有了《內外傷辨》一書,並提出了補中益氣加減治療法。

如果混淆了這些治療方法,必然會造成誤診。

6. 汗有六要五忌

治傷寒之法,六要之外,又有五忌。蓋六法之中,惟汗為主,亦有不宜汗者。正以傷寒之愈,未有不從汗解者。故法雖有六,汗實統之。有傳裡而下之者,不可執定發汗。若傳裡而發汗,必致發狂譫語。

白話文:

治療傷寒的方法除了六大原則外,還有五大禁忌。因為在這六種方法中,出汗是最主要的一個,但也有不適合出汗的情況。這是因傷寒痊癒沒有不是透過出汗來解除的。因此雖然有六種方法,但是出汗實際上是統領著它們的。如果病情已經轉移到腸胃,就需要用通便的方式處理,不能一味地強調出汗。如果病情已經轉移到腸胃還使用出汗療法治療,必定會導致病人出現瘋狂和胡言亂語等症狀。

7. 汗散法

凡傷寒瘟疫,表症初感,速宜取汗,不可遲也。傷寒瘟疫,不可混同,各有治法。

白話文:

當遇到感冒和瘟疫等疾病時,在初期出現發燒、頭痛、喉嚨痛或肌肉痠痛等症狀時,應該及早治療並使身體出汗來排出病毒。但是不同的病症有不同的治療方法,不能一概而論。

8. 清利法

冷水稟天一之性,大能清熱解煩,滋陰壯水。雖虛證不可用,然亦有當用者。但察其喉口熱極,唇舌乾焦,大便不通,而大渴喜冷者,此陰虛水虧症也,不妨與參、地、桂、附、乾薑之屬,相間並用。既雲水虧,當用滋陰,何得用薑桂參附以助火邪而愈耗其水?千古以來,未聞用桂附熱藥而謂滋陰者,惡極,惡極。

白話文:

冷水秉持著天地間陰寒的特性,具有極佳的清熱解煩、滋養陰液、壯大水氣的功效。雖然對於虛寒體質的人來說不適合使用,但也有需要使用冷水的情況。

當病人喉嚨口異常燥熱、嘴唇舌頭乾燥焦裂、大便不通暢,並且感到非常口渴,喜歡喝冷飲時,這就屬於陰虛水虧的症狀,可以適當使用人參、生地、桂枝、附子、乾薑等藥物,交替配合使用。

既然是水虧,理應使用滋陰的藥物,為何要使用薑、桂、參、附等助火性的藥物,反而會更耗損其陰液呢?自古以來,從未聽說過用桂枝、附子等熱性藥物來滋陰的說法,這種做法實在是太過於錯誤,太過於錯誤了。

9. 下法

今見時醫有妄下而亦不致死者。豈有妄下而不致死者乎?

10. 論截瘧

凡欲截之,若氣血俱虛,用人參、生薑各一兩煎服,頓止。松江趙嘉柱瘧發數次,用此法變血痢而死,不可孟浪。

瘧疾之發,由於受暑傷食者,多清暑消導為要,若驟用溫補截之,為害不淺。瘧不死人,截之而補早,必傳入里而為痢,或不得發越而為鼓脹。此等之論,宜屏絕之。

白話文:

想要截斷瘧疾,如果患者氣血虛弱,可以用人參、生薑各一兩煎服,可以立刻止住。松江的趙嘉柱曾多次發瘧疾,用這個方法治療後卻轉成血痢而死,不可輕易嘗試。

瘧疾的發作,大多是因為中暑傷食,因此應該以清暑消導為主。如果急於用溫補藥物來截斷,會造成很大的危害。瘧疾並不會致命,但如果過早用溫補藥物截斷,很可能導致瘧疾深入體內轉化為痢疾,或者無法發散而造成鼓脹。這些理論應該要徹底摒棄。

11. 論似瘧非瘧

惟陰虛之證則最不易辨,蓋陰中之水虛者,陰虛也;陰中之火虛者,亦陰虛也。火虛即陽虛,仲景用八味丸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也。陰虛乃真陰虧損,宜壯水之主,以制陽光。陰虛兩字,將何著落?○火虛但謂真火虛衰,治當八味,不必好奇而云陰中火衰。

○其有倏熱往來,或面赤如脂,而腹喜熱飲,或上熱下冷,或喉口大熱,而大便不實,此其證雖若熱,而脈必細微,或雖洪大而浮空無力者,是皆陽氣無根而孤浮於上,此陰中之火虛也。治宜益火之本,使之歸源,如海藏八味地黃丸,或右歸飲之類主之。陽為火,陰為水。

白話文:

陰虛的症狀最難辨別,因為陰虛不僅指體內水分不足,也包含陽氣不足。陽氣不足即火虛,張仲景用八味丸補益火源,消除陰虛的病症。陰虛是真陰虧損,應滋補腎水,以制約陽氣。陰虛一詞,究竟應如何理解呢?火虛只指真火虛衰,治療應以八味丸為主,不必過於好奇而說成陰中火衰。

如果出現忽冷忽熱,面部泛紅如脂,腹部喜熱飲,或上熱下冷,或喉嚨口很熱而大便不成形,這些症狀看似熱症,但脈象必然細弱,或者雖然脈象洪大,卻浮空無力,這都是陽氣無根而浮於表面的表現,屬於陰中之火虛。治療應補益火源,使之歸於腎中,如海藏八味地黃丸或右歸飲等方劑可以主治。陽氣屬火,陰氣屬水。

水衰陽無所附而浮於上,故謂之孤陽,宜補填真陰,則孤陽下附,豈可熱藥治之乎?仲景戴陽格陽之症而用熱藥,此內寒而外假熱,陰極似陽,仍是寒症,故用熱藥。若是孤陽因水衰而沸騰上越,豈可用桂附而補火乎?其將孤陽兩字細思之。

白話文:

當體內水分不足時,陽氣無所依附而浮於表面,因此稱為孤陽,應該要補益真正的陰氣,讓孤陽下降依附,怎麼可以用溫熱的藥物治療呢?張仲景用溫熱藥物治療戴陽格陽的病症,是因為這屬於內寒外假熱,陰氣虛極而表現出陽熱的症狀,仍然是寒症,所以用溫熱藥物。如果孤陽是因為水分不足而沸騰上衝,怎麼可以用桂枝、附子等溫熱藥物來補益火氣呢?要仔細思考一下「孤陽」這兩個字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