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二 (7)

回本書目錄

卷二 (7)

1. 論東垣中風說

據東垣年逾四旬氣衰之說,余深服之。然憂喜忿怒傷氣者,固有此疾,而酒色勞倦傷陰者,尤多此疾。蓋氣生於陽,形成於陰。陽衰則氣去,故神志昏亂,陰虧則形壞,故肢體廢弛。氣去則脫矣,焉得神志昏亂?神志昏亂,乃火之妄動,非陽衰也。因君相之火起,故躁擾不寧,若陽衰則寂靜安寧,語言怯弱而清爽。

所以此病多在四旬之外,正以其漸傷漸敗,而至此始見其非外感,而總由內傷可知也。因內氣衰而外邪襲之。今以氣脫形壞之病,若氣脫必用大劑參耆。顧可謂之風熱而散之攻之也否乎?東垣不言散之攻之,惟言和臟腑,通經絡。

夫既曰將息失宜,又曰氣衰所致,本皆言其虛也,因氣衰而竊發內病。而治法皆用汗下,則分明又作實邪矣。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則成為實。去其邪而後補正。

白話文:

根據李東垣對於四十歲以上人氣力衰退的論述,我深為信服。然而,憂慮、喜悅、忿怒等情緒對氣力的傷害,確實會導致疾病,而過度飲酒、房事、勞累、疲倦等對陰氣的傷害,則更常見這種疾病。因為氣來自陽氣,形成則需陰氣。陽氣衰弱,氣就流失,所以神智混亂;陰氣虧損,身體就破敗,所以四肢乏力。氣流失,怎能導致神智混亂?神智混亂,是因為火氣無序地活動,而不是陽氣衰弱。因為君相之火興起,所以焦慮不安,如果陽氣衰弱,則會安靜平和,語言會膽小但清晰。

因此,這種病多見於四十歲之後,正是因為它們逐漸受到傷害和破敗,才開始出現並顯示不是外來感染,而是總是由內部傷害可知的。當內氣衰弱,外部邪氣攻擊時。現在以氣流失和身體破敗的病症,如果氣流失必定使用大量的人參和黃耆。難道可以稱之為風熱而散開或攻擊嗎?李東垣沒有提到散開或攻擊,只提到調和五臟六腑,通暢經絡。

既然說了休息不得當,又說是氣力衰弱所致,都表明它是虛弱的,因為氣力衰弱而暗中發出內部疾病。但治療方法卻使用出汗和下藥,則顯然是將其視為實邪。經典中說:邪氣所在,氣必虛弱,停留不去,就會成為實邪。先去除邪氣,然後補充正氣。

2. 論丹溪中風說

據丹溪引《內經》以下皆謂外中風邪之說,不知《內經》之言風者,皆以外感為言,原非後世之所謂中風也。外感必兼內症。至若東南之人,只是濕痰生熱,熱生風,此仍述河間之說,而非風等證,豈皆熱病?即云為痰,又豈無寒痰,而何以痰即生熱,熱即生風也?痰得風火則能上升,橫行而為害。若寒痰但能凝滯固結,不能上升,惟得風火,則上升為害矣。

雖痰之為物,本為濕動,然脾健則無,脾弱則有,而脾敗則甚。竟講健脾而補,其痰焉得出路?治痰之法不一,未可執健脾一法也。是可見因病所以生痰,非因痰所以生病也。因病生痰非因痰生病之說,甚謬。仲景有五飲致病,而皆以半夏為君,豈非治痰之病乎?

白話文:

根據丹溪先生引用《內經》的說法,以下都認為是外感風邪,但不知道《內經》所說的風,都是指外感而言,並非後世所謂的中風。外感必然伴隨內症。

至於東南地區的人,只是濕痰生熱,熱生風,這仍然是河間先生的說法,並非風等證,怎麼都能說成是熱病呢?即使說是痰,難道沒有寒痰嗎?為什麼痰就會生熱,熱就會生風呢?痰遇到風火就會上升,橫行侵害人體。若寒痰只會凝滯固結,無法上升,只有遇到風火,才會上升而造成危害。

雖然痰本身是濕氣活動造成的,但脾臟健壯就不會有痰,脾臟虛弱就會有痰,脾臟衰敗則痰會更嚴重。一直強調健脾補脾,那麼痰要往哪裡去呢?治療痰的方法很多,不能執著於健脾一法。由此可見,是疾病導致生痰,不是因為有痰才生病。

認為疾病是由於痰引起的說法非常錯誤。張仲景有五種飲邪致病,而都以半夏為君藥,難道不是在治療痰的疾病嗎?

3. 論真中風

此外如賊風虛邪之傷人,則歲歲有之,是無非外感之病,未聞有因外感而卒然昏憒致死也。外感卒然昏憒而死者,亦由內傷不足也。矧今人之所謂中風者,或於寂然無風之時,素無外感而忽然運僕,忽然偏廢,此其是風非風,又可知矣。此內起之風,熱極而然。

白話文:

此外,像賊風、虛邪之類的病邪傷害人,每年都會發生,這不過是外感疾病,從未聽說過有人因為外感而突然昏迷致死。外感突然昏迷致死的人,也是因為內傷不足。何況現在人所說的中風,有的時候在風平浪靜的時候,原本沒有外感,卻突然癱瘓,突然半身不遂,這就不是真正的風,也就可以知道了。這是內部引起的風,熱氣太盛而導致的。

4. 非風

古人言類中風者,有類中風,故曰類。若言非,不似中風形狀矣,仍當易類中風為是,不必好奇而杜撰立名。

白話文:

古人的意思是:有些病症看似像中風病,所以稱之為「類」(相似的意思)。如果說它不是中風病,那麼它的症狀就不應該和中風病相同了。因此,在診斷時應把這種病症視為與中風病相仿,而不必為了追求新奇或自創一個新的名字來描述它。

5. 論正名

今人之所謂中風者,則以《內經》之厥逆,悉指為風矣。有似中風,故曰類。惟近代徐東皋有云:痙厥類風,凡屍厥、痰厥、氣厥、血厥、酒厥等證,皆與中風相類,此言若乎近之,而殊亦未善也。悉是類中風。既名為風,安得不從風治?既從風治,安得不用散風之藥?以風藥而散厥證,所散者,非元氣乎?因致真陰愈傷,真氣愈失,是速其死矣。厥證治法不一,非可以元氣虛為言。

若竟講限虛陽虛而用補,是亦速其死矣。當認清門路治之。

白話文:

現在人們所說的「中風」,都是將《內經》中所說的「厥逆」一概歸類為風。因為這些病症與中風有些相似,所以才說「類」。然而,近代徐東皋提出,痙厥類風,包括屍厥、痰厥、氣厥、血厥、酒厥等等,都與中風相似。這個說法看似貼近實際,但卻也不盡完善。這些病症都是屬於類中風的範疇。既然稱為「風」,怎麼能不按照風的治療方法來治呢?既然按照風的治療方法,怎麼能不用散風的藥物呢?用散風藥物來治療厥證,散掉的豈不是元氣嗎?這樣會導致真陰更加受損,真氣更加耗損,等於加速死亡。厥證的治療方法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論說是元氣虛弱。

如果一味強調陽虛、虛弱,而採用補益的方法,也會加速死亡。應該要認清病症的本質,針對不同的病症,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

6. 論有邪無邪

有邪者,病由乎經,即風寒濕三氣之外侵也;無邪者,病出乎臟,而精虛則氣去,所以為眩運卒倒,氣去則神去,所以為昏憒無知也。虛脫之證,必現形象之虛,若有痰塞火升之證,萬不可孟浪投補。有邪者,邪必乘虛而入,故當先扶正氣。當去邪而後扶正。若講先扶正氣,邪氣焉得外達?如閉門逐寇矣。不通之論。

白話文:

人體生病,可能是外邪入侵經脈,像是風寒濕等氣侵犯身體,也可能是內臟機能失調,由於精氣不足,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出現頭暈眼花、昏倒等症狀,嚴重者甚至神志不清。虛脫的病人,往往表現出虛弱無力的狀態,如果還有痰火上炎的症狀,千萬不能輕易進補。外邪入侵,往往趁機而入,因此必須先扶正氣,增強身體抵抗力,才能驅除外邪。要先去除外邪,再補益正氣,否則就像閉門驅逐敵人一樣,根本無法奏效。

7. 論肝邪

夫肝邪者,即胃氣之賊也。一勝一負,不相併立。凡非風等證,其病為強直掉眩之類,皆肝邪風木之化也。其為四肢不用,痰涎壅盛者,皆胃敗脾虛之候也。未可盡指為胃敗脾虛,治法宜圓活,審症用藥必能奏效。若執一而治,不免誤人。

白話文:

肝經有異常的情況時,其實就是胃氣的對手。一種是勝利,一種是失敗,這兩者不可能同時存在。除了風邪等病症外,如果出現強硬、震顫、頭暈的症狀,這些都是肝經風木氣質的表現。四肢無力、痰多的情況,則是脾胃功能衰敗、脾氣虛弱的徵兆。不能單純歸結為脾胃功能衰敗,治療方法應靈活多變,仔細診察病情後選用藥物一定會有效果。如果固執地只用一種方法來治療,可能會誤導病人。

8. 論氣虛

凡非風卒倒等證,無非氣脫而然。凡病此者,多以素不能慎,或七情內傷,酒色過度,先傷五臟之真陰,此致病之本也。傷真陰則陽無附而脫。陰虧於前,陽損於後,陰陷於下,陽乏於上,以致陰陽相失,精氣不交,所以忽爾昏憒,卒然仆倒,此非陽氣暴脫之候乎?陽脫亦是陰虧於前。故其為病,或為遺尿者,命門之氣脫也。

腎虛不能閉藏也。今人見此,無不指為風痰,而治從消散。此等之症,乃脫症也。雖至愚之醫,必不用消散之藥。不知風中於外,痰鬱於中,皆實邪也。而實邪為病,何遽令人暴絕若此?實邪為病,亦能暴亡。故《內經》云:五實死。邪氣閉塞而死也。景岳將《內經》之言細思之。

白話文:

凡是除了風卒倒等症狀之外,都是氣脫造成的。患此病者,大多是平時不注意保養,或是七情內傷、酒色過度,先傷了五臟的真陰,這就是致病的根本原因。傷了真陰,陽氣就沒有依附而脫落了。陰虛在前,陽損在後,陰陷於下,陽乏於上,導致陰陽失衡,精氣不能交合,因此忽然昏迷,突然倒下,這不就是陽氣暴脫的徵兆嗎?陽脫也是因為陰虛在前。所以這種病,有的會遺尿,這是命門之氣脫落的緣故,腎虛不能閉藏。現在的人看到這種情況,無不說是風痰,而用消散的方法治療。這種病症,其實是脫症。即使是最愚蠢的醫生,也不會用消散的藥物。不知道風是外邪,痰是內邪,都是實邪。而實邪為病,怎麼會讓人突然暴亡呢?實邪為病,也會導致暴亡。所以《內經》說:五實死。邪氣閉塞而死。景岳細細思考《內經》的這句話。

故凡治卒倒昏沉等症,若無痰氣阻塞,必須以大劑參附峻補元氣。精衰非附子熱藥可治。蓋精即氣之根,氣生於下,即向生之氣也。經曰:精化為氣,即此之謂。既曰精化氣,不當用熱藥。

類中之症,亦有虛脫,如遺尿自汗,口開手撒者,皆脫症也,不可救藥,當從補治。若痰涎壅盛,二便閉塞,語言蹇澀,目瞀神昏,此乃閉症,當從清火豁痰開竅,通行經絡。

白話文:

因此,對於突然暈倒或意識模糊的病症,如果沒有痰和氣體阻塞,必須使用大劑量的人參和附子進行強力補充元氣。精氣不足,並不能通過溫熱藥物來治療。因為精氣是氣的基礎,氣在下部生成,即是新生的氣。經典中說:精氣轉化為氣,就是這個道理。既然說精氣轉化為氣,就不應該使用熱藥。

這種類型的病症,也可能會出現虛弱的狀況,例如尿失禁、自汗、張嘴和鬆開手等現象,這些都是脫症的表現,無法救治,應該進行補救性治療。但如果痰液過多,排尿和排便受阻,語言困難,眼睛模糊,精神昏迷,這就是閉症的表現,應該通過清熱、豁痰、開通經絡的方式進行治療。

9. 論痰之本

凡非風之多痰者,悉由中虛而然。夫痰即水也,其本在腎,其標在脾。胃為貯痰之器。不觀之強壯之人,任其多飲多食,則隨食隨化,未見其為痰也。多飲多食者,其痰最多。景岳歷證尚少故也。醇酒肥膩積於胃中,為火煅煉而成。若胃中無物,焉得成痰?故凡病虛勞者,其痰必多,而病至垂危,其痰益甚,正以脾氣愈虛,則全不能化,而水液盡化為痰也。虛勞之人,因火煎熬津液而成痰,所以肌肉消瘦而飲食尚能多進,乃腎水虛而火亢耳。

非脾氣愈虛,認錯病源。豈非痰必由於虛乎?此說大誤後人。故治痰者,必當溫脾強腎,以治痰之本。治痰竟講溫脾強腎,仲景治痰飲之方不必立矣。執一之人,焉可議醫?

白話文:

不是因為風寒導致的多痰,都是由於身體虛弱造成的。痰其實就是水,它的根本在腎,表現則在脾,胃是儲存痰的器官。我們觀察到強壯的人,即使他們大量飲食,也能夠快速消化吸收,不會出現痰多的情況。反而是那些大量飲食的人,他們的痰反而最多,這是因為他們體質虛弱,消化能力不足。酒精和油膩的食物積聚在胃中,被胃火灼燒,就會變成痰。如果胃中沒有東西,又怎麼會產生痰呢? 因此,凡是患有虛勞的人,他們的痰一定很多,而且病情越嚴重,痰就越多,這是因為脾氣越來越虛弱,無法將水液消化,水液全部轉化為痰。虛勞的人,由於體內火氣旺盛,將津液煎熬成痰,所以肌肉消瘦,但還能吃很多東西,這都是腎水不足,火氣旺盛所致。

不能把痰多歸咎於脾氣越來越虛弱,誤認了病因。痰的產生,難道不是因為身體虛弱嗎? 這種說法完全誤導後人。所以治療痰,一定要溫補脾胃,強壯腎氣,從根本上治療痰。既然治療痰要溫補脾胃,強壯腎氣,那麼張仲景治療痰飲的方劑就不用再用了。那些執著於單一觀點的人,怎麼能談醫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