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一 (20)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0)

1. 小兒補腎論

夫小兒之精氣未盛,後天之陰不足也;父母之多欲水虧,先天之陰不足也。丹溪之論,不必言其非矣。凡小兒之病最多者,惟驚風之屬。而驚風之作,則必見反張戴眼,斜視抽搐等證。此其故,總由筋急而然。蓋血不養筋,所以筋急,真陰虧損,所以血虛。血屬後天,乃真水未足,不能榮木,肝木失其所養,故手足搐搦牽引而為驚風,非外邪為病,此熱極生風。《原病式》言之詳矣。

丹溪言陰常不足者,因人之初生,必待乳哺水穀,積十六歲而陰氣始成,而為人之父母,所以有陽有餘陰不足論。幼科錢仲陽獨以六味丸為幼科之藥,丹溪之言可為後世法。景岳創陽不足論以闢之,及觀此篇仍脫不出。丹溪之論,未成人之時亦講補腎,不必言其陰不足之非矣。

白話文:

【小兒補腎論】

對於兒童來說,他們的精氣尚未旺盛,這是因為後天的滋養(如飲食)還不足以充盈他們的陰氣;另一方面,如果父母本身的慾望過度,導致自身的水分(腎精)虧損,這又會影響到孩子,使得他們先天的陰氣也不足。丹溪先生對此的看法,我們不必在此辯駁其對錯。

在兒童的疾病中,最常見的莫過於驚風一類的病症。當驚風發作時,兒童通常會出現眼睛向上翻、斜視、抽搐等症狀。這些情況的根本原因,往往是由於肌肉緊繃所導致。因為血液無法充分滋養肌肉,肌肉就會變得緊繃;而真陰(體內的陰性能量)的虧損,則會導致血液的虛弱。血液是後天形成的,但由於真水(體內的水液,代表陰性能量)尚未充足,無法滋潤肝木(肝臟),使肝木失去應有的滋養,進而導致手腳抽搐和驚風的發生。這並不是外來邪氣所引起的,而是體內熱量過剩,產生了風象。《原病式》對此有詳細的描述。

丹溪先生認為陰氣常常不足,是因為人從出生開始,必須依靠母乳和食物的滋養,直到十六歲,陰氣才逐漸成熟,進而成為能生育的成年人,因此他提出了「陽有餘而陰不足」的理論。錢仲陽醫師特別推崇六味地黃丸作為兒童的藥物,丹溪先生的觀點值得後世學習。然而,景嶽先生卻提出了陽氣不足的理論來挑戰這個觀點,但仔細閱讀他的論述,仍無法完全擺脫丹溪先生的影響。對於未成熟的兒童來說,補腎同樣重要,我們不必去辯駁陰氣不足這一說法的對錯。

2. 命門餘論

一、命門為精血之海,脾胃為水穀之海,均為五臟六腑之本。然命門為元氣之根,為水火之宅,五臟之陰氣、陽氣,非此不能滋發。先天之本在命門,後天之本在脾胃。有生之後,惟以脾胃為根本,資生之本,生化之源,故人絕水穀則死。精血亦飲食化生,經云:人受氣於谷。

余獨重脾胃。○既雲水火之宅,陰陽寓於中,何故竟講陽而不言陰?而脾胃以中州之土,非火能生,但言火而不言水。然必春氣始於下,則三陽從地起,而後萬物得化生。卦有六爻,但知有三陽,而不知有三陰也。吾故曰:脾胃為灌注之本,得後天之氣也;命門為化生之源,得先天之氣也。

先天陰陽,合而為一。若竟講先天,日日用補腎之藥而不飲食,豈有得生者乎?故以脾胃為本。所以《內經》以胃氣為主。

一、命門有火候,即元陽之謂也,即生物之火也。姑以大綱言之,則一陽之元氣,必自下而升,而三焦之普濩,乃各見其候。前云命門為水火之宅,今但講火候,不知天一生水之義,亦是偏見。○中焦如灶釜者,凡飲食之滋,本於水谷,胃中陽氣,其熱如釜,所以朝食午化,午食申化,如釜化之速。觀灶釜之少一炬則遲化,增一炬則速化,火力不到則全然不化,即其證也。

經云: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水火,不可偏勝,此但言火候,而不及水之一字。殊不知胃為水穀之海,多氣多血,胃中津液充潤,食物可以轉輸運動而下行,若干枯,則不能轉輸而下達。如竟講火候而不及津血,則腸胃槁而成噎膈矣。○灶下多火,釜中之物皆焦乾而壞,此理易明。

總之喜用熱藥耳。○上焦如太虛者,凡變化必著於神明,而神明必根於陽氣。陽之在下則溫暖,故曰相火以位;陽之在上則昭明,故曰君火以明。是以陽長則陰消,而離照當空,故五官治而萬類盛。上焦如太虛,即朱子云: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是毫無人慾之起也。

若心君之火一起,即人慾所蔽而昏矣,不可言火也。火宜鎮靜不動,方是以明以位。若講陽長陰消,必欲使真陰消盡而為之離照當空,五官治而萬類盛乎?○此以三焦論火候,則各有所司,而何以皆歸之命門?不知水中之火,乃先天真一之氣,藏於坎中,自下而上,與胃氣相接而化,實生生之本也。是以花萼之榮在根柢,花萼之榮,必藉水以滋養。

使真陽不發於淵源,則總屬無根之火矣。無真陰之水,謂之無根之火。火無油,不能常明。若使命門陰勝,則元陽畏避,而龍火無藏身之地,故致遊散不歸,而為煩熱格陽等病。龍有水則能潛伏於下,陰勝兩字不知是真陰勝、陰寒勝?混言陰勝,不分明白。治此者,惟從其性,但使陽和之氣直入坎中,據其窟宅而招之誘之,則相求同氣,而虛陽無不歸原矣。

白話文:

命門餘論

命門是精血的根本,脾胃是水穀的根本,都是五臟六腑的基礎。但命門更是元氣的根本,是水火的住所,五臟的陰氣陽氣都依靠它來滋生髮育。先天之本在命門,後天之本在脾胃。人出生後,就依靠脾胃為根本,供給生命所需,是生化之源,所以人如果沒有水穀就會死亡。精血也是由飲食化生而來,正如經書所說:「人受氣於谷。」

我特別重視脾胃。既然說命門是水火的住所,陰陽都存在其中,為什麼只講陽而不講陰呢?而脾胃以中州之土為本,非火不能生長,卻只說火而不說水。其實,春天之氣始於地下,三陽之氣從地中升起,然後萬物才能生長。八卦有六爻,只知道有三陽,卻不知道有三陰。所以我說:脾胃是灌注之本,得到後天的氣;命門是化生之源,得到先天的氣。

先天陰陽,合而為一。如果只講究先天,每天服用補腎的藥物而不吃飲食,怎麼能生存呢?所以以脾胃為本。《內經》也以胃氣為主。

命門有火候,就是元陽,也就是生物之火。總體來說,一陽之元氣,必然從下向上升起,而三焦的運化,就各有其表現。先前說命門是水火的住所,現在只講火候,卻忽略了「天一生水」的道理,這也是片面的看法。中焦如同灶釜,所有飲食的滋養,都來源於水穀,胃中的陽氣,其熱度如同釜,所以早晨吃的食物中午消化,中午吃的食物晚上消化,就像釜的迅速化物一樣。觀察灶釜,如果火力不足則消化緩慢,火力過猛則消化過快,火力不足則完全不能消化,這就是其驗證。

經書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水火,不能偏勝,現在只講火候,卻不提及水,殊不知胃是水穀之海,氣血充盈,胃中津液滋潤,食物才能轉輸、運動而下行,如果胃中乾燥,就不能轉輸下達。如果只講火候而不顧及津液血液,則腸胃枯竭而導致噎膈等病症。灶下火力過猛,釜中之物都會焦乾而損壞,這個道理很容易明白。

總之,過於偏愛使用溫熱的藥物。上焦如同太虛,所有變化都顯現在精神意志上,而精神意志必然根植於陽氣。陽氣在下則溫暖,所以稱為相火;陽氣在上則光明,所以稱為君火。所以陽氣盛則陰氣消,陽光普照,則五官清明,萬物繁盛。上焦如同太虛,就像朱熹所說:「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這是毫無人慾的狀態。

如果心君之火一起,就被人慾所蒙蔽而昏亂,就不能再說火了。火應該鎮靜不動,才能光明、溫煦。如果說陽長陰消,就要使真陰完全消失而達到陽光普照,五官清明,萬物繁盛嗎?這是以三焦論火候,各有其職司,為什麼都要歸於命門呢?不知道水中的火,乃是先天真一之氣,藏於坎中,從下向上,與胃氣相接而化,才是生生之本。所以花朵的繁盛依靠根柢,花朵的繁盛,也必須藉助水來滋養。

如果真陽不從根本發動,那就屬於無根之火。沒有真陰之水,就稱為無根之火。火沒有油,就不能持久光明。如果讓命門陰氣過盛,則元陽畏懼躲避,龍火無處藏身,就會遊散不歸,而導致煩熱、陽氣不足等疾病。「陰勝」二字不知是指真陰過盛還是陰寒過盛?混稱陰勝,沒有區分清楚。治療這種情況,只從其本性出發,讓陽和之氣直接進入坎中,佔據其住所而吸引它,則同氣相求,虛陽就會歸於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