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一 (18)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8)

1. 夏月伏陰續論

聖賢借喻,亦是言理。

2. 陽不足再辨

如人自有生以來,男必十六而精通,女必十四而經至;因水穀之氣,化生精血而成。其衰也,男精竭於八八,女血淨於七七,凡精血既去,而人猶賴以不死者,惟此氣耳。先天之卦數已終,後天之穀氣化生無窮。夫氣為陽,精血陰也。此氣從陰精而起。若無精,其氣何以獨立?陰精,後天水穀化生。

經云:谷入於胃,化而為血,以養身。不知精即水也,水即陽也。此乃水中之一陽,無水則無陽,譬之油干即火滅。丹溪補陰之說,非謬也。○水即陽之說,此言甚幻。若以化生言,則萬物之生,其初皆水,先天后天,皆本於是,陰陽互為根蒂,不可偏廢。而水即陽之化也。

此先天之論。若講後天,有生之後以水穀養之,至十六歲而陰精成,此時竟講無形之陽,其精血從何處而來?景岳將先天陽氣闢丹溪,而自成一家之言,大誤後學。又若精在人身,盛則陽強,衰則陽痿。可見精衰則陽痿,當補陰為主。再若養生家所重者,惟曰純陽,純陽之陽,以精言也。

精若漏滲,何陽之有?既云純陽而陽以精言,精若滲漏何陽之有,可見陰精去而陽氣散,當補陰則陽氣常存。丹溪補陰之說不誣矣。凡精血之生,皆為陽氣,得陽則生,陽化氣,陰成形。失陽則死。陰竭則陽去,豈有陰竭而陽氣獨存者乎?譬諸草木,初生苗,繼生枝葉,再生花實;皆雨露之所滋,而化生枝葉花實。其衰也,花實落而枝葉存,以漸而凋也。

木液竭而生意盡,收藏之道也,非陽衰也。人之衰也,精血去而形猶存,以漸而終也。精血去而形猶存者,非陽氣也,乃後天水穀之精氣以養之也,故人絕水穀即死。即此陽氣,亦是水穀化生。凡在生者,無非生氣為之主。生陽由穀氣而生。而一生之生氣,何莫非陽氣為之主,而但有初中之異耳。

有生之後,惟以胃氣為本,而以水穀為養。若講無形之陽氣,從何處生來?若以精至為陰至,豈花果之成,亦草木之陰至耶?花果雨露滋養而成。陽強則壽,陽衰則夭,又何以見陽之有餘也?陽亢則衰,陰絕則陽去,景岳但講陽氣而不言陰精所奉其人壽,《內經》之理未明,強詞奪理以毀丹溪,大罪,大罪。觀「天年篇」曰:人生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

五臟皆虛者,五臟之精也,即陰也。形骸者,精之軀殼也。有精即有氣,形骸內,陰陽精氣皆寓於中,陰精絕則陽無附而死矣,所謂陰不足,乃大理也,何必矯強立言?夫形,陰也;神氣,陽也,神氣去而形猶存,此正陽常不足之結局也,而可謂陽常有餘乎?趙氏《醫貫》亦云:人之真火,如鰲山走馬燈,火動則拜舞飛走,火熄則徒存軀殼而不動,獨加意補陽為主。景岳之言,亦猶是耳。

白話文:

從一個人出生開始,男孩通常在十六歲時精氣成熟,女孩則在十四歲時月經初至;這些都是由飲食中的營養轉化為精血而形成的。然而,隨著年紀增長,男人的精氣會在六十四歲左右耗盡,女人的血液會在四十九歲左右停止流動,當精血都流失後,人之所以還能活著,全靠這股氣息。先天的生長週期已經結束,但後天由食物產生的能量卻無窮無盡。氣是陽性的,精血則屬陰性。這種氣源自陰性的精血。如果沒有精血,氣息如何獨自存在?陰性精血,是由後天的食物轉化而來。

古籍記載:食物進入胃部後,轉化為血液,用以滋養身體。但事實上,精血就像水一樣,而水就是陽性的表現。這是水中的那一點陽性,沒有水就沒有陽性,就像是油乾了,火就會熄滅。丹溪補陰的理論,並不是錯誤的。○水即陽的說法,這聽起來有些玄妙。但如果從生成的角度來看,所有生物的誕生,最初都是由水開始,無論是先天還是後天,都是基於此,陰陽互相依存,不能偏廢任何一方。而水正是陽性能量的轉化。

這是對先天理論的討論。如果我們來談後天,出生後,我們依靠食物來滋養自己,直到十六歲,陰性精血才完全形成,那時候如果只講述無形的陽性,那麼精血是從哪裡來的呢?景嶽將先天的陽氣與丹溪的理論進行比較,並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這大大誤導了後學。另外,如果精血在人體內旺盛,那麼陽性也會強壯,反之則會萎靡。由此可見,精血衰弱,陽性也會萎縮,應該以補充陰性為主。再者,養生家最看重的是純陽,純陽中的陽性,指的是精血。

如果精血流失,哪還有陽性可言?既然說到純陽,而陽性是以精血為基礎的,如果精血流失,又哪有陽性可言,這表明當陰性精血流失,陽性氣息也會消散,應該補充陰性,才能讓陽性氣息持久。丹溪補陰的理論並沒有被誤解。所有精血的生成,都是由陽性氣息推動,有了陽性才能生長,陽性轉化為氣息,陰性則形成實質。失去陽性就意味著死亡。陰性耗盡,陽性也會消失,怎麼可能有陰性耗盡,陽性卻獨自存在的事情呢?以植物為例,最初生出嫩芽,然後長出枝葉,再開花結果;這些都是雨露滋潤的結果,轉化為枝葉和花朵。當它們衰敗時,花朵和果實掉落,但枝葉還在,逐漸枯萎。

樹木的液體耗盡,生命也就走到盡頭,這是收藏的過程,並不是陽性衰弱。人的衰老也是這樣,精血流失,但形體還在,逐漸走向終結。即使精血流失,形體還能存活,靠的並不是陽性氣息,而是後天食物中的精氣來滋養,所以人如果不吃食物就會死亡。即使是這種陽性氣息,也是由食物轉化而來。所有生命的存在,都是以生命力為主。生陽由食物氣息生成。生命的整個過程中,哪一刻不是由陽性氣息主導,只是初期和中期有所不同罷了。

出生後,我們以胃氣為根本,食物為滋養。如果只講述無形的陽性氣息,它又是從哪裡來的呢?如果把精血的成熟視為陰性的成熟,難道花朵和果實的形成,也是草木陰性的成熟嗎?花朵和果實是在雨露的滋養下形成的。陽性強壯,人就活得久,陽性衰弱,人就早逝,這又是如何證明陽性過剩的呢?陽性過度亢奮會導致衰弱,陰性耗盡陽性也會消失,景嶽只講述陽性氣息,卻不提陰性精血的作用,這對人的壽命影響很大,《內經》的道理他並不清楚,用強詞奪理的方式來批評丹溪,這是大錯特錯。看看「天年篇」裡寫的:人活到一百歲,五臟都虛弱,精神和氣息都離去,只剩下空洞的身體,最終走向終結。

五臟虛弱,指的是五臟的精血,也就是陰性。形體,是精血的外殼。有精血就有氣息,在形體內,陰性和陽性、精血和氣息都共存其中,陰性精血耗盡,陽性就無處依附,人也就死亡,這就是陰性不足的結局,何必硬要爭辯呢?形體是陰性的,精神和氣息是陽性的,精神和氣息離去,形體還在,這正是陽性永遠不足的結局,怎能說陽性永遠過剩呢?趙氏的《醫貫》也提到:人的真火,就像鰲山走馬燈,火勢旺盛時,燈光閃爍,火勢微弱時,燈光暗淡,火熄滅時,只剩下空殼,無法移動,應該特別注重補充陽性。

景嶽的觀點,也是如此。但我認為不盡然,要知道,火中是有油的,油多火就亮,油少火就暗,油乾火就滅,只要添加油,火就能一直亮著。五臟虛弱,是因為五臟的陰性精血不足,而不是陽性氣息不足,陰性精血耗盡,孤獨的陽性無處依附,人就會死亡。這是陰性不足的結局,所以古籍寫到:陰性精血供應充足的人,活得更久。不明白這個道理,胡亂揣測。○人的形體,是外殼,不是陰性,有形體在,陰性和陽性就在其中。

人出生時,依靠食物的精氣逐漸成長,到了死亡時,精血耗盡,陽性氣息離去,只剩下空殼。如果把形體視為陰性精血,那就錯了。因此,懂得調節精血的人,可以讓精血中產生氣息。這是景嶽常說的話。現在有人把不足的元陽,認定為過剩的火,於是使用苦寒的劣質藥物,作為滋陰的補品。丹溪提到滋陰,並未提及苦寒,景嶽卻用苦寒兩個字責怪丹溪,但他自己的寒陣新方仍在使用,這是為什麼呢?然而,天地之間的規律,本來就是和平的,一旦失衡,災害就會來臨。既然說到和平,就不應該單獨講述陽性。

但我認為陽性永遠不足,這難道不是一種片面的觀點嗎?這確實是一種片面的觀點。人們最看重的,是生命的存在,而生命的存在,全靠這股陽性氣息。精血生成氣息。

景嶽在「小兒補腎論」中寫到:小孩的精氣尚未旺盛,後天的陰性不足。父母慾望過多,先天的陰性也有所欠缺。根據這種說法,小孩尚且先天和後天的陰性不足,更何況成年人慾望繁多,真陰容易消耗,所以丹溪提出了陰性不足的理論,而景嶽則針對陽性不足進行辯駁,他們的觀點為何如此不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