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二 (4)

1. 治法

凡治傷寒,不必拘於日數,但見表證,即當治表,見里證,即當治里。因證辨經,隨經施治。不必拘於日數,節庵已言之矣。不必景岳再言。其有脈氣不足,形氣不足者,則不可言發言攻,而當從乎補矣。形氣不足者,即屬內傷,不可牽入傷寒門。

少陽經,半表半裡之證,治宜和解,以新方諸柴胡飲小柴胡湯之類酌用之。少陽症,仲景自有小柴胡湯和之,新方柴胡飲雜亂無理,宜屏之。

傷寒如表證悉除,反見怕熱,躁渴譫語,斑黃髮狂,或潮熱自汗,大便不通,小便短赤,或腹滿脹痛,上氣喘促,脈實有力者,即是傳裡之熱症,即當清裡。如實邪內結,不得宣通,必大為盪滌,庶使里通而表亦通也。邪已入里,而用攻法,又云表亦通,豈汗之乎?然必腸胃燥結,大滿大實者,乃可攻之。

故法曰:痞滿燥實堅五者具,而後可下。又曰:下不嫌遲,恐誤攻也。仲景有急下之以存津液,不可言不嫌遲。

一、凡治傷寒,如時寒火衰,內無熱邪而表不解者,宜辛溫熱劑散之。傷寒不言火衰,仲景未有此說。時熱火盛而表不解者,宜辛甘涼劑散之。第涼散之法,當辨其表裡俱有熱證,若表雖熱而內無熱證者,此表邪未解,因寒為熱也,不可妄用涼藥。發熱而渴者,此熱邪在內也。

發熱不渴者,此熱邪未入內也,宜解表發汗。若溫病熱病,邪氣自內達外,未可輕用發汗,若誤汗之,禍不可言。

2. 論虛邪治法

凡患傷寒治法,在表宜散,里宜攻,此大則也。然傷寒死生之機,全在虛實二字。夫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傷寒為患,多系乘虛而入者,時醫不察虛實,動曰傷寒無補法,任意攻邪。凡病之起,無有不因內氣之虛而發,外之風寒暑濕,內之氣血食積痰飲,外邪乘虛侵入,內病亦乘虛而竊發,不獨傷寒也。《內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因邪氣乘虛而湊襲之,既入之後,又當以逐邪為先,如仲景之汗吐下三法,皆為去邪也。若竟講補益,仲景斷不立此法矣。不知凡患傷寒而死者,必由元氣之先敗。臨症者,但見脈弱無神,耳聾手顫,氣怯畏寒,顏色青白,諸形證不足等候,便當思顧元氣。此等症俱屬內傷勞倦不足之病,並無外邪形狀,不必謂之虛邪,竟講不足之症治之。

此無疑難,人人共知,不勞過慮。若元氣大虛,則邪氣雖盛,亦不可攻。凡元氣大虛者,隨感隨發,邪氣不甚,當以補中益氣湯出入加減為要。東垣立法最好,不必好奇而用新方之凝滯血藥熱藥以誤人。如平居偶感陰寒,邪未深入,但見發熱身痛,脈數不洪,內無火證,素稟不足者,當用理陰煎柴胡,或麻黃。凝滯血藥而加麻黃,此大無文理之方。

若虛在陰分,而液涸水虧,不能作汗,當用補陰益氣、三柴胡飲。陰虛竟講陰虛,治法不必取汗,亦不宜列在傷寒內。若陰盛格陽,真寒假熱者,則當以大補元煎右歸飲八味丸之類。戴陽格陽,陰症似陽,仲景以四逆湯溫之,不必用雜亂之方。若邪火熱甚,而水枯乾涸者,或用涼水漸解其熱。

表未解而固閉者,或兼微解漸去其寒。或邪實正虛,原有不敵之勢,但能保定根本,則邪將不戰而自解。若講用涼水,乃邪熱熾盛而可用。若水枯乾涸,此腎陰虧損,當滋水為主,豈可用涼水乎?涼水非解表熱之法,如何保定根本,使邪不戰而自解?此皆無本之談也。此中大有玄妙。

不妙。余藉此而存活者,五十年來若干人矣。五十年來,不知誤人若干。

3. 補中亦能解表

夫補者,所以補中,何以亦能散表?蓋陽虛者,氣虛也,氣虛於中,安能達表,非補其氣,肌能解乎?內傷不足之症,東垣有《內外傷辨》,辨其為內傷勞倦發熱,當用補中益氣出入加減以治之,未可以陽虛傷寒而立論。若論陽虛,必惡寒不熱,乃直中之寒症也,當溫之不可發表,立言不相符合。

陰虛者,即血虛也,血虛於裡,安能化液,非補其精,汗能生乎?經云:陰虛生內熱。陰虛即腎虛水耗,豈可汗乎?雖用滋陰,不能得汗,若汗出,則陰愈耗矣,用丹溪陰虛發熱之論,而以滋水為急務。妄立陰虛傷寒之名,而誤後人。

張仲景以傷寒最重,故立論。劉河間以溫病熱病不可作傷寒治,宜辛涼疏散為要,此二家以外感言也。東垣有《內外傷辨》,恐內傷發熱誤治也。丹溪有陰虛發熱,不可升陽,當滋陰為要。陰虛傷寒、陽虛傷寒,仲景之書不載,此杜撰之言也。

4. 寒中亦能散表

夫寒中者,所以清火,何以亦能散表?蓋陽亢陰衰者,即水虧火盛也,水涸於經,安能作汗?水虧火盛,滋陰降火為要,豈可發汗乎?若云溫熱之病,亦宜清涼之劑以散之,不可用滋陰凝滯,郁遏其邪,而熱勢不得宣散也。若論傷寒,斷無是理,使景岳而在理,當迸之四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