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一 (17)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7)

1. 升陽散火論

火之為病,其發也,有陰有陽。發於陰者,火自內生;發於陽者,火自外致。內生者,為五內之火,宜清降;外致者,為風熱之火,宜散升。余閱方書,所見頭目、口齒、咽喉、臟腑陰火等症,悉云風熱。亦有言陰虛火亢者。余之立方處治,宜抑者直從降,宜舉者直從升,所以效速而無耽延之患,亦不過見之真而取之捷耳。未必見之真而取之捷,治鎖喉風而不知其理,意欲用參補之,後致於死。

○三月小兒發熱,誤認感寒而用細辛、白芷、川芎、羌活,耗其肺氣而瀉喘並作,用參湯全活,豈見之真乎?

白話文:

【升陽散火論】

火這種病症,其發作,有分陰火和陽火兩種。如果是陰火,火是由體內生成的;如果是陽火,火則是由體外引起的。體內生成的,是五臟內的火,應該用清熱降火的方式治療;由體外引起的,是風熱的火,應當使用散熱升陽的方法來處理。我讀過許多藥方書籍,對於頭痛、眼睛痛、口腔牙齒、咽喉、臟腑等陰火症狀,都被歸類為風熱。也有說是因為陰虛導致火旺的情況。我在開方治療時,適合抑制的就直接使用降火方式,適合提升的就直接使用升陽方式,因此療效快速且不會有拖延病情的問題,這只是因為診斷準確並且治療手法迅速罷了。如果診斷不準確,治療方式也快速,像是在治療鎖喉風時卻不知道其病因,只想著要使用人參來補身體,結果反而導致病人死亡。

三月大的嬰兒發燒,被誤以為是受寒,於是使用了細辛、白芷、川芎、羌活等藥材,這些藥材耗損了孩子的肺氣,反而引起了更嚴重的呼吸困難,後來使用了人參湯才得以存活,這樣真的能算是診斷準確嗎?

2. 夏月伏陰續論

世言夏月伏在內,此陰字有虛之義,離中虛,坎中滿,《易》義可知矣。若作陰涼看,其誤甚矣。且其時,陽浮地上,燔灼焚燎,流金爍石,何陰冷之有?若於夏月火令之時,妄投溫熱,寧免實實虛虛之患乎?此丹溪之言虛是固然矣。若以陰冷二字為誤,而夏月禁用溫熱,此則余所不服也。

丹溪因天令炎熱,銷爍真陰,不宜妄投熱藥,以伐天和。若遇寒症,仍用熱藥,恐妄用之也。妄之一字,當詳察之,猶恐誤用,非謂不宜也。景岳將妄字改作禁字,大誤,大誤。在冬月亦不宜妄投寒藥,以伐天和。既云夏月之陽盡浮於外,則陰伏於內矣,陰盛則陽衰也,非寒而何?陰陽之理,毫無偏勝。

夏月陽浮於外,則外熱內寒,冬月外寒內熱,此浮沉升降,非夏月陰盛陽衰也。若欲補陽,必欲銷盡其陰乎。經云:夏食涼以養陰。雖有寒邪致病,亦當少用熱藥,所謂無伐天和是也。陽浮於外,則氣虛於中矣,氣虛即陽虛也,非寒而何?陽浮於外,陰守於內,欲去其陰,則為孤陽而死矣。據云氣虛於中,則丹溪之言不謬矣。

然尤有顯然者,井泉之水,冬溫夏冷,此非外寒內熱、外熱內寒之明驗乎?三冬之時,陽在內,陰在外,故外寒內熱。若講夏月陽衰,豈冬月陰衰乎?若夏月為寒,宜用溫熱,冬月陽在內之時,可用寒涼矣,《內經》毋伐天和之說不必言矣。景岳誤人不淺。至若主氣之外,又有客氣,而天以五周,地以六備,寒暄遞遷,氣更應異。

丹溪言其常,司天言六氣之變而為病。是無論冬夏,皆有非時之氣以動,為民病者也。非時之氣為溫病、熱病、時疫,亦不用熱藥。又豈因夏月火令,遂可謂無寒而禁溫熱乎?非禁也,不宜妄投熱藥。且伏陰之義,本以陰陽對待,寒熱為言。若但以陰字為虛,則夏月伏陰,宜多虛證,冬月伏陽即無虛矣。

夏令天氣炎熱,熱傷元氣,故令人倦怠乏力,孫真人制生脈散補之。冬月陽在內,故剛強不倦。今見中時之病,盛夏每多吐瀉,受暑熱者多。深冬偏見瘡疹,諸如此類,豈非冬多內熱,夏多中寒乎?偶有瘡瘍,亦是內伏之火邪,故在夏月,患瘡癤者多。總之夏有熱症,亦有寒症,冬有實症,亦有虛症,雖從時從證,貴乎因病制宜。

然夏月伏陰之義,有不可不察者也。既云因病制宜,不可偏執一端矣。今若丹溪之論,則於理反悖,不悖。而何切於用?丹溪治病用藥,皆切當於理。觀治江鄭兄夏月患虛脫之症,艾灸氣海穴,用人參膏二斤而開口,用參十斤而安。景岳亦細閱《局方發揮》否?近見徐東皋亦述丹溪之說,而曲引孟子冬日飲湯、夏日飲水之言為證。噫,此公都子之言也,不過借喻內外,原非用析陰陽。

白話文:

[夏季陰伏理論的延續討論]

內容翻譯爲:

世人常說夏天陰氣潛藏於內,這裏的“陰”字含有虛弱的意思。離卦中央虛空,坎卦中央充實,《易經》的道理在此可以得到理解。如果把“陰”解釋爲陰涼,那將是一個極大的誤解。此時,陽氣漂浮於地面之上,如烈火燃燒,炙熱無比,哪有什麼陰冷的存在呢?若在夏季炎熱時節,隨意使用溫熱藥物,豈不是會引發實證與虛證混淆的麻煩嗎?丹溪所說的“虛”是有道理的。但如果認爲“陰冷”二字是錯誤的,並因此禁止夏季使用溫熱藥物,這觀點我是不能接受的。

丹溪認爲,由於天氣炎熱,真陰被消耗,不應隨意使用熱藥,以免破壞自然和諧。遇到寒症時,依然使用熱藥,這是怕用藥不當。對於“妄”這個字,應當詳細考察,以免誤用,並非說完全不適合使用。景嶽將“妄”字改爲“禁”字,這是極大的錯誤。即使在冬季,也不應隨意使用寒藥,以免破壞自然和諧。既然說夏季的陽氣全浮於外,那麼陰氣便潛藏於內了,陰氣旺盛則陽氣衰退,這不是寒症又是什麼呢?陰陽的原理,沒有偏勝的情況。

夏季陽氣浮於外,則體內寒冷,冬季外寒內熱,這是浮沉升降的自然規律,並非夏季陰盛陽衰。若要補充陽氣,難道要徹底消除陰氣嗎?經書上說:“夏天食用涼性食物來滋養陰氣。”即使有寒邪導致疾病,也應該少量使用熱藥,這就是所謂的不要破壞自然和諧。陽氣浮於外,則體內氣血虛弱,氣血虛弱即是陽氣虛弱,這又怎麼不是寒症呢?陽氣浮於外,陰氣守於內,若要除去陰氣,就會變成孤陽而死亡。根據“體內氣血虛弱”的說法,丹溪的話並沒有錯。

然而,還有更明顯的例子,井泉之水,冬天溫暖夏天涼爽,這不就是外寒內熱、外熱內寒的明顯證據嗎?在三冬時節,陽氣在內,陰氣在外,所以外面寒冷而體內熱。若說夏季陽氣衰退,難道冬季陰氣就衰退了嗎?若夏季屬寒,應使用溫熱藥物,那麼在冬季陽氣在體內的時候,就可以使用寒涼藥物了,《內經》中關於不要破壞自然和諧的說法無需贅言。景嶽誤導人們並不淺。

至於除了主氣之外,還有客氣,天以五週,地以六備,寒暖交替,氣候更迭。丹溪說的是常態,司天則講的是六氣變化導致的疾病。無論是冬季還是夏季,都有不合時令的氣候波動,造成民衆患病。不合時令的氣候會導致溫病、熱病、時疫,這些情況下也不應用熱藥。難道因爲夏季炎熱,就可以說沒有寒症而禁止使用溫熱藥物嗎?並非禁止,而是不應當隨意使用熱藥。而且,“伏陰”的含義,本來是以陰陽相對,寒熱並論。如果僅以“陰”字爲虛弱,那麼夏季伏陰,應該出現許多虛證,而冬季伏陽就沒有虛證了嗎?

夏季天氣炎熱,熱氣損傷元氣,因此使人感到疲倦無力,孫真人制定了生脈散來補益。冬季陽氣在內,所以人剛強不倦。如今觀察到的時令疾病,在盛夏經常發生嘔吐腹瀉,受暑熱影響的人很多。而在深冬則常見瘡疹,諸如此類情況,難道不是冬季多內熱,夏季多中寒嗎?偶爾出現瘡瘍,也是體內潛藏的火熱邪氣所致,所以在夏季,患有瘡癤的人較多。總的來說,夏季既有熱症,也有寒症,冬季既有實症,也有虛症,雖然應遵循時令和症狀,關鍵在於因病制宜。

然而,夏季伏陰的意義,有些地方是不能不仔細考慮的。既然說要因病制宜,就不應片面固執。現在如果按照丹溪的觀點,反而違背了道理,但爲什麼在實踐中卻顯得切合實際呢?丹溪治病用藥,都符合道理。看看他治療江鄭兄在夏季患有虛脫病症,使用艾灸氣海穴,服用兩斤人參膏後能開口說話,再服用十斤人參後病情穩定。景嶽是否仔細閱讀過《局方發揮》呢?最近看到徐東皋也闡述了丹溪的觀點,而曲解引用孟子關於冬天喝湯、夏天喝水的話作爲證據。哎,這是公都子的話,不過是藉以比喻內外,原本並非用於分析陰陽。

聖賢藉以比喻,也是爲了闡述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