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一 (16)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6)

1. 反佐論

用藥處方,有反佐之道。《內經》論治曰:奇之不去,則偶之;偶之不去,則反佐以取之。所謂寒熱溫涼,反從其病也。近觀丹溪之治吞酸症,必以炒黃連為君,而以吳茱萸佐之;其治心腹痛症,謂宜倍加梔子,而以炒乾姜佐之。凡此之類,余不解也。

夫既謂其熱,何以復用乾薑、茱萸?既謂其寒,何以復用連、梔?使其病輕,或藉以行散;如其病重,人但見其日甚,而不知犯寒犯熱,自相矛盾,一左一右,動皆掣肘,能無誤乎?總之其意要闢丹溪耳。仲景、東垣用寒藥,有以熱藥佐使者,如滋腎丸黃柏、知母,而以肉桂佐之。

○吞酸吐酸,乃肝火也。黃連恐其寒涼拒格,故少佐茱萸入肝而清火。胃火用薑汁炒山梔,亦是此意。獨不觀附子瀉心湯寒熱並用,豈仲景不知用藥之理乎?可謂之自相矛盾乎?嘗觀軒岐之反佐,為創經權之道也;後世之反佐,徒開雜亂之門也。至其變也,則涇渭不分者以之,模糊疑似者以之,寒熱並用、攻補兼施者以之。

東垣用藥,寒熱並用,攻補兼施,稱為醫中之王道,豈模糊疑似而不分乎?觀新方八陣,真雜亂無理。

白話文:

[對於反向輔助的理解]

在使用藥物的處方上,存在一種叫做「反佐」的方法。根據《內經》中的治療理論提到:如果單一療法效果不佳,可以試著採用雙向療法;若雙向療法仍無效,就應考慮用「反佐」的方式來治療。這就是所謂的對於寒、熱、溫、涼等不同性質的病症,反其道而行之的治療策略。

近來觀察到丹溪在治療吞酸的病情時,通常會將炒製過的黃連作為主藥,再配以吳茱萸作為輔助;而在治療心腹痛的病情時,他認為應加大梔子的使用量,同時佐以炒乾薑。對於這些做法,我感到有些困惑。

既然已經判斷病情是因為火熱導致,為什麼還要加入性熱的乾薑和茱萸呢?同樣地,既然判定病情是因為寒冷所致,又為何再使用性寒的黃連和梔子呢?如果是病情較輕,或許可以藉由這些藥物來調節散發;但如果病情嚴重,病人只會感覺病情日益加重,卻不知這樣的治療方式已經犯了寒熱混用的錯誤,就像左手與右手互相牽制,每一步都受到限制,這樣豈不是容易出錯嗎?總的來說,這種做法只是為了駁斥丹溪的觀點。像仲景和東垣這樣的大師,在使用寒性藥物時,也會使用熱性藥物來輔助,例如滋腎丸中的黃柏和知母,就以肉桂來輔助。

○吞酸吐酸的情況,通常是肝火旺盛的表現。使用黃連可能因其寒涼性質而遭到身體的排斥,因此稍微添加些許茱萸,進入肝臟來清火。在處理胃火時,使用薑汁炒山梔也有相似的原理。難道附子瀉心湯中同時使用寒熱藥物,就能說明仲景不懂得用藥的道理嗎?這難道不能說是一種自相矛盾的用藥方式嗎?曾經觀察過軒岐的反佐用藥,那是一種創新的治療原則;而後世的反佐用藥,卻往往導致了混亂的局面。當這種情況發生變化時,就會出現涇渭不分的情況,或是模糊不清的診斷,以及寒熱藥物同時使用、攻補藥物兼用的情形。

東垣在用藥上,同時使用寒熱藥物,攻補藥物兼用,被稱為醫學界的王道,這豈是模糊不清且無法區分的狀況?看看現在的新方八陣,真是混亂無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