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一 (15)
卷一 (15)
1. 求本論
《內經》云:治病必求其本。此本字包括甚多,須認清門路而治。景岳將萬病之本,只此表裡虛實寒熱六者而已,如此簡便,不察病起何因,竟將六者而論。將《內經》句細加詳審,其理自見。
白話文:
《內經》上說:在治療疾病時,必須要找到其根本原因。這裡所說的「本」,涵蓋的內容非常廣泛,我們必須清楚地辨識出疾病的來源,然後對症下藥。張景嶽認為,萬病的根本原因,無非就是表、裡、虛、實、寒、熱這六種情況。這種看法雖然簡單明瞭,但卻忽略了去探究疾病發生的具體原因,僅僅就從這六個方面進行討論。如果我們仔細研究《內經》中的相關語句,其中的道理自然就會清晰呈現出來。
2. 治形論
形以陰言,實惟精血二字,足以盡之。水中有真氣,火中有真液。此句尚有疑議。不從精血,何以使之降升?脾腎為五臟之本,不從精血,何以使之灌溉?然則精血即形也,形即精血也。天一生水,水即形之祖也。每每講陽氣真火,此處又重治形。據此不可偏執以陽為主。故凡欲治病者,必以形體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為先。
使能知此,則神用無方。然用此法,無逾藥餌。若講藥餌治形,竟是皮毛工夫,非老子之言也。
景岳每每以陽為主,所以有陽來則生,陽去則死之論。令又以形言,則知有形則陽氣可附而生,形壞則陽去而死。可見陰陽不可偏廢。
白話文:
在[治形理論]中,提到的「形」,實際上就是指我們身體中的精華與血液,這兩個字就涵蓋了所有關於形的概念。人體中的水分蘊含著真實的能量,熱力中則藏有真實的液體。但這句話存在一些爭議。如果離開了精華與血液,我們如何讓它們升降自如?脾臟和腎臟是五臟的根本,若不通過精華與血液,又如何使其得到滋養?因此,精華與血液就是形,形也就是精華與血液。根據天地間生成的原則,水是形的始祖。
常討論的陽性能量,這裡又強調治理形體。由此可見,不能單一認為陽性能量最重要。所以,對於治療疾病,必須以形體為主要考慮;要治療形體,則必須先照顧好精華與血液。
如果理解了這些,治療方法就會靈活多變。然而,使用這種方法時,不要過度依賴藥物。如果只是用藥物來治理形體,那只是表面功夫,並不符合道家的教導。
張景嶽常常認為陽性能量最重要,所以纔有「陽性能量來臨則生命得以維持,陽性能量消失則生命終結」的說法。然而,當他從形體的角度出發,便意識到只要有形體存在,陽性能量就能依附其上,生命得以延續;一旦形體破壞,陽性能量消散,生命也就結束。這說明陰性和陽性兩者都不可或缺。
因此,對於陰陽兩者,我們不能偏廢任何一方。
3. 臟象別論
臟氣各有強弱,稟賦各有陰陽。有一臟之偏強,常致欺凌他臟。有一臟之偏弱,每因受制多虞。有素挾風邪者,必因多燥。熱藥非燥乎?有一人之稟而先後不同者,如陽臟而縱嗜寒涼,久之而陽氣受傷,變為陰矣。或陰臟而素耽辛熱,久之而陰日以涸,變為陽矣。據此說,熱藥不可久用。
設欲以一隙之偏見而應無窮之變機,吾知其遺害於人多矣。陽常不足,即一隙之偏見。
即此一論,變化無窮。寒熱之藥,不可久服,何得講陽不足之論?
白話文:
[臟腑功能理論]
每個臟腑的氣力有強有弱,人的體質也有陰陽之分。如果某一臟腑過於強大,可能會對其他臟腑產生壓迫。相反,若某一臟腑過於虛弱,則可能常常受到其他臟腑的影響。有些人體內風邪較重,這通常因為他們體內濕度過高。但熱性藥物豈不也是燥性的嗎?
有些人體質本來就與其他人不同,例如,一個陽性體質的人如果長期大量食用寒涼的食物,久而久之,他的陽氣會受損,轉變為陰性體質。反之,陰性體質的人如果經常食用辛辣、熱性食物,時間久了,體內的陰性成分會逐漸枯竭,轉變為陽性體質。由此可見,熱性藥物不能長期服用。
如果僅憑一己之見去應對無窮無盡的體質變化,我知道這樣會對人造成很多危害。認為陽氣常不足,就是這種一己之見。
從這個觀點出發,其變化無窮無盡。寒性和熱性的藥物都不宜長期服用,那怎麼能單純地討論陽氣不足的問題呢?
4. 天年論
凡疾苦之望醫,猶凶荒之望歲,其懇其切,其念何如。第庸醫多,則殺人亦多,每見寒熱倒施,虛實謬認,一匕之訛,吉凶隨應。困者莫知其然,雖死不覺,明公鑑其多誤,能無惻心?第彼非無自,蓋自《原病式》以來,祖述相傳,日以滋盛,而黎元陰受此害者,不知若干矣。
照《原病式》察病之情而治之,活人多矣,何得深罪之也?若照景岳治病用藥,受此害者,亦多矣。○《原病式》闡發《內經》,非無本之言,諸名家嘗宗之,獨景岳以為害生民。乃觀新方,仍有用寒涼之藥。而河間因病機屬火熱者多,然用藥如地黃飲子,仍用桂附,何得動輒深罪河間耶?
將「上古天真論」敷衍為天年論以炫人。此乃修真之士,恬澹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今人不能如是,七情六慾交侵,以致疾病,故設醫藥以療之。何必紛紛議論,以炫己長。
白話文:
[天年論]
凡是病患期待醫生的救治,就像災荒之年的人們期盼豐收,他們的期盼和渴望,其心情是無法言喻的深切。然而,庸醫眾多,導致傷害人命的情況頻繁發生。常見的是將寒熱病症治療方式顛倒,或錯誤判斷虛實病情,一丁點的診斷誤差,就會帶來截然不同的結果,嚴重者甚至失去生命。病人往往不明所以,即使死亡也不明白真正原因。明理的您看到這種情況,怎能不感到痛心呢?然而,這些庸醫之所以如此,並非沒有根源,從《原病式》這本書開始,一代代傳承下來,這種錯誤觀念逐漸壯大,而百姓受到這種誤導的傷害,數量已不可計數。
根據《原病式》的理論來診斷和治療疾病,確實救活了不少人,我們又怎可過度責備它呢?但如果完全按照景嶽的醫學理論和用藥方法,受到傷害的人也會很多。《原病式》是對《內經》的深入解析,並非無根之談,許多醫學名家都曾沿襲其理論,唯獨景嶽認為其會危害百姓的生命健康。然而,當我們看景嶽的新方時,依然發現他使用了寒涼的藥物。而河間因為認為疾病多由火熱所致,但他在開具地黃飲子等藥方時,仍然使用了桂附等溫熱藥物,我們又怎能隨便對河間進行嚴厲的批評呢?
有人將《上古天真論》延伸為《天年論》以顯耀自己。這是由於修道之人,他們心境平和,摒棄雜念,真氣順其自然,精神內守,疾病自然遠離。然而,現代人無法做到這一點,各種情緒和慾望相互侵擾,導致疾病產生,因此才需要醫藥來治療。何必通過爭論來炫耀自己的高明呢?
5. 中興論
千言萬論,不過要人愛惜精氣為本,何必好奇而云中興論。
白話文:
即使有千言萬語的討論,歸根結柢,不過是要人們懂得珍視自己的精力與氣息為根本。何必要去追求那些奇特的理論,說什麼中興之論呢。這句話現代白話文的意思就是:無論有多少的理論和言論,其核心都是在強調人們應該珍惜自己的身體健康,不必刻意追求某些特殊的理論或方法,來談論如何復興或提升自我。
6. 逆數論
夫變易之數,即升降之數也。其所以無窮者,降以升為主,是即所謂逆數也。若無此逆,則有降無升,流而不返。而大道如環,何所賴乎?由是逆順交變,則陽與陰對,熱與寒對,以及升降、長消、進退、成敗、勤惰、勞逸、善惡、生死,無一非對。聖人說易,取其意象。如此支離附會,穿鑿著跡,畢竟以辭害意。
凡此一逆一順,其變無窮。惟從逆者,從陽得生;從順者,從陰得死。詳考卦氣之圓圖,其義昭然可見也。觀其陽盛之極,自夏至一陰初姤,由五六七八歷巽坎艮坤,天道從西右行。凡醫學風水,俱以後天八卦為方位起數,不言先天方位。即以先天方位而言,景岳之意又重在逆數,一邊又獨注向在陽上去,不知下文是故易逆數也,往者來者,俱仍歸到逆上去。故朱子注云:故皆逆數也。
玩一皆字,則知逆中有生,順中亦有生矣,是即陰中生陽,陽中生陰之義。何必多為其說耶?則陽氣日降,萬物日消者,皆順數也。萬物皆潛藏,升降浮沉則順之。然言天言人,總言生道也。而保生之道,其堪違陽道乎?千言萬論,要將陽字為主。然醫貴圓通,安容執滯,非曰盡不從陰也,從陰正以衛陽也。
仍不脫出陰字,何必費許多筆墨?
逆數順數,皆玄虛也,無關於治病。
白話文:
這篇文字討論的是中醫理論中的「逆數」概念,其內容大意如下:
「逆數」的概念,其實就是指事物運作中的升降變化。這種變化之所以無窮無盡,是因為下降總是伴隨著上升,這就是所謂的「逆數」。如果沒有這種「逆」的機制,就會只有下降而沒有上升,事物就會一直流動無法回返原點。然而,大道(自然法則)就像是一個環,是依賴這種逆順交錯才得以運作的。因此,陰與陽、熱與寒、升降、長短、進退、成敗、勤惰、勞逸、善惡、生死等各種相對的概念,都是相互對應的。古聖先賢解讀易經,正是從這些象徵和意義中去理解。
這種一逆一順的變化,其可能性無窮無盡。然而,遵循「逆」的原則,即順從陽性能量,才能獲得生命;而遵循「順」的原則,即順從陰性能量,則會走向死亡。仔細研究八卦氣運的圓圖,這個道理就變得非常明顯了。當陽氣達到最旺盛時,自夏季開始,陰氣逐漸滋生,由五、六、七、八月,經由巽、坎、艮、坤四卦,天道由西向東移動。無論是醫學還是風水學,都以後天八卦來定方位和起數,並不提及先天八卦的方位。即使從先天八卦的方位來說,張景嶽的觀點更側重於「逆數」,強調向陽的方向發展,但下文又指出這是因為「易逆數」的道理,過去和未來,都要回到「逆」的原則上。因此,朱熹在註釋中提到:「故皆逆數也。」
從「皆」字可以看出,「逆」中包含著生機,「順」中同樣包含著生機,這就是陰中生陽,陽中生陰的道理。為什麼要多做解釋呢?陽氣逐日下降,萬物逐日衰退,這些都是「順數」的表現。萬物都在潛藏,升降浮沉都是順應自然規律的。然而,無論是談論天還是人,最終都是在談論生命的法則。那麼,保持生命的方法,豈能違背陽性的原則?無論多少言論,最終都要以「陽」為主。然而,醫學的價值在於圓融通達,不能固執於某一觀點,這並不是說完全不考慮陰性因素,而是通過考慮陰性因素來保護陽性能量。
然而,無論是「逆數」還是「順數」,都只是一種抽象的概念,與實際治病關係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