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一 (1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4)

1. 君火相火論

火本一物,君相之火,鎮靜不動,則能生物。一動則為人慾,為邪火而害物,故謂之賊。何必嘵嘵立說以惑世人?

白話文:

火本來就只有一種,君火和相火,如果它們能夠保持鎮靜不動的狀態,就能夠產生萬物。一旦它們有所妄動,就會變成人的慾望,成為有害的邪火,因此被稱為賊。何必還要喋喋不休地提出這些理論來迷惑世人呢?

2. 先天后天論

此論乃風鑑之語。

凡人有生之後,俱以後天為本。聖王之醫藥,亦為人有生之後,飲食起居,七情六慾,風寒暑濕燥火之侵襲而為病,故設醫藥以治之,亦是補偏救弊之意。觀此書,每每以先天真陽之氣為重,而以熱藥治病為要領,深闢劉朱。殊不知先天強壯者,能斫削而壞,先天不足者亦能培養而壽。

《內經》所謂陰精所奉其人壽。俱賴後天水穀培養之也,不必將先天立言以治病。

白話文:

這篇討論的是先天與後天的理論。

一個人出生後,主要依賴後天的調養。即便是聖賢王道的醫學,也是為了人在出生後,因飲食、生活作息,以及喜怒哀樂等情緒,加上外在風、寒、暑、濕、燥、火等因素影響而生病,所以設置醫藥來治療,目的就是補救身體的偏差和弱點。看這本書,常常把先天的純粹陽氣視為重點,認為用溫熱藥物治病是關鍵,這種觀點深受劉朱兩位醫家影響。但事實上,對於先天體質強健的人,過度的調理反而可能造成傷害,而先天體質較弱的人,適當的調理也能延年益壽。

《黃帝內經》提到,人的壽命長短,與陰精的供應息息相關。這都仰賴後天的飲食來滋養,並不需要特別以先天理論來治病。

3. 標本論

本為病之源,標為病之變。近聞時醫云: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予聞此說,本屬不經,而亦有可取。既屬不經,何得又云可取?既云可取,不可謂之不經。所謂不經者,謂其治標治本,對待為言,則或彼或此,乃可相參為用矣。若然,則《內經》曰治病必求其本,亦何謂耶?治病必求其本,必求其受病之本也。

或因風寒暑濕燥火,或因七情六慾,或因飲食起居,受病不一。認清受病之因,非標本之本也。《內經》之言包括甚多,即如類中風一症,因痰因火,俱因本元不足而猝然顛仆,痰涎湧甚,不能開口進藥,自然先通其竅,或吐其痰,使得開口,然後究本尋源而用藥。豈非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乎?何必生出一番議論。

○倉卒之急病,命懸頃刻,不得不用急法以治之。如纏喉風一症,宜吐痰開口為急務。

白話文:

疾病的根本是病源,疾病的表現是病變。最近聽醫生說:情況危急時要先處理病變,情況穩定時要根治病源。我聽到這種說法,雖然看起來不合理,但也有其可用之處。既然說不合理,為什麼又說它有可用之處呢?既然說它有可用之處,就不能完全否定它的合理性。這裡所說的不合理,是指治療病變和病源的對比,有時應對這邊,有時應對那邊,這樣才能互相配合使用。如果這樣,那麼《內經》所說的「治病必須找到病源」又是什麼意思呢?治病必須找到病源,指的是必須找到疾病發生的真正原因。

疾病可能因為風、寒、暑、濕、燥、火等外在因素,也可能因為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情緒因素,或是飲食作息不當等原因,導致疾病的原因很多。辨明疾病的原因,這纔是治療病源的根本。《內經》的涵蓋範圍非常廣泛,比如像是中風這一類疾病,可能是痰濕或火氣旺盛所致,都是因為身體本質虛弱才會突然倒下,痰液大量湧出,無法開口吃藥,當然應該先打通呼吸道,或者幫助患者把痰吐出來,讓他能夠開口,然後再進一步追查病源來治療。這不就是危急時先處理病變,穩定後再根治病源嗎?何必多此一舉地爭辯。

對於突然發生的危急疾病,生命垂危,確實需要採取緊急措施來救治。例如像纏喉風這種疾病,首要之務就是幫助患者吐出痰液,打開呼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