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一 (1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3)

1. 京師水火說

此說人人共知,可以不必言。

2. 醫非小道記

予出中年,嘗遊東藩之野,遇異人焉。果遇異人而創此異言以誤人乎?亦無對證之語,藉此異人以惑世。

景岳自謂博覽群書,而為明醫聖賢尚且謙退,而景岳每每自誇,可恥,可恥。

3. 病家兩要說

病不貴於能延醫,而貴於能延真醫。景岳自謂真醫矣。閱此書,瑕疵甚多,偏執一見,不明大理,真庸醫之輩。使主者不有定見,能無不被其惑而致誤事者鮮矣。此浮言之當忌也。景岳浮言駁辨,有似是而非者甚多,病家信以為高明,用之必有誤處。

4. 保天吟

一氣先天名太極,太極生生是為易。易中造化分陰陽,分出陰陽運不息。剛柔相蕩立乾坤,剝複決姤群生植,稟得先天成後天,氣血原來是真的。既云先天名太極,易中造化分陰陽,又云剛柔乾坤後天氣血,則知陰陽無偏勝也,何故講治病獨以陽為主?

5. 胃氣

「平人氣象論」曰: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胃氣為人之根本,非真陽為根本,景岳細思之。

又曰: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先天真陰真陽雖足,一絕水穀,人即死矣。請景岳再思之,不必浮談陰陽水火以炫人。

6. 脈色

能合色脈,可以萬全。

7. 人迎氣口

詳人迎本足陽明經脈,在結喉兩旁。氣口乃手太陰經脈,在兩手寸口。東垣《內外傷辨》亦云:左為人迎,右為氣口。其中有至理。足陽明經脈雖在結喉,而診脈在右關。

8. 寸口諸脈

寸口脈沉而弱,曰寒熱及疝瘕,少腹痛。若竟講下竟下,少腹、膝、足中事也,當在尺中,令診在寸口,則知診脈不可執一。

9. 真臟脈

黃帝問曰:見真臟者死,何也?岐伯曰: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景岳獨以真陽、元陽、命門為根本,每每以此立言。而今醫讀是書,治病不曰補火即曰導火歸源,補火生土,習俗以為常套,未聞以脾胃為本。○按:此胃氣即人之陽氣,陽氣衰則胃氣弱,陽氣敗則胃氣絕矣。

創出一陽氣。脈為氣血之先,胃為水穀之海,水穀之精氣,變化為脈,故人絕水穀則死,有胃氣者,不疾不徐,難以名狀也,即和緩也,豈可將一陽氣為言?不知脈之一字從何處來,脈者,血脈也,何得以陽氣亂惑人心?所謂凡陽有五者,即五臟之陽也。五臟之氣,互相灌濡,故五臟各兼五氣。

是可見無往而非陽氣,亦無往而非胃氣,無胃氣即真臟獨見也,故曰死。但知五臟之陽氣,不知五臟之陰精,可謂有陽而無陰。竟說胃氣,不必生出一陽氣。

10. 脈神

脈者,血氣之神,邪正之鑑也。何前篇脫卻血之一字而竟以陽氣為胃氣?大謬。故血氣盛者脈必盛,衰者脈必衰,無病者脈必正,有病者脈必乖。人之疾病,無論表裡寒熱,皆有虛實,既知表裡寒熱,而復以虛實二字決之,則千病萬病,可一貫矣。有病虛而見實脈,有病實而見虛脈,不可以實脈便是實症,虛脈便是虛症,必察色問情為要。不可以虛實二字決之,千病萬病可以一貫,誤人非淺。

11. 部位解

按:本經曰: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中事。所以脈之形見上者,候上;下者,候下。自王叔和云:心與小腸合於左寸,肺與大腸合於右寸,致後人遂有左心小腸,右肺太腸之說,其謬甚矣。經絡亦在上部。

經絡受病,在寸診之,亦為有理,如齒屬腎,其在上部,腎虛齒痛,診在寸乎?尺乎?肝開竅於目,亦在上,肝火作痛,診在關乎?寸乎?故診脈要圓活變通,不可拘執上竟上、下竟下之說,所謂切而知之之謂巧也。

12. 正脈十六部

沉滑為宿食,為伏痰。景岳言痰因病而生,非因痰而生病。既云伏痰,乃痰伏於內而致病,何其言之不符?○沉而實者,多滯多氣,故曰下手脈沉,便知是氣。郁。

數脈有陰有陽,今世相傳,皆以數為熱,及考《內經》,但曰:諸急者多寒,急者緊也,大急六至者曰數為熱,細急六至者曰緊,緊主寒主痛。緩者多熱,滑者陽氣盛,微有熱。粗大者,陰不足,陽有餘,為熱中也。緩而滑者,曰熱中。余此,則無以數言熱者。《內經》云數則煩心。

豈非熱乎?自余歷驗以來,凡見內熱伏火等證,脈反不數,而惟洪滑有力,如經所言是也。內熱伏熱等症,往往沉細帶數,重按有力,丹溪「澀脈論」其言甚詳。○惟脈不可以言傳,當以意悟之,而以審察病機為要。經云能合色脈,可以萬全,若專講脈息,未免誤人。○凡寒邪外感,脈必暴見緊數。

緊則為寒,數則為熱,二脈不知分別,何得云切而知之乎?○又有陰虛之數者,必數而弦滑,雖有煩熱,亦宜慎用寒涼。陰虛則脈數,水衰火亢之象,並非虛寒也。○一瘧有數脈。凡瘧作之時,脈必緊數,瘧止之時,脈必和緩。豈作即有火,而止則無火乎?弦數者多,故曰瘧脈多弦,未可言緊。

○夏傷於暑,秋為痎瘧。熱邪內伏,寒邪外束,發為瘧疾,故脈弦數。瘧來其熱邪外達,脈象弦數,瘧止其火內伏,弦數即平,是暑熱之邪隨瘧之進退而變動耳,非無熱也。○凡痢疾之作,率由寒濕內傷,脾腎俱虛,所以脈數,但兼弦澀細弱者,總皆虛數,非熱數也。悉宜溫補命門,百不失一。

痢疾熱者居多,此數句一出,殺人多矣。景岳罪孽不小。○一胎孕有數脈。以衝任氣阻,所以脈數,本非火也。以血不足而熱。此當以強弱分寒熱,不可因其脈數而執以黃芩為聖藥。強者於火無疑,弱者亦陰分不足而熱,故脈數。數則為熱,黃芩清血中之火,加於涼血養血藥中,則胎不受火燔灼而安,故為聖藥。

○按以上數脈諸證,凡邪盛者多數脈,虛甚者尤多數脈,則其是熱非熱,從可知矣。虛甚而見數脈,亦真陰之虛,虛火妄動,但可滋陰,不可以溫熱藥治之。

洪脈為血氣燔灼,大熱之候。火氣非血氣。浮洪為表熱,沉洪為裡熱,為脹滿,為煩渴狂躁,為斑疹,為頭痛面熱,咽乾喉痛,口瘡癰腫,為大小便不通,為動血,此陽實陰虛,氣實血虛之候。此非氣實血虛,乃陽火亢盛之症。

微脈乃血氣俱虛之候,為畏寒恐懼,怯弱少氣,中寒脹滿,嘔噦泄瀉,虛汗食不化,腰腹疼痛,傷精失血,眩運厥逆。此雖氣血俱虛,尤為元陽虧損,最是陰寒之候。以上諸症,治法不一,不可竟以元陽虧損,而用熱藥。

滑脈又凡病虛損者,多有弦滑之脈,此陰虛然也。瀉痢者,亦多弦滑,此脾腎受傷也。不得通以火論。不可通以寒論。

澀脈為血氣俱虛之候,為少氣憂煩,痹痛拘攣,麻木無汗,脾寒少食,胃寒多嘔,二便違和,四肢厥冷,男子傷精,女子失血不孕,經脈不調。凡此總屬陽虛。諸家言氣多血少,豈以脈之不利,猶有氣多者乎?澀為血少傷精。以上諸症,或寒或熱,治法不一,不得謂之總屬陽虛,而用熱藥。若景岳診脈治病,大有誤人。

至如留滯鬱結等病,本亦結脈之證應,然必其形強氣實,而舉按有力,此多因鬱滯者也。留滯有形象可據。

伏脈有因胸腹痛劇,有因氣逆於經,脈道不通,有偶因氣脫不續,此必暴病暴逆者乃有之,調其氣而脈自復矣。伏脈之見,果有氣滯痰凝,糾結於腸胃之中,有形象可據。若無凝滯,方可論虛,虛症察色聽聲,顯然自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