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一 (12)
卷一 (12)
1. 論時醫
一時醫治病,常以標本藉口,曰: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是豈知《內經》必求其本之意?《內經》治病必求其本,求其受病之本也,或本風寒六氣,或本七情六慾,此一本字,包括最多。急則治標,緩則治本者,如人患勞怯之症,偶然食積,或感風寒,自當暫治其停食、風寒,然後再治其本病。諸如此類,所謂急則治標也。
景岳將標本之本,認為本元之本,大錯關頭。故但見其所急在病,而全不知所急在命也。此皆浮詞不經之言。急治標,緩治本者,此古人治病之緩急,因病之害命,故急治其病,若舍病而曰所急在命,不知所處治乎?
一、中風症悉由內傷,本無外感。悉由兩字,執死見也。本無外感,此風字從何處來?若云悉由內傷,而用補劑,誤人多矣。○既雲中風,因外之風邪乘虛而襲之,輕則口眼喎斜,半身不遂,痰涎壅甚,語言不出,二便閉塞,或發表或豁痰開竅,通行經絡,使邪去而後議補,此先賢之大法也。豈可云悉由內傷而驟補乎?大非正論。
白話文:
古代醫學著作中常提到「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這句話的本意並非僅僅是指治療上急與緩的問題,而是要分辨疾病的根本原因(本)和表面現象(標)。然而,這是否就真正理解了《內經》中的「必求其本」呢?
《內經》認為治病時必須找到病因的根本所在,病因可能來自風寒六氣,也可能來自七情六慾等內在因素,「本」這個字涵蓋了許多可能的原因。
當病情危急時,應先處理表面現象(標),例如患者因過度勞累導致免疫力下降,偶爾又因飲食過量或受風寒而生病,此時應先暫時解決停食和風寒的問題,之後再對根本的疾病進行治療。這就是「急則治標」的原則。
然而,醫學家景嶽將「標本」中的「本」理解為「本元」,這是一個重大的錯誤。他只關注疾病的表面現象,而忽略了生命的根本,這是不經之談。在處理疾病時,應首先解決對生命有嚴重威脅的問題(急則治標),而不是說「所急在命」,否則就無法判斷應該如何治療。
-
中風通常是由於內傷而非外感所致。這個「悉由」二字,常常讓人誤解為所有中風都由內傷引起。如果真的只是由內傷引起,那麼風這個字從何而來呢?如果認為中風都是由內傷引起,並使用補藥,就會誤導很多人。
-
如果已經診斷為中風,通常是因為外在的風邪趁機入侵,導致輕微的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痰涎阻塞、語言不清,甚至大小便失禁等情況。這時,通常會通過發汗、開癥等方式,疏通經絡,清除邪氣,然後再考慮補益身體,這是前人的治療原則。怎麼能說所有的中風都是由內傷引起的,而立刻使用補藥呢?這是不正確的論點。
一、傷寒關係全在虛實二字。實者易治,虛者難治。實者,邪氣之實也,邪盛亦難處治,未可輕言易治。若治挾虛傷寒,不知托散,而但知攻邪,則愈攻愈虛,無有不死。托散之說,仲景之書不載。
一、傷寒陽經與陽證不同,陽經者,邪在表也;陽證者,熱在裡也。若以陽經作陽證,妄用寒涼,致外內合邪而不可解者,必死。陽經亦有用清涼解散者。
一、痢疾之作,惟脾腎薄弱者極易犯之。往往農夫強壯之人,患痢者甚多。夫因熱貪涼,致傷臟氣,此人事之病,非天時之病也。秋時患痢,亦因夏月感受暑熱之邪,至秋收斂之時,其邪內發而為痢,在他月則無之,則知熱邪為痢者多。痢證多在秋深,斯時也,炎暑既消,不可執言熱毒,秋涼日至,何堪妄用寒涼?患在秋涼,感於夏月,經云:夏傷於暑,秋為瘧痢。又有一生畏寒冷之物而亦患痢,豈寒涼為痢乎?
白話文:
傷寒的關鍵在於虛實兩字,實證比較好治,虛證就難治了。實證指的是邪氣的實證,邪氣太盛也很難治,不能輕易說好治。如果治療時遇到虛寒型傷寒,不懂得扶正散邪,只知道攻邪,就會越攻越虛,最終難逃一死。扶正散邪的理論,張仲景的書中沒有記載。
傷寒的陽經和陽證是不同的,陽經指的是邪氣在表,陽證指的是熱邪在裡。如果把陽經當成陽證,胡亂用寒涼藥物,導致外邪和內邪互相交結,就會無解而死。陽經也有一些情況需要用清涼藥物來解除。
痢疾的發生,脾腎虛弱的人最容易得。往往農夫身體強壯,卻也患痢疾的人很多。這是因為貪涼傷了臟氣,屬於個人因素導致的疾病,而不是天時引起的。秋季患痢疾,也是因為夏季感受了暑熱之邪,到秋季收斂時,邪氣內發而引起痢疾,其他月份則不會,由此可見,熱邪是導致痢疾的主要原因。痢疾多發於深秋,這個時候暑熱已經消退,不能只說熱毒,因為秋季涼意漸漸加重,怎麼能亂用寒涼藥物呢?秋季患痢疾,是由於夏季感受暑熱,古書說:「夏傷於暑,秋為瘧痢」。還有一些人天生怕冷,也患痢疾,難道是寒涼導致的痢疾嗎?
一、小兒痘疹發熱,此其正候,蓋不熱則毒不能透,凡其蒸熱之力,即元氣之力,故自起至靨,無不賴此熱力為之主。惟熱甚而毒甚者,有內熱真火脈證,方可治以清涼,此不過數十中之一二耳。如無內熱,而但有外熱,必不可攻熱以拔元氣而傷脾腎。近代痘科全不知此,但見發熱,止知寒涼,致傷脾食減,靨時泄瀉而斃者,皆此類也。
近來俱以清火解毒而全活者甚多,未見有用參、耆、桂、附而愈者。
一、痘瘡不起,如毒盛而不可起者,此不救之證。大用清火解毒而全活者有之。
一、婦人經脈滯逆,或過期不至,總由衝任不足而然。若講滯逆,不得不用消瘀行滯之藥。若講血枯,必當補養,故血滯與血枯不同。
白話文:
小孩出麻疹發燒,這是正常的現象,因為不發燒毒氣就無法透出。發燒的力量就是元氣的力量,所以從起疹到結痂,都需要靠這個熱力。只有發燒很嚴重,毒氣也很重,出現內熱真火脈象時,才可以用清涼藥物治療,這種情況只占十分之二而已。如果沒有內熱,只是外熱,就絕對不能用寒涼藥物去退燒,否則會傷元氣,損脾腎。現代的痘瘡科醫生完全不懂這個道理,只看到發燒就用寒涼藥物,結果傷了脾胃,食慾減退,到結痂時就腹瀉而亡,都是這個原因。
最近用清熱解毒的方法救活很多病人,卻沒有用人參、黃耆、桂枝、附子而治癒的案例。
如果麻疹不出,像是毒氣很盛,無法起疹的,這是無法救治的。雖然有些醫生用清熱解毒的方法救活了病人。
女人經脈阻塞逆行,或者月經超過時間不來,都是因為衝任不足造成的。如果說阻塞逆行,就一定要用消瘀行滯的藥物。如果說血枯,就必須補養,所以血滯和血枯是不同的。
一、凡情欲致傷,多為血症,或時發熱,此真陰受傷。若但知治火,不知治陰,則陰日亡,而成勞瘵矣。真陰受傷,因欲火煎熬而傷。若無火,焉能耗陰?當先制其火,而後滋陰並清心靜養,使火不沸騰而陰自生矣。○勞字之義,尚未詳解。上面兩個火字,下面一個力字,因用力勞動而火起,吐血咳嗽之病作,故要講火之為病。
一、痰症必有所因,是痰不能生病,皆因病生痰也。若止治痰而不知所以生痰,則痰必愈甚。因痰而生病者多,何反言之?痰之生也,由恣食肥膩厚味,或好飲酒,或因抑鬱氣滯,積漸使然,膠固於胃,觸動而發。故仲景有五飲之停積,王隱君有頑痰老痰之治,何得妄生議論以誤人?
白話文:
情慾過度會傷身,多半造成血症或發熱,這是真陰受損的表現。若只知道消火,卻不注重滋陰,那麼陰氣就會逐漸耗損,最終導致勞瘵。真陰受損是因為慾火煎熬。若無慾火,又怎麼會耗損陰氣呢?應該先控制慾火,再滋養陰氣,同時清心靜養,讓慾火不再沸騰,陰氣自然會恢復。
痰症必定有原因,痰本身不會生病,都是因為生病而生痰。若只治療痰,卻不知道為什麼生痰,那麼痰症只會更加嚴重。因為痰而生病的人很多,為什麼反而要反過來說呢?痰的產生,是由於過度食用肥膩厚味,或嗜酒,或因抑鬱氣滯,日積月累而成,膠固於胃,一觸即發。所以仲景有五飲停積的治療方法,王隱君也有頑痰老痰的治療方法,怎麼可以胡亂議論,誤導他人呢?
一、膨滿總由脾胃,脾胃雖虛,未必即脹,若但知消導,則氣愈虛而脹必甚。《內經》中滿者,瀉之於內;開鬼門,潔淨府;去陳莝之言,可刪去矣。
一、氣滯隔塞,總屬脾虛不運。若不養脾,但知破氣,則氣日虧而漸成噎隔。若竟講養脾,《內經》言留者攻之,結者散之,堅者削之之治不必言矣。實實之誤,景岳大罪。
一、小水短赤,惟勞倦氣虛、陰虛者多有之,若通作火治,而用寒涼,則變有不測矣。勞倦陰虛,東垣於參耆之中常用知柏,不可固執不宜寒涼。
一、病本大虛,治以微補,本無濟益,若疑為誤而改用消伐,則死。有似虛而用補劑,不能取效,至病深藥淺,用補藥至死不悔,皆此說誤之也。
白話文:
腹部胀满通常是因为脾胃虚弱,脾胃虚弱不一定就会胀,如果只注重消导,反而会更虚,胀更厉害。《内经》中提到腹部胀满的治疗方法,应该内泻,也就是清理肠胃,排出宿便,而不是只注重消导。
气滞不通,大多是脾虚导致气机不运,如果只注重破气,而不养脾,气会越来越虚,最终会导致噎隔。如果要养脾,《内经》中讲到对于滞留的要攻之,结聚的要散之,坚硬的要削之,这些治疗方法就不必多说了。误以为实证而用实证的方法治疗,是景岳最大的错误。
小便量少而颜色深红,多见于劳倦气虚、阴虚的人,如果一味用火法治疗,使用寒凉药,后果难以预料。劳倦阴虚,东垣医家在人参黄芪中经常使用知母黄柏,不可固执地认为不宜用寒凉药。
疾病的根本在于虚弱,用微补的方法治疗,本身就没有效果,如果怀疑是误诊而改用消伐的方法,就会导致死亡。有些病人看似虚弱,但用补剂却不见效,病深药浅,用补药却至死不悔,都是因为这种理论错误造成的。
一、任醫須擇賢者。若彼宵小之輩,惟妄炫己長,好翻人案,多致淆惑是非,生命所繫不淺。景岳即蹈此轍,大翻前人之案,殺人而不知覺也。
王叔和以左為人迎,右為氣口,致後人每以左脈辨外感,右脈辨內傷,豈左無內傷,而右無外感乎?兩句混亂,大謬,大謬。
《內外傷辨》東垣發明之,故有「辨脈」一條:外感風寒,皆有餘之症,是從前客邪來也,其病必見於左手,左手主表,乃行陽二十五度。內傷飲食,飲食不節,勞役過度,皆不足之症,必見於右手,右手主裡,乃行陰二十五度也。故外感風寒,則獨見左寸人迎脈浮緊,按之洪大。
緊者,急於弦,是足太陽寒水之脈。按之洪大有力,中見手少陰心火之脈。丁與壬合,內顯洪大,乃傷寒證脈也。此乃東垣內傷外感辨脈之言。恐後人內傷外感不明,故細細詳審而著《內外傷辨》,以垂後世,仁民之意深矣。豈有謬乎?景岳妄自穿鑿,貽害不淺。
白話文:
一、在選擇中醫醫生時,應選取德才兼備的人。若是那些不肖之徒,只會虛張聲勢,熱衷於修改他人的診斷,常常造成混淆是非,對於生命而言影響重大。景嶽就是這樣的人,他肆意翻改前人的診斷,卻未意識到自己正在殺人。
王叔和認為左側脈搏代表外部感染,右側脈搏代表內部傷害,導致後人經常以左脈辨識外部感染,右脈辨識內部傷害。這不是說左側沒有內部傷害,或者右側沒有外部感染嗎?這樣的混淆概念非常錯誤,非常錯誤。
《內外傷辨》是東垣提出的,因此有一條關於「辨脈」的論述:外部感染風寒,通常會有超出常態的症狀,這是因為身體被外來的邪氣侵襲,病狀會首先在左手出現,左手主表,行陽脈二十五度。內部傷害由飲食不當、勞累過度引起,通常會有不足的症狀,這些病狀會首先在右手出現,右手主裡,行陰脈二十五度。因此,外部感染風寒,會單獨在左手寸部的人迎脈浮現緊張,按壓時脈象洪大。
緊張的脈象,如同弦一般的緊繃,是足太陽寒水的脈象。按壓時脈象洪大有力,在其中可以發現手少陰心火的脈象。丁與壬相合,表現出洪大的脈象,是傷寒的脈象。這是東垣對於內部傷害與外部感染辨別脈象的說法。他擔心後人對於內部傷害與外部感染的區分不清,因此詳細地審視並撰寫了《內外傷辨》,以供後世參考,他的仁慈之心深遠。哪裡有錯誤呢?景嶽卻自以為是地胡亂解讀,對人們造成了深重的損害。
一、病人善服藥者,聞其氣,嘗其味,便可覺宜否,固無待入腹而始知也。有病之人,或外感而人事不清,或內傷而口不知味,豈有病人嘗其味而覺宜否乎?醫者尚不能嘗氣味之性,必如神農可以嘗而知之然。此說荒唐不經,病者無識無知者多,故用醫治之。如可嘗而知之,不必延醫矣。
白話文:
一個懂得吃藥的人,只要聞到藥的味道和嚐到它的味道,就可以知道它是否適合自己,並不需要等到吞進肚子裡才知道。生病的人,可能是因為受到外部感染而精神模糊,或者是內部受損而無法品嚐食物的味道,怎麼可能讓病人靠品味來判斷呢?醫生也不能完全瞭解每種草藥的味道特性和效果,必須像神農氏那樣能夠通過嘗試就能夠得知纔行。這種說法非常荒謬且沒有根據,很多患者都缺乏辨別能力,所以才會請醫師治療。如果真的能透過嘗試就得知藥物的效果,就不需要找醫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