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一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1)

1. 論治篇

一、虛實之治,大抵實能受寒,虛能受熱,所以補必兼溫,瀉必兼涼。此說大謬。所謂執死法也。若陰虛水耗,而用溫補,如火益熱矣。蓋涼為秋氣,主殺萬物,逢之便無生長,欲補元氣,故非所宜。生脈散、人參白虎湯,豈非涼補乎?即有火盛氣虛,宜涼補者,亦不過因火暫用,火去即止,終非治虛之法也。用熱藥亦宜此法,中病即止,非可以久用也。

或以苦寒之物,謂能補陰,則《內經》有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溫者,養也。溫存以養,非溫熱之義;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夫氣味之宜於人者,謂之補,未聞以味苦氣劣亦謂之補也。《內經》有曰:水位之主,其瀉以咸,其補以苦。然此特以五行歲氣之味,據理而言耳。

有因歲氣而病者,當以此法治之。矧其又云麥、羊肉、杏、薤,皆苦之類,是苦而補者也,豈若大黃、黃柏之氣味苦劣,而謂之能補,無是理也。去邪即所以補正。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以苦補之。此《內經》之言也。聞之王應震曰:一點真陽寄坎宮,固根鬚用味甘溫,甘溫有益寒無補,堪笑庸醫錯用功。

一言以蔽之矣。欲用附桂之誤耳。夫溫者,不寒不熱之性。今以桂附熱藥謂之溫補,不知何所取義?

一、補瀉之法,補亦治,瀉亦治,如以新暴之病而少壯者,乃可攻之瀉之。新暴之病而少壯者,亦有不宜攻瀉。凡臨症治病,不必論其有虛症無虛症,但無實症可據而為病者,便當兼補。混話。有虛無虛即當兼補,使世醫不論病情而用補,誤人多矣。亦不必論其有火無火,但無熱症可據,便當兼溫以培命門脾胃之氣,使世醫竟講八味熱藥矣,大誤,大誤。○有寒者,可用熱藥。

又言無熱即當溫補以培命門,所以舉世俱喜用熱藥。

溫補兩字,尚未講明。《內經》言:勞者溫之。謂溫存以養,使氣自充。若言用熱藥溫補命門,大失經旨矣。

一、治法有逆從,以寒治熱,以熱治寒,此正治也,正即逆也。以熱治熱,以寒治寒,此反治也,反即從也。如以熱藥治寒病,而寒不去者,是無火也,當治命門,以參、熟、桂、附之類,此王太僕所謂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亦正治也。又如熱藥治寒病,而寒不退,反用寒涼而愈,此假寒症,亦從治法也。

反治之道,非以熱治熱,以寒治寒。微者逆之,如寒病熱病,其勢尚微,用熱治寒,用寒治熱,是謂正治。若熱極用寒藥逆治,則格拒而反甚,故少加熱藥為引導,使無格拒直入病所;用熱藥治寒病,少加寒藥以順病氣而無格拒,使之同氣相求,謂之從治。非竟以熱藥治熱病,寒藥治寒病也。

若熱藥治寒病而寒不退者,所謂熱之而寒者取之陽,求其屬也。熱藥治寒病,用寒藥為引導,則無格拒,寒藥熱飲則愈,所謂從治,乃順其性以折之,非以寒涼直折之謂從治也,景岳認錯治法。又有寒藥治熱病而熱不愈,反用參、附、八味之類而愈者,此即假熱病,以熱從治之法也,亦所謂甘溫除大熱也。假熱之病,仍是寒病,所以用熱藥治之,非從治法也。

白話文:

論治篇

一、關於虛實的治療,普遍認為實證的人會受寒,虛證的人會受熱,所以補養必須搭配溫熱藥,瀉法必須搭配寒涼藥。這種說法是大錯特錯的,是死板的教條。如果是陰虛導致津液耗損,還用溫補,就像火上加油一樣。要知道,寒涼屬於秋天的氣候,主宰萬物的凋零,遇到就會停止生長,如果想補養元氣,就不適合使用寒涼藥。像生脈散、人參白虎湯,難道不是寒涼的補藥嗎?即使有火熱旺盛而氣虛的情況,需要用寒涼的藥來補養,也只是因為暫時有火,火氣消退就要停止,不能一直這樣治療虛證。使用溫熱藥也是一樣,病症好轉就應該停止,不能長期使用。

有人認為苦寒的藥物可以補陰,但《黃帝內經》說:「形體不足的人,要用溫性的藥物來補養,所謂溫養,是溫和滋養的意思;精液不足的人,要用滋味的藥物來補養。」適合人體氣味的藥物才叫補,沒聽說過味道苦澀、氣味不好的藥物也叫補。《黃帝內經》又說:「水位主宰腎,其瀉法是用鹹味藥,其補法是用苦味藥。」這只是根據五行和歲時氣候的特性,從理論上來說的。

如果因為氣候而生病,就應該用這個方法來治療。更何況《黃帝內經》還說麥子、羊肉、杏子、薤菜,都屬於苦味,這些苦味卻能補養。怎麼能把大黃、黃柏這種氣味苦劣的藥物,說成可以補養呢?這是沒有道理的。祛除邪氣,就是補養正氣。腎臟想要強健,就要趕緊吃苦味的食物來使它堅固,用苦味來補養它,這是《黃帝內經》說的。王應震曾說:「一點真陽寄藏在腎中,要穩固它的根基就要用甘溫的藥物,甘溫的藥物有益,寒涼的藥物沒有補養作用,可笑庸醫用錯了藥。」

一句話就說清了!他們只是想用附子、桂枝這些藥物而已。所謂溫性,是指不寒不熱的藥性。現在卻把桂枝、附子這種熱性藥物稱為溫補,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二、關於補瀉的方法,補是治療,瀉也是治療。像是新發的急性病,如果患者年輕力壯,才可以攻下瀉法。但新發的急性病,即使患者年輕力壯,也有不適合攻下瀉法的。凡是臨床治療疾病,不必考慮是否有虛證,只要沒有實證,就應該兼顧補養。這話是胡說八道。不論是否有虛證都應該兼顧補養,這樣會讓世上的醫生不論病情就用補藥,會害死很多人。也不必考慮是否有火證,只要沒有熱證,就應該兼顧溫補,來培護命門和脾胃的氣,這樣會讓世上的醫生都用八味丸這樣的熱性藥,大錯特錯。有寒證的人,才可以使用熱藥。

又說沒有熱證就應該溫補來培護命門,這就是為什麼世人都喜歡用熱藥的原因。

溫補這兩個字還沒有講清楚。《黃帝內經》說:「勞累的人要溫養。」意思是溫和地滋養,讓氣自己充盈。如果說用熱藥溫補命門,就大大違背了經文的旨意。

三、治療方法有順和逆,用寒藥治療熱病,用熱藥治療寒病,這是正治,正就是逆。用熱藥治療熱病,用寒藥治療寒病,這是反治,反就是順。例如用熱藥治療寒病,但寒症沒有消失,說明是沒有火氣,就應該治療命門,用人參、熟地、桂枝、附子等藥物,這就是王太僕所說的「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也是正治。又如用熱藥治療寒病,但寒症沒有消退,反而用寒涼的藥物而治癒,這是假寒證,也是順治法。

反治的方法,並不是用熱藥治療熱病,用寒藥治療寒病。如果病勢還輕微,例如寒病或熱病,病勢還不嚴重,用熱藥治療寒病,用寒藥治療熱病,這才叫正治。如果熱極,用寒藥來逆治,就會產生排斥反應,反而會更嚴重,所以要稍微加一點熱藥來引導,讓寒藥沒有排斥,直接到達病灶;用熱藥治療寒病,要稍微加一點寒藥來順應病氣,使其沒有排斥,讓它們同氣相求,這才叫順治。並不是說用熱藥治療熱病,寒藥治療寒病。

如果用熱藥治療寒病,但寒症沒有消退,就是所謂的「熱之而寒者取之陽」,要尋找陽氣的所在。用熱藥治療寒病,如果用寒藥做引導,就不會產生排斥,用寒藥熱服就會痊癒,這就是所謂的順治,是順應它的特性來折服它,而不是直接用寒涼的藥物來折服它,景岳把這個治療方法搞錯了。又有用寒藥治療熱病,但熱症沒有痊癒,反而用人參、附子、八味丸之類的藥物而治癒,這就是假熱病,是用熱藥來順治的方法,也是所謂的「甘溫除大熱」。假熱的病症,其實還是寒病,所以用熱藥來治療,並不是順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