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四 (27)
卷四 (27)
1. 熱陣
六味回陽飲,治陰陽將脫。近來醫家,不審病之真假,每見厥逆昏暈,即為虛脫,用此方而死者甚多,尚云不能挽回,委之命數,在病家亦不覺也,悲夫!
人參,附子,乾薑,甘草,熟地,當歸
如泄瀉,加烏梅,或五味。泄瀉屬脾虛者多,但知加酸斂之藥,而不知健脾。然方中有歸、地之泥滑,立方之懷極矣。○如虛陽上浮,加茯苓。虛陽上浮而加茯苓之淡滲,尚欠斟酌。○如肝經鬱滯,加肉桂。肝經鬱滯,豈可用此方而加桂乎?殺人多矣。
理陰煎,此方通治真陰虛弱,脹滿嘔噦,痰飲噁心,吐瀉腹痛。此等症俱屬脾虛,豈有歸、地而治脹滿痰飲吐瀉之疾乎?害人不淺。又凡真陰不足,真陰不足是小衰也,不用六味乃用薑、桂、當歸?或素多勞倦之輩,忽感寒邪,不能解散,寒邪不能解散,用歸、地豈能解散乎?必反致胸膈不寬而發熱,害人不淺。宜用此湯,照後加減以溫補陰分,托散表邪,連連數服,使陰氣漸充,則汗從陰達。連進血藥,必致滿悶,豈有汗出之理乎?
熟地,當歸,甘草,乾薑,或加桂
若寒凝陰盛,邪有難解者,必加麻黃。寒凝陰盛而用歸、地,必致害人。此寒邪初感溫散第一方。惟仲景獨知此義,第仲景之溫散,首用麻黃、桂枝二湯,余之溫散,即以理陰煎及大溫中飲為增減。仲景之溫散,因傷寒在表發熱,故用麻黃、桂枝以汗之,若用血藥凝滯,安能解表發汗乎?杜撰立言,誤人非淺。此雖一從陽分,杜撰胡說。
一從陰分,其跡若異,《內經》言氣薄則發泄,豈有味厚之藥能發泄乎?然一逐於外,一托於內,而用溫則一也。托內用氣藥,豈有用歸、地而云托內?○若陰勝之時,外感寒邪,外感寒邪而用歸、地,仲景之法未載。或背寒者,乃太陽少陰症也,此謂兩感。加細辛,甚者加附子,並加柴胡。
此少陽經藥,加入太陽少陰證,混亂無頭緒。○若脾腎兩虛,水泛為痰,或嘔或脹,加茯苓,或加芥子。脾腎兩虛而用芥子,反耗真氣。○若泄瀉不止,及腎泄者,或去當歸,加山藥、扁豆。泄瀉而用山藥、扁豆,亦是常技。
此方大無文理,若真陽不足,理宜八味,若中焦虛寒,當理中焦而用理中湯,此方可謂之兩頭蠻。
養中煎,治中氣虛寒,為嘔為泄者。中氣虛寒,而為嘔瀉者,東垣《脾胃論》中必用白朮、半夏、六君、理中,為至當不易之理。
人參,山藥,扁豆,甘草,茯苓,乾薑
如胃中空虛覺餒者,加熟地。但能凝滯為害。
溫胃飲,治中寒嘔吐,吞酸泄瀉,不思飲食。嘔吐吞酸,不用半夏、茯苓而用扁豆、當歸,未能切中病情。
人參,白朮,扁豆,陳皮,乾薑,甘草,當歸
如下寒帶濁者,加故紙。必有濕熱。○如氣滯或兼胸腹痛者,加藿香、丁香、木香、白蔻、砂仁、芥子之屬。常技用芥子,大非正治。○如水泛為痰,此屬腎虛。而胸腹痞滿者,此屬脾虛氣滯,胡亂立方加減。加茯苓。水泛為痰與胸腹痞滿,病屬兩途,豈可但加茯苓而能愈乎?水泛為痰,此因腎虛而泛上,當用地黃丸。
白話文:
熱陣
六味回陽飲用於治療陰陽將絕的危急情況。但近來許多醫生不辨病情的真偽,只要見到病人手足厥冷、昏迷不醒,就診斷為虛脫,濫用此方,導致許多病人死亡,卻還說無法挽回,歸咎於命運,病人家屬也無可奈何,實在令人悲痛!
理陰煎被用來治療真陰不足引起的各種症狀,例如脹滿、嘔吐、呃逆、痰飲、噁心、吐瀉、腹痛等。這些症狀都屬於脾虛,卻用熟地、當歸來治療,實在是害人不淺。此外,真陰不足只是輕微的衰弱,不該用六味回陽飲,反而使用薑、桂、當歸等溫燥之品。或者,如果病人平素勞累過度,突然感受寒邪,寒邪又不能自行消散,使用熟地、當歸更無法幫助寒邪消散,反而可能導致胸悶發熱,危害極大。應該用理陰煎,根據病情加減藥物,溫補陰分,疏散表邪,連續服用幾劑,讓陰氣逐漸充盈,則汗液可以從陰分排出。而連續服用補血藥物,必然導致胸悶,怎麼可能出汗呢?
若寒邪凝滯,陰盛而邪氣難以去除,必須加入麻黃。寒凝陰盛卻使用熟地、當歸,必定會害人。寒邪初感,溫散之法是首選,仲景(張仲景)獨知此理,仲景的溫散之法,首先使用麻黃、桂枝湯,其他醫家的溫散之法,大多是從理陰煎和大溫中飲加減而來。仲景的溫散之法,是針對傷寒表證發熱,故用麻黃、桂枝發汗,若使用補血藥物導致氣血凝滯,怎麼能夠解表發汗呢?這些都是杜撰的說法,誤導後人甚深。雖然都是從陽分入手,但這些說法都是胡亂杜撰。
從陰分入手,方法看似不同,《內經》說氣虛則易於發洩,怎麼會有厚重的藥物能夠發洩呢?但無論是從外驅邪,還是從內托邪,使用溫熱藥物的目的都是一樣的。從內托邪使用溫熱藥物,怎麼可以用熟地、當歸來說明是從內托邪呢?如果陰氣盛,外感寒邪,使用熟地、當歸,仲景的治療方法中並無記載。如果病人背部發冷,屬於太陽少陰合病,這稱為兩感。應該加入細辛,嚴重者加附子,並加入柴胡。
這是少陽經藥物,卻用於治療太陽少陰的證候,混亂無章。如果脾腎兩虛,水液泛濫成痰,或嘔吐或脹滿,可以加入茯苓,或加入芥子。脾腎兩虛卻使用芥子,反而耗傷真氣。如果泄瀉不止,或腎虛泄瀉,可以去掉當歸,加入山藥、扁豆。泄瀉使用山藥、扁豆,也是常見的做法。
此方根本沒有醫理根據,如果真陽不足,理應使用八味丸,如果中焦虛寒,應該針對中焦虛寒使用理中湯,此方可謂是南轅北轍。
養中煎用於治療中氣虛寒引起的嘔吐、泄瀉。中氣虛寒引起嘔吐泄瀉,東垣(李東垣)《脾胃論》中必定使用白朮、半夏、六君、理中湯,這是最恰當不過的治療方法。
如胃中空虛,覺得飢餓,可以加入熟地。但熟地容易導致氣血凝滯,反而有害。
溫胃飲用於治療中焦寒邪引起的嘔吐、吞酸、泄瀉、不思飲食等症狀。嘔吐吞酸,不用半夏、茯苓,反而使用扁豆、當歸,不能針對病情。
如果下焦寒邪夾帶濁邪,可以加入故紙。但這樣必定有濕熱。如果氣機阻滯,或兼有胸腹疼痛,可以加入藿香、丁香、木香、白蔻、砂仁、芥子等藥物。經常使用芥子,並非正治之法。如果水液泛濫成痰,這是腎虛所致。而胸腹痞滿,這是脾虛氣滯。胡亂加減藥物,加入茯苓。水液泛濫成痰和胸腹痞滿,是兩種不同的病症,怎麼可以只加茯苓就能治癒呢?水液泛濫成痰,是因為腎虛而上泛,應該使用地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