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四 (18)
卷四 (18)
1. 八因略
八略而不言七方十劑、《內經》之言,不足憑與。
白話文:
「在『八因略』中,忽略了七方十劑這些內容,以及未提及《內經》的理論,這些不足以作為依據。」換句話說,這段文字指出『八因略』一書在討論病因時,忽略了七方十劑和《內經》中的相關理論,認為這樣的做法不足以作為專業的參考依據。
2. 補陣
《局方》之壞,幸丹溪發揮,其弊盡去。今又有此新方,貽禍於後。
大補元煎
人參,山藥,熟地,杜仲,當歸,山茱萸,枸杞,炙草
如氣分偏虛者,加耆、術:如胃口滯者,不必用。前方凝滯之藥,豈能理胃口之滯乎?○如血滯者,加川芎,去山萸。血滯者,理血中之滯。前方加芎,豈理滯乎?必加理氣之藥為妙。如枸杞、熟地,非所宜也。
左歸飲
熟地,山藥,枸杞,山萸,茯苓,甘草,補腎之藥而加甘草,焉得m達?古人六味、八味、還少、腎氣、美髯等方,未見用甘草,藥性之理未明,何敢大膽立方?
如肺熱而煩者,加麥冬;血滯,加丹皮。血滯者,因氣之滯也,豈可用一派凝滯之藥加丹皮以理之?處方不得其宜。○脾熱易飢者,加芍藥。脾熱易飢而用前方,吾恐壅滯愈熱。○血熱妄動,加生地。宜涼血,前方不宜。
右歸飲
熟地,山藥,山萸,枸杞,甘草,杜仲,肉桂,附子
如火衰不能生土,為嘔噦吞酸者,加炮姜。嘔噦吞酸,此脾虛而有肝火也,宜扶脾胃、清肝火為主。若補火生土之說,東垣《脾胃論》中從無有此說,今醫家每每言之。如要補火,宜用桂、附加於參、耆、木之中為妥。若以凝滯補腎之藥可以補脾而運化,我未之聞也。○如陽衰中寒,泄瀉腹痛,加人參、肉蔻。
宜建中、理中,為一定之法。前方凝滯,不妥。○如小腹多痛者,加吳茱萸。小腹痛,有寒者,有氣滯者,有瘀血者,種種不一,不可用前方而加茱萸。○如淋帶不止,加故紙。淋帶屬濕熱有火者多,不可用前方。
左歸丸
大懷地,山藥,枸杞,山萸,牛膝,菟絲,鹿膠,龜膠
如火爍肺金,乾枯多嗽者,加百合。宜以麥冬、天冬、知母、生地、丹皮、沙參之類,前方加百合,未中病情。○如小水不利不清,加茯苓。小水不利不清,宜清肺、導赤,前方加苓,亦未中病情。○如大便燥結,去菟絲,加蓯蓉。大便燥結,用前方亦無見效。
治病用藥,隨機應變,豈可以一方而統治諸病乎?近來吳門俱用此方而治病,殺人多矣,皆景岳此方害之也。○用此方加減治病,可謂執死法。凡用藥,有開有闔,有宣有補,東垣用藥之妙,尚未詳察。
右歸丸
大懷地,山藥,山萸,枸杞,鹿膠,菟絲,杜仲,當歸,肉桂,附子
如飲食減少,或不易化,或嘔惡吞酸,皆脾胃虛寒之症,加乾薑。飲食減少而不化,宜健脾理氣,東垣《脾胃論》中詳言之矣。嘔吐吞酸而用凝滯之藥,未為切中。
此方可謂之了命丹,往往富貴之人藉此縱欲,以為有藥扶持,及至發毒,或噎膈,或類中,至死而不知此方之害也。
五福飲,凡五臟氣血虧損,此能兼治,足稱王道。蠻補。
白話文:
補陣
張景岳《景岳全書》的方劑運用失當,幸虧朱丹溪加以發揮,改正了其弊端。但現在又出現了這些新的方劑,將來會貽害無窮。
大補元煎這個方子,人參、山藥、熟地、杜仲、當歸、山茱萸、枸杞、炙甘草組成。如果氣虛者,可以加黃耆、蒼術;如果胃口不好,則不必使用這個方子。因為這個方子本身就是凝滯的藥物,怎麼可能治療胃口不好的問題呢?如果血瘀,可以加川芎,去掉山茱萸。血瘀是血中有了阻滯,這個方子加川芎,怎麼能解決瘀滯問題呢?應該加一些理氣的藥物才好,像枸杞、熟地就不適合了。
左歸飲這個方子,熟地、山藥、枸杞、山茱萸、茯苓、甘草組成,補腎的藥物卻加了甘草,這怎麼能達到好的效果呢?古代的六味地黃丸、八味地黃丸、還少丹、腎氣丸、美髯丹等方劑,都沒有用甘草,藥性原理不明,怎麼敢隨便新增藥物呢?如果肺熱煩躁,可以加麥冬;如果血瘀,可以加丹皮。血瘀是因為氣滯引起的,怎麼可以用這種凝滯的藥物加上丹皮來治療呢?用藥方法不對。脾胃有熱,容易飢餓,加芍藥。脾胃有熱容易飢餓的情況下服用這個方子,我擔心會加重壅滯和熱症。血熱妄動,加生地黃。應該用涼血的藥物,這個方子不適合。
右歸飲這個方子,熟地、山藥、山茱萸、枸杞、甘草、杜仲、肉桂、附子組成。如果腎陽不足,不能溫煦脾土,出現嘔吐、呃逆、吞酸等症狀,可以加炮薑。嘔吐、呃逆、吞酸,這是脾虛兼有肝火,應該以健脾胃、清肝火為主。所謂補火生土的說法,李東垣的《脾胃論》中從來沒有這種說法,現在的醫生經常這樣說。如果要補火,應該用桂枝、附子配伍人參、黃耆、白朮等藥物才對。如果認為凝滯的補腎藥物可以補脾運化,我從未聽說過。如果陽氣衰弱,兼見畏寒、腹瀉、腹痛,可以加人參、肉蔻。應該用理中丸、建中湯,這是確定的方法。這個方子凝滯,不妥當。如果小腹疼痛,可以加吳茱萸。小腹疼痛,有寒證、有氣滯、有瘀血等各種情況,不能用這個方子再加吳茱萸。如果淋症帶下不止,加故紙。淋症帶下大多屬於濕熱夾雜火邪,不能用這個方子。
左歸丸這個方子,熟地黃、山藥、枸杞、山茱萸、牛膝、菟絲子、鹿膠、龜膠組成。如果肺陰虧損,出現乾咳等症狀,加百合。應該用麥冬、天冬、知母、生地黃、丹皮、沙參等藥物,這個方子加百合,沒有針對病情。如果小便不利,加茯苓。小便不利,應該清肺利尿,這個方子加茯苓,也沒有針對病情。如果大便乾燥,去掉菟絲子,加肉蓯蓉。大便乾燥,用這個方子也沒有效果。
治療疾病用藥,應該隨機應變,怎麼可以用一個方子治療所有疾病呢?近年來吳門地區都用這個方子治病,害死很多人,都是張景岳這個方子造成的禍害。用這個方子加減治療疾病,可以說是死板的治法。凡是用藥,有疏泄、有閉藏,有宣發、有補益,李東垣用藥的妙處,還沒有完全理解。
右歸丸這個方子,熟地黃、山藥、山茱萸、枸杞、鹿膠、菟絲子、杜仲、當歸、肉桂、附子組成。如果飲食減少,或者不易消化,或者嘔吐吞酸,都是脾胃虛寒的症狀,可以加乾薑。飲食減少而不消化,應該健脾理氣,李東垣《脾胃論》中詳細說明了。嘔吐吞酸而用凝滯的藥物,沒有針對病情。
這個方子可以稱為「了命丹」,往往富貴的人藉此縱慾,認為有藥物扶持,等到毒性發作,或者噎膈,或者中風,到死都不知道是這個方子的害處。
五福飲這個方子,凡是五臟氣血虧損,這個方子都能兼治,可以稱得上是王道。但是過於補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