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四 (17)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7)

1. 一補略

水失火而敗者,不補火何以蘇垂絕之陰?此說甚覺欠通。總之其意專注熱藥耳,不過要火煎熬水也。趙氏謂水養火之論,卻是確理。○經云: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而景岳雲水失火而敗者,意欲用熱藥也,不知氣屬陽,血屬陰,陰血散,必宜補氣,氣能攝血故也。若以水失火而用熱藥,謬矣。

凡業醫者,當於七方十劑中講究,用藥足矣,不必好奇而宗此。

白話文:

如果水分因為失去熱力而衰退,不補充熱力怎麼能恢復瀕臨衰竭的陰性呢?這種觀點看起來似乎不通。歸根結底,這種觀點專注在使用熱性的藥物上,就像需要火來加熱熬煮水一樣。趙氏提出的「水能滋養火」的理論,確實有其道理。

古籍有言:沒有陽,陰就無法生成;沒有陰,陽就無法轉化。然而,景嶽先生所說的「水失去火而衰退」,其本意是要使用熱性的藥物,但他忽略了氣屬於陽,血屬於陰。當陰血流失時,應該補充氣,因為氣能控制血液的循環。如果因為「水失去火」就使用熱性藥物,這就是錯誤的。

對於從事醫療工作的人來說,應當在七種方劑和十種藥物中進行深入研究,這樣使用藥物就足夠了,不必追求新奇而盲目跟隨這種觀點。

2. 三攻略

然實而誤補,不過增病,病增者,可解;虛而誤攻,必先脫元,元脫者,無治矣。實而誤補,不過增病,此二句誤人不淺。如邪氣充實,大小便不通,氣急痰喘,昏冒不省,誤投補劑,頃刻而斃,所謂實實也。虛症誤攻,亦同實實之誤,所謂虛虛也,故《內經》實實虛虛兩句並講,豈可云不過增病乎?誤用補劑致死者,皆景岳之言害之也。

白話文:

然而,如果身體實際上是實證卻誤用了補藥,只是會使病情加劇,但這種因病情加重的情況是可以解決的;但如果本來是虛證卻誤用了攻伐的藥物,必然會先導致元氣脫散,一旦元氣脫散,就無法治療了。身體實證時誤用了補藥,只會讓病情更嚴重,這兩句話誤導了許多人。例如,當邪氣在體內充塞,大小便不通,呼吸急促、痰多、喘息,甚至昏厥不醒,卻誤服了補藥,可能很快就會死亡,這就是所謂的實證誤認為實證的情況。虛證時誤用了攻伐的藥物,也會產生同樣的誤解,這就是所謂的虛證誤認為虛證的情況,所以《黃帝內經》將實證誤認為實證和虛證誤認為虛證這兩種情況一起討論,怎麼能說只是病情加重而已呢?那些因為誤用補藥導致死亡的人,都是受到景嶽的觀點所害。

以上是翻譯結果,請參考。

3. 四散略

豈謂某經某藥必不可移易,亦不過分其輕重耳,如陽明之升麻、乾葛,未有不走太陽、少陽者。豈有陽明經之藥而走太陽、少陽者?仲景立方,認清經絡而用,陶節庵云:但見太陽,直攻太陽,但見陽明,直攻陽明等語,豈有雜亂者乎?若新方,皆雜亂而無文理。凡熱渴煩躁者,喜乾葛,而嘔惡者忌之。

嘔惡乃胃病,乾葛為胃藥,故東垣用之以和胃,不知何故而忌之?寒熱往來者,宜柴胡,而泄瀉者忌之。泄瀉有用升提者,補中益氣湯內豈無柴胡?寒邪在上者,宜升麻、川芎,而內熱炎升者忌之。邪在上者,未必用升麻、川芎。古人有上病療下之法,尚且不知,何必著書立說以誤後人?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大意是這樣的:

難道說某一條經絡使用的某一味藥物就絕對不能更換嗎?其實只是在調整藥物的份量罷了。例如陽明經常用的升麻、乾葛,它們同樣能作用於太陽、少陽經。但是,難道陽明經的藥物會專門作用於太陽、少陽經嗎?張仲景在創立方劑時,是根據清楚的經絡理論來使用的。陶節庵曾經說過:只要看到太陽經的症狀,就直接對太陽經進行治療;只要看到陽明經的症狀,就直接對陽明經進行治療。這樣豈不是有條不紊?然而,現在的新方子,往往混亂不堪,毫無章法可言。

凡是出現熱、口渴、煩躁症狀的病人,往往會喜歡使用乾葛,但有嘔吐症狀的人卻應該避免使用。

嘔吐是由胃部疾病引起的,乾葛是胃部疾病的常用藥物,所以李杲(東垣)常用它來調和胃部功能,但不知道為什麼要避免使用?

有寒熱交錯症狀的病人,應該使用柴胡,但有腹瀉症狀的病人則應避免使用。但是,對於腹瀉,也有需要提升中氣的情況,補中益氣湯裡難道沒有柴胡嗎?

對於寒邪在上部的病人,應該使用升麻、川芎,但對於內熱上升的病人,則應避免使用。然而,對於邪在上部的病人,不一定非要用升麻、川芎不可。古人有「上病下治」的方法,我們連這種方法都還不懂,又何必寫書立說,誤導後人呢?

4. 五寒略

據古方書,咸謂黃連清心,黃芩清肺,石斛、芍藥清脾,龍膽清肝,黃柏清腎。今之用者,多守此法,是亦膠柱法也。非膠柱,分經絡而用之,此上古法也,否則何以藥性必云某藥入某經?大凡寒涼之物,皆能瀉火,豈有涼此而不涼彼者?但當分其輕清重濁,性力微甚,用得其宜則善矣。

寒涼之藥,亦各走其經絡、臟腑,如黃連入心,黃柏入腎,石膏入胃,各有所司,何得云豈有涼此而不涼彼者,但當分其輕清重濁,性力微甚乎?用藥不分經絡臟腑,是大誤人者也。此新方之所以顢頇也。

白話文:

根據古代的醫學典籍,都認為黃連可以清心火,黃芩可清肺熱,石斛和芍藥能清脾熱,龍膽草可清肝火,黃柏則可清腎熱。現今的醫生使用這些藥材時,大多遵循這種方法,這就像固定琴柱一樣僵化。如果不僵化地看待它們,而是根據不同的經絡來使用,這纔是上古時期的用藥方式,不然為什麼藥材的性質一定要說某種藥材入哪條經脈呢?

基本上,所有寒涼性的藥物都能清熱去火,並無所謂只能清這個部位的火,不能清那個部位的火。我們應當區分藥材的輕、清、重、濁,以及其性質和效力的強弱,只要用得恰到好處就是好的。

寒涼性的藥物,各自會走向特定的經絡和臟腑,例如黃連會進入心臟,黃柏會進入腎臟,石膏會進入胃部,各自有其作用的部位,怎麼可以說,有藥物只清這個部位的火,不清那個部位的火呢?使用藥物若不考慮其對經絡和臟腑的作用,這就會大大誤導他人。這正是新式療法之所以會產生問題的原因。

5. 六熱略

觀丹溪曰:氣有餘便是火。余續之曰:氣不足便是寒。景岳言氣不足便是寒,丹溪言氣有餘便是火,乃一定之理,兩句當對講。庸醫多有不識,每以假熱為真火。景岳將自為明醫乎?尚未,尚未。故惟高明見道之士,常以陽衰根本為憂,此熱方之不可不預也。未可竟言陽衰根本,陰衰亦是要緊根本,所以勞怯吐血咳嗽之人,多為陰虛火亢而起。

吳茱萸善暖下焦,腹痛泄瀉者極妙。腹痛泄瀉,不可單言吳萸可治,當用理中、建中為是。氣短氣怯者,忌故紙,故紙降氣也。此說大謬,能納腎氣。

白話文:

看丹溪先生曾說過:體內氣太多就是火旺。我接著他的話說:氣不夠就是體寒。景嶽說氣不足就是寒,丹溪說氣過多就是火,這是一直以來的道理,這兩句話應該一起理解。很多普通醫生不瞭解,常常把假性的熱當作真正的火來治療。景嶽想要成爲明智的醫生嗎?還沒到,還沒到。因此,只有那些真正明白道理的醫生,常常擔憂陽氣衰弱的根本問題,這就是爲什麼在治療上不能不預先考慮的。然而,我們不能只說陽氣衰弱是根本,陰氣衰弱也是重要的根本,因此,勞倦、膽怯、吐血和咳嗽的人,大多是因爲陰虛火旺引起的。

吳茱萸擅長溫熱下焦,對於腹痛和腹瀉的人來說非常有效。但是,腹痛和腹瀉,不能單靠吳茱萸來治療,應當使用理中、建中等方法纔是正確的。對於氣短、膽怯的人,要避免使用故紙,因爲故紙會降低氣。這種說法有很大的誤解,其實它能吸收腎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