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四 (10)
卷四 (10)
1. 總論治法
故丹溪云:癰疽因積毒在臟腑,宜先助胃壯氣,以固其本。景岳每毀丹溪寒涼之害,至其治癰疽,先壯胃氣,以固其本,並不以滋陰之藥治之。○癰疽刻刻照顧胃氣,此乃緊要關頭。
白話文:
因此丹溪(朱丹溪,元代醫家)曾說:膿腫瘍痏是因為體內毒素積聚在臟腑之中,應當首先增強脾胃功能,壯大體力,以此鞏固人體的根本。景嶽(張景嶽,明代醫家)雖常批評丹溪使用寒涼藥物可能造成的危害,但在治療膿腫瘍痏時,他同樣主張先壯大脾胃的功能,鞏固人體的根本,並不會用滋陰的藥物來治療。對於膿腫瘍痏的治療,時刻關注和調理脾胃功能是關鍵所在。
2. 論汗下
愚謂瘡腫之屬表邪者,惟時毒、丹毒、斑疹,及頭面上焦之症多有之。察其果有外邪,脈見緊數,有寒熱者,方宜表散,然必辨其陰陽盛衰,或宜溫散,或涼散,或平散,或兼補而散。前症皆陽毒,不宜兼補。
白話文:
我認為屬於外表邪氣導致的腫瘍疾病,如時毒、丹毒、出疹,以及頭面部和上半身的病症,這類情況比較常見。當確實發現有外部邪氣侵入,從脈象上看見緊張且頻率快的脈象,並伴有發冷發熱的症狀,這時候才適合使用解表散邪的方法來治療。然而,必須要分辨患者體內的陰陽盛衰狀況,來決定應使用溫和的解表法,還是清涼的解表法,或者是平衡的解表法,甚至有的情況下需輔以補益法同時進行解表。前面所提到的病徵都屬於陽性毒素,通常不適合同時進行補益治療。
3. 論灸法
頭為諸陽之會,腎俞肺俞俱不宜灸,以火爍金、火耗水故也。
白話文:
頭部是所有陽經的匯聚處,因此腎俞穴和肺俞穴都不適合使用灸法。這是因為火會損傷金(肺在五行中屬金),火也會消耗水(腎在五行中屬水)的原因。
4. 膿針辨
立齋專門外科,故其說最詳細,而景岳宗其治法而引之,是非景岳之說也。
白話文:
「立齋專精於外科領域,因此對於相關理論的描述非常詳盡。張景嶽則遵循立齋的治療方法並加以引用,所以這部分的論述並非出自張景嶽本人。」
5. 用針勿忌居神
立齋曰:針灸之法,有太乙人神,周身血忌,逐年居神,逐日人神,而其穴有禁針禁灸之論。但瘡瘍氣血已傷,肌肉已壞,急宜迎而奪之,順而取之,非平人針灸之比,何忌之有?病急宜從權治,緩則蔓延為害。
白話文:
立齋說:在針灸治療的方法中,有所謂的太乙人神,以及身體周圍的血脈禁忌,還有每年不同的居神位置,每日不同的人神方位,對於某些穴位有禁止針刺或艾灸的理論。但是,當遇上傷口感染、氣血已經受損,肌肉組織已經破壞的情況下,應該迅速地進行治療,採取逆向或順向的治療方式,這與一般健康人的針灸治療是不一樣的,又有什麼好顧忌的呢?在病情危急的時候,應當採取靈活變通的治療方式,如果拖延,病情可能會擴散,造成更大的危害。
6. 圍藥
丹溪曰:敷貼之劑,應酬輕小熱症耳。若不辨其陰症陽症,妄敷寒涼,則迷塞腠理,凝滯氣血,毒反內攻,而肉反死矣。景岳言丹溪以寒涼之藥誤人,此處仍禁寒涼,不得以一偏之見責人。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外敷的藥物,主要是用來應對一些較輕微的熱性病症。但如果在未明確區分是陰性病還是陽性病的情況下,隨意使用寒涼性的藥物進行外敷,就會堵塞肌膚毛孔,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毒素反而會向身體內部侵襲,甚至使得肌肉組織失去活力。景嶽先生指出,丹溪先生使用寒涼藥物誤導了人們,這裡仍然禁止使用寒涼藥物,我們不能因為個人片面的觀點而去責備他人。
7. 腐肉
若膿血未盡,便用生肌斂瘡之劑,欲其早愈,殊不知惡肉未盡,其瘡早合,後必再發。此說甚好。
白話文:
如果傷口的膿血尚未排乾淨,就急著使用促進傷口癒合的藥物,希望傷口可以早日康復,卻不知道壞死的組織如果還未清除乾淨,即使傷口表面看似癒合了,日後必定會再度發作。這個觀點非常好。
8. 舍時從證
壬午冬,金臺一男子患腹痛,誤服乾薑理中,即口鼻出血,煩躁發狂,入井而死。在景岳必用回陽之劑,而誤治矣。
白話文:
在壬午年的冬天,京城有一位男子突然肚子痛,他錯誤地服用了乾薑和理中湯這兩種藥物,隨後開始從口鼻大量出血,並且出現煩躁和發狂的症狀,最後不幸跳入井中身亡。如果按照景嶽的治療方法,必定會使用回陽的藥物,但這種做法顯然會導致誤診誤治。
"舍時從證"的意思是,在治療疾病時,應該根據病人的實際症狀來決定治療方案,而不是僅僅依據疾病的常規特徵或時間節氣。這個案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病人服用的藥物並未針對他的真實病情,結果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9. 溫補按則
然瘡口開張,血氣虛也;欲嘔不嘔,脾胃虛也;色赤焮腫,虛火之象也。遂與十全大補湯加酒炒黃柏、知母、五味、麥冬,及飲童便,飲食頓進,肌肉頓生。此處用知、柏,未見其傷胃氣,且能進飲食,因瀉其陰火,不致熱傷元氣耳。
白話文:
然而,如果傷口一直無法癒合,敞開不收,這顯示體內的血氣虛弱;有想嘔吐的感覺但又吐不出來,這代表脾胃功能不佳;皮膚呈現紅腫發熱的情況,這是虛火上升的現象。因此,我給他服用十全大補湯,並加入用酒炒過的黃柏、知母、五味子、麥冬,同時讓他飲用童子尿。結果他的食慾立刻恢復,身體肌肉也迅速長回來。
在這裡使用知母和黃柏,並沒有看到有傷害到他的胃氣,反而還能增加他的食慾,因為它們可以抑制體內的陰火,避免熱氣傷害到根本的元氣。
10. 定痛
臨機應變,方為上醫,不可執方而無權也。凡業醫者,斷不可執一偏之見。既欲止痛,又欲散毒,無如降癰散之神妙也。薄荷、野菊、茅根、土貝四味,未必神妙。
白話文:
[止痛]
面對病情,靈活應變的醫生纔是高明的醫生,不能死守著一方一藥而不視實際情況做出調整。從事醫療的人,絕不能固守己見,只看到一個角度。若要減緩疼痛,又要消除毒素,沒有比「降癰散」這藥方更神奇有效的了。但僅僅是薄荷、野菊、茅根、土貝這四種藥材,可能並不會有如此神奇的效果。
11. 生肌收口
東垣云:胃乃發生之源,為人生之本。丹溪亦謂:治瘡瘍,當助胃壯氣,使根本堅固。此處丹溪亦不言滋陰降火,可見丹溪並不偏執。景岳不必深惡而痛絕之。
白話文:
東垣先生曾說:「胃是生命活力的來源,是人活著的根本。」丹溪先生也認為:「在治療傷口時,應增強胃部功能和提升體力,讓身體的根本更加穩固。」由此可見,丹溪先生在這裡並未強調滋養陰液、降低內火,顯示他並非一味堅持某種療法。景嶽先生對此也無須過度反感和完全否定。
東垣先生曾經提到,胃是我們生命力的發源地,是生存的根本。丹溪先生同樣認為,在處理傷口問題上,應該要幫助強化胃部機能和提升整體體能,確保身體基礎更為穩固。從這點看來,丹溪先生並未特別強調滋補陰虛或是降火,可見他並非單一偏執於某種療法。因此,景嶽先生也無需對這種觀點有過度的反感和徹底的排斥。
12. 用香散藥
河間云:凡瘡止於一經,或兼二經,止當求責其經,不可干擾余經也。河間之言,亦不可廢,景岳何必深斥之。
白話文:
「河間學派認為:所有的瘡病只侷限於某一條經絡,或最多涉及兩條經絡,我們應當專門針對這條或這幾條經絡進行治療,而不應幹擾到其他的經絡。河間學派的這種觀點,我們不能輕易摒棄,景嶽前輩實在不必對此有過深的批駁。」
13. 腫瘍
丹溪曰:腫瘍內外皆壅,宜以托裡表散為主,如欲用大黃,寧無孟浪之非?潰瘍內外皆虛,宜以補接為主,如欲用香散,未免虛虛之失。丹溪用藥,不敢孟浪,以傷元氣,何景岳妄議其滋陰降火之非?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對於腫瘤病症,無論是體內還是體外的阻塞,應主要採用內服託裡和表散的治療方法。如果想要使用大黃這種強烈的藥物,豈不是太過冒失了呢?對於潰瘍病症,無論體內還是體外都已虛弱,應該以補養為主,如果再用香散這類會消耗體力的藥物,難免會造成更嚴重的虛弱。丹溪先生在使用藥物上非常謹慎,避免傷害到人體的根本能量,然而何景嶽卻無端批評他滋陰降火的治療方式有誤。
14. 作嘔
脈實便秘而嘔者,宜瀉火。若景岳治嘔,惟用溫中,不用清火矣。戒忌調護古人號黃耆為羊肉,則既宜黃耆,未有不宜羊肉。惟豬、牛肉、酒及傷脾助濕等物,則不可不忌。牛肉健脾,勝於羊肉、豬肉,雖有生痰動風之語,淡煮食之,亦不妨也,但不可煎炙,以助火。
白話文:
標題:[噁心]
內容:如果脈搏強實且有便祕同時伴有噁心的情況,應該要清瀉火氣。然而,景嶽在治療噁心的問題上,只會使用溫補中焦的方法,而不會採用清熱解毒的方式。在飲食上,古人把黃耆稱為「羊肉」,那麼既然適合食用黃耆的人,也就沒有理由不能吃羊肉。但對於豬肉、牛肉、酒類以及那些可能傷害脾臟、助長濕氣的食物,我們就必須有所忌口。
牛肉對脾臟有益,比羊肉和豬肉更適合食用。儘管有人說牛肉可能會產生痰液或引發風邪,但如果只是清淡烹煮後食用,其實並無大礙,只是不要用煎、烤等方式處理,以免增加體內的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