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四 (6)
卷四 (6)
1. 飲食
其有痘已盡出而仍不欲食者,當徐用四物加神麯、砂仁、陳皮,必能食矣。四物湯,血藥也,豈能健脾開胃而進飲食乎?用藥悖謬之極。
一、凡命門元陽不足,則中焦胃氣不暖,故多痞滿不食,下焦腎氣不化,故多二陰不調,此必用理陰煎。此言不大然,理陰煎大無學問之方,豈可施之痘後脾虛不食者乎?
一、凡外感寒邪,則不能食,須表散寒邪,自能食矣,宜加減參蘇,或柴陳煎,或異功加柴胡。外感風寒,乃太陽經病,異功散加一味柴胡,乃扶脾胃清少陽之劑,而能去風寒乎?不明經絡治病,開口便錯。
白話文:
對於那些痘疹已經完全發出來,但還是沒有食慾的人,應該緩慢地使用四物湯加上神麯、砂仁、陳皮,這樣一定可以恢復食慾。但是四物湯是用來補血的藥物,怎麼可能有助於強健脾胃、開胃進食呢?這種用藥方式實在是錯誤至極。
第一點,如果身體內的生命能量(元陽)不足,那麼中焦的胃氣就不會溫暖,因此常會感到脹氣且不想吃東西;下焦的腎氣無法正常運作,因此常會出現排泄系統失調。這種情況下必須使用理陰煎。然而,這種說法並不全然正確,理陰煎是一種非常基礎的處方,怎麼可以拿來治療痘疹後脾胃虛弱、不想吃飯的情況呢?
第二點,如果因為外界的寒冷影響,導致無法進食,那就必須散去體內的寒氣,自然就能恢復食慾了。應該使用加減參蘇湯,或者柴陳煎,或者異功散加上柴胡。但是,外感風寒是太陽經的病症,異功散加上一味柴胡,本質上是扶助脾胃、清理少陽的處方,它真的能夠去除風寒嗎?如果不懂得經絡與疾病的關係,一開口就會犯錯。
2. 咽喉口齒
若上焦雖熱而下焦不熱,或不喜飲食者,只用加味甘桔湯,不必牛蒡,恐其性涼傷脾也。火邪上炎,往往兩足冰冷,火降則暖矣。不宜認為虛寒,而以熱藥誤人。
白話文:
如果上半身雖然有發熱的情況,但下半身並無發熱,或者對飲食沒有特別喜好,這種情況只需使用加味甘桔湯來治療,不必加入牛蒡子,因為牛蒡子性質偏涼,可能會傷害到脾臟。當火氣上攻導致身體不適時,常常會伴隨雙腳冰冷的現象,一旦火氣下降,雙腳就會恢復溫暖。我們不應該誤判這種現象為虛弱或寒冷,進而使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這樣可能會造成更大的誤解和傷害。
3. 嘔吐
痘瘡嘔吐,大都虛寒者多,實熱者少,但當溫養脾胃。初起吐瀉,屬邪熱外達者多,不可即用溫補。
一、凡嘔吐之病,病在上中二焦,切不可妄用下藥,致犯下焦元氣,則必反甚而危矣。即或有大便不通者,亦當調補胃氣。若熱邪內熾,大便不通,小便赤澀,不得不用通利之法。大便一通,嘔吐即止,此不可不知也。若竟用調補,而不去通大便,日久則愈結而愈嘔矣。急病緩治,必有變局。
一、痘瘡別無風寒食滯,脹滿疼痛等症,而為嘔吐或乾嘔噁心者,必脾胃虛寒也。未可云盡屬脾胃虛寒,有肝火上衝胃中而嘔者,經云諸嘔吐酸、諸逆衝上,皆屬於火是也。
一、脾氣微寒微嘔而中焦不寒者,宜異功散。脾屬中焦,既云脾氣微寒,又云中焦不寒,豈脾非中焦乎?悖謬。
一、脾腎虛寒,命門不暖,而為吐瀉者,必飲食不化,水穀不分,而下腹多痛,非胃關或理陰煎不可。兩方血藥凝滯,吐瀉而講補命門,豈能愈乎?○喜用新方,不能切中病情。
程氏曰:凡痘瘡嘔吐之症,須辨冷熱。此言甚好。
嘔吐宜以二陳為主,熱必清火,寒加熱藥。
白話文:
[嘔吐]
關於痘瘡引起的嘔吐,大部分情況是因爲身體虛弱及寒冷,實熱導致的情況較少,應當注重溫養脾胃。在初期出現的嘔吐腹瀉,多屬於邪熱外達,不應立即使用溫補藥物。
一、對於嘔吐病症,病發部位通常在上中二焦,絕對不可以隨意使用瀉藥,以免侵犯到下焦的元氣,否則病情會更加嚴重,甚至危及生命。即使遇到大便不通的情況,也應先調補胃氣。如果體內熱邪熾盛,大便不通,小便赤澀,此時不得不使用通利的治療方法。大便一旦通暢,嘔吐自然停止,這一點必須明瞭。若一味地調補,而不解決大便不通的問題,時間長了,病情會越來越嚴重,嘔吐也會加劇。面對急病緩治,可能會產生變化。
一、痘瘡沒有風寒食滯,脹滿疼痛等症狀,只表現爲嘔吐或者乾嘔噁心,這肯定是脾胃虛寒。然而,並不能說所有情況都是脾胃虛寒,也有肝火上升至胃部導致嘔吐的情況,經書中有"各種嘔吐酸、各種逆衝上,都屬於火"的說法。
一、脾臟稍微寒冷輕微嘔吐,但中焦不寒的情況,應該使用異功散。脾臟屬於中焦,既然說脾臟稍微寒冷,又說中焦不寒,難道脾臟不屬於中焦嗎?這明顯自相矛盾。
一、脾腎虛寒,命門無法保暖,出現嘔吐和腹瀉,一定消化不良,水谷無法分離,且下腹部多疼痛,非胃關或理陰煎不可。兩方血藥凝滯,嘔吐腹瀉卻談補命門,怎麼可能會痊癒呢?喜歡使用新方,卻無法準確判斷病情。
程氏說:對於痘瘡引起的嘔吐病症,必須分辨是冷還是熱。這個說法非常好。
治療嘔吐,應以二陳湯爲主,熱證要清火,寒證則需加入熱性藥物。
4. 泄瀉
自見點至收靨,毒氣俱已在表,俱要元氣內充,大便堅實,庶能托載收成。大便太結又不宜。
故凡見泄瀉,嘔吐腹痛,而別無實熱者,無論痘前痘後,速宜溫救脾腎。泄瀉惟以後天脾胃為要,若治腎未免不利於泄瀉。資始之本在腎,資生之本在脾。景岳每云脾腎並治,溫補脾胃,所謂老生常談也。
若泄瀉而山根、唇口微青,或口鼻微寒,手足不熱,瀉色淡黃,或兼青白,睡或露睛,此皆脾腎虛寒之症,非救命門,終不見效,宜胃關、理陰主之。又講命門而用凝滯血藥,豈能助脾胃乎?此時正當參、朮、桂、附溫補脾胃可也,不必夾雜腎藥,蓋脾為生化之源故也。○若泄瀉勢甚,溫脾不效,必用胃關,或理陰之類。
理陰未必可治泄瀉。○若久瀉滑脫不止,宜胃關、溫胃,或陳氏異功,送五德丸。杜撰之方。○若胃本不虛,但以寒濕傷脾,或飲水而為泄瀉,宜佐關、抑扶煎。此方治濕,何以切中?不用二術燥濕健脾,而用山藥何以燥濕?
凡濕熱內蓄,小水不利,微熱不甚而為泄瀉者,宜五苓、四苓散。胃苓散為要。
白話文:
[腹瀉]
從疹子出現到疹子消退,病邪都在體表,這時需要的是體內元氣充足,使大便變得堅實,這樣才能支撐身體康復。但如果大便過於乾硬,又不是好事。
所以,當你看到腹瀉、嘔吐和腹痛,但沒有其他實熱的症狀,無論是在出疹前還是出疹後,都應迅速地用溫熱的方法來調理脾和腎。腹瀉主要和後天的脾胃健康有關,如果專注治療腎臟,可能對腹瀉的治療效果不佳。生命的起始源於腎,生命維持的基礎則在於脾。景嶽經常說,脾和腎應該一起治療,溫補脾胃,這是一個常見的觀點。
如果腹瀉時,鼻子、嘴脣泛青,或者口鼻微微發冷,手腳不暖,拉肚子的顏色是淡黃色,或是青白色,睡覺時眼睛露出,這些都是脾腎虛寒的症狀,除非治療命門,否則不會見效,胃關和理陰法是首選。然而,如果只是使用一些止血藥物來治療命門,又怎能幫助脾胃呢?此刻,應該使用人參、白朮、肉桂、附子等溫補脾胃的藥物,不必混入治療腎臟的藥物,因為脾是營養的來源。如果腹瀉嚴重,溫補脾臟無效,必須使用胃關或理陰法。
理陰法未必能治療腹瀉。如果長期腹瀉,且無法停止,可以使用胃關或溫胃法,或是陳氏異功散配五德丸。這是一個杜撰的處方。如果胃本身不虛弱,只是因為受寒濕影響脾臟,或因飲水而導致腹瀉,可以使用佐關和抑扶煎。
對於因濕熱在體內積聚,小便不通暢,伴隨輕微發熱而導致腹瀉的情況,可以使用五苓散或四苓散。胃苓散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