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

1. 形色情性

察其形色情性,可以預知吉凶也。既切脈即知吉凶,何必又說形色。

白話文:

[外觀情態與性格],內容:[觀察一個人的外表、情緒狀態和性格特徵,就能夠預測他的未來是順遂或坎坷。既然通過診脈已經能得知一個人的健康狀況,進而推測他的命運,那為什麼還要再提到觀察外表和氣色呢?]

2. 五臟症

蓋痘疹皆出於臟腑,未有表裡不相通者,但出於腑者在痘亦輕,出於臟者在疹亦重。痘由內而發,故云臟;疹由外感而發,故云腑,即表裡也。心虛者,人參、麥冬、生地、當歸之類。初起未可即用。

白話文:

[五臟病症]的內容為:大體上,痘疹都是從臟腑產生的,沒有內外不通的狀況。只是如果痘疹來自腑,則病情通常較輕;若是來自臟,則病情在疹子上會顯得較重。因為痘是從體內發出,所以稱之為「臟」;疹是由外感引發,所以稱之為「腑」,這就是所謂的內外。對於心臟虛弱的人,可以使用如人參、麥冬、生地、當歸這類藥物。但一開始並不能立即使用這些藥物。

以上就是你要的翻譯內容。

3. 辨虛實寒熱

一、察痘之要,惟在虛實二字。邪實者,宜清宜瀉;血氣虛者,宜補宜溫。且痘本胎毒,非藉元氣不能達,非藉元氣不能收。故凡欲解毒清火,亦須憑藉元氣。痘本胎毒,觸而外發。初發之時,若講元氣不足,而用補托,其毒不能外達,必致不救。余幼時見幼科治痘,貫漿必以參耆提之,謂之提漿;膿潰之時,必用保元湯、參、耆、肉桂溫補之。數年之後,漸用清火解毒,參亦少用。

近來二三十年,竟用黃連清火解毒,托裡、保元俱置不用,黃連甚至用二三兩而得愈者,參耆不沾唇,痘者俱皆全活。不知時世異耶?抑人之火毒盛耶?

白話文:

[辨別虛實寒熱]

一、觀察水痘病情的關鍵,在於判斷病人的身體狀態是虛弱還是強壯。若是病毒邪氣旺盛,應當使用清熱解毒和瀉火的方法治療;若病人血氣虛弱,則應當使用補血益氣和溫暖身體的方法治療。因為水痘本質上是由母體傳來的胎毒,沒有元氣的幫助無法發散出來,也無法完全康復。因此,無論是要解毒或是清火,都必須依賴元氣的力量。水痘本質上是胎毒,接觸到外界因素後發作。在剛開始發病時,如果因為元氣不足而使用補充元氣的方式治療,那麼胎毒就無法順利發散,可能會導致無法挽救的結果。我小時候看到兒童科醫生治療水痘,會在發病初期使用人參和黃耆等藥材來提升元氣,稱之為「提漿」;在膿包破裂的時候,會使用保元湯、人參、黃耆和肉桂等溫補藥材。但幾年後,漸漸開始使用清熱解毒的方法,並且減少人參的使用。

近二三十年來,甚至開始大量使用黃連來清熱解毒,不再使用提升元氣和保元湯等方法,有的病例甚至使用二三兩的黃連就能痊癒,完全不使用人參和黃耆,所有患者都能康復。不知道這是時代改變了?還是現代人的火毒更加旺盛呢?

4. 總論治法

然血氣本自互根,原不可分為兩。血氣互根,原不可分,此言一出,血藥、氣藥夾雜而用,則何所適從?故所立新方,皆雜亂無理。殊不知氣有生血之功,血無益氣之理。血虛而補氣,乃無形生有形,陽生陰長之妙。若氣虛而用血藥,則陰凝難以化氣。景岳用藥之理,尚未明白。

又如痘瘡初見發熱,每多不審虛實,止云速當解毒,凡於十日之外,多有泄瀉而致斃者。畏用寒涼解毒,當今之世,有大不然者。

一、秘傳治痘之法,首尾當以四物湯為主,隨症加減用之。此秘傳之法,首尾以四物加減用之,此執定死法也,不可從。

一、首尾皆忌汗下,此先哲治痘之心法。有汗下症,又不得不用,在用之當耳。

白話文:

[總論治療方法]

然而,血與氣本來相互依存,根本不能分割開來看待。血與氣相輔相成,本不可分,一旦說出來,在使用藥物時,血藥和氣藥混在一起使用,那該如何選擇呢?所以,創立的新方子,常常都是雜亂無章,毫無道理。但事實上,氣有助於血液生成,而血液卻無法增強氣。在血虧時補氣,這是從無形轉化為有形,陽生陰長的巧妙過程。如果氣虛時卻使用血藥,那會導致陰寒凝聚,難以轉化為氣。張景嶽的用藥理論,尚未完全明確。

例如,當痘瘡初起,伴隨發熱,通常很難判斷是虛是實,只會說要迅速解毒,然而在十天之後,常會有人因為腹瀉而死亡。對於使用寒涼藥物解毒,現今社會,有很多不合理的觀念存在。

首先,祕密傳授的治療痘瘡的方法,始終都應該以四物湯為主,根據病情調整用量。這種祕密傳授的療法,始終堅持使用四物湯,並根據病情調整用量,這是一種僵化的治療方法,不應遵循。

再者,治療痘瘡時,始終都要避免出汗和瀉下,這是前輩治療痘瘡的心得。但是,如果病情確實需要出汗或瀉下,那就必須要使用這些方法,關鍵在於適當使用。

5. 熱證論治

如文中主溫補,仲陽主涼瀉,雖若各有所主,然無非因病而藥,各有所宜。痘乃先天淫火胎毒而成,毒,火也,必宜清涼解毒為先。當中病即止,不可太過耳。

一、純陽無陰之症。無陰則死矣,當云陰衰。

6. 發熱三朝治款

凡初見發熱,狀類傷寒,未知是痘非痘,即當先用汗散。此時欲散表邪,即當兼調營氣,宜柴歸飲為第一。新方不善。○若初發熱,有惡寒身振如瘧狀者,陽氣虛也,宜柴葛桂枝湯加黃耆。不宜認作陽氣虛,而妄加黃耆。

一、發熱之時,有腹痛脹滿者,必外邪與毒氣相併,未得外達而然,宜參蘇飲加砂仁,溫而散之。厚朴、枳殼以疏其內,則腹痛脹滿自除。

一、痘瘡首尾皆畏泄瀉。若熱毒下注,亦能作瀉。

白話文:

[處理發燒三天的治療方式]

只要一開始出現發燒的症狀,看起來像是得了感冒,但還不能確定是否是出疹子(如水痘)的前兆,應立即使用發汗散熱的方法。在這時候,我們既要驅除體表的邪氣,同時也要調整身體的營養氣血,最適合的就是採用柴胡歸脾飲,這是最佳的首選。而一些新的藥方可能效果不佳。

如果剛開始發燒時,伴隨著怕冷和全身顫抖,像瘧疾一樣的症狀,這可能是體內的陽氣不足,應該用柴胡、葛根、桂枝湯再加上黃耆來治療。但要注意的是,不能因為誤判為陽氣不足,就隨便加入黃耆。

一旦發燒時,如果出現腹部疼痛、脹滿的情況,這通常是因為外部的病菌與體內的毒素結合,無法順利排出體外所導致的,這種情況下,適合使用參蘇飲加上砂仁來溫暖並驅散體內的病菌。再輔以厚朴和枳殼來疏通體內,這樣腹部疼痛和脹滿的情況自然就會消失。

出疹子(如水痘)的初期和後期都要小心腹瀉。若是體內的熱毒向下移動,也可能會造成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