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四 (4)

回本書目錄

卷四 (4)

1. 附麻疹

咳嗽加麻黃、杏仁、麥冬、石膏。麻黃宜去。

喘而便閉者,前胡枳殼湯加五味子。五味不宜驟用。○泄瀉解毒湯或四苓散。兩方治各不同。○煩熱大渴作瀉者,白虎湯加蒼朮、豬苓。蒼朮宜少。○傷食嘔吐,四君湯。未可竟用四君子,宜加消食之藥。○夏月因熱作嘔,四苓散加人參。因熱作嘔,宜二陳加黃連、生薑、竹茹。

用四苓散加參,並非治嘔之藥。傷冷則溫中、理中之藥。溫中、理中兩方,在麻疹尚宜斟酌。

白話文:

[對於附帶麻疹的情況]

如果咳嗽,可以加入麻黃、杏仁、麥冬、石膏等藥材治療。但麻黃使用時應適量,不可過多。

若出現呼吸困難且排便不暢,可用前胡枳殼湯再添加五味子。五味子的使用量也應控制,不可突然大量使用。

對於腹瀉,可以選擇使用解毒湯或是四苓散。這兩種方劑適用於不同情況,需視具體症狀來選擇。

若是感覺煩躁、極度口渴並伴有腹瀉,可使用白虎湯,並添加蒼朮和豬苓。蒼朮的份量不宜過多。

如因飲食過量導致嘔吐,可用四君湯治療。但單純使用四君子可能效果有限,最好能加入幫助消化的藥物。

夏季因天氣熱而產生嘔吐,可用四苓散加人參治療。如果是因天氣熱導致的嘔吐,則適合使用二陳湯加黃連、生薑和竹茹。

使用四苓散加人參並非專門用於治療嘔吐,而是用於調節體溫。若因寒冷導致的嘔吐,則需使用溫中或理中的藥物。但在處理麻疹時,溫中和理中兩種藥方的使用,還需仔細考慮其適用性。

2. 痘瘡

3. 總論

設或知證而不知形,則無以洞其外;知形而不知脈,則無以測其內;知脈而不知本,則無以探其源;知本而不知因,則無以窮其變;知因而不知藥,則無以神其治。竇太史獨列痘在外科,因其形症在外也。但痘為先天胎毒,非若後天七情六慾、風寒暑濕燥火有感而發毒也。○症與形皆外象,有諸內必形諸外,觀其外象,則知內之毒淺深矣。

故《內經》云:能合色脈,可以萬全。又望而知之為神,切脈又其次也,不知景岳探源知本窮變之法何如耳?每每自誇,以神其說,但未到之處甚多。大抵不足者,反自誇耳。

白話文:

[總論]

假使只瞭解病狀而不瞭解身體的外在表現,那麼就無法全面洞察病情;只知道身體的外在表現卻不瞭解脈象,那麼就無法深入探測體內的情況;只知道脈象卻不瞭解病因的根本,那麼就無法追溯疾病的來源;知道病因根本卻不瞭解致病的原因,那麼就無法徹底理解病情的變化;知道致病原因卻不瞭解藥物,那麼就無法巧妙地進行治療。

竇太史單獨將痘疹列為外科疾病,是因為痘疹的症狀表現在身體外部。然而,痘疹是由先天胎毒引起的,並不像後天由七情六慾、風、寒、暑、濕、燥、火等外在因素引發的毒素那樣。

症狀和身體外在表現都是外在的象徵,體內的情況必然會反映在身體外表。觀察身體的外在表現,就可以瞭解體內毒素的程度。

因此,《黃帝內經》提到:能夠結合面色和脈象進行診斷,才能達到萬無一失。再者,僅通過觀察就能判斷病情的醫生是神醫,而脈診則是次一等的診斷方法。然而,對於景嶽探尋病因、瞭解根本、窮究變化的診療方法,我們還不清楚其效果如何?他常常自我吹噓,讓自己的理論顯得神乎其神,但是實際上還有許多未達到的地方。一般來說,那些不夠專業的人,反而會自我吹噓。

4. 察脈法

故余於初熟時,便能斷其吉凶,人多驚服,而不知所窺在脈也。脈之理微,故在望聞問之末。舍望聞問而竟以脈之一字,可斷吉凶,雖在岐扁,不能如此。景岳自誇為神奇,真可愧也。

白話文:

因此我在剛開始接觸診脈的時候,就能判斷病情的輕重好壞,很多人對此感到驚訝並心服口服,卻不知道我是從脈象看出端倪的。脈象的學問深奧微妙,所以通常是在觀察外表、聽取病狀、詢問病情之後的最後一步。如果拋開觀察外表、聽取病狀、詢問病情這些步驟,單憑脈象就能斷定病情的輕重好壞,就算是在醫術高明如岐伯和扁鵲,也不可能做到這樣。張景嶽自誇自己的診脈技術神乎其技,實在是有些汗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