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

1. 麻疹

2. 疹脈

凡出疹,自熱起至收完,但看右手一指,脈洪大有力,雖有別證,亦不為害。此乃有胃氣。

故凡診得陰脈者,即當識為陰症,而速救元神,宜用傷寒溫補托法,參酌治之。痧疹用溫補托法,必致誤人。

白話文:

【疹脈】

凡是出疹的情況,從發熱開始到疹子完全消退,只要觀察右手的脈象,如果脈象洪大且有力,即使有其他症狀出現,也不會造成太大的危害。這表示身體還有足夠的胃氣。

所以,醫生在診斷時若發現陰脈,應判斷為陰證,並迅速採用溫補的方法來保護和強化體內的元氣,適合使用如傷寒治療中的溫補扶正療法,根據具體情況調整治療方式。但是,若是對痧疹這種疾病也使用溫補扶正療法,可能會導致病情惡化,誤導治療方向。

3. 疹證

其為毒也,總由君相二火燔灼太陰,而脾肺受之。但論脾肺受病,君相之火燔灼使然,此不易之言,非比景岳之陰症溫補托裡也。

毒歸五臟,變有四症,歸脾則泄瀉不止,歸心則煩熱不退而發驚,歸肺則咳嗽血出,歸腎則牙齦爛而疳蝕。此說合理。

白話文:

關於疹子這種疾病,大致上是由心火和肝火(君相二火)過旺,導致太陰經脈(與脾肺相關的經脈)受到傷害。討論脾肺受到影響,是因為心火和肝火過旺所導致,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並非像景嶽所提出的陰虛溫補內託法。

毒素進入五臟,會出現四種不同的症狀,如果毒素影響到脾臟,就會引起持續的腹瀉;影響到心臟,就會產生持續的煩躁熱燥,並且容易驚嚇;影響到肺臟,就會造成咳嗽並有出血現象;影響到腎臟,就會使牙齦腐爛,甚至發生齲齒。這樣的解釋是合理的。

4. 疹期

吾家治法,定不在五日內用藥,必待見疹,方用徐徐升表。用藥亦有次第,凡一劑必作十餘次飲之,況疹在皮膚之間,若作一次服,則藥性太急,每致譫語煩躁。此服藥之理,疹屬肺,因肺藥不厭頻而少,非若景岳不論上下臟腑之分別,一概以大劑服之。

但使見有確真,發無不當,則於未出之前,或解或補,必有得預防之力,以潛消其毒者。其毒在內,豈可潛消?必由表而出,此萬氏之高見也。若照景岳,孟浪大劑,大誤。

白話文:

在我們家的治療方法中,我們絕對不會在五天內就使用藥物,一定會等到疹子出現,才開始緩慢地調理體表。用藥也有一定的順序,每一劑藥都必須分十多次服用,更何況疹子位於皮膚表面,如果一次服用完整劑量,藥性會過於急促,往往導致病人產生胡言亂語和焦躁不安的情況。這是服藥的基本原理,因為疹子屬於肺部疾病,肺部對藥物的頻率和劑量要求較小,不能像景嶽那樣,不區分上下的臟腑差異,一律使用大劑量的藥物。

然而,只要能夠確實診斷,疹子發出的時機掌握得宜,那麼在疹子尚未完全爆發前,不管是用藥解除病痛或是進行補養,必然能夠提前做好防範,從而潛移默化地消除病毒。但病毒在體內,真的可以這樣慢慢消除嗎?當然不行,病毒必須通過體表排出,這就是萬氏的深刻見解。如果按照景嶽的方法,隨便使用大劑量的藥物,那就大錯特錯了。

5. 麻疹初熱

古法用升麻葛根湯以表散毒邪,余制透邪煎代之更佳,或柴歸飲亦妙。當歸大不宜,服之必不妙。經曰:必先歲氣,毋伐天和。言不可妄汗妄下也。看司天之氣,並時令寒熱,非言汗下之誤。

白話文:

根據古法,對於麻疹初期發熱的情況,會使用升麻葛根湯來發汗解毒。但我創製了一種名為透邪煎的藥方,效果比前者更好,或者使用柴歸飲也是不錯的選擇。然而,當歸這種成分在這裡並不適合,服用後可能會產生不良反應。

古人云:「必先考慮到季節的氣候特徵,不要無謂地破壞身體的自然平衡。」這是在說,不能隨便就發汗或瀉下。我們應觀察當時的主導氣候,以及季節的冷暖變化,並非單純指發汗或瀉下的方法有誤。

6. 疹出沒

一、發熱六七日以後,明是疹子卻不見出,此必皮膚堅厚,腠理閉密,或為風寒所襲,或曾有吐瀉,皆能伏也。急用托裡散表之劑,如麻黃湯去杏仁,加蟬退、升麻,外用胡荽酒之類。若見吐瀉而疹不出,在景岳必用溫中托裡,豈敢托裡散表,故景岳之言不可盡信,以其偏用溫補也。

景岳曰:按此萬氏之法,極得隨時制宜之善,已盡發表之義矣。然發表之義,亦最不易,即如營衛不足而疹不能出者,其症甚多,若徒知發之,而不知滋之,則營衛有弱者,非惟不能發,而且恐窮其源矣。又要用血藥發表之意。

白話文:

[疹出沒]

一、在發燒六七天後,明明是疹子卻不見出現,這一定是因為皮膚過於堅韌厚重,毛孔緊閉,可能是被風寒侵襲,或是曾經有過嘔吐或腹瀉的情況,這些都能使疹子潛藏不出。此時應立即使用能提升體內氣力,幫助排出表邪的藥物,例如麻黃湯去掉杏仁,加入蟬蛻和升麻,外部可用香菜酒之類的輔助。如果看到嘔吐或腹瀉且疹子不出的情況,在張景嶽那裡,他必定會使用溫暖中焦,提升體內氣力的方法,怎敢用提升體內氣力又排散表邪的方法,所以張景嶽的話不能全信,因為他傾向於過度使用溫補的藥物。

張景嶽說:按照萬氏的治療方法,非常靈活,根據當時情況調整,已經充分發揮了排散表邪的作用。然而排散表邪的道理,也是十分不容易掌握的。比如營衛不足導致疹子無法透出的例子非常多,如果只知道排散表邪,而不知道滋養營衛,那麼對於營衛較弱的人來說,不但疹子無法透出,甚至可能耗盡體內營衛的根本。此外,還需考慮到使用補血的藥物來排散表邪。

7. 疹形色

若疹色淡白者,心血不足也,養血化斑湯主之,或四物加防風。四物大非所宜,此景岳滋陰發表之杜撰。

白話文:

如果出疹子顏色偏淡白,這表示心血不足,應該使用養血化斑湯來治療,或者可以考慮使用四物湯再加防風。但要注意的是,單純大量使用四物湯並不適合所有情況,這是張景嶽用來滋陰並發汗的創見,但實際上有些爭議。

在這段翻譯中,"心血不足"指的是心臟功能不佳或血液循環不順,"養血化斑湯"和"四物湯加防風"是兩種中藥方,用於治療血液問題和皮膚病變。"張景嶽滋陰發表之杜撰"是指張景嶽的一種治療理論或方法,但其有效性存在爭議。

8. 總論治法

一、熱甚,小便赤澀,譫語驚恐者,導赤散、四苓散加辰砂。四苓內有白朮,不宜用。

一、喘者,小柴胡去人參加五味。喘要看虛實,邪火未清者,五味不宜用。小柴胡亦非治喘之方。

小便不利而嘔吐者,四苓散。一二日不通者,導赤散。四苓與導赤同是利小便之方,而各有分別。如濕邪傷脾而泄瀉,小便不利者,可用四苓;如心火移熱於小腸而小便不利,當用導赤,導心火下降也。景岳尚有不明之處。

一、寒熱往來似瘧,小柴胡湯,如兼咳嗽,去人參。宜加杏仁、桔梗、前胡、桑皮之類,去人參不效。

一、餘毒未盡,變生癰疽瘡癤者,升麻湯加荊、防、牛蒡。尚宜清火解毒。但察其別無熱症熱脈,而兼之色白氣餒者,便須速救脾氣,急從溫補,宜溫胃飲。又執溫補而用新方。又如氣喘一症,大有虛實,蓋十喘九虛。甚言虛者多,亦不可執此說。或以大瀉,或以大汗而致喘者,必皆氣脫之候,此非六氣煎,或貞元飲必不可也。

又欲用新方誤人,貞元飲但有歸、地血藥,大瀉、大汗而喘者,參、耆、術為主,豈可用此無理之方?

白話文:

[總論治療方法]

  1. 若患者體內熱氣過盛,小便呈現赤色且排尿時有燒灼感,並伴有神志不清、驚恐等症狀,應使用導赤散或四苓散再加入辰砂進行治療。但要注意的是,四苓散內含有白朮,這種情況下不適合使用。

  2. 若患者出現喘息的症狀,可使用去除了人參的小柴胡湯,再添加五味子。但需注意,喘息需分虛實,若是由於邪火未消導致的,則不適宜使用五味子。同時,小柴胡湯並不是專門治療喘息的藥方。

對於小便不暢且伴有嘔吐的情況,可以使用四苓散。如果兩三日都無法排尿,則應該使用導赤散。四苓散和導赤散雖然都是利尿的藥方,但應用上各有不同。例如,若是因為濕邪傷害脾臟導致的腹瀉和小便不暢,可以使用四苓散;若是因為心火過旺導致小腸發炎引起的小便不暢,應該使用導赤散,以引導心火下降。景嶽在這方面還有些許模糊之處。

  1. 若患者有類似瘧疾的寒熱交替症狀,可使用小柴胡湯,如果同時伴有咳嗽,則應去除人參,並添加杏仁、桔梗、前胡、桑皮等草藥,如果只去除了人參可能效果不佳。

  2. 若患者體內餘毒未清,進而引發膿包、瘡癤等症狀,可以使用升麻湯,並添加荊芥、防風、牛蒡等草藥。此外,還需清熱解毒。但若觀察到患者沒有其他熱症、脈象,且面色蒼白、精神疲憊,就應迅速進行脾氣的調理,急切地從溫補的角度出發,可以使用溫胃飲。另外,對於溫補的使用,又有新的方法。

  3. 例如氣喘這一症狀,虛實之分很大,通常十個氣喘患者中有九個是虛證。雖然說虛證的患者較多,但也不能固守這個觀點。有些患者因大瀉或大汗後導致氣喘,這可能是氣脫的徵兆,這種情況下,非使用六氣煎或貞元飲不可。

  4. 若想使用新的治療方案,但貞元飲只有當歸和熟地黃兩種滋養血液的藥材,對於大瀉、大汗後導致氣喘的患者,應以人參、黃耆、白朮為主,怎麼能使用這樣不合邏輯的治療方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