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四 (1)
卷四 (1)
1. 霍亂吐瀉
霍亂之症,必挾外之暑濕穢惡之邪,內傷食物而起,必宜霍香正氣散加減治之。景岳新方,不宜亂投。
白話文:
關於霍亂這種病症,肯定是因為外部的暑熱、濕氣及不潔的邪氣侵襲,加上內部飲食不慎所導致。治療上,應該使用藿香正氣散這類藥方,並根據實際病情進行增減調整來治療。張景嶽的新藥方,不適合隨意使用。
張景嶽是明朝的醫學家,他提出的治療方法雖然有其獨到之處,但不一定適用於所有情況,因此不能隨便套用。
2. 論瀉痢糞尿色
不必執定糞色黃酸臭者非熱,當察色聽聲,觀其神氣強弱而論之。總之以健脾為第一著,寒熱之藥,且置緩局。
白話文:
[討論瀉痢與糞尿顏色],並不是堅持認為大便黃色且酸臭的就一定不是熱性病症,應當仔細觀察排泄物的顏色,聆聽病人的描述,並且觀察病人精神狀態的強弱來判斷病情。總的來說,首先應該強調的是調理脾胃,至於是寒性還是熱性的藥物,暫時可以放在次要的位置。
3. 吐乳
小兒吐瀉,雖有寒熱之殊,然寒者多而熱者少,虛者多而實者少,總由胃弱而然。吐乳亦不可執守寒多熱少,虛多實少,從薛氏之治,則美矣。若兒小乳多,滿而溢者,亦是常事。多則傷矣。
白話文:
【對於寶寶吐奶】
寶寶出現嘔吐或腹瀉的情況,雖然有冷熱不同的原因,但通常因寒冷導致的較多,因熱氣導致的較少;體虛導致的較多,實證導致的較少,這大多是由於寶寶的胃部功能尚未完全成熟所導致的。對於寶寶吐奶的情況,也不能一概而論地認為都是因為寒冷或體虛,根據薛氏的治療原則來處理,就能得到很好的效果。
如果寶寶很小,但喂的奶量過多,奶水滿到溢出,這也是正常情況。但是,過量餵食確實會對寶寶造成傷害。
4. 五疳症
按楊氏云:疳者,干也,在小兒為五疳,在大人為五勞。然既云為疳,又云為勞,豈非精血敗竭之症乎?敗竭則無可生之理,豈能藥治乎?當云不足為是。雖此症真熱者固多,而元氣既敗,則假熱者尤多也。熱傷元氣,當用涼補,不可謂假熱而用熱藥。即前所用亦有地黃、異功、益黃、益氣之類,恐此數方不足以盡之,其或血氣俱損,有非大補不可者;陰虛假熱,脾敗腎虧,又有非溫補不可者。
地黃、異功、益氣,俱是補腎、補脾正治之方,乃云不足以盡之,又云非大補、溫補不可,其意欲用新方蠻補熱藥耳。觀薛氏治疳,用藥未見有大補大熱之方,景岳偏見,宜痛絕之。
白話文:
根據楊氏所述,「疳」這個字,意思是乾枯,對於小孩來說,指的是五疳症,對於成人來說,則指的是五勞病。然而既然都稱作「疳」或「勞」,這難道不是一種精血耗盡的病症嗎?當身體的精血已經耗盡,就沒有可以再生的道理,這樣的情況下,真的能夠靠藥物來治療嗎?應該說,這種情況是體質虛弱。雖然這種病症確實大多數表現出真熱的症狀,但當根本的元氣已經衰敗,那麼表現出假熱的狀況就會更多。熱會傷害元氣,應該使用涼性補藥,不能因為是假熱就使用熱性藥物。之前使用的藥方,如地黃、異功、益黃、益氣等,恐怕這些方子並不能完全應對所有的病情,有些情況可能需要大補,有些則可能是陰虛導致的假熱,脾臟和腎臟功能衰弱,這時候可能就需要溫補的藥物。
地黃、異功、益氣,這些都是補腎、補脾的標準治療方子,但是卻說這些還不足以應對所有的情況,又說有些情況必須要大補或者溫補,這背後的意思就是想要使用新的方子,使用一些強烈的補藥。觀察薛氏治療疳病的方式,所用的藥物並未見到有大補或大熱的方子,景嶽的這種片面看法,應該要徹底拋棄。
5. 盜汗
小兒元氣未充,腠理不密,所以極易汗出,故凡飲食過熱,或衣被過暖,皆能致汗。東垣諸公云:此是小兒常事,不必治之。東垣諸公之言,大有深意,不比景岳回陽、參附、十全大補之治,蓋諸公因小兒易虛易實,不敢孟浪投藥,恐有誤也。貧窮之家無藥,故兒多育;富貴之家善補,故兒多殤。
一治法:凡小兒無故常多盜汗,或自汗者,宜以團參散為主。盜汗、自汗,治各不同,豈有但用補氣者乎?
白話文:
[盜汗]的問題:
小孩因為元氣尚未完全充盈,肌膚腠理尚未發育完備,所以非常容易出汗。因此,只要飲食稍微過熱,或是穿著的衣服和蓋的被子過於保暖,就可能導致出汗。古時的醫學家如東垣等人說:這是小孩常見的現象,不一定需要特別治療。東垣等人的這番話含義深刻,他們不像景嶽那樣使用回陽、參附、十全大補等強烈的藥物來治療,因為他們考慮到小孩身體易虛弱也易強壯,不敢輕率地給予藥物,擔心會有錯誤。事實上,貧窮家庭由於無法提供藥物,小孩反而較易成長;而富貴人家常用補藥,小孩反而容易早逝。
治療方式如下:對於小孩無緣無故經常出現的盜汗,或者自汗,應該以團參散作為主要治療方式。盜汗和自汗的治療方式各有不同,怎麼可能只是單純使用補氣的方式呢?
(注:盜汗是指睡覺時無故大量出汗,醒來後汗即停止的現象;自汗則是在清醒狀態下,沒有活動或天氣不熱的情況下也會大量出汗的現象)
6. 腹脹腹痛
若有堅積停滯,脹痛拒按,形氣俱實者,宜赤金豆。景岳最喜補劑,而治小兒腹脹腹痛有堅積,形氣俱實者,用赤金豆攻之,殊不知此藥有巴豆峻利大熱之藥,有傷腸胃,故子和三法之中,下法忌巴豆熱藥,恐傷腸胃也。若他人用之,景岳必議其非,今彼創立攻劑新方,則曰宜用,此醫中之妖孽也。
余初年在京,治一五歲鄰女,適經藥鋪,見有巴豆,其父誤為松仁,以一粒與之,嚼而味辣,即吐出,而已半粒下咽矣。少頃,大瀉十餘次,瀉後次日,即致肚腹通身悉皆腫脹,絕口不食。巴豆半粒下咽,即至大瀉,幾至於死,今立赤金豆之峻利,獨不傷元氣乎?但能責人,不能責己,可惡之極。
白話文:
[腹脹腹痛]
如果腹部有硬塊堆積,造成脹痛且按壓會更痛,且身體狀況和氣色都顯得強壯的人,適合使用赤金豆。景嶽非常偏好補益類的藥物,但在治療小孩腹脹腹痛,且有硬塊堆積,身體和氣色都顯得很壯實的情況下,他會用赤金豆來攻擊病竈,但他不知道這種藥含有巴豆這種極具刺激性和熱性的藥材,可能會傷害腸胃,因此,子和的三種治療方法中,排除法是避免使用巴豆等熱性藥物,因為擔心它們可能傷害腸胃。如果其他人使用這種藥物,景嶽必定會批評他們的錯誤,如今他自己創立新的攻擊性療法,卻說應該使用,這種行為在醫學界就像是妖孽一樣。
我在北京初年時,曾治療一個五歲的鄰家女孩,她剛好經過藥店,看到巴豆,她的父親誤以為那是松仁,給了她一粒,她咬了一口發現味道很辣,立刻吐了出來,但已經有一半吞下去了。不久,她拉肚子十多次,拉完之後的第二天,她的肚子和全身都開始腫脹,完全不想吃東西。只吞下半粒巴豆就導致嚴重拉肚子,幾乎要死了,現在他創立的赤金豆的劇烈作用,難道不會傷害到元氣嗎?他只能責怪別人,卻不能反省自己,真是讓人極度反感。]
7. 痞塊
若但知攻痞,則胃氣益弱,運化失權,不惟不能消痞,且致脾土虧損,則痞邪益橫,而變證百出矣。補中兼消,惟潔古枳朮丸最好。
白話文:
如果只知道一味地去消除腹部的硬塊,那麼會讓胃的功能更弱,消化能力下降,不僅無法消除硬塊,甚至會導致脾胃功能受損,這樣一來,硬塊問題會更加嚴重,並且可能會引發各種其他的症狀。在補充中氣同時進行消除,只有張元素的枳朮丸是最適合的選擇。
8. 變蒸
立齋言變蒸不必服藥,此最妙者也。
白話文:
立齋說到孩子的生長發育過程中的體溫波動現象,通常無需特別服藥治療,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自然現象。
立齋提到小孩在成長發育期間偶爾會有的體溫起伏,事實上並不需要刻意吃藥,這是個非常自然且好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