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四 (4)

回本書目錄

卷四 (4)

1. 內熱症

故內熱者,宜清涼,不宜升散。升散則內火愈熾,火空則發也。外熱以膚腠之邪,風寒外襲,病在陽分,外熱未可執定風寒外襲,而妄投發表。故外熱者,宜解散,不宜清降。有辛溫解散、辛涼解散,察症用藥,未可竟言解散而不分明白。

肢體熱,輕則惺惺散,重則人參羌活散。內熱不可用羌活發表。○陽明火盛,兼少陰水虧者,玉女煎。病屬兩途,石膏施於腎水不足者不宜。○汗後陰虛,陽無所附而熱者,四物湯加參、耆。川芎汗出不宜用。

用新方尚要斟酌,因景岳不分經絡臟腑也。

白話文:

對於內熱症狀,應該採用清涼的療法,避免使用升散的藥物。因為升散會使體內的火氣更加旺盛,導致病情加重。外熱症狀是因為皮膚表面受到邪氣侵擾,風寒從外入侵,疾病在身體的陽分。但不能單一認為外熱就是風寒外襲,隨便使用發汗的藥物。對於外熱,應該使用解散的療法,而不是清降。有辛溫和辛涼兩種解散的方法,需根據病情選擇適當的藥物,不能一概而論解散而不區分清楚。

如果四肢感到熱,病情輕微時可以使用惺惺散,嚴重時則用人參羌活散。但內熱患者不可使用羌活來發汗。對於陽明經火氣旺盛,同時少陰經水份不足的情況,應使用玉女煎。這兩種病情屬性不同,若腎水不足的人不適合使用石膏。出汗後體內陰氣虛弱,陽氣無處附著而產生熱感,可以使用四物湯加上人參和黃耆。但若是出汗後川芎不宜使用。

使用新的療法時仍需謹慎考慮,因為景嶽先生並沒有將經絡和臟腑的區別詳細解釋。

2. 吐瀉

若邪在中焦,止於嘔吐,若連及下焦,則併為瀉矣。故在中上者,宜治脾胃,連及下焦者,宜調脾腎。小兒竟調脾胃,不必用補腎以凝滯,反傷胃氣耳。凡無故吐瀉,察其無火者,必生冷寒氣傷胃所致。今小兒所病,大約皆是此證,宜養中煎,杜撰之方。或溫胃飲。有當歸,大忌。

○若兼血虛燥渴者,宜五君子加當歸。吐瀉燥渴,此津液虧耗之故,非血虛也,宜生脈散。○若兼脾腎虛寒,或多痰涎,或兼喘促,宜理陰煎;甚者,人參、附子、理陰煎為最妙,勿謂嘔吐不宜熟地也。嘔吐,脾胃病也,豈可用歸地乎?且嘔吐者,一聞當歸氣味,其嘔更甚,宜用六君子為上策。景岳每每自稱新方奇妙,用藥不知臟腑各別之理,妄自誇獎,可恥之甚也。

白話文:

[關於吐瀉的問題]

如果邪氣影響到中焦(消化系統中段),只會導致嘔吐,但如果連下焦(消化系統下段)也受到影響,就會同時出現腹瀉的情況。所以,如果邪氣在中上焦,應著重於調理脾胃,如果連帶影響下焦,就應該調理脾腎。對於小孩來說,主要應調理脾胃,不一定要補腎以防過於凝滯,這樣反而可能損傷胃氣。凡無緣無故的嘔吐與腹瀉,要觀察是否沒有火象,通常是由生冷寒氣傷害胃部造成的。現在小孩的疾病,大多都是這種情況,適合服用養中煎(自創的處方)或者溫胃飲。如果處方中有當歸,要特別小心。

如果同時伴有血虛燥渴的症狀,可以使用五君子湯加上當歸。嘔吐和腹瀉伴隨燥渴,這通常是因為體內津液不足,並非血虛,應該使用生脈散。

如果同時有脾腎虛寒、多痰或喘促的情況,適合服用理陰煎;嚴重時,用人參、附子加上理陰煎最為有效,不要以為嘔吐就不能使用熟地黃。嘔吐是脾胃疾病的表現,怎麼能用當歸和地黃呢?而且,嘔吐的人一旦聞到當歸的氣味,嘔吐的情況會更嚴重,最好使用六君子湯。景嶽常自稱他的新方子非常奇妙,但是他在用藥上忽略了臟腑各有特性的道理,胡亂自我吹捧,這種行為實在很可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