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四 (3)
卷四 (3)
1. 發搐
腎虛則二便不禁,津液枯槁,為聲不出,為戴眼,肢體厥逆,火不歸源。小兒火不歸源者少。○若病已久,尤當專顧脾腎。幼科治小兒,當以後天脾胃為主,先天腎家且慢講。
白話文:
【抽搐】
如果腎臟虛弱,會導致大小便失禁,身體的水分流失,聲音嘶啞或無法出聲,眼睛上翻,肢體冰冷麻木,這是因為體內的火氣無法回歸到其根源。但在小孩身上,這種火氣無法回歸根源的情況較少見。
假如疾病已經持續一段時間,更應該專心照顧脾和腎的健康。在兒童醫療中,應以後天的脾胃調理為主,對於先天的腎臟問題可以稍緩再談。
2. 夜啼
若陰盛陽衰,心氣不足,至夜則神有不安而啼叫者,宜四君子、五味異功,或七福飲。心氣不足,至夜神有不安而啼,宜養心安神,非四君、五味、七福之治。○若兼吐瀉少食,脾胃虛寒也。吐瀉少食不一,其治非獨脾胃虛寒。○若大便不化,食少腹脹,脾胃虛弱也。與前症同,其治亦同。
○若面色白,黑睛少,至夜分陰中陽虛而啼者,肝腎不足也,宜六味、八味丸。小兒不必用此兩方。○火之微者,宜生脈、導赤。有火亦非生脈散之治。
夜啼治法,再宜斟酌,不可竟言補脾腎。
白話文:
[夜啼]
如果體內陰氣過盛,而陽氣相對衰弱,心臟功能不足,到了夜晚精神就會感到不寧靜而啼哭,這種情況適合使用四君子湯、五味異功散,或是七福飲來調理。但若是因為心臟功能不足,夜晚精神不寧而啼哭,則應該注重養心安神,這時的治療方法就不是單純用四君子湯、五味異功散或七福飲就能解決。
若孩子同時出現嘔吐、腹瀉以及食慾不振的情況,可能是脾胃虛寒所致。但嘔吐、腹瀉和食慾不振的原因並非只有脾胃虛寒一種可能。
若孩子大便不成形,食慾差且腹部膨脹,這也可能是脾胃虛弱的表現。這種情況和前面提到的症狀相同,治療方法也會相似。
若孩子的臉色蒼白,眼珠黑色部分較少,夜晚時因體內陰氣中的陽氣不足而啼哭,這可能是肝腎功能不足,適合使用六味地黃丸、八味地黃丸。但對於小孩來說,不一定需要使用這兩種藥方。
對於輕微的火熱現象,可以使用生脈飲、導赤散。但有火熱現象時,也並不意味著生脈散就能完全解決問題。
在處理夜啼的治療上,我們需要更加謹慎評估,不能一概而論的認為只需要補脾腎。
3. 外感發熱治法
凡暴感者,極易解散,一汗可愈。但察其氣血平和,別無實熱等症,或但倦怠昏睡者,則但以四柴胡飲,或五柴胡飲為主。竟講柴胡解散,亦是景岳常技。須分經絡見症用藥,方謂高明。若照新方治外感發熱,殺人多矣。○若中氣不足而兼熱兼嗽者,宜金水六君煎。大不通之方。○冬受寒邪,至春夏而發熱者,是為小兒正傷寒。春夏之病稱正傷寒,大謬。
新按:余之仲兒,生於乙卯五月,於本年初秋,忽感寒發熱,脈微緊。然知其臟氣屬陰,不敢清解,遂與芎、蘇、羌、芷、細辛、生薑之屬。一劑下咽,不惟熱不遲而反大瀉,連二日不止,而喘繼之,愈瀉則愈喘。沉思良久,漸有所得,乃用人參二錢,生薑五片,煎汁半盞,自午至酉,完此一劑。
復以人參如前煎湯,盡其劑,而氣息遂平,瀉亦止,而熱亦退矣。余因紀此,以見溫中散寒之功,其妙有如此者。五月至新秋,僅兩月耳,嬰兒不能言語,脈亦難憑。初秋暑邪尚熾,感而發熱,當用清暑之藥,乃孟浪投以辛溫發表,純陽柔嫩之軀,當暑傷元氣之時,肺氣焉得不耗散乎?肺與大腸相表裡,肺氣虛,注其大腸而作瀉,肺氣耗散則喘作,此辛溫發表之誤也,故用參補其肺氣而愈。
乃不省其藥誤,反云治病之妙,何憒憒若此?設竟云人參可以治發熱,必誤後人,故不得不為之辨白。
白話文:
[對於外感引起的發燒治療方法]
只要是突然受到感染的情況,非常容易就得到緩解,通常出一身汗就可以痊癒。但是必須觀察患者氣血是否平衡,並沒有其他實質性的高燒症狀,或者只是感到疲倦想睡覺,這種情況下,應該以四逆散或五逆散為主要治療方式。使用柴胡湯來疏散邪氣,這也是張景嶽常用的技巧。但是,必須根據患者經絡和症狀來選擇藥物,這樣才能算是高明的醫生。如果按照新的方子治療外感引起的發燒,可能會害死很多人。
如果是體力不足,同時伴有發燒和咳嗽的人,應該使用金水六君煎。這是個不太通暢的方子。
冬天受到寒冷侵襲,到了春夏季節才開始發燒,這種情況被認為是兒童典型的感冒。春夏季節的病被稱為典型感冒,這是很大的誤解。
最新的案例:我的次子,出生於乙卯年五月,在今年初秋,突然因為著涼而發燒,脈搏稍微緊繃。但是我知道他的體質屬於陰性,不敢直接用清熱的方式治療,於是使用了川芎、紫蘇、羌活、白芷、細辛、生薑等藥物。喝下一劑藥後,不僅沒有退燒反而開始嚴重腹瀉,連著兩天都停不下來,接著又開始喘息,越瀉越喘。我思考了很久,慢慢有了想法,於是用了二錢的人參,五片生薑,煎煮成半杯的藥汁,從中午到傍晚,喝完了這一劑藥。
再次用人參煎湯,喝完全部的藥劑後,呼吸終於平穩下來,腹瀉也停止了,發燒也退了。因此我記錄下這個案例,以顯示溫暖中焦,散去寒氣的效果,效果竟然如此之好。從五月到初秋,只有短短兩個月,嬰兒無法言語,脈象也難以判斷。初秋時節,暑氣依然強烈,受到感染而發燒,應該使用清熱解暑的藥物,卻莽撞地使用辛溫的藥物來發汗,對於柔弱的身體來說,在暑氣傷害元氣的時刻,肺氣怎麼可能不散失呢?肺和大腸互為表裡,肺氣虛弱,就會影響大腸導致腹瀉,肺氣散失就會喘息,這就是辛溫藥物發汗的錯誤,所以使用人參補充肺氣,病情就好轉了。
但是,醫生卻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藥方有誤,反而說治療效果奇妙,為什麼會這麼糊塗呢?如果他說人參可以治療發燒,必定會誤導後人,所以我不得不澄清這個問題。]
4. 外感發熱弗藥可愈
但於熟睡之頃,夏以單被,冬以綿被,矇頭松蓋,勿壅其鼻。矇頭亦有誤。若寒邪甚者,兩三微汗之,無有不愈。過汗之亦不妙。
白話文:
「只要在熟睡的時候,夏天用薄被,冬天用棉被,將頭部輕輕覆蓋,但不要堵住鼻子。需注意,覆蓋頭部也可能會有誤差。如果感受的寒氣非常嚴重,可以讓身體微微出兩三次汗,通常都能痊癒。但是出汗過多也是不好的。」
5. 諸熱辨證
其有取汗至再而熱不退者,必癰毒、痘疹之候。發熱竟講取汗,必有所誤。
一、小兒飲食內傷,本無發熱之症,蓋飲食傷臟,則為脹痛吐瀉,本非肌表之病,焉得發熱?內傷飲食,亦有發熱者,但不頭痛惡寒耳。此景岳未到之處。今人但見小兒發熱,則多言傷食,而妄行消導,謬亦甚矣。發熱多端,不可但言外感。
一、小兒疳積發熱,此誠飲食內傷所致。自內而發於外。
凡陰虛發熱者,此即勞損症也,亦名為童子勞。五六歲至數歲則有之,此得自母胎也。
白話文:
【對於各種發燒的辨識】
- 有些病患即使經過兩次的發汗治療,但體溫依然不降,這通常是因為體內有膿腫或出疹的徵兆。如果只是單純地針對發燒進行發汗治療,很可能會誤診。
小孩如果因為飲食過量導致內傷,原本並不會出現發燒的症狀。飲食過量通常會造成脹痛或嘔吐腹瀉,這是消化系統的問題,而不是皮膚表面的疾病,怎麼可能引起發燒呢?但是,飲食過量的小孩確實有可能會發燒,只不過他們通常不會出現頭痛或畏寒的症狀。這是前人未曾提及的現象。現在的人一旦看到小孩發燒,就會以為是因為飲食過量,然後隨意地使用消化藥物,這種做法實在太過輕率。發燒的原因有很多種,不能僅僅歸咎於外來感染。
- 小孩因為營養不良或積食導致的發燒,確實是由飲食過量引起的內傷所造成的。這種情況是從身體內部開始,然後影響到外部的。
所謂因陰虛導致的發燒,實際上就是勞損病,也被稱為童子勞。這種病通常發生在五六歲到十幾歲的孩子身上,是從母親子宮中就遺傳下來的。